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1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刚亮的时候,库兹涅佐夫就下达了这道命令,不过他并不知道德国人已经出动了。当Ro2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它们就一头撞上了德国人的空中编队。短促的交火之后,一架Ro2被护航的Bf109击落,而另一架则高速逃脱,并及时地将德国人的动向传递给了母舰。
此时,德国人离列宁格勒号的距离只有一百公里了,留给库兹涅佐夫的时间相当的少!
“紧急起飞!紧急起飞!重复一遍,这不是演习!这不是演习!”
列宁格勒号上的飞行员狂奔向自己的座驾,在调度员的引导下快速升空。而原本就在空中巡逻的战斗机也紧急掉头向敌机来袭的方向扑去。
此时,列宁格勒号的舰载机配置是怎么样的呢?很简单,24架雅克1K,12架伊5K2,以及24架Ro2。应该说,这已经是当时一流的配置了,不过这种一流其实是有水分的。比如说性能很优越的雅克1,仅仅就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来说十分不错,但是加上飞行员之后就不那么美妙了。
因为绝大多数雅克1K的飞行员只是刚刚接触这种新式战斗机没多久,甚至有一部分才刚刚完成航空母舰上的起降训练,更高级的战斗科目还没有开展。可是西班牙的形势万分紧急,也只能让这些新手赶鸭子上架了。
不光是雅克1K有问题,Ro2的问题也不小,作为一款全功能轰炸机,Ro2要承担远程侦察、水平轰炸、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任务。也就是说每个Ro2机组都要学四门功课,实话实说,这个难度还是非常高的。尤其是这批人也仅仅是接触Ro2没多久,大部分飞行员才刚学会在航母上蹲起落,顶多再学了一点儿水平轰炸和鱼雷攻击的科目,至于俯冲轰炸,因为难度和危险性颇高,暂时还没有开展。
实际上,暂时在红海军航空兵里,Ro2暂时只承担侦察和鱼雷攻击任务,而水平轰炸和俯冲轰炸是交给从美国进口的BT2轰炸机。但是,众所周知,在BT2还没有进化成SBD1的时候,这是一种相当糟糕的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难度和危险性相当大。
红海军引进的BT2在航母上用了一段时间,短时间内连摔三架之后,赶紧地就将这尊大神请下了航母。这批原本应该搭载在列宁格勒号上的BT2如今在马拉加的陆地机场上使用,总数约12架。暂时取代BT2承担一部分俯冲轰炸任务的其实是伊5K2。
这个伊5K2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将老式的伊5K加以改进,换装了M25发动机并加强了机体结构,充当战斗轰炸机使用。因为是战斗机的底子改的,所以该机俯冲性能还过得去,唯一遗憾的是该机只有一个飞行员,任务相当繁重,而且缺乏后向自卫能力。当然最关键的是,该机只能在机腹挂一枚FAB100炸弹(或机翼两枚FAB50),攻击力实在是偏弱。
不过红海军航空兵其实也没打算让伊5K2真正上战场,伊5K2的真实使命其实更像是高级教练机,是用来训练舰载轰炸机飞行员的。可谁让此时红海军缺俯冲轰炸机呢?只能让伊5K2客串,毕竟熟悉伊5K的飞行员还是不少,至少能很快形成战斗力不是。
反正大家伙只要知道,列宁格勒号此时是有问题的,战斗力有限,唯一能胜任的任务也只有防空了。而且库兹涅佐夫也没打算仅仅靠一艘航母硬抗,他很快就给马拉加的国际纵队下达了命令,让他们赶紧地前来助战。不过在战斗爆发的初期,列宁格勒号只能依靠舰上的新手飞行员们了。
战斗首先在Bf109和雅克1之间展开,之前说过,雅克1的性能比此时的Bf109强不少,甚至不光是比此时战场上的Bf109B1强,比未来的Bf109C1和Bf109D1都要强。尤其是Bf109C1,这货本来发动机就不给力,结果还增重了百来公斤,导致机动性急剧下降,最大速度掉到了440公里每小时的样子,相对于能飚到500公里的雅克1,Bf109C1除非是虐菜鸟,否则只有被吊打的份。
好在此时参战的都是Bf109B1,虽然小问题不少,但跟雅克1的性能差距还不太大。再加上德国飞行员经验更丰富,孰胜孰负就比较难说了。
反正对于一直用电台聆听飞行员之间通话的库兹涅佐夫来说,手心里是捏了一把汗的,12架Bf109和16架雅克1杀得难解难分,双方在三四千米的高度不断缠斗,不断地的互敬弹雨,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雅克1被Bf109缠住了,这对于慢吞吞的斯图卡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说实话,斯图卡编队的长机约翰。沃尔夫冈刚刚看到雅克1气势汹汹地冲过来时,真心吓了一跳。
因为和灵活的苏联战斗机相比,斯图卡就是一只笨鸭子,尤其是Ju87A型,此时使用的是JUMO210系列发动机,这款该死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才680马力,装在沉重的Ju87上,等于是小马拉大车。
看看后来的Ju87B型,那使用的是JUMO211D发动机,最大功率可是1200马力,那时候斯图卡才多快,仅仅380公里每小时的样子。此时的Ju87A拼了命也才能刚刚跨过300公里每小时的坎。碰上了速度超过500公里,而且机动性相当优秀的雅克1,那真心只有被虐菜的份。
反正沃尔夫冈对有战斗机护航感到万分庆幸,而在庆幸之余,他也赶紧的开始执行自己的任务,那就是攻击红海军舰船。没费什么力气,沃尔夫冈就找到了列宁格勒号,因为平顶船实在是太显眼了。
握着操纵杆,沃尔夫冈有些兴奋,在他眼里列宁格勒号就是个岔开双腿的大姑娘,他是想怎么进入就怎么进入。
“稳住!稳住!”
望着视野里越来越大的列宁格勒号,沃尔夫冈一遍遍地告诫自己要冷静,而此时,列宁格勒号以及伴随在一旁的卓越号防空炮火开始怒吼,在空中不断有炮弹在爆炸,甩出一片片灼热的弹片。
不过这一切并不能阻止沃尔夫冈前进,他眼里只剩下了列宁格勒号,至于高射炮,他已经无视了!
沃尔夫冈也确实有无视红海军防空炮火的底气,原因很简单,此时列宁格勒号上装备的还是老式100毫米高炮,而且数量很少,火力实在太弱。
而另一边的卓越号,虽然她那八门130里威力十分可观,尤其是美国人设计和制造的旋转和俯仰设备十分灵活,应该说是善于防空的。但问题是,此时红海军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还锁在仓库里,并没有配发给卓越号。这就导致了卓越号火力猛归猛,但效果并不好。
反正在沃尔夫冈眼里,这些爆炸的炮弹仅仅是漂亮的烟花而已,除了能干扰一下他的视线之外,更多的作用也就没有了。
“三千米……两千米……”
就在沃尔夫冈接近到列宁格勒号两千米左右,准备开始准备进行俯冲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在列宁格勒号舰尾的舷台上,两道夺目的火舌直扑沃尔夫冈的座驾。
那一瞬间,数不清的炮弹像沃尔夫冈扑过来,还没等这位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座驾就像挨了一苍蝇拍一样,带着浓浓的黑烟开始坠海。
“跳伞!”
当时沃尔夫冈只来得及冲后座的机枪手喊了一句,然后赶紧推开座舱盖,狠狠地一蹬,跳了出去。晃晃悠悠在空中飘荡的沃尔夫冈很震惊地发现,他后座的机枪手海森伯格并没有跳伞,而是随着Ju87一起坠落在海面上,摔了一个四分五裂。
沃尔夫冈后来回忆道:“沃纳(海森伯格)恐怕在我们被击落的时候就牺牲了,敌舰的防空火力太猛烈了,至少有二十挺高射机枪在朝我们射击!”
二十挺高射机枪?似乎这根本就不可能,就算毛子再疯狂,也不可能在小小的舷台上装那么多机枪,更可能的是沃尔夫冈搞错了。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不光是沃尔夫冈一口咬定俄国人的火力有那么强,甚至其他参与了这次攻击并幸运的带着满身伤痕飞回去的少数Ju87飞行员也回忆:“敌人的防空火力异常猛烈,俄国人仿佛在船上放了两头喷火的恶龙!”
这么说吧,参与攻击的24架斯图卡,真正进入俯冲而且成功投弹的只有三架,其中一半是被列宁格勒号上紧急起飞的雅克1和伊5K击落,而另外一半则全部栽在了列宁格勒号的防空火力面前……(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
83升级
PS:看《天兵在1917》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到底是什么武器让德国人如此的狼狈呢?这还得从1929年说起,那一年苏联开始了全面的工业化,而在李晓峰的命令下,北方工业、诺基亚也开始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上马了一系列的武器工程,比如前面说过的54号工程。
其中专门为海军上马了一个630工程,其实按照某仙人的意思就是六管三十毫米加特林炮工程。不过该工程刚刚开始预研的时候,并不是直奔六管加特林炮去的。某仙人还是给了北方工业的工程师一定的自主权,最开始这个630项目其实只是舰载小口径防空火炮工程的代号而已。
从1929年开始,围绕630项目,北方工业首先开始了一系列的技术引进与合作。比如说从瑞士的厄利空公司和瑞典的博福斯公司引进小口径身管的制造技术。
可能有同志觉得奇怪,不就是小口径速射防空炮吗,很难吗?以俄国的技术储备难道搞不定?
还别说,真有一定的难度,火炮身管的制造技术,诚然口径越大技术要求就越高。但是除了口径之外,倍径对身管的制造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么说吧,倍径越大难度也是直线上升。中小口径的速射防空炮虽然口径不大(普遍不超过40毫米),但是其倍径却非常惊人,一般都是超过六十倍口径,而这种小孔深钻技术对车床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不光是车床的问题,倍径越大身管本身的冶金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反正当年的俄国在这个方面真心是不算强。
而瑞士和瑞典在这种高精度加工和冶金方面却相当强悍,不管是二战中大名鼎鼎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还是厄利空的20毫米高炮,都是广泛的在交战国使用。而二战后,厄利空更是搞出了划时代的神器GDF35系列高炮。至于博福斯也把40毫米高炮发扬光大。反正这两家是这个方面翘楚。
在三十年代初期,北方工业是全面地引进和吸收了这两家的技术,几乎可以说北方工业火炮方面的技术完全传承自这两家。当然吸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高炮方面更倾向于厄利空,而在大口径长身管火炮方面则拜博福斯为师。
可能有同志又要问了,以二战高炮的表现来看,博福斯似乎更强,为啥学厄利空呢?
实话实说,当时北方工业的技术人员也不理解,因为这是李晓峰的硬性要求,那厮根本看不上博福斯的40毫米高炮,而且苏联国内已经山寨了这个40毫米高炮,北方工业何必重复建设呢?
李晓峰认为以博福斯40高的性能,应付二战初期的空中威胁可能合适,但是越往后期走,40高就越力不从心,君不见二战末期为了应付“神风”美国人直接搞了76毫米的全自动高射炮,原因就是博福斯40射速和威力已经不够用了。
李晓峰觉得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传统的管退炮已经注定要淡出舰载小口径高炮领域,为了抢占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