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清末枭雄-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宫务厅秘书处人事科科长虽然只是科长的头衔,但实际权力相当大,因为这个人事科并不是负责宫务厅内部皇室雇员的人事问题,实际上皇室雇员的人事事务由宫务厅下属的人事处负责。

而秘书处人事科负责的事务,实际上是协助林哲这个皇帝处理整个帝国国家雇员的人事问题,包括内阁、军方、地方政府等。

他们的工作就和秘书处的其他各科一样,主要是充当林哲的私人顾问、幕僚,处理一些繁杂的具体事项。

比如林哲觉得某个省的领导班子的业务能力不强,需要对该省的领导人进行调换的时候,主要工作由内阁组织部负责,比如列出新任巡抚、布政使的候选名单等。

而人事科的工作实际上和组织部非常类似,他们也会列出相关的候选人名单,同时对组织部递交的候选人名单进行更详细的资料核实,并对每个候选人做出初步评价等。

同时如果组织部进行什么组织工作的改革,提交了诸多改革计划的时候,他们也是负责审核这些计划,并提出初步审核建议。

当然了,他们并没有任何的决定权。他们只是起到林哲私人顾问的一种角色。

大体上,林哲构建的秘书处模式非常类似于前清时代的军机处、明朝的司礼监。但不同的是,林哲建立的秘书处有着明确的诸多机构。并不是只有几个人,而是一整个秘书处有着高达一百多人的工作人员,同时政治地位也更低一些。

如此的秘书处就是林哲手底下的一个私人智囊机构,同时协助林哲处理众多的文书工作。

从宫务厅秘书处人事科科长被调任到统帅部铨叙司任职,这对于鲁昌言来是一个从背后走到前台的过程。

进入军方任职后,他不可避免的挂上了军衔,成为了一名陆军少将,然而穿上了军服的他依旧不像是一个军人。

此时的他听着林哲的,不时的头称是!

“前几期军官学校的那些毕业生也历练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让他们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了!”

“如今正式处于军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虽然稳定是第一要务,但是也要适当的把一些适合的人才提上来,让他们担任更重要的事务,这个月底授勋的时候,你这边要配合好,及时的做出调整。嗯,对一些已经无法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也要妥善安排,不能让这些跟着朕打了这么多年仗的老人们寒了心!”

林哲用着闲谈的语气交代着这些问题!

鲁昌言自然是连续头称是。但是离开了林哲的马车后他却是暗自叹了口气,这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他早年进入林哲幕府的时候,就是从事人事工作,一度也负责过军方的人事问题。这从事人事工作这么多年,他非常清楚林哲口中的这种大规模军方人事调整会牵扯到众多的东西。

比如一些政治利益的纠缠,军方派系的一些倾轧。甚至有着引发军队的骚乱,继而兵变之类的可能性。

不管是在文官体系还是在军方体系里。大规模人事调整斗殴代表着权力体系的洗牌,一个处理不甚就会酿成重大的负面后果。

而一旦出现重大的负面后果。那些军方将领们对林哲这个皇帝陛下自然是不敢有任何怨言的,估计就会把怒火都发在自己这个具体负责人身上。

到时候为了安抚军方将领,自己极有可能会被陛下当成弃子抛弃掉,这对于一个标准的政治官员来是难以接受的。

但是鲁昌言更清楚,哪怕是面临着这种危机,但是他也必须去做。

因为他和很多人一样,他是靠着自己爬起来,而且也没有拉帮结派,他一步一步走到现在靠的是林哲的信任,靠的是孤臣的身份。

他不和其他官员或者将领们一样,有着一大帮的政治盟友或派系,他的靠山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陛下。

陛下的信任就是他的一切资本。

所以哪怕前路非常危险,但是他也不得不做。

鲁昌言不但做了,而且动作还非常快速,近卫军的演习刚结束没有几天,铨叙司就是发出了众多人事调整命令。

一大批早期毕业,已经积累了相当资历的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们被提拔起来,并陆续担任一些要职,比如参谋部作战司的作战参谋职务,这些作战参谋的职务其军衔从尉官到校官不等,但是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众多年轻军官们的追求,因为到作战司去了后,就能够接触到更多东西,学习到更多东西,去转一圈后再到野战部队任职,基本上都能够获得晋升。

而经过铨叙司的调整后,作战司除了上面的副司长和司长外,其他的各处处长、科长们清一色是1856年后毕业的军官学校毕业生。

而部分尉官职务更是1858年后毕业,经过系统散兵战术学习的那些年轻毕业生们。

同时,更多的毕业生被安排到了一些主力野战部队里担任连长、营长甚至团长等职务。

尤其是一些主力部队的基层军官们更是清一色被1856年后毕业的年轻军官们所代替。

而余胜军随营学堂毕业的三期学生里头,除了那些已经身居高层的这些人没有去动外,其他混了这么多年依旧只是中校以下的军官都是属于清理的行列之内。

当然了,这种清理并不是直接让他们退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比如从主力一线部队调到二线部队,比如从野战部队调往守备部队,又或者是调任到统帅部各部、各级司令部去担任一些文职。

这种大规模的调整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甚至不满,不过鲁昌言也不是笨蛋,他并不是某一天就一下子调整好几百个人,而是隔几天调整一批,同时为了迷惑更多的人,这种调整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实际上依旧有部分老旧顽固派的的随营学堂时代的军官得到了晋升,也有一些1856年后毕业的军官学校毕业生被贬职等等。

除非你拿到铨叙司内部的调整名单,要不然的话很难在如此大范围的调整里看清楚什么规律来的。

当然了,之所以还没有引起动乱,这主要是目前的调整只针对校官和尉官,对于将官则是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不过鲁昌言知道,将官的大规模调整才是真正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将会在今年八月份的授勋大典后出现。

1861年八月中旬,众多在外的军方将领、地方政府的要员们齐聚南京,每个人都是脸上洋溢着笑容和期望。

因为上半年开始,宫内就传出风声来,随着国内大规模战争的结束,国内剿匪作战也是陆续完成,是时候准备对过去几年诸多功臣们进行评判并授勋了。

根据宫内传出来的不明确消息,这一次大规模的授勋将会出现多个公爵,至少十个以上的侯爵,至于伯爵和子爵、男爵就更多了。

跟着林哲奋战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获取一个王侯爵位呢,而现在终于是到了摘取果实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四章 大封功臣(一)

南京宿迁侯府,这座侯府以往是太平天国的一座王府,中华帝国定都南京后自然是被没收作为国家资产。

施清瑄获封宿迁伯的时候,林哲就把这做宅院赐予了施清瑄,两年后,这座府邸上的主人已经是从宿迁伯府变成了宿迁侯。

其大门上的那两个大大的‘施府’二字金光耀眼,让没过从大门前经过的人都是能够感受到这座府邸主力的庞大权势。

宿迁侯,此时乃是帝国里仅有的四个侯爵之一,同时施清瑄也是最早获得侯爵的人,除了施清瑄这个宿迁侯外,尚有镇江侯徐言青,大理侯石琅翼,益州侯林成飞。

兴许是有意无意,林哲当初给赏赐给他们宅院的时候,都是集中在这一片,以至于这一条街道的两侧,盘踞了帝国的四大侯府,另外尚有三家伯爵府,四家子爵府。

久而久之,这条街道都被当地民众称之为侯府巷,平日里进出届时贵族显赫之辈。

此时此刻,施府内施清林成飞、石琅翼、徐言青是齐坐一堂,这几个人平日都是在外头,自从1856年后已经是没有机会再聚在一起了。

好几年过去后,趁着这一次授勋大典众人才能够重新齐聚。

一壶温酒,数碟花生之间,陆续传来这几人的朗朗大笑,纵然这些年过去后,他们这几个人已经是各自成长为军方大佬,下头有着一群人追随,甚至可以说是形成了某种派系。

往日的时候自然是少不了一些政治利益的冲突,但是今天这种场合里,往日里的什么勾心斗角都是放了下来,众人开始回忆起来当年的诸多事迹。

“那时候我刚进随营学堂的时候。就是这家伙在门口接的我,刚进寝舍的门呢就给我摆前辈的架子,那时候如果不是家里等着米粮开锅。我都会直接掉头就走了!”施清瑄呵呵的说着。

而一旁的石琅翼却是呵呵道:“谁让你当时是最后来的,先者为长。你这最后来的自然是只能当小弟了!”

随营学堂刚开学的时候,一共也就十几二十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是集体住在宿舍里,当年的这些学生除去少数几个倒霉了些的,其他的基本已经是身居高位,哪怕是没有获得侯爵,伯爵等爵位,但是基本一个男爵还是能够混到手的。

所以严格上说起来。如今帝国里的诸多贵族们,当年可不仅仅是同学,而是还是睡在同一个寝室的人。

这闲时了,还会恢复当年读书人的本性,集体逛逛青楼啊什么的。

这些人的关系,乃是一起上过学,睡在同一间宿舍,还在同一个战场上并肩作战,偶尔还一起去嫖‘娼,就差一起进监狱了。

所以即便是他们平日里有着政治利益矛盾冲突。但是一说起旧事来,个个都是满脸的笑容。

“当年的这些同窗里头,这一次应该最少都能够拿上一个子爵吧!”徐言青道:“可惜了那几个。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恐怕成就比我们几个还要高一些!”

徐言青说的自然是最早一批同学里头那几个不幸在战场上牺牲的同学了,这么多年下来,当年睡在同一个寝室的二十多个同学,已经是有五个人战死沙场,另有还有好七八个人因为受伤陆续退役。

能够和他们一起走到现在的只有一半多点而已。

“是啊,如今剩下的老兄弟不多了,当年在泗安那边打的惨啊,子斌兄还有安之兄都是在泗安殉国的!”林成飞说这话的时候。彷佛又是想起了当年他们这一群人当年从余姚出征浙北的场景。

当年的他们还想不到多年后的今天会打出来一个中华帝国,他们只记得当年在湖州一带的数场激战。还只是余姚县勇营的他们死伤惨重,记得那一年有数百人死伤。余姚县几乎满城白幡。

从1853年开始,作为林哲的起家之地,余姚县的人口总数,尤其是成年男子的数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要知道余姚县可没有遭到什么战争的直接破坏,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天灾啊。

为什么人口数量还会减少?

因为大量的余姚子弟加入中华军后战死沙场!

这么多年下来,仅仅是余姚一县,战死的将士就超过四千人,那座在余姚县城由皇室出资修建忠烈祠里,刻满了阵亡将士的名字。

当然了,余姚子弟死伤惨重,但是在新生的帝国高层里,余姚籍的军政要员也是非常多,军方里,少将以上的余姚人至少有三十人。在文官系统里,司长级别以上的官员至少有二十人。

这几人说着说着这些往事,也不知道是谁叹了口气,然后气氛一下子就是沉闷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