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清末枭雄-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本事是什么?

两个字:抠门!

这个人可是把教育部里给那些留学生的生活费都敢扣下,其他部门的基本也是能扣就口,1858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很多部门连半数办公经费都没能拿到手。

当然了,这个抠门也是被逼的,而且还是林哲默认,甚至是暗地里指示的,因为现在战争期间军费实在太紧张。在夏税以及秋税没能征收到之前,只能依靠商税为主,再服役其他零星收入,这钱也就不够用了。

光光是上半年。军费已经是累积支出了约四千万,几乎把上半年的财政收入以及去年的部分留存全部榨干净了。

手里头没钱的齐宣浩自然也就无法给其他部门支付太多的经费,所以是能扣就扣!

也正是因为齐宣浩大规模的扣留其他部门的办公经费。如此才导致了众多官员一股脑的弹劾他。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尤其是新生并且还处于战争期间的政权而言。那是多少钱都不够花的,五千万财政收入不够。一亿财政收入也不够,但是在不管怎么样都不够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政权的稳定运转,战争的持续紧张,这就非常考验齐宣浩的理财能力了。

拆东墙补西墙是必须的,用各种借口扣留经费也是必须的。

而齐宣浩虽然总体而言并不算什么理财大家,更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之类的,但是他尽心尽力下,总算还能让帝国财政勉强维持下去,不至于彻底破产。

而这就已经足以体现他的能力,并让林哲继续重用他了。

面对各大部门相继上门要钱,齐宣浩可没有因为手里头有了一千多万的国债收入就胡乱给钱了,该扣着的继续扣,一些实在推脱不了的就给一点点,比如江道泉那老家伙可是眼巴巴的等着经费的到账呢,要不然的话教育部就没钱给国立学校的老师们发薪水,也没有办法给那些在国外留学的公费留学生们邮寄生活费了。

所以齐宣浩也不好一点都不给,先给了三十万圆意思意思 ,至于教育部剩下的经费啥时候才能给,就得看后续局势发展,嗯,尤其是中华帝国和联军之间的战争发展了,要是不顺利的话估计等到秋税征收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给上,如果顺利的话,军方压力降低,相应的军费支出减少的话,那么在夏税的时候就能够把上半年欠缺的教育部经费给补上去。

其他部门嘛,民政部以及司法部,工商部之类的部门也是一家给一点,好让这些部门的国家雇员们能够拿到薪水养家,尤其是那些基层的科员以及巡警等一线国家雇员,这些人可不和那些中上层官员一样不缺钱花,人家都是眼巴巴的指望着每月薪水养家糊口呢,要是不给他们发放薪资,这日子也没发过了。

倒是中上层官员的薪资可以缓一缓,因为中华帝国施行的是高薪养廉制度,官员们的整体收入和满清时代的官员差不多,不过是把满清时代官员的各种陋规、火耗等全部取消,直接纳入薪资里头。

在南京的诸多部门任职的京官以及部分直属机构,比如说海关总司,这些机构官员们的薪资比较固定,大约上各部大臣级别的顶级高官其年薪大约在一万圆上下,而各科室内的普通科员。其年薪大约在千圆左右。

不过地方官员的话,其薪资水平和任职的地方富裕程度有极大关系。因为地方官员的薪资除了有国库直接发放的固定薪资外,还有地方财政发放的补贴以及福利。比如江苏巡抚薛焕的年薪就高达一万五千圆,但是福建巡抚陈祥猛的年薪就会低很多,大约只有一万圆左右。

普通科员们也同样如此,上海商贸区的普通科员们,其年薪有可能超过一千圆以上,但是福建的穷地方,比如延平、汀州等地的普通科员们一年薪资也就几百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距,其实也是和当地的富裕程度,物价水平有关。汀州等穷地方的普通科员一年拿个五六百圆薪资,这日子也能过的小康了,但是要在商贸区这房价、物价都昂贵无比的地方,这一年没有上千圆的薪资很难过上比较舒心的日子。

政府部门的人员薪资开销,占据了政府部门开支大头。

值得说明的是,如今中华帝国内虽然采取的是国家雇员体制,不是什么公务员或者官员之类的,但是国家雇员也分好多种呢,巡警、更夫、清洁夫、甚至是马夫之类的都算是国家雇员。而这些人的薪资水平其实是相当低的,比如说数量最庞大的巡警,其薪资水平是按照军人的薪资标准,然后降低了标准发放。

但是同为国家雇员中的科员级别以上群体。则是算得上是明清时代的官了,数量较少,而他们薪资水平是远远超过巡警等底层国家雇员的。差距是五倍、十倍往上走。

科员以上的群体薪资高,不过数量也少。一个普通的县拥有科员级别以上的国家雇员也就二三十个,有的下等县更少。只有十几个而已,这些科员如果用明清时代的标准来看,其实也就是吏员以上的群体。

如果不是科员级别以上的国家雇员总体数量有限的话,估计国家雇员的薪资开销还会更大。

现在财政紧张,齐宣浩不给各部门经费,各部门也就很难发薪资,也就进行扣留,而基于科员级别以上的人员薪资较高,同时这些人也有着较大的经济承受能力,嗯,更重要的是这些科员基本已经算得上是官了,他们得为政治前途考虑,所以上头暂停发放他们的薪资的时候,忍耐力会比较好。

不会说出现两三个月不给薪资就活不下去要闹事之类的。

至于那些巡警、更夫以及其他底层的国家雇员,就算是财政再紧张也是得勉强维持的,有时候中央财政没钱拔下来,各地方政府就是各显神通,和前清时代那样自行搞苛捐杂税是不行了,直接搞摊派也不行、

但是也有其他办法啊,比如说上海县(不含商贸区)那边为了填补财政空缺,大笔一挥就是提出了所谓的县城扩张计划,从商贸区一直到原南城郊的部分土地都纳入所谓的新城规划里头,然后就干起了买地的事。

通过买地获得的资金虽然有部分还得上缴国库,但是依旧能留下一大部分来。

又比如说打起修桥补路的名头向富商们募捐,再从中间克扣一部分用以发放国家雇员薪资等等。

甚至还有的地方府县学起了财务部,直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搞的财务部以及其他部门的大臣们很头疼,比如说嘉兴县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时候就是被财务部喊停,说什么债券只能由财务部发行,地方政府不能发行,但是人家一句:不让发行地方债券,本来税收里头归属地方政府开支的地税你们又扣着不给,难不成让县里头数百名国家雇员喝西北风去,还是说嘉兴县衙门里能挖出金矿来不成!

对于这些破烂事,林哲也是有心无力,他也想让马儿跑又不给它吃草啊,但现实里却是行不通的,中央扣着经费不给,一股脑投到军费上头,难不成还不让地方府县自己想办法凑钱啊!

对于这些,林哲只能是对自己说,特定时期特殊办,有啥问题以后再说。(未完待续。。)u

第三百二十章 编制改革

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的部分不恰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凭借督察院等强力部门的清扫固然是可以把这些情况清扫一空,但是就和人家嘉兴县知县说的一样:那几百号人谁来养活?

难不成他还得把准备给军方的战争费用给拿出来不成?

军方没了钱怎么卖军粮草料,怎么给新招募的士兵发放安家费,怎么给现役士兵发放薪饷,怎么购买炮弹枪支大炮。⊙,

如今的帝国形势,克扣那里的费用也不能克扣军费啊!

虽然说如今吴淞之战已经结束,但帝国和联军的战争却是没有结束,联军正在从南亚各地抽调兵力增援,试图再一次汇集足够的兵力进攻吴淞炮台或者其他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帝**方自然也是不敢有任何的松懈。

吴淞之战后,军方不仅仅对受创的第二步兵师、第六步兵师、第七步兵师、第十一步兵师补充兵员,同时加速了1858年度的几支新部队的编练速度。

早在联军进军上海之前,中华帝国的1858年度战略规划中就已经确定了新扩编五个步兵师的计划,而后虽然联军的进攻让中华帝国在年初的时候大规模变更了战略计划,但是扩军的计划并没有改变太多,新部队的扩编依旧在继续。

而这种扩编速度在吴淞之战后就更加快速了,继吴淞之战就已经编练成军的第八步兵师后,第六军的另外一支新编部队第九步兵师也是在吴淞之战结束数天后宣布正式成军。

不用多久,已经实际参战。并且在吴淞之战中受创不小的第十一步兵师也是宣布正式成军。

也就是说,吴淞之战期间的第十一步兵师虽然已经参战。但实际上是尚未变成的部队,大体上可以算得上是“暂编第十一步兵师”。和正式成军有所区别。

七月中旬,新扩编部队中的另外一支重要部队,即第五军所辖的第十二步兵师也是宣告成军,不过该师的宣布正式成军有着部分政治含义,因为它并没有和其他几支部队一样拥有了完整的人员编制和武器装备,实际上正式成军的时候第十二步兵师虽然辖有三个步兵团,但是每个步兵团都只有两个步兵营,也就是说全师依旧缺编三个步兵营,同时炮兵部队也是严重缺编。其炮兵团暂时只辖有两个炮兵连而已,而且其中一个还是使用缴获的清军老旧火炮。

其余计划内扩编的部队,比如说计划扩编的第二近卫师,暂时只编成了一个步兵炮,计划扩编的一个炮兵旅,目前只练成了三个重炮营,目前已经配属到了江阴要塞上。

计划扩编的两个骑兵团也是尚在进行中,只编成了三个骑兵连大约六百骑。

但是不管怎么说,1858年度的扩编计划在上半年时期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计划扩编的五个步兵师、一个近卫师、两个骑兵团、一个炮兵旅目前已经完成了大半任务,尤其是步兵部队的扩编比较顺利,已经编成了四个步兵师足以让中华军的军力得到极大的阻力。

当然了,这新编部队的战斗力如何还有待战争的考验。而根据目前为止参与了实战的第十一步兵师的表现来看,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配属给第二军的第十一师在参与吴淞之战的时候,尽管没有出现和协防师部队那样的大规模崩溃。尽管军官以及士兵们已经表现出来了应该有的勇武,但是训练的不足依旧使得他们在战斗期间 暴露出来大量的问题。进而使得承受了较大的伤亡。

如果说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的战斗力只是欠缺训练的话,那么施清瑄训练编成的第六军所辖的第八步兵师和第九步兵师就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因为第六军是清一色配属新式装备的部队。两个步兵师使用的是1858年型林德步枪,而这步枪和以往的米尼步枪不一样,因为这种步枪是后装步枪,这就导致了使用新式步枪的部队在战斗模式以及战术上和以往的都有极大不同。

不仅仅是步枪使用了新式武器,同样的他们的火炮也是全新的前装线膛火炮,虽然依旧属于前装火炮的行列,但是线膛火炮和滑膛火炮有着极大的差别,在使用上自然也是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

为了找出能够更好发挥新式武器的各种战术,从去年底担任第六军军长开始,施清瑄就已经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研究、试验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