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冰人幽灵-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描写一名来自西北偏避农村的孩子最终飞出太阳系的故事。
《人民战争》系列,描写未来的地道战地雷战,还没发表过一篇。
《大艺术》系列,也还没有发表过。它描写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搞艺术的故事,计划写六篇,分别为音乐艺术篇、冰雪造型艺术篇、雕塑艺术篇、绘画艺术篇、文学艺术篇、行为艺术篇。这是我目前最看好的一个系列,是一串美妙而好玩的科幻小说,意境奇丽,目前已写完两篇,先做做广告,希望大家喜欢!
正是由于这个写作计划,可能使我的一些小说反复描写同一题材,比如《微纪元》、《流浪地球》和《全频带阻塞干扰》都与太阳有关,但在故事上绝不会雷同。因为数量还不够,这些系列还都没有形状。计划每个系列能写够十万字左右。
最近还完成了两部长篇:《球状闪电》和《超新星纪元》,前者18万字,描写主人公同一位军队中的少校姑娘追踪和研究球状闪电,发现它是一个足球那么大的电子,可以在宏观尺度显示量子效应。他们最后制造了一种叫雷球机关枪的能发射球状闪电的武器,我军在台海战争中用它在台湾海峡击败了美国的航母舰队。小说是传统的技术型科幻,内涵不深,但我觉得很好看很好玩儿。至于《超新星纪元》,所花费的精力可以写10部《球状闪电》,它有25万字,从80年代未开始写,前后三易其稿,历时十余年。小说描写超新星爆发后,地球上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世界变得怪诞而疯狂。从我自己来说,这部小说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科幻上都是顶峰之作,以后也没有可能超越。
9、可以谈下你自己吗?作为一个SF作者,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自己很普通,没什么可淡的。作为SF作者,最大的感受是:科幻是一项很迷人很好玩儿的事业。(前提是你别*她吃饭)。
10、最后,是否可以对有志于SF创作的SF FAN说一点经验之谈,比如SF作者须知什么的?^_^
深化和丰富你的思想,使其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许多想像世界,如果这些世界让你自己都惊叹着迷,有一种带别人进去游览的渴望,那你已经是一位科幻高手了。至于其它的写作本事,有当然好,没有也不要紧。当然要去完善,但别把太多的精力花在那上面。科幻这个女孩的打扮再好,****珠光宝气,但长相平平,读者未必会多看她几眼;如果她天生质丽,就是穿一身要饭的衣服,大家也愿意看。这个女孩儿的脸蛋儿和身段是什么,做为SF
FAN,我想大家比我更清楚。
外篇 科学不是西学 何必刻意制
“玄学为体,科学为用!”上世纪初“科玄论战”在中国学术界爆发时,科学派代表人物,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丁文江讲出了这句戏谑之语。他的意思是:(在西方)社会上的人,对于直接有用的科学,或是可以供工业界利用的科目,还肯提供,还肯花钱;真正科学的精神,他依然没有了解;处世立身,还是变相的基督教。《科学人文读本&;#183;大学卷》239页
由于是一句戏言,“玄学为体、科学为用”这句话并没有在学术界传播开,丁本人也似乎没有再深入地论述它。毕竟地质学而不是社会文化才是他的主业。然而,这句高度精确的概括,击中了本土人文学术界流传已久的一个论点:科学是西学!是与西方文化同质,而与各种非西方文化,当然,主要是中国文化异质的东西。
即使在当时,象丁文江这样站在中国科学第一线的精英,也早就明了科学不是西学的道理。无奈近一个世纪下来,他们的认识并未成为学术界,主要是人文学术界的通识,反而成为科学界与人文界之间的根本分歧。而对于“文化”这样的论题,显然人文学者比自然科学家更有话语权。于是在中国,通行的观点仍然认为科学属于“西学”,只不过大家要深入探讨一下,它为什么产生于“西学”而不产生于“东学”。
科学为什么不是西学呢?在一篇短文里,笔者无法展开来,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就只谈几个表面现象吧:
一、
在西方近代史上,科学是与神学进行了几百年较量才获得统治地位的。在此期间,以布鲁诺、伽利略为代表,西方科学家为此所承受的迫害和抵制,恐怕是所有非西方社会中的科学工作者远远不及的。试想,如果科学就是西方文化本身结出来的果实,那么,布鲁诺不应该被处以火刑,而应该立刻加官进爵了。进化论产生后,也不需要赫胥黎这样的斗士为之殊死抗争,民众将会争相传诵(而不是嘲笑达尔文的祖先是猴子),国王或者主教再来一道谕旨,便可以让它成为学校的基础课目。
二、
二十世纪以来,各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种种反科学思潮。其中最为经典、最为系统、最有深度的都出自西方。比如海德格尔学说、文化多元论、生态主义等等。与此相比,非西方世界中即使有反科学观点,不过抬人牙慧而已。如果科学属于西方文化,那么,应该是西方人大力推广科学精神,而非西方学者大力宣传各种反科学观点才对。
三、
美国是当今的科学中心。同时,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邪教——“科学教派”就产生于美国。与此先后存在的,还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邪教和伪科学体系。象《众神之车》这样的伪科学“杰作”,“超心理学”这样的伪科学体系,不正是出自西方人之手吗?象“UFO”这样“群众性的歇斯底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83;二卷》,82页)不正是产生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上吗?与这些相比,当今非西方社会中的邪教、伪科学,难道不是小巫见大巫吗?
四、
西方人的科学素质远远高于中国人,这也是科学属于西学的一个论据。真的是这样吗?以当今世界科学中心美国为例,1991年美国的总统科学顾问在一份提交国会的报告里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之低,低到有半数被询问的人,不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一年时间。同期间另外一份报告指出,以最宽松的标准来衡量,美国成年人里至多只有7%算是有科学素养,13%对科学的过程有最低限度的认识。40%不同意「占星术一点也不科学」这种说法。李国伟《谁说我是反科学?——科学旗帜下的另类活动》
当然,即使这样,美国人的平均科学素质也比中国人的平均科学素质高几个百分点。中国2001年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表明每100个成人中只有一个半男人和接近一个女人有基本科学素养。刘华杰《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6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但这无非是“百分之七笑百分之一点几”的问题,根本不能得出结论,说科学就是西方文化的有机组成。
五、
当今时代,在中国这样的非西方社会里,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无处不在。人们吃麦当劳、喝星巴克、过圣诞节、听“三高音乐会”。然而,无论人们多么喜欢消费西方的物质商品或者文化商品,他们从未把它当成与中国文化同质的东西。相反,正是因为它们是异质的,是“洋”的,所以才喜欢。然而,随便那个中国学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麦克斯韦方式以后,他应该不会把它们当成洋玩意,因为它们属于舶来品才接受它。在他眼里,这些是与自己的内心结构同质的,与茶、武侠、中秋节、诗词曲赋这些东方文化元素并无内在矛盾的东西。
六、
认为科学成长于西方文化的学者,通常都把其根源追溯到古希腊,认为科学正是在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理性主义传统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忘记了,现在的西方文化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是基督教文化。难道不正是西方人,把这个理性主义传统埋没了一千年吗?前一个西方和后一个西方,哪个更代表西方呢?
七、
这些学者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近代科学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传教是目标,传播科学是手段。然而几百年下来,中国人接受了科学,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基督教在中国却仍然是异质的文化。
在今天,将科学视为“西学”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西人”中的某些人。他们以此为傲,试图证明“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另一类是非西方社会中的一些人,试图凭此建立挡箭牌,蔽帚自珍。其实,在与科学的亲缘上,西方人既不比我们远,也不比我们近。科学不是“西学”,而是“现代学”,是与全人类普遍拥有的某些精神本质相联系的现代精神。如果把它视为一种文化,那么它是与任何传统文化都冲突的现代文化。所有类型的中世纪文化在遇到科学的挑战时,也都采取过前述“玄学为体、科学为用”的手法。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不过是这个普遍规律的中国变种而已。
至于科学当初确实曾经诞生于西方,然后又传遍世界的这个事实。笔者认为它只是个偶然现象。科学阳光毕竟不可能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里同时升起,总要让“一部分人先科学起来”才行。
外篇 威廉·吉布森的未来世界
这里没有阳光——威廉&;#183;吉布森的未来世界
/huwd
夜城不缴税,也没有公共设施。那儿的弧光灯早就坏了,穹顶天棚也被几十年的炊烟熏得黑乎乎的。即使在正午,夜城也差不多伸手不见五指。
——节选《约翰尼的记忆》
2005年,中国的科幻迷们终于看到了威廉&;#183;吉布森先生的作品。这位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加拿大科幻作家成功登陆中国大陆,却略显来迟。读者们早已在太多的科幻电影中接触过类似的风格,以至于很难产生原本应有的震撼。
近年的科幻影视作品中,未来的世界不外是五种主题——或资源耗尽、或文明衰落、或物欲横流、或惊天浩劫、或高度……暗淡的未来充斥着荧屏,似乎暗示着西方文明对自身发展的悲观态度。如果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地球的另一面,那么对部分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令人愉快的。但是从这些电影在中国取得的空前影响来看,问题显然并非西方独有。
威廉&;#183;吉布森的未来世界同样阴暗而狂乱,在这里有黑社会、有妓女、有毒品、有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近乎社会弃儿般的主角们。挣扎谋生的人们有如虚幻的影象,出没于脏乱酒吧和小巷之间,为了或多或少的利益相互猜忌、仇恨与背叛。为了强化那个黑暗可怖的世界,吉布森干脆在某些作品里将舞台设置在永无天日的洞窟之中。黯然无光的大背景下,他的主角们在社会的夹缝中生活着。在吉布森成名的“蔓声三部曲”里,《约翰尼的记忆》的主角以勒索为业,《整垮珂萝米》的主角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盗窃的黑客,只有《新玫瑰旅馆》的主角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职业——商业间谍,而这个职业同样不能见光。吉布森笔下的主角与配角巧妙的利用各种手段通过侵害他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