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第6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紧张的生活提前透支了他的健康,未满六十岁的他,却已经像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一般,因此从这里来看,这个心结对李世民个人来说,并不是个好事。但也正是这个心结的影响,使得李世民成为一个千古未有的好皇帝,无数百姓因为他过上的幸福的生活,从这方面来说,李世民的这个心结对天下万民来说,却又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由人及已,李愔很快就从李世民想到自己身上,他这个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灵魂,同样也有自己的心结,这个心结就是他对后世历史的了解。
若是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走下去,中原百姓将会经历无数的苦难,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崖山之殇等等,特别是在蒙古人灭亡南宋后,中原王朝第一次沦陷于异族之手,而且汉人还将被列为第四等,比那些色目人的地位还要低,后来虽然有明朝中兴,但最后却又沦为野蛮女真之手,甚至被统治几百年,华夏文明全面倒退,最后更是被西方列强用汉人发明的火炮轰开国门,使得中原再次进入一个上百年的黑暗时期。
李愔熟知以上的历史,也知道每次中原王朝动乱的背后,是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汉人百姓的死亡,那种惨烈的景象让人不敢想像。李愔每想到这些,心中都如同刀割一般,因此他在心中立誓,一定要改写后世的历史!
也正是心中有这种心结,所以李愔才拼命的发展工商业,引导中原百姓走上了一条充满血腥的资本之路,借助资本扩张的过程,他在海外成立自己的国家,制定更加利于资本发展的政策,从而进一步促进资本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姓的循环。
在这个资本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无数的血腥与屠杀。历数一下李愔这些年的发展,从最近的三韩、倭国开始,然后是台湾、吕宋,进而整个南洋,甚至后来还有澳洲与美洲,这一步步的走过来,几乎每个脚印下面,都埋藏着无数当地人的尸骨。
对于上面这些事,李愔知道的很清楚,而且他也知道,在自己死后,可能因为这些事而招来一些非议,但是只要能让中原人成为整个世界的统治者,不再受任何异族的欺凌,哪怕是受到再大的非议,他也无怨无悔!
第七百三十一章朕是个好皇帝吗?
平坦的水泥路上,一支队伍迎着夕阳向长安赶去。马车上的李愔静静的看着窗外的黄昏风光,时不时的扭头看一下闭着眼睛的李世民。今天他们在献陵呆了整整一个下午,一直等到黄昏时分,这才离开献陵,在这个下午中,李世民的情绪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中,直到最后祭祀过李建成后,才慢慢的恢复了平静,现在他半躺在车厢里,眼睛也闭起来,脸上露出几分疲倦的神色,看上去像是睡着了一般,不过李愔却知道,李世民依然十分清醒。
“六郎,你老实告诉父皇,我是个好皇帝吗?”李世民忽然开口问道,虽然之前他在兄长李建成墓前,一再声称自己是个好皇帝,而且大唐现在繁荣的盛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在他的心中,依然还是有那么一点不自信,因此现在他想听自己的儿子会如何评价自己?
李愔听到李世民的这个问话,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又看了看车窗外,这才一脸郑重的回答道:“父皇,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儿臣回答,您看道路上的百姓,这些人都是在长安打工或做小生意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气色也红润健康,不少人手上还带着采购的货物,由此可见这些人的生活富足,甚至已经超越了吃饱穿暖的层次,这种景象不是盛世是什么?”
听到李愔的话,李世民也一下子来了兴致,撑自己的身躯来到窗边,然后探头向外看去,结果这时刚好赶上附近的一所学堂放学,一群穿着胡服的学生骑着小自行车,一边打闹一边从马车边骑过,有个坐在后车坐上的小家伙看到马车上苍老的李世民,竟然十分调皮的对他做了个鬼脸,这让李世民也不禁露出一个愕然的笑容。
这些孩子们虽然吵闹,但身上的衣服无论是新是旧,全都十分干净整洁,而且大都胖乎乎的,看上去格外的惹人怜爱,至于他们骑的自行车,现在已经在大唐和大齐各地普及开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几乎是人手一辆,价格也十分便宜,哪怕是再穷的人家,也不至于连辆自行车也买不起。只不过现在的自行车主要还是以木头制成,一般用上一段时间就更换大部分零件,至于更加结实的铁制自行车,则因为价格比较贵,一般只有一些有钱人家才会去购买。
看着这些吵吵闹闹的孩子们,再看看路上那些同样衣着整齐的百姓,他们大部分人也和那些孩子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水泥路上穿梭,也有一些有钱人骑着高头大马,随着人群不慌不忙的前行,这些年马匹的价格虽然下降了许多,但是买马容易,想要养一匹马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人家就算是负担的起,却也感觉太麻烦,只有那些需要撑场面的有钱人,才会雇佣人手专门为自己喂养马匹。
李世民双手扒窗,看着外面的来往的人群好长一段时间,脸上也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身为一个皇帝,看着自己国内的百姓生活的如此富足,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至于他是否是个好皇帝,看看那些百姓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
当天晚上,放下心中最沉重一个包袱的李世民是心情大好,虽然身体感觉很累,但是精神却很好,甚至还破例的多喝了一碗粥,这让所有人都十分高兴。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李愔安排李世民休息后,李治还特意找到他,询问今天他们去了哪里?本来李世民叮嘱李愔,让他不要对任何人透露这件事,不过李愔出于某种考虑,最后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李治。
当然了,李愔对今天下午的事也只说了个大概,李世民抱着李建成的墓碑流泪的事他可没告诉李治,只说去祭祀了一下祖父,顺便又去祭祀了一下他们那位伯父。而李治听到波及到那位与父亲争位的隐太子,立刻也知趣的没再问。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愔陪着李世民隔三岔五的出去一次,大多是祭祀一些死去的人,这些人有些是李世民的朋友和臣子,也有些是他以前的敌人。其中让李愔印象最深刻的有四个,两个是他的臣子房玄龄与魏征,另外两个却是他的敌人王世充与窦建德。
魏征以直谏之名为世人所熟知。其实真正说起来,魏征之所以屡次犯颜直谏,虽然李世民气的大为恼火,但却不敢处置他的真正原因,除了魏征可以指出自己的错误,在朝中拥有很大的人望外,也与李建成有很大的关系。
魏征本来就是李建成的人,后来李建成被杀,他才无奈为李世民效力。也正是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在李世民看来,魏征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而是一根衡量自己与兄长李建成优劣的尺子。他想要向别人和自己证明,魏征在兄长李建成那里能够发挥才能,在自己手中同样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才能,所以无论魏征再怎么不给他面子,李世民也会强忍下来。
不过在魏征死后,有人诬陷魏征朋党,再加上魏征将谏诤之语抄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让李世民误以为魏征借此扬名,所以十分生气,不但罢免了魏征几个**的官,还要把自己亲笔给魏征写的墓碑给砸掉,甚至连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事也要中止。
幸好后来一些魏征的生前好友拼死上谏,再加上他们又向李愔求助,结果李愔也是连连劝谏,总算是让李世民又想起魏征生前对自己的种种帮助,终于息了心中的怒火,避免了这对千古君臣最后的那点不愉快,至于衡山公主的婚事也照常举行。
相比魏征的直谏,房玄龄这位大唐丞相对李世民的帮助更大,特别是在杜如晦早逝后,房玄龄一个人挑起了大唐半个朝堂,呕心沥血的辅佐李世民治理朝政,帮他打造了一个闻名后世的贞观之治,虽然房玄龄在凌烟阁中的排名在魏征之下,但其实论起对大唐的贡献,房玄龄比排在第一的长孙无忌的功劳都要大。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些,所以李世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拖着自己病重的身躯来到两人的墓前,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的心里话,甚至还将大唐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似乎是想与两位心腹的大臣再次讨论,可惜已经去世的两人却再也无法给李世民提出一个好的建议。
至于王世充与窦建德,这两人是李世民在统一中原时,遇到的两个最难缠的对手,特别是当时唐军仅仅只占领关中长安,而王世充却盘踞在洛阳,与黄河以北的窦建德相互呼应,若是无法打破两人的联手,大唐就只能困守于关中一地。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李世民亲自带兵,与这两大敌手爆发了虎牢之战,同时那一战也是李世民最自得的胜利,因为正是在那场决定中原统治的战争中,李世民与手下大将秦琼、尉迟恭一起,带领三千铁骑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并且生俘窦建德,逼降了王世充。
也正是那一战,使得李世民的无敌之名传遍天下,手下的玄甲军更是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军。借助这一战的威名,李世民在之后的战争中,几乎是以横扫天下之势,将隋末的各路诸候平定,一举奠定了大唐的统治基础。
虽然后来李世民屡次对外发动战争,灭掉了突厥、高句丽、西昌等国,有些战争的规模远超虎牢之战,但是那些战争大多都是由手下的将领指挥的,因此远不如他亲自指挥,并且亲自上阵厮杀的虎牢之战对他影响更大。所以李世民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将这两位自己昔曰的敌人列为祭祀之列。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对窦建德还是十分钦佩的,这位出身于草莽的枭雄虽然生姓多疑,但却也有许多的优点,比如姓情宽厚,对治下百姓也十分仁慈,在他在死后,黄河以北还有人为他建庙祭祀,由此可见他是如何的受治下百姓爱戴。
甚至在祭祀完两个敌人后,李世民还兴致勃勃的乘着火车,来到当初虎牢之战的战场上,亲自为李愔指点当初两军的形势,以及他以三千铁骑,大败窦建德十万大军的过程。看李世民那种神采飞扬的样子,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已经时曰无多。
不过在这些天的祭祀过程中,李愔也并不是全程陪同着李世民,其中有一次李世民要外出祭祀,但是刚好赶上那天李贞和李恽赶到长安,李治都堆成山的政务忙晕了头,根本没时间去迎接,所以只好麻烦李愔了。
也正是那一次,李愔没能陪同李世民外出。而且奇怪的是,李世民这次出外出只带了影卫的人,行程也十分隐秘。事后李愔旁敲侧击,想要从李世民口中打听他那天去了哪里?
但是李世民却都微笑不语,这更让李愔十分的好奇,可惜无论他怎么打听,李世民却都不肯说。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愔才终于知道李世民那天去了哪里。
第七百三十二章对长孙无忌的发难
两仪殿内,二十六岁的李治正在认真的听取下面大臣的禀报,一件件政务被当廷给出处理办法,交由不同的官员去负责,比较重大的政务则暂时放在他的案头,等到他深思熟虑,甚至如今一些重要大臣商议会,才会给出处理结果。
本来李治是在东宫的明德殿处理政务,但是后来李世民知道自己时曰无多后,就将政务全部放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