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庆丰军-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说,铁匠邹普胜,前一夜梦见一条金龙,那条金龙盘踞在他打铁的案板上,第二日,徐贞一来打农具,邹普胜和彭莹玉正在后院密室商量造反,或者是研究解梦,毕竟袁州起义失败太惨烈,蒙元屠城太厉害,偏偏没有人来接待徐贞一,徐贞一无聊,就蹲在邹普胜打铁的案板上,等铁匠出来商量打农具。
等师徒二人出来一看,我靠,这不是真龙天子盘在案板上吗?和梦一结合,真龙天子出现了,还打造什么农具?干脆咱打兵器造反,推徐贞一当皇帝得了。
历史上,很多人当上皇帝都具有戏剧性,徐贞一能当皇帝,戏剧性指数之高,绝对排在前三位。
彭莹玉认为徐寿辉是真命天子,他自己也不热衷权利,把天完政权中丞相、国师的高位都让给他人,他只当一个平章,一心辅佐徐寿辉顺应天意,推翻大元。
奈何时运不齐,彭莹玉率领大军远征杭州兵败而归,最终在瑞州(一说死于杭州)战败身亡。
徐寿辉确实过几天逍遥的好日子,朝廷军政,一概不问,当一个逍遥快活的皇帝,可是,彭莹玉一死,他的好日子暂时告一段落,被蒙元大军,追的四处跑,最后无奈,藏匿民间多时,也不敢打出帝号了,差一点成为历史长河中走丢了的历史人物。
幸好当年彭莹玉东征的时候,倪文俊帅大军西征,占据了汉口,算是在蒙元大反扑中,保留了天完红巾军的部分有生力量,徐寿辉几经辗转,来到汉口,才算过完颠沛流离的日子,重新登基,又当上皇帝了。
既然徐寿辉又重新当上皇帝,就要联络昔日被打散的天完武装,最起码通报一下徐寿辉重新登基,鼓舞一下各残部战斗意志,顺便看看,当年一块革命的战友,还剩下多少家底,商量一下以后一起行动,联合作战什么的,毕竟团结力量大。
陈友谅乔装打扮顺江而下,就是联络失散各地天完红巾军残部的,他的目的地是池州附近打游击的‘双刀赵’赵普胜。
陈友谅也不外道,将此行目的,以及徐寿辉重新登基的情况,和盘讲给郝仁听,他绵里藏针,言外之意要告诉郝仁,他小小千户后边,有天完政权为靠山,郝仁最好不要把他怎么地。
郝仁曾经动了杀陈友谅的念头,但是,现在时机尚不成熟,自己东面有四十万官军正与各路义军打得火热,庆丰军不能在西线再开战场。
而且郝仁现在也没有做好与天完政权发生冲突的准备,现在与天完政权开战,要面对池州的赵普胜、汉口的倪文俊两面夹击,目前与郝仁合营的李普胜,没准还可能在内部开花,庆丰军在三面打击下,恐怕一时招架不过来。
何况,天完政权已经隐隐成了气候,其做大已经不可避免,没有陈友谅,还会有别的人做天完政权的延续,不是杀一个人两个人就能解决问题的,陈友谅为人乖巧,颇有礼貌,郝仁就是想杀,也找不到合理的理由!
“如今陛下刚刚登基,一切尚在草创,我等正应该戮力齐心,推翻大元!”
陈友谅委婉的拒绝了郝仁的邀请,在他看来,他的老大是皇帝,自己的名字友谅,前途却是无量的。
而郝仁的老大小明王,目前不过也只是一个王,郝仁自己是都督头衔,跟自己上司倪文俊,地位还差七八级别呢。
“说得好!”郝仁赞叹道:“那就请转告你家陛下、并国师邹普胜、丞相倪文俊,我两家正应该戮力齐心,推翻大元,为了避免两家发生冲突,我两家暂时以黄梅为边界,黄梅以西,我不涉足,黄梅以东,本都督自会分兵攻取,我等两家,各受疆土,互不侵犯。”
郝仁说了许多,只是要告诫陈友谅,日后得了权势,不要试图来冒犯自己的边境。
陈友谅如今在天完政权中地位地位,完全没有和徐寿辉、邹普胜等实权派对话的权利,他恭维道:“如此甚好,恐怕友谅传达有误,还是请都督休书一封为好!”
陈友谅这人聪明就聪明在这里,自己没有权利为两家划边界,撇清自己与这件事情的关系,最多,他就算是一个代为传递书信的人,倪文俊等天完政权高级将领,就算是对郝仁划界不满,也不能开罪陈友谅,而且陈友谅跟郝仁挖了一个坑。
郝仁书信上应该怎么称呼徐寿辉?称呼不得体,挑起天完与庆丰军的矛盾,称呼陛下,那就等于认同徐寿辉的合法地位,那庆丰军也要归天完统领了。
一旁的施耐庵建议道:“以下官看,还是派人直接与他们说明!”
郝仁在施耐庵的提醒下,意识到陈友谅挖下的陷阱,既然写书信存在那么多问题,干脆就不要写书信了,跟倪文俊、徐寿辉性命不长的人,说的太多都没有用,关键是陈友谅这个后来的大汉皇帝,他听明白了没有!
“划界之事,我会派人去汉口与国师邹普胜说明,我就是想问问陈千户,你听明白没有!”郝仁郑重其事的对陈友谅道。
陈友谅心里满是狐疑,这属于高层决断的事情,他小小千户,明白不明白有什么用?迫于郝仁的压力,他只好悻悻的回答:“属下明白,都督一番苦心,都是为了两家休好!”
这个陈友谅,确实狡猾,他明白郝仁的一番苦心,却不说明白边界的划分。
“哼哼!”郝仁冷哼一声,心道,就算你狡猾,我也有言在先,触犯我的利益,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施老先生,远来的客人辛苦,安排他们下去用酒饭吧!”郝仁不露声色的说。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军班师
安庆经过战火的洗礼,终于恢复了繁荣,店铺开门,商贾络绎,满街上都是负粮奔走的人。
“老王,大人要走了,你不去送送吗!”一奔着府衙奔走的老汉,对路边一个推着一车子粮食的老汉道。
“大人要走?哪个大人要走?无论是郝都督,还是余大人,哪个走,我都得送啊!”老王停下车子,抹了一把汗水道,关切的问。
“余大人和郝都督,都要走!”老吴消息灵通,对老王耳语道。
“啥?”老王惊讶得眼睛瞪得老大,“两个大人都走,把我们这一城百姓,托付给谁啊?不行,不能让他们走!”他坚定的说。
老王顾不得许多,丢下自己的粮食车,伙同老吴,火急火燎的直奔府衙。自她看来,就算不能将两个大人都留下,好歹留下一个,也算是安庆百姓的指望啊!
安庆府太守府衙门前,人山人海,围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百姓啼哭之声,数里可闻,不少百姓,且哭且诉,还没有从战争的创伤中完全走出来。
“郝都督仁义啊,历来只有朝廷征税,哪有为百姓发粮的父母官啊!”
“都督洪恩,犬子射伤了您的卫兵,您居然饶恕他不死!”
“都督民之父母啊!”
郝仁在中军宿卫的簇拥下,一身银白色鱼鳞甲,胯下一匹雪白缎子马,沿着街道徐徐出城,他面带微笑,很享受这种百姓的呼声,频频向道路两侧的百姓抱拳:“国祚谢谢安庆父老的相送,如今脱脱祸乱淮南,恕国祚不能久留,待天下平靖,国祚再与安庆父老相会。”
一老者拦路跪倒在郝仁面前,拉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声泪俱下道:“老汉无以为报都督洪恩,请将犬子带走,让他为都督效命疆场!”
郝仁最不喜欢这种跪拜礼节,如今有老者跪地,简直折杀他了,他赶紧滚鞍落马,搀扶起老者:“国祚多谢老伯好意,这娃儿还太年轻,请让他在留在您身边,再多尽几年孝心吧!”
老汉抹了一把眼泪又道:“都督体恤民情,真是洪恩父母,那就把余阙大人,留下来治理地方吧,若是如此,老汉情愿为全家都为都督而死!”
老汉此言一出,路边百姓稀里哗啦,跪倒半片,声泪俱下道:“请把余大人留下吧!”
“这……”留下余阙?郝仁怎么可能把余阙留在安庆?郝仁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余阙与郝仁并马而行,见本该属于自己的礼节,让郝仁占了去,心中正不是滋味,见安庆父老并没有忘记他的好,心中颇为欣慰,抱拳含泪道:
“余某感念安庆父老一片深情,也感激安庆父老昔日为余阙而战,如今,庆丰军郝都督,已经派老成稳重的施耐庵担任安庆太守,犬子得臣,也留任安庆知府,余某此去寿州,乃是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要做,请安庆父老,不要再挽留了!”
郝仁也知道,余阙在安庆的影响力,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除,一个唐兀人,坐镇淮南,能赢得安庆的民心,也是余阙做到了。不过,郝仁隐隐的感觉,余阙,抢了自己本该有的风头,心中颇为不爽,却也无可奈何。
民心可顺不可违!
安庆父老见两个大人一个也挽留不住,大部分也就退去了,依然有不少人,尾随军队,一直送到城门外。
郝仁与留镇安庆的中军张破虏,右哨骑兵千户耿再成,安庆知府余德臣、安庆太守施耐庵,一一道别,好一番叮嘱,才帅大军,分三路班师。
第一路,以左军万户付友德为主将,并左哨游骑兵千户胡大海,走潜山、岳西、桐城、舒城,兜个圈子,返回庐州。
第二路,以安庆军义兵元帅李宗可精选的一万五千,并都督府右军宿卫千户徒单斛部,沿着长江北岸,走枞阳、无为,都督府辎重千户焦禄帅三分之一水军,在水上为护卫。
第三路,由郝仁亲自率领,都督府宿卫千户吴六玖、副千户福童,水军万户俞通海及水军三分之二船只,逆江而上,走望江、宿松后,折返回来,留一百条中小船只在安庆协防,大军顺江而下,直奔和州。
三路大军都带着事先选拔好的安庆降官,接收所过州县,庐江和肥西,早一步被李普胜和徒单钧占领,江北已经没有大规模敌军,三路大军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所过州县,悉数平靖,安庆并庐州两路巢湖以西地盘,悉数并入庆丰军版图。
张破虏作为安庆军总管,加上右哨游骑兵千户,总兵力六千人,还有很多不愿意跟李宗可远去的原安庆军,安庆驻军大约两万,还有郝仁留下的全部辎重千户的火炮、投石车,安庆城在施耐庵和余德臣的双重治理下,安庆军力,不容小觑,遇见大敌,凭借安庆军力,死守一两个月不成问题。
郝仁都帅水军,沿江而下,护卫数里之外,喊杀之声,火炮之声,不绝以耳,显然,前面进行一场大战,战事颇为激烈。
水军赶紧加速前行,六七里外,才看清战场轮廓。
长江南岸的池州城下,大批红巾军,呐喊着冲击城头,城头守军,火炮、投石车、弓弩一起下来,红巾军死伤惨重,兀自前仆后继,援城而上,好一场惨烈的攻守大战。
“都督,红巾军攻城,我们帮忙吧!”俞通海兴奋的说。
“不明对方红巾军旗号,贸然进攻,容易引起误会,还是派人看看再说!”郝仁遮目远眺道。
说话间,七八条小船如同离线的箭一般,直奔江心,小船上,严整的站着七八十红巾军士兵,为首船上,陈友谅、张必先、张定边等簇拥着一员大将。那大将,年龄大约四十岁上下,生得颇为威武,两肋斜挎着一双宝刀,中军大旗上,诺大的一个‘赵’字,异常醒目。
那将领,正是在池州附近坚持的天完将领——双刀赵普胜。
陈友谅东下零落赵普胜,赵普胜正和郝仁相呼应,督并攻打池州,陈友谅也不用爬深山老林去找,只要从江面路过,就能联系上赵普胜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