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管家婆在八零[穿书]-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打进了七月,路面的水泥都铺完,丁老爹和丁老娘就处于一种非常玄妙的状态了。就是那种,喝了半斤二锅头,还没醉,但是很飘的那种,兴奋得上头的状态。正在大夏天,中午日头足,也不带着孩子在公园玩儿了,就去市场对面儿,找个阴凉的地方,坐在那里,对着自家的门市,一看一下午。一直到该做晚饭了,才往回走,顺便到公园边的临时市场买个菜,丁老爹把老太太和三个小姑娘送回家,自己再到幼儿园接俩小子。接完了回来,吃完晚饭,再到大学门口给摆摊的几个送饭。
一直到管理处通知取钥匙的时间了,雪雁和金素英就把摊子撤了,专心准备饺子馆。把摊子完全转给孙兰英。大学也快放暑假了,顾客能少挺多的,但是外客她自己还是忙不过来。那就能挣多少算多少了。
第28章
“家里那么些咸菜缸; 不能先用着呢?还有那锅,拆了搬过来接着用不行吗?干什么都得买新的呢?不是钱啊?”
门市开始装修了,母女俩又开始了天天互呛的日子。
墙面原来就是水泥的; 这时候就算是最好的墙面了; 也没太多可选择的材料; 就保持了原样。棚顶也没动。就是加装了五组灯管; 三个吊扇。
除了这些; 其实再就没加什么了。最大的工程在厨房里,有店面了; 家里的两个大灶就没什么必要了。厨房的空间特意留得大一些; 足足有三十来个平方; 前后两个大灶台,没做火灶; 还是煤气灶方便; 就都留得煤气灶的口。煤气灶火轻; 太大的锅带不起来; 就一面带了三个六印的锅,已经是能带得动的最大的了。中间靠墙一面留做灶台; 案板。四米长; 中间有两米的空档可以站人。做成一米宽的台面; 多少活儿都能施展开了。灶台是贴了瓷砖的,方便清洁。丁老娘就挺有意见了; 觉得浪费,但还是忍着没出声。
然后厨房的灶做完了; 咸菜铺子那边,柜台没什么可选的,全国都是差不多的一种下面柜子上面玻璃的柜台。一节就够了; 再买下几个大瓷碗做展示。这边是要做批发的,没打算零着卖,门口再放一个公斤称,称粮食的那种三百公斤的大称。还准备了一个小称,小商小贩人家十斤二十斤的称,就小称就行。剩下的空间,雪雁又订了二十三口大缸回来,屋子里放得满满当当的。
这下丁老娘可是忍不住了。直接就开喷。她的意思,家里放着几十口缸呢,夏天又不用储那么老些咸菜,都是鲜菜,现吃现拌的,怎么就不能先拿过来用了?就非得买新的?然后家里那些就那么干放着?这不是败家是什么?老辈儿人,就没有那么过日子的。
家里两个大灶拆了,中间两间屋子的咸菜缸也都搬到前门房的仓库里了。雪雁顺便又把家重新改造了一下,孩子们渐大了,小风过了年虚岁六岁,可以自己住了。过两年上小学,孩子可得有自己的书房了。所就把原来她卧室外间的小灶台又往中间挪了一间房,把东数第二间留出来,中间留个过路,两边分开,彻了一道一米高的墙,原后到房顶全安上玻璃,分成两个房间。阳面儿的留给小雪,阴面儿连着灶的一面做个小火炕,够小风小言两兄弟住的。对墙打上一整面墙的柜子,一半是两开门的衣柜,一人一个。另一半打成上面书柜,下面书桌的样式。样子都是雪雁自己设计,文强找人做的。提前就做好了,灶一拆,房子改造完家具直接拉回来就行。
罗成他们那边,西边第二间第三间也空起来了,金素英没折腾着挪灶,只在第二间原来放大灶的一面也隔开了一间房,打了个小炕,留着给晓丽住。罗成一天到晚也不闲着,有一点儿空就自己折腾着捡工地的边角料做家具,房子改造完的时候,桌子凳子书桌书柜啥的也都配齐了。
第三间空下来,他们用不上,雪雁就把那间和自己这边还剩下的半间合一起,打通了,原来的两个门并成一个门,做了大客厅,买了沙发,茶几,电视啥的,都配备上。现在相当不错的装修了。
老太太心疼啊,背着那些债,门市还得装修,开业还不知道要用多少钱。家里还搞什么装修?还买几什么电视?大几千,又花出去了。
真的是花钱如流水啊。
老太太磨叽,雪雁就听着,想回的话回几句,不想回就左耳进右耳出呗。
文强近两个月除了找地之外,最大的一件事儿就是找木匠做桌椅板凳。家里的书桌书柜真的是顺便做的。最主要的是做饺子馆里要用的饭桌和凳子。
一两楼加起来还有三百三十多平的空间。雪雁也没留包间,全都做成四人桌。两边一边一个长条凳。就农村最常用的那种就行。桌子也都是木板的,最简单的一个板四条腿的长条桌子。一张桌子一米二长,八十公分宽,加上凳子的空间,差不多两米左右。一楼放满能放四十桌,二楼放满能放四十八桌。刚开业,肯定用不了那么些桌子,就先做了五十桌,楼下放了三十旧,楼上放二十桌。想着差不多楼下就够用的。
这会儿还很少有复合板,木桌就是货真价实的木桌。木板都是从大北边林场运过来的,都是整块的木板。桌子腿都是差不多粗细的木头做出来的。凳子算是边角料做的,也都是实打实的木头。也就是这个年代了,再过几十年,想要这样儿的桌子,那才真要花大价钱呢。现在,这么好的桌子,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木材,可也是用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坏的,才十二块钱,就一整套。五十套才六百块钱。对雪雁这种带着后世眼光的人来说,这就跟捡的一样。
锅灶有了,桌椅配上,开业就不差什么了。
胖姐家的店更简单,连灶都不用搭,桌椅板凳全都不用,连货架子都不用,就卖菜嘛,菜往屋里一堆,直接卖就成。因着菜的种类实在是有限,店面却大了五六位,还有二楼,那就得增加品类,除了原来的蔬菜和鸡蛋,米面油也上了。还有山货,干海货,市场搬到公园的几个月里,胖姐最多有一半时间看摊,都是直接扔给家里的姐夫,能卖多少算多少。她是到处跑着找货源,所以,店一到手,人家那货就差不多堆满了。
她家卖米面油了,正好,雪雁都不用再去找供货的了,直接从她家里批就是。用量小的菜也一直就从她家拿就行。
肉是在何家订的,用多少拿多少,一天一结账。原来一直买调料的那家,没买到这边的门市,转到别的地方去干了。就又找了一家姓王的,三十多岁的两夫妻,早年就从县城过来做买卖了,之前也在市场,跟雪雁也是熟的。两口子没啥积蓄,买不起门市,只在里面三排门市最角落的地方租了一个二十几平的小铺面。两口子都是踏实肯干的,雪雁喜欢那样的人,特意到他家订调料,也算是拉巴他们一把。要不然那么偏的地方,买卖得多艰难。
这些个全都订好了,提前两天,雪雁开包饺子,把准备做的一样包一些,把家里人和朋友们叫过来试试味道。
也没搞那么多花样儿,就羊肉茴香馅,芹菜牛肉馅,纯肉馅,白菜肉馅,西葫芦鸡蛋馅和韭菜鸡蛋馅六种,这会儿的人也没几个舍得吃炒菜的,雪雁也不搞那些,就以快捷为主。现在是夏天,青菜最不缺的,就加上一个家常凉菜当配菜,还有茶叶蛋,顺带着有点的也卖。自家的咸菜还是不单卖,也不往菜单子里放,还是送,一个杂菜咸菜,一个金钱黄瓜,一份饺子配两小碟儿,这个碟子更小,是雪雁专门订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还只给装个底儿,绝对不会浪费。谁要是觉得不够吃,也给添。
卖饺子,最费的还是酱油、醋。蒜泥味儿大,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跟辣椒油一样,都是单放的。哪后世的小吃店一样,每张桌子放个醋壶,一个酱油壶,再一个小蒜缸,一个小辣椒油缸,方便顾客自己调。
五十张桌子,光是餐具就是好大一笔,还是从之前做锅的铺子定的,老板满仓叔乐得嘴都合不拢,店还没开业先接了大定单,别的不说,就这个兆头,也是好的呀。
这会儿的绞肉机也不好买,那饺馅子都得自己一刀一刀的切,雪雁和罗成两口子光是切肉就忙活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拌馅儿,得把汁水拌进去,要一直搅一直搅,最累胳膊的活儿。
老太太想帮忙,雪雁没用。他们老两口把孩子们照看好就算帮了最大的忙了。她也是舍不得爹妈太累。
张叔张婶也都过来这边了,家里的摊子已经收掉了。也没让他们干重活儿,两人就负责洗辣椒,扒蒜。
包饺子的时候到是全家都能动手了。除了在外面摆摊的孙兰英,都在呢。
包了六锅饺子,一样包了一百个,自家人加上张叔张婶,把胖姐,何家两口子还有满仓叔,卖调料的王家两口子都叫上。先试试味道。
大家都吃着很满意。
那就挺好的。
可以放心开业了
第29章
相比起还没几个人尝试过的饺子; 雪雁的粥显然更有知名度。
开业当天,有个简单的小仪式,九点五十八分放两挂一千响的鞭炮; 告诉一下周围的邻居; 可以来自家消费了。
其实当天早上六点钟; 早餐就已经开始卖了。
头天晚上小米就泡上; 茶叶蛋也煮到锅里了; 第二天早上四点,雪雁、罗成两口子还有杨叔杨婶就到店里做粥做馒头包子准备开业。金素英蒸馒头包子的手艺特别好; 她是主厨。也是怪了; 雪雁的厨艺按说也是可以的; 偏就是蒸不好馒头,也不是不能吃; 就是跟金素英做的比起来; 口感上明显差。她就只管调包子馅; 罗成一身的力气; 揉面最合适了。这边包子馒头进锅,正好到咸菜铺子那边儿装好了咸菜给胜利饭店送货。茶叶蛋饭店不送了; 店里这边儿也是带着卖; 一天二三百个一小锅就够了。头天做好放锅时浸味儿; 放一晚上,夏天也不至于坏掉。早上来打火一热就行。
头一天; 没敢多做,怕卖不完; 就熬了三锅粥。有店面了,在店吃也行了。再配上小咸菜。
批发市场上人早,五点半; 所有的铺子都开门了,来进货的也都陆续上人。店里也开始有客人了。不过大部分还是铺子的老板门,急着做生意,没时间做饭,来买了现成了回去趁空吃了。都是老主顾,送咸也不用小碟子盛,都让自己拿,能吃多少拿多少。有几位特别好意思的,能把一天的咸菜都拿出去,把高婶子气得只瞪眼睛。
“算了,婶子。这样人儿到哪都有。咱也不差那一口。”雪雁还劝着高婶看开点儿。
“一筷子能夹半饭盒去,得两三毛钱呢。真够可以的……”这会儿的方便袋还没那么多,邻居们来打饭都是自己带着盆儿或者饭盒,盛上粥,再拿几个馒头或者包子,有的活得糙一点的,直接把咸菜放粥里,也不单放。
“一人一个活法儿,也是日子过得确实紧,等她钱挣够多了,不差那三毛两毛的,就好了。”雪雁知道高婶说的是内市第三排第一家卖菜的张嫂子,贪小便宜没够,一天要是不占几分钱便宜就跟赔了似的。就那么个人,只能她占便宜,别人都得吃亏就是她的道理。但凡觉得少占了点儿,都不行的。这号人,那生意是做不大的。来她店里进货的,大多数都是生客,老客很少。有个别老顾客,那也是生意做熟了,习惯而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