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海-第8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吓得一旁王安连忙上前阻拦,就差跪地上了,连声道:“哎哟,爷爷您这是怎么了,皇长子没哭也没闹啊!”
  就听见被王安拦到一旁的万历抻着胳膊从日月章纹袍里伸长了胳膊指着船上嗷嗷哭得跟个狼似得朱常洛恶狠狠道:“朕打的就是他不哭不闹!”
  “好你个洛哥儿,真是好运气!”
  王安都吓蒙了,甚至有些怀疑人生。
  弓着腰在万历舰前保持着抬手护住朱常洛的动作,脑袋在几秒钟里快速地在皇帝与皇长子之间转了好几遭。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爷们儿究竟错过了什么?’
  刚才皇帝还好好的呀,在那念叨着什么‘宗室大学’、‘给朕带美宫人回来’之类的话,转眼就变了脸色。
  嘿,他娘的,端是个天威难测!
  他哪里知道,就刚才那一会儿,万历已经在脑子里把朱常洛潇洒的半辈子过完,就连给他带回来的美宫人嘴角的相思痣长哪儿都想好了!
  最后一合计,自个是读书、操练、习惯性罚跪,虽然自己不哭,可没少拱着火让潞王连哭带闹哇,最后怎么样?
  也不就是多去了个天津。
  反倒是这个八斤二两的白胖小子,连个爹都还没不会顺顺当当地喊呢,就啥都轻而易举地得了。
  多气人呐。
  “唉,最气人的是,这事还得等,朕还得等十几年,太漫长了——王安。”
  “嗯?”
  “要不你也去吧,去东洋,把宫里的画师、还有那些写字的都带去,把你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部都给朕带回来,朕太想看看了!”
  晚上好,今天章节晚了很抱歉。明天需要请个假,家里有事要回一趟老婆老家。


第244章 挣扎
  “下巴放低,背弓起来,对,两手抱在胸前,左手包右手,然后说:军爷。”
  百丽儿攥着支带东洋军府标志的马鞭背在身后,高高扬着白净下巴指点着左右两列伦敦百姓,最后两字的军爷叫得又响又亮,不忘补上一句:“最好笑着说,做有礼貌的人。”
  此时她足蹬黑皂靴、下着蓝布棉裤,上穿东洋军府背后有团龙的棕色棉曳撒,披着件不知从哪件大狐氅上扯下的毛皮披肩,还戴着顶有木柱的圆沿儿大帽。
  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此时此刻,百丽儿身处伦敦城西郊四十五里名叫刘志庄的农庄上。
  她的身份不再是伦敦城内的俘虏,而是刘志庄主、东洋旗军火兵刘志的小伴当,负责教化庄上从伦敦迁出的四百三十户百姓。
  杨策的西汉联军进入伦敦城后,城内外的战争仍在继续,不过伦敦塔城坚难破,即使在泰晤士河南修造炮台后依然难以攻破。
  故而,围城的事便被兵多将广的杨策接受,打算围死城内的查尔斯男爵,或者干脆等到他投降。
  应明则接手了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便是伦敦城的百姓生计问题。
  实际上这对整个‘普州’这一隶属大明王朝的海外行政区划都是亟待解决的事。
  如今普州已有英格兰近三成土地,这些土地在万历十一年为黑死病、战乱所祸,多几近荒地,百姓也逃的逃、跑的跑,即使仍在普州治下,也早离家乡有百里之遥。
  有人在明军不曾介入的土地上私自开垦,同流民争夺;有人运气好,在明军东征的路线上,则被官府授予田产。
  土地需要丈量也需要重新分配,有些地方百姓多、有些地方百姓少,都要有官府作为权威力量来主持公道。
  可是普州的官府?那就是个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不存在,就连应明都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的东西。
  别说所谓的普州了,就连普利县的衙门,都基本上是个大市场,首要职能是商人把有意思的货物放在衙门口,做买卖也在衙门口,因为知县总会突然要求衙役出门买点奇奇怪怪的东西回来做实验。
  说它不存在吧,有矛盾有问题的百姓到衙门确实是能把事办了。
  说它存在吧,没人去找的时候那衙门什么正事都不干。
  结果就只能让应明这个半吊子以一种管理部队的方法来管百姓,向各地派遣旗军带海盗去丈量土地,丈量完了就分配给旗军管理。
  没别的要求,今年得把地里的粮种出来,种不出粮就种别的东西,需要啥就找伦敦要。
  应明没进伦敦时,伦敦有不下十万百姓,他进伦敦后伦敦依然有十万百姓,而现在?
  现在伦敦恐怕三万百姓都没有,百姓都被他迁出来了。
  在他朴素的观念里,伦敦这种城市化是逆历史潮流的,城里养这么多无用之人做什么?除了工匠,都去乡下种地去。
  这么干除了缓解城内粮食紧张,还有个目的是削弱守军的力量,数万人被编出姓氏、制出户籍,分派各地,他们在守军里当兵的父亲、儿子、兄弟只要倒戈,立刻就能通过官军寻找到家人。
  英格兰有国家意识,但并没有民族自豪感,在英西大海战发生前,他们确实没啥值得骄傲的事。
  德雷克偷了、抢了西班牙一条珍宝船大概是最值得骄傲的事了。
  守军愿意固守孤城,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清楚一个道理,想保护家族家人,就必须和其他守军站在一起。
  现在家人都去乡下种地,立即让守军士气为之一泄。
  更让人泄气的其实是出现在战场上的西班牙人。
  查尔斯男爵固守了俩礼拜都没发现敌人已经变了,他一直以为围困伦敦塔的敌人是应明及其麾下的明军。
  因而守军很长时间用的战略都是把城内的街道在适当阻击后便让给明军,尽量用一条条街道来进一步稀释应明的兵力,以期用更多兵力来彻底消灭应明麾下一支或几支精锐小队。
  并因这一策划而沾沾自喜着。
  士兵在战斗中可以投降,身处绝境即使投降查尔斯男爵也不怪他们,等他们到明军那边,明军肯定对他们不好、欺负他们的女人,等打仗的时候再给明军倒戈一击就够了。
  他们的计划前半部分非常顺利,明军没遭遇什么抵抗便收编了大量伪降守军,还占领了大量街道。
  不过还没等到伪降守军聚伙反攻,只是吃了一顿饭,他们就再难重新聚起军心了。
  当守军投降,他们向明军长官使劲骂着伦敦堡内糟糕的补给,并询问长官什么时候让他们打回去去。
  明军不让他们去打仗,给他们毯子裹着免得挨冻,还有人给他们做饭,热腾腾的饼子和汤,饼子有油、汤里有几片菜叶和一块肉。
  人们边吃,眼泪边掉。
  眼泪并非因明军的好而感动,是为守军的苦而难过。
  他们在伦敦塔里的粮食快吃完,人们饿的想吃人,却很可能熬到断粮的时候连尸体都没得吃——天渐渐热了起来。
  明军这儿,士兵却能喝到肉汤、吃到肉,甚至都没人吃面包。
  更奇怪的是就这么白白养着他们,不给他们兵器、不让他们打仗,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士兵们都很默契地谁都不再问起打仗的事。
  没人忘记他们的使命,只是……只是不用担心下一场战斗就死掉,天天有饭吃的日子太好,让他们刻意地想要逃避战争。
  人们集体撒一个弥天大谎,就好像只要不提起,先降后叛的事就能无限推迟一样。
  事实是明军根本没给他们这个机会,前线的明军换了又换,红帽子、蓝帽子走了有牧野人,牧野人走了有汉国人,到最后调令下来时看管他们的部队已经变成西班牙人。
  没人发给他们武器,成捆的锄头堆放在马车上,带队的长官率领他们朝着与伦敦塔向背的方向渐行渐远,直至伦敦城被抛在身后,越来越远。
  人类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内心挣扎,此时这苦难降临在每一个守军心中。
  早上好!


第235章 携手
  一边,是记忆中伦敦塔依旧振聋发聩的炮声。
  一边,是眼前即将属于自己等待开垦的田地。
  当然,还有穿着奇装异服的百丽儿在低垂帽沿的大帽下发出蛊惑的言语。
  依照刘志的命令,她对每一个内心充满挣扎的来客说:“你们的战争已经结束了,每个人都会得到三英亩土地,朝廷只收三分税。”
  这几乎是压倒这些守军士兵的最后一根稻草,没人能拒绝这样的条件,更别说……没人喜欢战争。
  困守孤城的查尔斯男爵转眼被抛在脑后,人们安心地与流民呆在一起,接受各个农庄的指派开始耕种土地。
  旧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几乎于同时被推翻,并不遥远的战争仍然如烙印般被每个人牢牢记在心底,却不会再被人提起,只剩下平静安详的小农经济。
  以应明的眼光看,哪怕如今的普州各方面都残疾到了一定程度,百姓也不会因为这个造反。
  他们连以前那么坑爹的供养贵族都受得了,如今给他们均田地还造反?造反只有可能是因情绪、因为煽动而反明复都铎。
  绝不会是因为体制。
  大明的体制就算拿掉俩胳膊、掰折俩腿,只剩个下巴能起作用,这儿的野生百姓依然舒服得很。
  实际上也不全是小农经济,但绝对平静安详。
  明军在广袤的原野上先设立数不清的农庄,而后用几个集镇把这些农庄连接在一起,工匠被迁入集镇,进入由明军开设的砖瓦厂、木材厂,后来又有经营铁、石、皮具、纺织、罐头的厂子。
  只是这些都和百姓无关,利润也跟他们没关系,甚至在南安普敦的造船厂也被应明捡了起来……确实是捡,那早就没人了,商人与贵族在战争之初就跑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些受命留守的船工。
  那些船工则在战争进行中被进驻城内的牧野军吓跑,后来杨策的西汉联合舰队短暂占据港口,不过那些海盗和西班牙人都对恢复生产没半点兴趣,他们只想打仗。
  所以这些东西如今都归应明来恢复生产。
  而伦敦里面的围城与巷战,则由杨策与西班牙军团一同负责。
  其实不在英格兰打仗,这一点西班牙人和杨策的意见是共通的,他们都知道有东洋旗军存在的英格兰不是他们施展传统掠夺技艺的大好舞台,尼德兰或者说荷兰共和国才是他们的希望之地。
  汉国海盗里杨策的军官团绝大多数都是汉人,而且主要以旧海寇、卫所逃兵组成,他手上最精锐的一部兵力号汉军营,参将过去是北方边防的把总,名叫杨继忠。
  隆庆三年,杨继忠为游击施汝清部下,逢俺答入寇,他们为前线部队,长官畏战不准发一矢,后军势大溃;当时昌镇副总兵陈沐于拒马河设立防线,但杨继忠运气差,没被收拢,反倒在紫荆关差点被当逃兵斩了。
  后来害怕获罪,带着亲信在山里多了很久,等风头过去才跟着到北方卖货的商人一路去了南方,随后辗转出海,想着去南洋找个地方讨生活,偏偏还被当时林道乾的海盗扣了,最后加入了杨策的部队。
  到如今,靠手下仨家丁、六个逃兵,成了杨策手下的精锐,活下来的五名部下也都成了杨策眼中难得的战将。
  杨策要求可低了,能听懂人话、听话,就是好兵;如果能听懂一些战术上的事,甚至能带着部队在该前进的时候不后退,该后退的时候不溃散,这就是绝对的战将。
  更别说杨继忠这帮人非常勇猛,尤其和西班牙军团聊得来,跟贵族聊得来、也跟士兵聊得来。
  原因无他,有共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