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大明-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现在的确还不到时候,因为新军还没有练成!
假如现在就匆匆发兵去救,一旦战败,最后遭殃的就不只是北五省地大明百姓了,只怕整个大明的百姓都有可能沦为建奴的奴隶,正所谓事有轻重缓急,为了大明国祚的延续,为了皇汉文明的延续,王朴只能按兵不动。
“唉。”孙传庭叹了口气,黯然道,“儿子,真的不能出兵吗?”
“爹。”王朴苦笑道,“你认为现在我们能出兵吗?”
孙传庭不说话了,王朴说的对,现在的确不能出兵,因为新军还未练成,而且装备也极度匮乏。假如把这样一支缺乏训练又缺乏装备的军队拉去关外和久经战阵地建奴交战,结果可想而知。
“唉。”孙传庭又叹了口气。黯然道,“可以想象得出来,万岁爷现在一定是气坏了,你我父子在他心里怕是已经成为乱臣贼子了!为父不怕被万岁爷冤枉,可眼睁睁地看着大明朝地国土被建奴一点点蚕食,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啊。”
“这只是暂时的。”王朴劝道,“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失去地国土夺回来。”
“好吧。不想这些了,反正想也没用。”孙传庭用力挥了挥手,仿佛想借这一挥手地力量把建奴叩关的消息从脑子里挥去,回头对王朴说道,“我们说说新军地事吧,你刚才说的军事改革是怎么回事?”
王朴道:“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新军要统一换新军装,以前的铠甲头盔加战袍造价高昂不说穿戴还繁锁,已经无法适应将来的战争需要了。儿子已经让人设计了新军装的样式,你先看看吧。”
说着,王朴把一张图样递给了孙传庭。
孙传庭瞄了一眼。皱眉道:“就这布衣布帽的,怎么抵挡建奴的刀箭?”
“爹你多虑了。”王朴笑道,“经过几次改良之后,我军火枪地射程已经远远超过了建奴的弓箭,更何况我军还配备了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火炮,将来真要和建奴打仗。没等建奴冲到跟前放箭,他们就已经全被摞倒了,所以,没必要再给将士们配备以前那样沉重的头盔和铠甲了,光这一项就能省下一大笔开支。”
孙传庭道:“万一让建奴冲到了跟前呢?”
“那也不怕。”王朴道,“儿子已经试验过了,只要长枪营的将士竖起长枪阵,再让前排的将士竖起橹盾就能挡住绝大部份箭矢。”
“哦?”孙传庭欣然道,“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王朴接着说道:“第二。现在的营哨制不够灵活。指挥不便,新军的编制也要改革。”
孙传庭道:“怎么改?”
王朴道:“这样。步兵营和骑兵营的人数还是五千人,设参将;下辖五个哨,设千总;每哨下辖五个大队,设大队长;每个大队下辖五个中队,设中队长;每个中队下辖五个小队,设小队长,再下面就是士兵了。”
孙传庭道:“那炮营和辎重营呢?”
王朴道:“每个炮营标准配置二十门红夷大炮,四十门佛朗机炮,大车一百二十辆,骡马两百头,炮兵五百人;每个辎重营配大车两千五百辆,骡马三千头,辎重兵五千人,战时皆为刀盾兵。”
“好。”孙传庭点头道,“军事方面老子不如你,你说了算。”
王朴道:“现在的难题是兵器作坊地生产能力太低了,每个月只能生产一千支新式火枪,照这样的速度,需要五年才能生产出六万支火枪,才能装备起十二个火枪营,可我们无论如何都等不了这么久。”
孙传庭道:“你有什么办法?”
“这个难题要靠能人来解决。”王朴道,“你马上以浙直总督的名义把江西分宜县地教谕宋应星请来南京当你的幕僚,要想提高兵器作坊的生产能力,非此人不可!”
“宋应星?”孙传庭道,“你怎么知道江西分宜的教谕叫宋应星?”
“这个你就别管了。”王朴道,“你要是相信我,就马上把他召来南京。”
“好吧。”孙传庭道,“老子这就修书一封,明天就派人去江西。”
“还有。”王朴又道,“你能不能上书朝廷,把翰林院检讨方以智调来南京,当我的参
“方以智?”孙传庭皱眉道,“方以智可是复社中人,你一向不是挺讨厌复社的人,今天怎么突然想起要把方以智调来当你地参军?”
王朴道:“我讨厌复社的人是因为他们只会空谈误国,可方以智却不是这样的人。”
孙传庭道:“那老子就试着上一道奏疏看看,不过万岁爷未必就会答应,毕竟这次我们不发兵,已经令万岁爷寒了心哪。”
正文 第204章 阳明书院
更新时间:2009…5…31 18:33:37 本章字数:4545
说起复社,王朴又想到了另外一件大事,这可是真正关系到今后大明兴衰荣辱的大事。
王朴道:“爹,募兵的事要抓紧,可另外一件大事你也该着手去办了。”
孙传**道:“你是说阳明院?”
“对。”王朴道,“立即在阳明先生的家乡余姚龙泉山创办阳明院,再邀请信奉阳明心学的博学鸿儒长驻讲学,把阳明先生的心学发扬光大。”
“嗯。”孙传**点头道,“这事就让绍兴知府黄炯去办吧。”
王朴道:“爹,创办阳明院可是件大事,一定要当成和编练新军一样的大事来抓,绝不能只是小打小闹!你说的这个绍兴知府黄炯是何许人,人品如何?”
孙传**道:“这个黄炯是老夫故交之子,人品不错,难得的是他也信奉阳明心学。”
“那就好。”王朴道,“先拨五十万两银子交给黄炯,让他筹划阳明院。”
“什么?你说什么!?”孙传**失声道,“五十万两银子?儿子你没搞错吧!先不说上哪弄这么多银子,就算真能弄到这么多银子,办个阳明院用得着这么多银子吗?不就置几间房子,再请几个先生么,一万两足够了。”
“一万两?”王朴反唇相饥道,“你办私熟呢?”
孙传**道:“阳明院就算不是私熟,顶多也只是个府学吧,你总不成还想把他办成国子监?”
“嘁。”王朴冷笑道。“国子监算个屁!”
“咦?”孙传**道。“小子你口气倒是不小。”
“爹。我们先不说这个。”王朴道。“秦国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及本朝张居正变法可谓史上三大变革。为何商鞅变法能够世代延续。而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却是人死政废?爹你能说说这其中地原因吗?”
孙传**道:“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王朴道:“别转移话题。你说这是为什么?”
孙传**道:“其中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过老夫想最主要地原因是稿鞅地变法得到了大多数人地支持。而王安石和张居正地变法虽然利国利民。却损害了绝大多数勋戚豪强地利益。所以他们死了之后。新法就被废除了。”
“只说对了一半。”王朴道,“商鞅变法能成功的原因是商鞅培植了一个足够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就算商鞅死了,可他的新法却仍旧拥有足够强大地支持,所以才能一直延续下去。最终帮助秦国横扫关东六国。”
孙传**皱眉道:“既得利益集团?”
王朴道:“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说从新法中获得好处并且身居高位能够影响国家大政方略地那一群人,商鞅让秦国的上卿士大夫集团获得了足够的好处,所以就算商鞅被车裂了,可他的新法却能够继续推行。”
孙传**道:“那王安石和张居正呢?”
王朴道:“王安石和张居正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推行新政的初衷是为了江山社稷,可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新政却成了他们打击政敌、把持朝政的工具,他们并没有致力于培植一个强大地既得利益集团,而是热衷于排斥异己、互相倾辄。所以在他们死后,新政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就轻而易举地被废除了。”
“你说的好像有些道理。”孙传**点头道,“不过这跟拨五十万两银子去创办阳明院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王朴道。“而且关系大了!”
“哦?那老夫倒是要洗耳恭听了。”
孙传**眸子里不由掠过一丝异色,他再次惊异于王朴的奇特见解,这个臭小子隔三差五就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颇有些让孙传**应接不暇的意思,不过得承认,王朴的观点的确有些道理。
王朴道:“现在不在浙直两省推行新政只是暂时的。对不对?”
“嗯。”孙传**点头道,“等我们手里有军队,有了足够强大的实力,就势必要强行推行新政,这是肯定地。”
王朴道:“那你想过没有,因为你我父子手里把持着强大的军队,所以新政得以在浙直两省强行推行,可假如有一天你我父子死了,或者军队变节了。投向了我们的政敌。结果将会怎样呢?”
孙传**道:“这……”
王朴道:“结果显然和张居正一样,人死政废对不对?”
孙传**默然无语。
王朴道:“所以我们要学商鞅。培植出一个强大地既得利益集团,以确保我们死后新政还能继续推行!什么是既得利益集团?就是一大群从新政中获得好处的士绅豪强,并且有不少人身居高位,能够影响国家决策!”
“那么问题又来了,该怎么去培植这个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呢?王安石和张居政就没有培养过接班人吗?当然不是,事实上王安石和张居正也培养过自己的接班人,可结果很遗憾,他们都失败了。”
“王安石和张居正为什么失败?因为他们培养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弱小了,弱小到根本不足以和强大的敌对势力对抗。”
孙传**恍然道:“你是说……以阳明院地学生为基础培植新政的既得利益集团?”
“对!”王朴大声道,“爹你也看见了,只会引经据典、皓首穷经的理学儒生一旦上位,他们只会热衷于****倾辄,很少有人会想着替朝廷办事,替大明办事,替百姓办事!理学误国必须废止,只有心学才能拯救大明!”
“所以,阳明院的规模必须足够大,招收的学生必须足够多,而且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只有这样才会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中间不但要有上位当官的,还要有钻研物理地。更要有经商地和带兵的,他们既能影响大明地国策,又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足够支持新政地推行。”
孙传**道:“那也用不着五十万两银子吧?”
“怎么用不着?”王朴道,“阳明院的目标是每年至少招收三千学生,这三千学生的衣食住行一律由学院提供,这笔开支可不会小;还要给院建造一座庞大的图馆。图馆里必须搜集足够多的藉,天文、地理、算术、物理、兵法、军械、食货无所不包,这又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还要设立四夷馆,专门请人翻译西洋学术著作,把西洋的学说引进大明,这又是一笔开支……”
“打住。”孙传**急道,“照你这么个搞法,五十万两只怕也不够。”
“当然不够。”王朴道,“这五十万两只是前期投入而已,老头。有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教育是国之根本。从眼前看地确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可是从长远看,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计哪,这笔银子,我们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得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