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民国狂人-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又是这一套!
    当霍山县的乡绅地主们毒知消息之后,一个个锤胸顿足气得差点骂娘。可形势比人强,在‘有枪有人’的县令大人面前,他们不得不低声下气装孙子。至少吴楚得了他们的好处以后,没有敷衍了事派兵和山贼真正干了几仗不是?做人嘛不能太过苛求,还是得看开一点……
    山谷小镇军营餐厅。
    “干,为吴楚同志迟来的接风洗尘干一杯!”王进满脸红光,环视热闹的餐厅一周,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好,干杯!”“痛快,干一杯!”“欢迎吴楚同志到来……”
    餐厅了顿时闹哄成一片,在座二十来位同志一个个兴冲冲的站起身来,一起和激动得不知所以的吴楚干了一杯。美酒飘香菜肴热乎,觥酬交错气氛热烈之极。
    没错,吴楚其实就是新光复会中的一员,是新光复会安插在清廷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如今终于起到巨大作用在王进等人的细心筹划一举拿下霍山的最高权力!
    当初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安庆光复会遭受重创,幸好王进多方活动救下不少骨干会员,而后组建安庆新光复会扛起安庆革命党大旗,吴楚就是在哪个时候加入的新光复会。
    说起来,吴楚的家庭条件很好,在桐城县是真正的大户人家,官宦子弟含着金钥匙长大,而且家教连好极有风度,翩翩然有君子之风。要说这样的出身应该效忠满清朝廷才对,可他受到哥哥革命烈士吴樾的影响,一头扑入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王进当初在知道了他的出身来历的时候,还被好好的震惊了一把,在再三确认资料属实之后,他便动起了心思,想要把吴楚安插到满清的官僚体系之中。有这么好的出身条件不也不知道去利用,那着就是傻瓜一个了……
    (不好意思,新买的电脑硬盘损坏,草稿全部丢失,晚点了)
第二十三章 霍山‘试验田’
    经过一段时间的革命思想培训和简单的军事训练,吴楚被新光复会安排到徐利贞的巡防营中当任哨官一职。当时老徐正好听了王进的建议招收了一批流民新兵,急需要身上没有什么坏毛病的教官训练,通过王进的介绍吴楚被调过去充当新兵教官,就此入了老徐的法眼。
    之后在王进的有意安排之下,加上吴楚色表现也确实足够出色,再加上他的家世让人‘放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一路提拔到管带的位置上。对于这样的提拔,就连巡防营最大的‘刺头’都司大人都不好说什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徐又培养出一位嫡系心腹军官出来掌权。开玩笑,吴楚和他身后的家族势力算得上真正的‘本土派’,就连巡抚大人也只能拉拢为主,在没有寻到他们的小辫子之前不敢妄动,更何况他一小小的武官都司?
    之后作为巡防营徐利贞心腹管带的吴楚,在熊成基安庆起义之前,便和徐利贞一起出城剿匪,错过了安庆最动荡和被革命党攻破的那段时间。等到闻听巡抚大人驻晔芜湖,他们急匆匆赶去汇合之后,却是遭到巡抚大人的怀疑和冷遇。
    徐利贞心灰意冷之下,恰巧收到了王进的密信和一张三万大洋的英国洋行支票。已经感觉在官场上没有希望和前途的老徐萌生了退意,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配合王进演了一出好戏,算准了芜湖清军兵力吃紧的当口,一举把吴楚推了出来。同时为了恶心巡防营专门和他作对的都司大人,他在临走之前,干脆把巡防营中实力最强的新兵营全部划拨给吴楚带走,让那位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都司大人看着干瞪眼。
    而那股让霍山一干乡绅地主们又爱又恨的‘守规矩’山贼,则是由王进亲自率领的光复军战士扮演。一边打击事先打听好的名声迎风臭十里的土豪劣绅,一边锻炼自己的指挥受平,同时也检验战士们的训练成果。经过几番轮训,不仅仅军官们的山地小规模指挥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战士们也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将平日里的训练水平完全发挥出来。新兵们慢慢适应了这样的战斗方式,也打出了光复军的水平和威名。
    前任霍山知县刘传古的败亡,只不过是战士们小试牛刀,同时也是配合吴楚同志掌握霍山军政大权的一道开胃小菜而已。
    果然,吴楚接下来很顺利的带兵进驻霍山县城,并且‘干净利落’的‘击溃’肆虐霍山山贼,初步赢得了地方乡绅们的认可,在霍山县取得了立足的本钱。当然,吴楚的进驻不是为了讨好霍山真正的主人乡绅地主,而是为了给山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实验新光复会革命理论的一块‘试验田’。
    新光复会所谓的‘革命理论’,其实就是王进根据后世的经验总结和现今实际清理鼓捣出来的一套东西,目的是指导新光复会里的同志们拥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和革命理想,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出现困惑和思想混乱,让同志们有力一起使。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亲身经历,他发现满清的统治虽说已到达了崩溃的边缘,时局动荡流民遍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爆发另一次的‘太平天国’似的农民起义。可真要论起来的话,这其中有官员不法,天灾不断,清廷财政困难安抚不力的元素,也不能忽视西方和东洋列强对满清的压榨之功,总的来说当时国人*列强的心思远比推翻满清朝廷的心思要强烈得多。真要仔细衡量的话,除了那些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列强各种思想影响较深的大城市,各地农村的次序还是勉强能够维持得下去滴。
    从所谓的‘同治中兴’到中日甲午战争这段时间,满清的政局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几十年的积累下来可不是说着玩的,要不是八国联军和甲午战败带来的沉重经济影响,满清的财政也不可能一下子恶劣到入不敷出的境地。说老实话,在他看来,这时革命的土壤才刚刚形成,根本不具备掀起一股全国革命的大浪潮。
    另外,他还发现这个时代农村的土豪劣绅是有不少,但绝不像后世历史书上写的那样地主乡绅无好人。恰恰相反,土豪劣绅在农村的比例真的不大,大部分乡绅地主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人处世以儒家经典为标杆,是农村能保持一种儒家向往安定环境的最重要基石。遇到灾荒年间,最先开始体恤民清的,其实就是他们。
    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王进并没有提出激进的‘土地政策’,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半强迫式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土地改良’方式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先前在安庆郊外只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代表性,而霍山则是真正的‘实验地’。
    霍山地处偏僻,隔开了外界对此地的干扰,这是有利因素之一;新光复会的总部基地就在此处,随时可以提供大量人才作为‘土地改良’政策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这是有利因素之二;吴楚手上握有一支足以震慑宵小的武装力量,保证了在‘土地改良’政策实施当中可以排除一切暴力干扰因素。其实就算徐利贞当初不把新军营交给吴楚带走,早已经被新光复会渗透到骨子里头的新军营也不会被其他清廷官员所掌握。他们会在新光复会的策划下自行崩解再聚合,只捕获到时就不能再使用朝廷正规军的编制行事而已。
    结果大家也都清楚了,吴楚挟五百新军营之威势坐镇霍山,稍一试探立刻句引来地方乡绅和地主们的强烈反弹,在光复军所扮演的‘山贼们’的全力配合下又打有拉费尽了心思,这才勉强让这帮子习惯了高田租高利贷的地主老财们低头服软……
第二十四章 悲痛和庆幸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
    等开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才好开展接下来的大规模行动。
    此时,在山谷小镇的军营餐厅,新光复会的一干骨干核心们借着为吴楚接风洗尘大次大喝,脸红脖子粗的互相争论,觥酬交错气氛热烈之极!
    要知道,山谷小镇草创阶段可是什么都缺,几万人的吃饭问题就够饿让人头痛的。虽然新光复会不差钱,可是为了不引人挂住,粮食和大部分建筑材料只能分批分批运送进来,甚至还不得不借助附近真正的土著山贼和民党力量帮忙运输,日子不免过得紧巴巴的。能有饱饭吃就不错了,偶尔能打到一点山货就高兴得不成样子,像今天这样放开了肚皮大吃大喝还真是少见。要知道,这里绝大部分同志在家里都是少爷,何时吃过这种苦头?
    吴楚心中满是感慨和满足,眯着迷蒙醉眼看着同志们一个个乐开怀的笑容,心中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一股浓凝的使命感升上心头,眼框一热差点掉下雷来。一仰头将杯中米酒喝干,心中默默念道:“看到了没有大哥,这就是小弟的选择,革命的希望和未来就在眼前。希望以后带给家人的是安慰和喜悦,而不是痛苦和绝望……”
    从小他就受到哥哥吴樾的影响,包括接受革命思想都是在同一段时间。之后的一段日子他的印象十分深刻,因为从那之后哥哥的性情大变,变得有些偏激,变得偾世嫉俗,时常做出一些‘大逆不道,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自从父亲大人知道了哥哥的事情之后,父子就经常为这事而吵闹,最后终于闹得不欢而散。父亲大人扬言没有他这个儿子,各个也是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奔着那所谓的‘革命理想’走东闯西,连新婚不久的嫂子都没顾忌……
    可是前念突然有一天哥哥急匆匆的回家,满脸死志的和家人道别之后,便不顾家人的担忧和反对毅然离去。父亲大人好象预料到了什么不好的时候,之后一直忧心憧憧茶饭不香,无心杂务心思恍惚,直到那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出传来,紧接着一纸革命党送来的悼文和简陋至极的‘阵亡同志书’,父亲大人就此一病不起,不久之后更是驾鹤西游而去。
    吴樾,字梦霞,后改孟侠。清末革命家、烈士。1878年生于安徽桐城(今属枞阳高甸乡)一绅士家庭。在5个孩子中排行第4。父亲吴尔康早年由官入商,往来多是官僚、幕客。他8岁丧母,大哥又早夭,靠二哥抚育,在一私塾读书,12岁起参加童子试,屡试不第。二哥去世后弃学在家,每日诵读古文辞,喜好历史书籍,诸子百家之说均有涉猎,犹好诗文。
    1900年,吴樾离家赴上海,次年到北京探访堂叔吴汝纶,被引荐往保定,任职于某县应局,半年后即辞去公职。1902年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在校受反清革命书刊影响,与陈天华、赵伯先等结为生死交,思想由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后与上海杨守仁等组织军国民教育会,自为保定支部,提倡革命。课余创两江公学,任义务教师。并创办《直隶白话报》,任主编。此间大量阅读了《革命军》、《新湖南》、《警世钟》和《黄帝魂》等革命书刊,思想更加激进,决心采取暗杀清廷朝臣的手段,使立宪不成,促进民族革命早日成功。
    ){;a0o@;G*C;Qu;1904年冬,吴樾结识了革命党人赵声、杨笃生,并与马鸿亮等人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后,组成“北方暗杀团”,任支部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刺杀行动。1905年春,清廷派官员铁良、徐世昌等视察保定高等学堂,他认为铁良将来必是亡汉巨魁,一心想除掉他。随即,他当卖了自己的所有衣物购得手枪,欲将之刺杀于途中。然而铁良并未如期到访,刺杀未遂。同年夏,他赴辽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