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四个K-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他们的影响,“南加利福尼亚州苏格拉底高尔夫球暨网球俱乐部”的成员们,在这些方面尤其做得得心应手。这个七十多年前由一些房地产、报业、电影业和农业巨头成立的消遣性俱乐部,现在实质上成了一个带有自由派色彩的政治组织,只有特别富有的人才有资格加入。
从技术上说,你可以是白人或黑人,犹太教徒或天主教徒,男人或女人,工商业巨子或艺术家,但实际上俱乐部只有个别几个黑人,没有妇女。
外界广泛称这个俱乐部为“苏格拉底俱乐部”,它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非常显赫和富有责任心的大富翁们的俱乐部,他们慎重地请了一个前中央情报局的副局长负责安全事务,在俱乐部周围架起了大概是全美最高的带电铁丝网。
俱乐部的成员在五十到一百人之间,他们可以说拥有美国的每样东西。每年四次,他们都聚集在俱乐部所在地度过消遣性的一周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尽可能地自食其力,自己收拾床铺,自备饮料,有时甚至还亲自做点菜,晚上还在户外来一个篝火烧烤晚会。当然,他们身边也有一些仆人、厨师和婢女,以及理所当然的这些重要人物的随从或助手,不管怎么说,在他们来此汲取精神力量的时刻,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事务毕竟不会停顿嘛。
在这一周左右的时间里,这些人分成几个小组私下交谈,他们还参加从名牌大学请来的一些杰出的教授们举办的讲座班,话题包括伦理、哲学,以及幸运的社会精英分子对社会中其他人应有的责任,等等。还听取一些知名学者及科学家所作的关于核武器、大脑研究、空间开发和经济学等方面的一些利弊的分析。
他们还在一起打打网球、游泳、下棋、玩桥牌,晚上兴致勃勃地聊天至深夜,扯扯道德伦理、男欢女爱、婚姻、家庭、事业。他f[J是有责任心的人,是美国社会中最富有道义感的人。他们实际上不断在向两个目标奋斗。一方面,在恢复青春活力的同时,努力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另一方而,他们为未来更好的社会描绘蓝图,为实现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团结在一起。
一周之后,他们精神焕发,带着新的希望,带着帮助人类的良好愿望,返回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中去。对于他们联合在一起能如何保持现有的社会结构,他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当然,他们之间培养起来的个人交清在做生意时也不无好处。
最近一周下次的俱乐部活动时间是从复活节礼拜日之后的礼拜一开始,不过,由于教皇遇刺和总统女儿的座机被劫持以及她后来被杀害而引发的全国性危机,使这次俱乐部聚会出席的人数不过二十名。
乔治·格林维尔是这些人当中的元老。虽说他已是八十高龄的人了,还能连着玩两场网球。不过他很有涵养地不与勉强敷衍他的年轻人们计较,但在一局连一局的下棋打牌时,他依然是只猛虎。
格林维尔个人拥有的公司控制着美国大部分的小麦买卖,除非事情会影响到他的粮食生意,否则他才不把这场全国性的危机当成一回事儿。他的黄金时代是在三十年之前,那时正值冷战阶段,美国为了卡住俄国人的脖子,对俄国实行粮食禁运。
乔治·格林维尔也是爱国的,但他并不是一个笨蛋,他知道俄国不会屈从于这样的压力,再说。华盛顿实行的这项禁运措施会损害美国农民的利益,所以他公开违背美国总统的禁令,把谷物转移给几家外国公司,后者再移交给俄国,他这一作法使美国政府异常震怒。政府把有关削弱他的家族公司,绳之以法并公布于众的议案提交到国会,但格林维尔私下给那些众议员、参议员们塞了钱,这事很快就平息了。
格林维尔喜爱苏格拉底俱乐部,因为它豪华却又不至于奢侈到引起那些不怎么走运的人的嫉恨,还因为它不怎么为新闻界所知一俱乐部的成员拥有大多数的电视台、报纸和杂志;除此之外,呆在俱乐部里使他感到年轻,使他有能力在同样有钱有势的年轻人的天地里参加角逐。
在那段粮食禁运期间,他从对政府心怀不满、严阵以待的美国农场主手中买过来小麦,再卖给濒临绝境、欣喜若狂的俄国人,他从中大大地发了一笔横财。但他也确实拿出了一部分钱造益美国公众,他这样做是为了展示一条原则,这条原则就是,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远比政府要聪明得多,他把额外挣来的达数亿美元的钱都用在了诸如博物馆、教育基金、电视文化节目等方面,特别是音乐,是格林维尔最感兴趣的。
格林维尔对自己所受的教育一直引以为荣,他上的全是最好的学校,他受到的教育是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富人,要对人类同胞充满真情挚爱,以及诸如此类的社会规范。他在做生意时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他的艺术形式,数百万吨谷物的加减运算在他脑子里就象一场室内音乐会一样清晰、优美。
他很少发火,但有一次一件事使他非常生气。有所大学的一位年轻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把爵士乐和摇滚乐抬高到巴赫和舒伯特之上,还竟敢声称古典音乐是“哭丧一般”,他的教授职位是由格林维尔的一个基金会出钱资助的,他发誓要把那个教授从他的位子上拉下来。但他一贯的涵养,使他克制住了自己。此后,那个教授又发表了一篇论文,千不该、万不该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谁还拿贝多芬那些狗屎玩意儿当回事?”这就决定了整个事情的结局,那个年轻教授一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一年之后他只好在旧金山给人教钢琴混饭吃。
苏格拉底俱乐部拥有一样不可企及的好东西,它有一张精心构建的通讯联络网。早晨肯尼迪总统在他的顾问班子的秘密会议上宣布他对沙哈本苏丹的最后通谋后不到一小时,苏格拉底俱乐部就获知了这个消息。只有格林维尔知道这个情报是由“先知”奥利弗·阿利冯特提供的。
俱乐部的成员有一个信条,多少年来他们来此休息松弛一下自己,但从木利用聚会的时机制定什么计划或搞什么明谋。在这些聚会中,这些大人物们大致上只是交流一下共同的目标及共同感兴趣的消息,疏通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和误会。
本着这样的精神,乔治·格林维尔在星期二特意邀请其他三个重要人物在网球场旁边的一个小亭子里共进晚餐。俱乐部同有不少这样令人心旷神治的精致的亭楼。
劳伦斯·塞拉丁是他们之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他拥有一个国内的主要电视网和一些有线电视公司,在三个大城市的一些报纸。
五家刊物,以及一家数一数二的电影制片厂,他还通过其子公司拥有一家重妄的出版社,还在一些主要城市里拥有二十家地方电视台。这不过只是指在美国,他在国外一些国家里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传播业大王,塞拉丁年仅四十五岁,人长得修长、漂亮、精神,一头卷曲的银白色头发,颇有几分当年罗马帝国皇帝的风采,现在这种发式已在知识阶层和艺术界、好莱坞电影界的一些人士中开始流行起来。塞拉丁的外表和头脑都给人印象深刻,他也是美国政界最有势力的人之一,没有一个众议员或参议员敢不回他的电话,然而他一直没能够和肯尼迪总统搭上交情,这大概是因为新闻界对政府的一些社会计划所抱的不恭敬的态度得罪了肯尼迪总统。
第二个人是刘易斯·莫切,他在美国的大城市里比任何个人或公司都拥有远为重要得多的不动产,他非常年轻——现在只有四十岁。莫切很早就认识到了高耸人云的摩天大楼的价值,他想了一个妙招,先买下现有的众多的大楼的领空机,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楼继续盖到几乎是不可能的高度,形成无数摩天大厦,使原有建筑的价值一下子增加了十倍。他改变了许多城市的色彩,在这方面谁都比不上他。他还修建了许多商业大厦,尽管这样一来使得街道变得狭窄、昏暗,但结果出乎众人的意料,证明这些商业设施非常有用。他把纽约、芝加哥和洛杉肌的房租抬高到普通人不能承受的地步,只有有钱人才能舒舒服服地住在这些城市里。他哄骗和贿赂市政府官员给他减免税收,并开放松房租管制,以至于他声称他的每平方米的房价总有一天会上升到东京的水平。
尽管他野心勃勃,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比这个亭子里聚集的其他几个人要弱一些,他的个人财产达五十亿美元。不过主要财富是房地产,他真正拥有的实力实际上令人生畏。
他的目标是获取巨大的财富和权势,他才不在乎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责任心啦什么的。他广泛地贿赂政府官员和建筑工会的头目,他买下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的大型豪华赌场、饭店,驱走当地的流氓地头蛇。
当然他这么做首先是因为他收买了流氓犯罪团伙的一些小喽罗们,他手中数不清的旅馆都和那些实际上受犯罪团伙控制的商号有联系,由他们向旅店提供家具、洗衣、烟酒食品等服务业务。他就是这样通过手下的一些人同地下犯罪组织搭上了关系,当然,他没有蠢到让这种秘密关系有丝毫的暴露,刘易斯·莫切这个名字从来没有牵扯到任何丑闻中。
谢天谢地,这不仅得益于他的谨小镇微,而且他本人也确实缺乏呼风唤雨、出头露面的脸力。
由于这些原因,他的个人品质实际上受到几乎所有其他苏格拉底惧乐部成员们的鄙夷,但他容忍了这一点。他手中的一家公司买下了俱乐部周围的地皮,要是他一不高兴,他满可以把俱乐部四周的地皮以廉价形式招来五万户黑人和西班牙人,让俱乐部从此永无安宁之日。
第三位来客是马丁·芝特福德,他穿着白色敞领衬衫,蓝色运动服夹克上衣和松松垮垮的裤子。芝特福德六十岁,他也许是在座四个人之中最具实力的一个,因为他在数不清的领域都握有大笔钱财,他一直是“先知”门下的一个“年轻”的弟子,深请师道,受益匪浅。他常常津津乐道地向听得人迷的苏格拉底俱乐部的听众讲有关“先知”的神奇故事。
受“先知”的影响,或至少艺特福德他自己这么说,在一开始,他是从搞投资银行业务起家的,他给自己找了个不稳定的起点。
那时他正当青春年华,精力旺盛,耐不住春心荡漾,勾引了数十上百个小妇人,但出乎他的意料,这些女人回过头来找他时却不是为了报仇,而是采贷款的。她们脸上挂着浅浅的笑,说起话来万种风情。出于本能他贷出了这些风流款,但他明白钱是再也收不回来了。那时节他还涉世不深,他不知道银行里的贷款人员都收取礼品和贿赂,给一些无把握的小买卖贷款。票据帐本之类的东西好糊弄,银行的经理人员想往出贷款,这是他们的生意,也是他们的利润来源,所以他们得清楚地给负责贷款的职员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则,要求他们做好流水帐,接受审查,等等。马丁·芝特福德胡乱贷出了银行的好几万美元之后他被银行打发到了另一个城市的支行搞别的工作去了。起初他以为这是给他换了一个幸运的环境,后来他才明白这只不过是他的上司对他无可奈何的处理罢了。
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成了日后有益的教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地淡忘了,被原谅了。
芝特福德在他这个世界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