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道足以防御多数野兽的篱笆墙和附属的壕沟迅速建起来,村中也很快出现了与公孙氏相似的草屋,这东西无论如何也比蛮人的树棚好多了。
加上苗族战士们的狩猎,这些蛮人总算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和基本的食物保障。
“苗族的战士们留下100人来,先帮助蛮人过冬,反正苗城那边也已经秋收了,不需要多少劳动力;太昊骑兵跟我回去,带粮食过来,还有我们的匠人也要过来一点才行。”元方总有点想逃离这个村子,简单安排了一下,就带着苗族一半多的战士和太昊骑兵们超回了苗城,并随后回到大方城。
“我跟你到蛮村去!”听完元方的交待,我作出这样一个决定。
第二百四十八章 … 挥师南下12月中旬,我们已经作好了出发的一切准备。
按元方所说,从苗城到大江之间,还有大半个月的路程,加上从大方到苗城所需要的时间,计算一下,估计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是回不到太昊城了。但一睹长江真容的念头战胜了留在太昊主持春祭大典的想法,毕竟此前到北方察看敌情,以及这次到骊山驱兽,都是为了能够后顾无忧,安心地到长江边上去。
这一次长江之行需要耗费我不少的时间。
到了长江边,可能我下一步该怎么走,就会有一个新的计划了。
江南,魂萦梦绕的江南!
我来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
哪怕忆的是后世的江南!
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没有机会看到一个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鱼米水乡的江南呢?
为了这一点,搏一次是值得的。
上千骑兵大部分成了两队,一半留在了大方城,并随后要往返于太昊和大方城之间,大方城的主要技术力量将和我一起南下,在长江边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基地,所以这一次我们的南行大军将达到700余人。
大方城已经基本峻工,剩下的完善工程只需要有由族人不断的提供劳动力支持就可以完成,所以我带走了绝大部分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还有部分制陶匠人、打铜匠人和木工。
但造船的技师则只能让骑兵们到铜码头去给我带过来,那边的人手也不多,我要求骑兵们派遣一个专门的小队,把7到10名造船匠人送到蛮村。
几名曾经到过大江边上的骑兵留在了大方城,为后续的人员和物资充当向导。
12月25日,当我们的大部队出发时,带上了大量地粮食。每匹马背上都驮了超过200斤的米袋,还有部分陶器、铜质器具、建筑和木工工具。
过年时,我们正涉过大方城到苗城之间的一条河。
出了由族所在地地区。一路的地势都还算平缓,偶有山地,也不算高峻,与姜氏所在的山区大不相同,按后世的名称,那一带应该是中岳、西岳所在的高山。牛神山往北过谓水,则是汉中平原。而我们现在行经的地区,则应该是后世地南阳平原。再往南行,应该就进入后世的湖北地界了吧。
即使到了后世的春秋时代,一些地区仍被视为蛮夷之地,所谓“南蛮”即在这一地区。
所以现在是蛮人地地界一点也不奇怪。
上一次追踪元方,我曾经从这里路过,只是心情大不相同。
上一次是因为记挂元方安危,忧心如焚,巴不得长翅膀飞过。这一次则是带着对南方建设的憧憬。豪情壮志地带着大军南征,味道不可同日而语。
大年这夜,在这条不知名的河边,我让战士们做出最好的行军餐,取出从大方城就预备好的所带最好的酒,与这些战士、匠人们尽情欢乐畅饮,共祝太昊八年的到来。
过了这一个大年,元方就迈进了他的13岁,按过去大元族时地算法,1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参加狩猎,再过一年,甚至就可以参加相亲了,看着和战士们打闹成一团的元方,我不禁颇多感慨。这小子终于也要成年了!在后世,这么大个的小子还只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离成年还早得很呢。
元方的个头在过去的一年中窜起来很多,已经不输于族中绝大多数成年战士,达到了1米5左右,所缺的只有成年战士的那股剽悍劲劲,身材也略显单薄了些。
但要说到“胆大妄为”,族中多数战士都望尘莫及:这小子也实在有捅破天的胆子,跟我当初开拓部族外交时那股子小心完全不可比。
细细想来,这些年我真没有在他身上用什么功夫,每年家人团聚的时候,元方不讨打地事情实在很少,也对我的“家庭暴力”习以为常,倒是跟族中的战士们,特别是跟骑兵们的关系密切得多,我对他而言,除了崇慕,还有畏惧,但要说到亲情,恐怕的确是不多,所以我对他地做事方式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
罢了,这个时候也不需要为他设计将来,“职业生涯规刑”对元方不可能有什么效果,还是让他自己去成长吧,儿孙自有儿孙福,到了这个世纪,我已经没有了后世那种为儿孙留下点什么地想法,一切顺其自然吧。
梓桦是我理想中的乖儿女代表,却过得比我期望的要辛苦一些,元方是我所不能掌控的那种儿女,却成天过得很开心很快乐(被我教训的时候除外),这倒底是对还是错?
元月10日,我们经过了苗城,苗族长老和族长一起到城外跪迎,倒教我不好意思绕城而过,只得在城中住了一天。此时苗城中已经住进来2000余苗族人,周边的小部族还在闻讯不断赶到,就算是比上次规模更大的蛮人前来攻打,也将在现在的苗城面前无计可施。
更让我意外的是,城中竟然住进了两个蛮人部族。
尽管他们现在所建的房子仍是简单的木棚,相信不久以后,他们都会和苗人一样,放弃眼前还看得到的草屋,搬进太昊风格的土房或砖房中去。
难得来一次,我把建筑苗城的太昊匠人们也叫到一起,宴请了他们一次,但由于建筑工程进展顺利,已经有大部分匠人返回了,这里还余十来人,我没打算带他们前往大江,尽管也有匠人提出这个要求,但多数匠人还是急着在年后回太昊与家人团聚。
“苗族世代不会忘了太昊族长的恩德!”苗族长老和族长轮番上前为我布菜,言必称颂太昊恩德,元方也在被称颂之列,尽管苗族人都以为元方是在我的授意下才参加了苗城建设,但我和元方,以及少量的骑兵才清楚,这其实只是元方的自作主张。
“我会让蛮村的苗族战士们尽快地回到苗城来,请族长和长老们不必担心。”蜀大吠日敬时我想到了这个问题,毕竟在蛮村的近200苗族战士还是苗族目前的生产和狩猎主力。
族长和长老们喜上眉梢。
第二百四十九章 … 浩瀚长江
由于今年的收成不好,又被蛮人破坏掉一部分,最后收进城来的粮食本来就不多,若是再少了冬季狩猎的壮丁,这个冬天就难过了,所以当我提出把满村里的苗人送回来时,苗族长老们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却没打算当“扶贫班主任”,眼下我所带的逾十万斤粮食就不是为苗人准备的——毕竟他们还能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难关,而蛮村那边却已经没有了这个能力。
现在苗城初创,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加上元方已经为苗城大致廓清了周边,苗城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按以前由族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我对他们的前景还是颇为看好的。
在苗城休整了一天以后,大队继续向南,这一带已经超过了上次我南行的的极限,开始进入到我从来没有涉足的地域。
元方一路上指点江山,都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经过一些蛮人村落时,他还会带我去和村中的族人和长老们见面。
从这些蛮人眼中,我看到的喜悦极少,反而是对我和元方的恐惧更多一些。
“自古知兵非好战能攻心则反侧自安;不审势宽严既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词内的这一联,道尽了当年平定川南“蛮人”时的武侯如何小心谨慎。
诸葛孔明在“七擒孟获”时,便知对付蛮人须令其“心服”,否则后遗问题会层出不穷。
元方毕竟小孩子心性,对这些蛮族村落的所谓“臣服”看得太认真了一些,如果没有后续的手段,“平南”大计恐怕只是一场梦。
所以我对建立南方基地的计划又更深入了一层——它将发挥在南方建设和推广文明的作用,同时也将用于稳定南方的局势,减少蛮族和苗族征战不休的可能性。
不过最近的目标,则是为我的“渡江大计”建立一个基地。为我地江南之梦奠定基础。
这一路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如我们刚经过的由族至苗族地区一般,这里也没有什么险峻的高山,都是丘陵为主,但丛林茂密,行进困难,这时我已经能够明白元方当初追剩蛮人的困难,以及为什么以少量的骑兵和大量的步兵配合。
像我们眼前这样。以骑兵为主,前进时若遇到敌人,在丛林间的遭遇战中,骑兵就会远不如步兵灵活。
过了苗城17天后,元月下旬,我们终于抵达了闻名已久地“蛮村”。
这时的蛮村已经在苗族人的协助下,修建起了大量的草屋,虽然远比太昊的土坯房和砖房简陋,但对这些蛮人来说,已经远超他们的树棚了。我看到大树上还残留的“人巢”已经人去巢空,所有族人都转移到了地面。
高大如神的族长,率领庞大的骑兵队伍开到,令村中的蛮人战战兢兢,不知道是祸是福。
但接下来发生地事情让蛮人们放下心来一一太昊的骑兵们很快架起存放粮食的专用帐篷,10万斤粮食存放了进去,太昊骑兵的行军厨房迅速建起,当晚,所有的蛮族人就享受到了太昊标准军事伙食。
这昧要说蛮族人,就是苗族战士们也享受到了空前的美味。
这一天。后来被蛮人记载为部族历史上的“元日”甚至成为后来蛮人的新年。
第二天开始,紧张的建设工作拉开了序幕。
四座陶窑同时开工,蛮人中的健壮妇女和还能够劳动地长老都参加了建设,更重要的是一挑土坯房也开挖地基,除了必要的看管马匹的人员和狩猎人员以外,所有的太昊骑兵都投入到建设之中。木匠们带着上百骑兵,将村外数百米处的一处林区伐成了平地。上千棵“原木”存入到了村中,随后开始制板。
太昊战士和匠人们的劳动热情吸引了苗族人,本来已经接受安排即将返回苗城的苗族战士也坚决申请留下来参加建设,考虑再三,我同意他们多留半个月,把前期地土建工程推动起来。
十天以后,30余间土坯房的地基已经挖得差不多了。筑墙工作已经开始,我却早没有了耐性,急急地催促元方带我去看长江。
过蛮村向南,四天功夫,在一个艳阳天的下午。震天的水响在前方的一道山陵后响起。
我止不住心中的激动,跃马直上山岭
长江!这只能是长江!
按我对地理那点可怜的知识残存地记忆。这里应该在河南的正南方,湖北境内的长江一段。
在后世里,我家就在长江边上,夜夜伴着长江的水响入眠,但由于是在长江上游,江面较窄,满江白帆的景象小时候从来没有目睹过。
成年后也曾经从中下游地长江大桥上经过,却从来没有见过眼前这般浩大的长江。
映象中地长江上游好像也就数公里宽,到了中下游应该有数十公里宽的样子,可是眼前我站在高度也有六七十米高的地方,对岸却似乎只是一条隐约的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