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一品容华-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贺祈在宫中当值,贺大郎早就进了军营,贺四郎今年年初也进了军营。算一算时日,今晚三人正好都回府。
  朱氏恭声应下。
  ……
  天黑之后,贺祈出宫回府。
  门房管事殷勤地迎上前:“启禀世子爷,太夫人打发人来传话,请世子爷去内堂说话。”
  贺祈略一点头,翻身下马,快步去了内堂。
  贺大郎贺四郎早已在内堂里等候。贺大郎没什么变化,倒是贺四郎,这一年里蹿高了一截,颇有些英气勃勃的少年模样。
  自贺袀去了边关,贺祈被立为世子,平国公府里彻底安定下来。没什么波涛暗涌,贺大郎贺四郎都心甘情愿地避让退后,以贺祈为先。
  “祖母特意叫我们兄弟三人前来,一定有要事商量。”贺祈的脸上看不出半点倦容,声音却略显低沉了几分:“是不是为了边关战事?”
  太夫人也没心情兜圈绕弯子,直截了当地点了点头:“是。”
  “平西侯很快就要领兵增援边军。你们兄弟三人里,得有人一同前去边关。多领些亲兵家将前去,也能多出一份力。再者,我也放心不下你们的父亲和二叔。总得有人亲自去看看才行。”
  一边说着,一边以目光掠过兄弟三人的脸孔。
  贺祈显然早有预料,并不意外。贺大郎贺四郎有些讶然,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不约而同他抢着说道:“祖母,让我去。”
  兄弟两个对视一眼。
  贺祈身为世子,既未成亲也无子嗣,而且是简在帝心的御前侍卫统领,绝不可能擅离京城。四郎五郎还小,能去边关的,也只有他们两人了。
  贺大郎沉声道:“我是贺家长房长子,膝下有儿有女。我去边关最为合适。”
  贺四郎却道:“边关在打仗,京城里也跟着动荡难安。三哥每天要进宫当差,府里内外总得有人主事。我还年少,不说外人,就是府里的亲兵家将也未必肯听我的。大哥留下正合适!”
  贺大郎皱起眉头:“四弟,战场上刀剑无眼,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有个好歹,你连个子嗣都没有……”
  贺四郎张口打断贺大郎:“我要是出了意外,大哥多生个儿子,过继给我。以后每逢中元节给我上柱香。”
  众人:“……”
  饶是太夫人满腹心事,也被逗乐了:“好了,你们兄弟两个都别争了。三郎,你来说,让谁去边关。”
  贺凛贺凇身在边关,顾不上京城这边。如今平国公府里的大事,便得由贺祈来做决断。
  贺大郎贺四郎一同看向贺祈,目光同样坚定。
  贺祈心中涌起阵阵热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大哥四弟都有这份心,争抢着要去边关,我先谢过大哥四弟。”
  说着,抱拳作了一揖。
  贺大郎贺四郎也被贺祈的举动惊到了:“三弟!”
  就算是亲兄弟,他们自小到大也没少挨过他的揍。这一年多来,贺祈的改变众人有目共睹。不可讳言,这样的贺祈,更令人心折诚服。
  贺祈站直了身体,和兄长胞弟对视:“我们是亲兄弟,那些客套话也不必多说了。边关战事紧急,我心中也同样忧急。只是,我在御前当值,不能离京。”
  “府中有五百亲兵,请大哥带两百亲兵,前去边关。”
  贺大郎目中闪过喜色,一口应了。
  贺四郎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三哥,还是让我去吧!大嫂又有了身孕,大哥留在京城,等孩子落地出世了,再去边关也不迟。”
  兄弟三人都很清楚,此时去边关绝不轻松。战场上刀剑无眼,说不定就要马革裹尸了。
  贺四郎此言一出,站在一旁的朱氏立刻轻声说道:“四弟一番美意,我这个做大嫂的心领了。不过,长幼有序,有你大哥在,怎么也轮不到你去边关。”
  太夫人欣慰地看了贤良懂事的长孙媳一眼:“朱氏说的对。此事就这么定了!”


第三百六十一章 增援
  太夫人一言定下了人选,贺四郎只得无奈住嘴。
  “大郎,”太夫人看向贺大郎,低声叮嘱:“府中亲兵,任由你挑两百人。这两日,命所有人打点行装。”
  “还有,明日去一趟平西侯府。”
  平西侯是此次领兵增援的主将,贺大郎一同随行,少不得要去拜会一二。
  贺家和朱家是姻亲,贺大郎的媳妇朱氏又是朱氏旁支的嫡女。不管看哪一层颜面,平西侯也要照拂贺大郎几分。
  贺大郎张口应下。
  夫妻两人相携回了自己的院子。身为贺家长房庶长子,贺大郎在府中的地位仅次于贺祈贺袀两人。住的院子十分宽敞。
  一双儿女都已睡下了。
  夫妻两个先去看了一回孩子,然后才回到屋子里说起了私房话。
  贺大郎和朱氏性情相投,平日也十分恩爱。
  朱氏身孕刚满三个月,小腹微微隆起。贺大郎依依不舍地拥着爱妻,右手在朱氏的小腹上慢慢摩挲:“之前也没和你商议,真是对不住你。”
  朱氏靠在夫婿的胸膛上,轻声说道:“从嫁给你的那一日起,我就知道早晚会有这一日。你是贺家长子,论长幼,也该由你去边关。你没什么对不住我的。”
  “你只管安心启程,我会好好照顾自己。”
  顿了顿,又笑道:“说不定,边关有了援兵,很快就能打胜仗。你还能赶上孩子出世呢!”
  朱氏说这些,自是为了宽慰丈夫。
  贺大郎也不愿说什么丧气话,笑着附和:“你说得对。不出几个月,我就能回来了。”
  ……
  隔日,贺大郎去了平西侯府。
  卧榻安胎静养的魏氏,很快听闻贺大郎要去边关一事。挣扎着起身,亲自写了一封信,然后请了朱氏前来:“听闻大伯要去边关,我写了一封信给二郎,烦请大嫂给大伯,替我带给二郎。”
  朱氏二话不说应了。
  魏氏满面感激:“多谢大嫂。”
  “些许小事,举手之劳罢了。”朱氏柔声道:“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岂不见外了?再者,就是你不说,大郎也一定会去看一看二郎。”
  魏氏微微红了眼眶,声音有些哽咽:“大嫂,我现下的心情,日后你便懂了。”
  贺大郎一去边关,同样得上战场打仗。身为妻子,岂能不忧心丈夫的安危。
  朱氏轻叹一声,说了实话:“大郎要去边关,我也担心的很。可再担心,也不能拦着不让他去。哭哭啼啼的,反倒令他忧心。”
  “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好自己和肚中的孩子。”
  “弟妹,你也要多保重身体。整日以泪洗面忧思难安,对养胎十分不利。也最伤孩子。为了孩子,你也得振作起来。”
  魏氏以袖子擦净脸上的泪水,红着眼道:“大嫂说的是。”
  魏氏往日也有几分自矜自持,没怎么将出身平西侯旁支的朱氏看在眼底。朱氏性情温柔,从不与人争锋。
  可现在看来,朱氏实在比她强多了。眼看着丈夫就要去边关,朱氏还是平日四平八稳的模样,温柔又坚韧。
  妯娌两人闲话几句,很自然地提起了未来弟媳。
  “程太医有些时日没来府里了。”魏氏低声说道:“之前三个月,程太医一直在皇庄。如今皇上回宫,她每日御前当差,竟是比三郎还要忙碌。”
  朱氏笑着附和:“可不是么?三郎简在帝心,她比三郎圣眷更浓呢!”
  说来也是一桩趣事。
  魏氏沉闷多日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也有心情说笑了:“宫中有一千御前侍卫,一个个都是身手出众的少年郎。虽比不得三郎,也不会差太多。以十六岁之龄成为天子专职太医的,可就只有程锦容一个!”
  这天底下,能治好宣和帝陈年宿疾的人,也只有程锦容啊!
  这份圣眷,别人羡慕也羡慕不来。
  朱氏笑道:“太婆婆盼着三郎早日成亲,依我看,三郎自己倒是半点都不急。”
  “两人都在御前当差,每日总能见面,聊解相思。”魏氏笑道:“有什么可急的。”
  便是程锦容和贺祈成亲了,程锦容也不可能待在府中打理内宅。日后,执掌内宅之人,非朱氏莫属。魏氏往日还有些黯然退让的意味,现在早已心服口服。
  ……
  三日后。
  三万将士齐聚演武场,天子亲自点兵。
  天子一露面,众将士士气高昂,齐呼万岁。喊声震天,震耳欲聋。宣和帝目中闪过满意之色。
  军心稳定,将士可用。这一场仗,大楚不会输。
  一个时辰后,平西侯领着三万将士启程离京。
  宣和帝站了一整个时辰,坐上御辇的时候,面色苍白,腰腹处阵阵抽痛。若不是他自制力惊人,根本撑不到此时此刻。
  程锦容和杜提点早已在御辇里等候,当下也不多言,立刻施针换药。
  程锦容还特意为宣和帝准备了补充元气的参丸。以五百年的野参为主料制成的参丸,效果极佳。就是给将死之人喂上一粒,也能多拖上半日再闭眼。
  这参丸是为宣和帝特意准备的。每次上朝前服一粒,召众臣议事再服一粒。
  参丸是大补之物,经常服用,其实不是什么好事。参丸能补一时元气,消耗的却是人的精元。相当于提前透支未来数年里的健康。
  眼下也顾不得这些了。
  一颗参丸下肚,宣和帝才缓和过来,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皇上还是好生歇一歇吧!”杜提点忍不住低声进言:“这样下去,总不是法子,实在太伤龙体精元了。”
  程锦容却没出声。
  果然,宣和帝毫无回应,闭上龙目假寐。
  好在也没呵斥杜提点多嘴就是了。
  程锦容瞥了杜提点一眼,杜提点略一挑眉,眨眼示意。
  爱徒啊,你还是太年轻了点。为师告诉你,在御前当差,不时表一表忠心才是正道啊!为师可是将混迹宫中数年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了!
  真难为杜提点一把年纪,还有这样丰富灵活的眼神。
  程锦容暗暗失笑,略略点头,示意自己受教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忠言
  回宫后,宣和帝强撑着龙体,召了几位六部尚书前来议事。
  宣和帝张口问户部的梁尚书来:“朕问你,国库里的银子,到底还能支撑边关打多久的仗?”
  梁尚书早有准备,沉声应道:“微臣不敢瞒皇上。这几年,大楚各地时有民乱,隐户越来越多,大片良田荒芜,没人耕种。收上来的税赋银子只有往年的一半。”
  “大楚国库空虚,年年不够用,寅吃卯粮是常事。此次为了边关战事,微臣动用了国库所有的银子,也只堪堪够大军半年的粮草。”
  “如果半年之内不能平息战事,就得动用各地的仓粮了。”
  一旦动用仓粮,若再遇灾荒,大楚不知要饿死多少百姓,要闹多少民乱。到那时,用不着鞑靼骑兵,大楚就要亡国了。
  宣和帝当然听得懂梁尚书的言下之意,面色一沉,龙目闪过凌厉如刀锋的怒气。
  几位尚书心中各自一凉。
  天子多疑易怒,独断专行。身为臣子,想忠心进言,也得顾惜自己姓名,斟酌权衡一二。
  梁尚书顶着巨大的威压,再次鼓起勇气进言:“微臣是文臣,不懂战事,也不敢乱言。微臣只恳请皇上,等战事平定后,给百姓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
  “大楚常年打仗,不停地抽丁入伍,税赋又重,百姓是真的快没活路了……”
  宣和帝面色倏忽一变,猛然起身,目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