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杀破唐-第5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茂点点头,叹息一声:“君忧臣辱,孤即刻撤去旗帜,又恐关东将士心寒。若影响了凤翔战事,如之奈何?”
林谷道:“吐蕃主帅初都身患恶疾,命将不久,军心涣散,大败不远。”
李茂道:“兵形无常,谁敢说必胜?”
林谷哭泣道:“小臣不懂兵法,但知大家内外忧劳,日食一餐,已经瘦脱了形。天子能贬黜一个两个御史,还能把全天下的御史都贬黜了吗?”
李茂也动了情,对林谷说道:“请回复圣上,臣李茂即刻撤军,绝了朝中非议。请我圣主安养龙体,中兴大唐方有指望。”
林谷大喜。送走使者后,李茂连声哀叹。
李茂执意出兵河中,以为关中必乱,正由他来收拾残局。却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结果,关中陷入僵局,他是好处没捞着,反落的一身臊,如今要么灰溜溜的滚蛋,要么成为天下公敌,二选一,没有第三个选择。
众人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敢劝。
李茂道:“尔等以为我失算了,想笑话我,又怕我迁怒于你们,故此都做了哑巴。哼,别以为我看不透你们的那点小心思。唉,我只是感到心寒,关东诸侯比我预想的要强干,初都身染恶疾也是意外。但我屯军河中又碍着谁了?你打赢了,借我几个胆我也不敢南下去哄抢,你若输了正好有我来收拾残局,给你擦屁股,何乐而不为?跟人打架,知道身后站着自家的弟兄,底气也壮一些,说不定就赢了。这架还没打赢,就放狗咬人,先把自家人轰走,这是什么道理?难道我李茂在某人的眼里比初都还恶?”
叹息良久,又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一刻,谁敢说自己就是赢家?”
常木仓道:“索性不去理他。”
谢彪道:“人家已经点出来了,再不撤军,这乱臣贼子的恶名就背定了。前方将士浴血混战,我们却在后方挖墙角。这可怎么得了。”
众人皆摇头叹息,此刻被人点了出来,若不撤军就等于承认自己有贰心,背负着“乱臣贼子”的恶名,便是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幽州也落了下乘。此所谓开局不利。
一直沉默不语的李德裕忽道:“可我们本来就是来挖墙角的,只是算错了时间,早来了一步。”
众皆大惊,不解这位坐着火箭上来的军料院副使为何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李茂道:“文饶,你说说看,眼下我该怎么办?”
李德裕道:“此刻撤军,胜了,我们有罪,败了,罪加一等。既如此,索性置之不理,撤旗帜,不撤军,污了名头却能捞着好处。他有嘴,我也有嘴,他说他的,我说我的,看天下人听谁的。”
谢彪道:“他的嘴大。”
夏忍道:“咱们的嗓门大。”
常木仓道:“嘴大、嗓门大都是一时,终究是要听赢家的。”
胡南湘道:“听不听也无所谓,反正我们是赢家。”
李德裕道:“两害相较取其轻,谁让咱们早来了一步呢。”
众人又是一惊,这个李德裕胆子也真够肥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早来一步,谁之错?还不是做头把交椅的那个。
李茂点头连声说好,环顾左右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我读书少,只能背出这一段。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做事要先证明,名正了,事半功倍,名不正,事倍功半。所以我一直在求这个‘名’,便是造反也要名正言顺。可现在正如文饶说的‘此刻撤军,胜了,我们有罪,败了,罪加一等’。既然如此,我们还管那名作甚。无非是多啃几块硬骨头,迟两年建国称帝。自古胜者为王。赢了什么都好说,败了说的再好也没人听你的。”
当即下令撤除布设在河中境内的营寨,撤去旗帜,一切行动都由朝廷钦差监督。当然钦差能监督撤营,却无法监督撤营之后的人去哪。
毕竟是在李茂的地头上,他们的行动也不自由。
河中撤军进行顺利,李瀍很满意,他的判断很精准,李茂虽然兵强马壮,但天下还是他李家的。实力再强的藩镇也只能割据自雄,想问鼎天下,他还是没这个底气和胆量。
他盘算着击退吐蕃后,趁势收编了关东诸侯。将他们置于自己的直接看管下,然后十年营聚,十年扫平幽州,一统天下,完成祖父李纯未竟的中兴大业。
他还年轻,身体很不错,应该有这个机会,他现在信心满满,充满了斗志。
吐蕃人已经在垂死挣扎,初都最近不断向唐军进攻,这很不符合常理,这是以进为退的策略,制造表面的强势,然后趁敌手不备,逃之夭夭。
他一日三道密诏,要求前方主帅朱邪执宜立即出击,打掉对手的嚣张气焰,拖住初都,等到从夏绥、金商、山南等地抽调来的三万军马到位后,立即给予吐蕃人以毁灭性打击。
第683章 长安保卫战
获知李茂撤军的消息,朱邪执宜感到困惑,问其子朱邪赤心:“赤心我儿,李太师此刻撤军是真撤还是虚张声势?”
朱邪赤心道:“若是虚张声势,则李太师反心已现。若是真撤了,只恐祸将临头。孩儿愚见,他是虚张声势。”
朱邪执宜道:“我父子该当如何?”
朱邪赤心笑道:“人可顺天行事,不可逆水行舟。”
朱邪执宜哈哈一笑,即刻上表天子,以重病为由,请辞去行营都统一职,允许其回长安休养。李瀍早对邪执宜的稳健、保守不满,一直有心撤换,又恐临阵换将动摇军心,如今他自己提出回京,正好落个顺水推舟。
李绛闻言,大惊,请求独对天子,李瀍缠不过他,只得在清思殿相见,李绛道:“大战在即,不宜换帅,请陛下三思。”李瀍道:“朱邪执宜身染重疾,无法问事,宰相以为一个病人能指挥三军击破强敌,救我大唐于危难?”李绛道:“果然朱邪执宜不能问事,便请另择一员大将赴行营主持常务,保持军令统一,否则动摇军心,大事去矣。”
李瀍把这话在心里想了想,也觉得有理,但一想到朱邪执宜对自己的阳奉阴违,便又有些动摇,一时决心难下。
这当儿,林英又奏:李茂明说要撤军,实际在耍弄手段,河中、河东驻军只是更换营房和驻地,并未撤走。李瀍陡然警觉起来,暗道:他如今兵强马壮,难道真有谋逆之心?
想到凤翔战事久拖不决,李茂再从背后捅一刀,自己如何受的了?为今之计只能立即解决凤翔城下战事,是酣畅淋漓的全胜还是做成一锅夹生饭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腾出手来应对来自河中的威胁那就是胜利。
因嫌李绛碍眼,将其支去汉中催促援军和粮草。
李瀍接受了朱邪执宜的请求,调其回京,而以李全忠为行营都统,刘悟、朱克融为副,又遣突吐成骅为慰劳使,代天子慰劳各营将士,名为慰问,实际为监军。
李茂在汾州听闻此事,对常木仓、石空道:“可惜了我十万健儿。”
常木仓道:“天子已对我生疑心,不可再犹豫,当立即渡河西进。”
李茂允准,秘密调派石雄、史宪忠、钱多多三部主力渡河至河西扎营。
李全忠走马上任后,刘悟十分不满,论资历、论地位他刘悟都在李全忠之上,凭什么给让他做主帅,自己要听他的号令。李全忠心知刘悟不服,急着露一手镇住昭义军。便与朱克融商量后,主动向凤翔城发起了进攻。
入夏之后,李茂感染风湿病,关节酸疼难耐,便听从常河卿的建议上了卧龙山回龙观休养。这年河东大旱,多处山林林木枯黄,尚在盛夏,树叶便枯黄飘落,唯有这处卧龙山,林木葱郁,气候温润。在回龙观里休养了半个月,病情大减。常河卿建议他住满一个月,免得病情重发。恰眼下无甚大事,李茂便滞留观中,每日喝茶、读书与观主下棋、聊天,日子倒也过的逍遥快活。这日正在观中喝茶,闻听奚襄铃在门口与人争吵,便将眉头一皱,石空起身去查看,一时回来,在李茂耳边说了句话:“李全忠吃败仗了,数路大军溃败。吐蕃兵临奉天城下。”
李茂淡淡道:“预料中事。奚襄铃为何争吵?”
石空道:“山下请你回去主持大事。奚襄铃让他们遵计行事,他们不信,就吵起来了。”
李茂笑道:“你去跟他们说,依计行事。”
石空去后不久还回观中,继续看李茂和观主老道下棋,二人一对臭棋篓子,不过棋逢对手,倒是玩的兴趣盎然。
李全忠强攻凤翔,私心作祟,每次都让刘悟的昭义军担当主力,凤翔城高池深,城防完备,加之重兵驻守,端的是易守难攻,刘悟损兵折将,却未建寸功,焦虑之下一病不起。副帅刘从谏要求休整一段时间后再战,李全忠不允。刘从谏便开始磨洋工。
初都看出两家不和,集中所有精锐,专打李全忠一家。刘悟按兵不动,朱克融虚张声势,也不用力;韩弘不在大营,麾下无人肯做主。皆作壁上观。
魏博、天平、武宁三镇兵马本来就弱,又被李全忠驱赶去攻打坚城,也是损失惨重,早对李全忠心怀不满,眼见李全忠受敌,除天平军一家增援外,其余两家皆作壁上观。
李全忠身陷重围苦战不胜,眼看命根子“铁麒麟”快要拼光了,把牙一咬,立即下令撤退。朱克融见他撤退,立即把两万神策军撤出战场,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皇帝信任,重新掌握了兵权,这两万神策军就是他东山再起的本钱,他可不想在凤翔城下拼光了。
原本初都还忌惮朱克融会帮李全忠,眼见朱克融闪避的比谁都快,心中大喜,督大军对李全忠部穷追猛打。李全忠起先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撤退,撤退时尚有章法,被初都这一逼,也顾不得许多了,一溃千里,率先撤离凤翔战场。
主帅溃败,各部也无心恋战,十万唐军的防线瞬间崩溃,各部争相逃命。
危难时刻,神策军刘凤山部逆势而上,击溃了追击而来的阿杜牙,为各军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只是十万唐军崩溃之势已成,便是神仙也束手无策了。
此后十天,吐蕃穷追猛打,如入无人之境,各部唐军中争相逃命,只有奉天兵马使刘凤山据险打了几个胜仗,奈何他兵少位卑,不过是激流中的一块倔强石头,激起几朵浪花,暂时迟延吐蕃人的进军速度,却与大势无补。
京西大败的消息传回长安,李瀍一口鲜血喷在地上,手捂心口半晌无言,然后召李绛回朝商议对策。李绛远在汉中一时赶不回来,朝中大员惶惶难安,皆劝李瀍效法天宝年间故事巡狩蜀中,以避其锋芒。
李瀍入宫,问计于四宫太后,郭太后道:“军国大事皇帝一人可决,我妇人久居深宫不知外间大事,出不了好主意。”建议皇帝向其兄司农卿郭钊问计。
郭钊人品一流,却非干吏,李瀍不想拜他为相,但太后有命不敢不见,便在延英殿召郭钊相见,谓之道:“朕悔不听李绛之言,错用了李全忠。”
郭钊倒是十分冷静,言道:“京城尚有三万兵马,夏绥、山南、金商援军也正在赶来,此外凤翔虽败,但除李全忠部,其余各部都还完整,吐蕃若孤军深入,正可聚而围歼。”
李瀍闻听这话,倒觉得眼前一亮,想不到不显山不露水的司农卿竟有如此见识。便命郭钊筹划一切,郭钊奏请起用朱邪执宜守城,李瀍对朱邪执宜仍不十分信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