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北国科技-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吗?可是我们没有厂房了啊!”
《全彩科技》的几条产线的建设,一般来说都是,厂房先建好,然后直接进设备。这样,产线的施工速度看起来会非常快。
这跟后世很多开发区,先把厂房建好之后再招商的思路比较像。
光电系手里的厂房资源,都已经被利用了。王燕带人已经在给新厂房打地基了,但这批厂房,由于冬季施工的缘故,最早能够交付,也是93年春天,甚至是夏天的事情了。
“有的,我准备把现在的一号线迁走。厂房就有了。”
“拆一号线?你确定?”
屋里几个人都是吃了一惊。现在全彩能够稳定生产的,一共才两条产线。
“是。三号线和四号线,很快就会竣工。一号线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这么重要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的2代线计划,一定要按时实施。这是大计划的一部分。”
————————
拆一条已经稳定生产并不断创造利润的产线,虽然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但要考虑到它的战略意义。
TFT…LCD市场已经热了起来。各路资本都准备进军LCD生产。
随着ODF技术的曝光,全彩的最大秘密没有了。
全彩的技术进步,一旦出现喘息,就会被大工业化的竞争对手,用低成本给打垮。
光电现在的最佳方案,就是每年,甚至每半年推出一代换代产品,用自己小步快跑优势,把所有反应慢的玩家,他们的科研力量,还有投资全部拖垮。
1992年,光电把12寸的液晶屏投入市场,这一步,就把所有在建或者是准备建设的一代线全部打停。
但是到了93年下半年,新一代产线所需要的设备和技术就会成熟。12寸液晶就会成为大路货。
这个机会,坚决不能让它出现。只要光电的15寸产线,在1993年初投入生产,这些准备跟进的资金,或者是计划,会再次出现暂停的现象。
中试线方案,降低的不仅仅是产线造价,也降低了设备的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
传统的LCD设备,由于其目标是大工业化生产,其技术指标相当的高,带来的就是高昂的研发成本。
例如,中试线方案所使用的设备,只需要处理16寸玻璃,而流水线版本设备,不仅仅要处理40寸玻璃基板,还要处理加工速度的问题。
成永兴准备在这几年,每半年推出一代新产线,折腾几次,估计再也没有哪家半导体设备厂家,有兴趣进军这个市场了吧。
————————
这次准备建设的2代线,其产品是14寸…15寸液晶面板。
14寸算是笔记本能用的最大显示器了。尤其在现在,宽屏还没有普及的时候。
而15寸液晶,其对标物,就是市场上的17寸CRT显示器。
在这个时代,连CRT显示器都是种奢侈品。17寸的CRT零售价格,超过一千美元。所以15寸液晶显示器,其市场零售价,完全可以喊出4000美元的高价。就是喊出500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了,伴随着产品售价的翻倍。产线设备的成本也是翻倍的关系。
“好吧。”
白学成算是被说服了。战略级别决定,一直是成永兴在说了算。这种思维惯性,还不是短期可以打破的。
“那这条产线拆下来的设备就怎么处理?”
“这些设备,也不会浪费,我准备它迁移到春城。在那里重建产线。”
这条1号线,由于才量产不久,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另外这条产线的产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地位,肯定不会白白浪费。
————————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的第二个话题。那就是准备启动的一号工程。”
屋里的几个人,除了严亮和叶静以外,都对这个新的工程,出乎意料。
这段时间,公司内部已经忙乱了套了。
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小老板,会在这个时间再开战场。不过成永兴的创始人身份,还起著作用。几个人都在等待他的下文。
“光电科研的策略,在战略级别,也是小步快跑。成熟一个产品的同时,开发一个,并且储备一个。在这个策略下,我们已经成熟了LED生产线,LCD生产技术也已经接近成熟,是时候进军下一个产品的开发了。”
成永兴喝了口水,停顿了一下,给大家以反应的时间。屋里几个人的兴趣明显被调动了起来。
LED和LCD的成功,已经被证实了。那么下一个产品是什么?
“下一个阶段的核心工程是晶圆半导体工厂。”
成永兴扫了一下会议桌两侧的参会人,对大家的表情表示满意。然后解释道:
“是时候为下一个阶段的晶圆厂,做一些前期准备了。”
“这个晶圆工程,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吗?”
白学成皱了皱眉。
全彩,或者说光电,虽然有了些半导体生产经验。例如LED生产,需要进行四次光刻。LCD生产,需要进行五次光刻。但它们与真正的集成电路相比,还是差远了。
稍微复杂一点的集成电路,都是几十道光刻!
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好像90%纯度的黄金,与99。999%纯度黄金的对比。
这根本就是李鬼和李逵之间的区别。
在LED及LCD生产中,光电科仪采用多设备的方法。因为工序的次数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在晶圆生产里,这种方法根本就行不通。难道车间里要摆满光刻机吗?
另外,在晶圆生产的过程中,这种通过静态设备,减少设备复杂程度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哪怕就是单台光刻机,在光刻过程中,镜头本身也是运动的。
一片晶圆上,会一次加工多个芯片。由于芯片精度比较高,所以晶圆光刻的时候,它是一个芯片,一个芯片光刻过去的。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LCD可以采用中试线,难道晶圆也采用中试线?
所以,启动一个晶圆项目需要的人力,物力,可以想象。
第505章 一号工程(下)
“我不准备动用现有的公司力量。”
成永兴摇了摇头。
“那是要再向学校求援了?”
一号工程,这又是一次《全彩工程》级别的大项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次的全彩工程,工大差不多动员了全校的力量支援,这次呢?
工大现在不要说支援晶圆了,连全彩这种级别的项目都支持不起了。
“不是。这次的晶圆项目,我准备把它放在春城。相关力量,我也会重新组织。”
这个事情,成永兴也是想了很久。晶圆放到冰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冰城并没有晶圆产业所需要的人员和技术。一个学校的力量,终归还是有限度的。
虽然光电作弊式的异军突起,但还是掩饰不了底蕴不足的问题。
新生的工大半导体系,已经支撑了LED,和LCD两个产业。不论是人力,还是技术,都已经走到了极限。
再寻找一个新的依托,就是最好的办法。
————————
而春城则不同,春城在半导体,尤其是科研领域,有几个单位能够帮上大忙。
光机所,这个不用提了。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单位,就是光机学院。这间学校的专业设置,差不多就是为了晶圆准备的。
最重要的一个是林大。
林大的半导体系(1983年改名电子科学系)成立非常早,它在1959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系》。
这个系在1960年的时候,就自办元器件工厂,用于实习并生产集成电路。
在这个时期(1992年),它的实力,比工大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其下属的专业设置也是异常完整,包括了电子学,半导体化学,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等一批具有硕士和博士资格的强势专业。
在这个年代,东三省工业基础,技术基础之雄厚,简直难以想象。
冰城,春城,奉天,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支撑一片天空。
可惜的是,此时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思路就是全盘引进。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减少。这些力量,最后全部荒废。
由于东三省以及春城经济的日渐衰落,地方财政养不起这么多国家级高校。
林大(985,211),林工大(211),白求恩医大(国家重点),邮电学院(东北唯一邮电学院,录取分数超过重点),地质学院(国家重点),总共五所国家级大学,于2000年被迫合并,成立了新林大。
即使是这么多大学合并在一起,仍然无法解决经费问题,只能靠举债度日,最后成了国内首家资不抵债的高校,轰动一时。
林大半导体系的实力,与林大一样,由于缺乏经费及没有产业环境的支撑,日渐衰落,最后连冰城工大都比不过了,实在是可惜。
————————
把晶圆项目,设到春城,还有两个考量。
第一个,保密。经过了12寸液晶泄密事件,全彩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开设一个新基地,就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
第二个,经过两轮与刘璇的接触,成永兴在这段感情里面对的最大困境就是距离。再加上春城本身就是他的家乡。
把第二基地放到春城,就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
“那叫我来做什么?这个一号工程跟我没有关系啊!”
白学成有点迷惑了。如果谈2代线的事情,其实去全彩公司去谈更妥当一点。
“这里有两个事情,跟全彩有关系,都需要你的支持。为什么把一号线,迁移到春城,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希望通过这条LCD 产线,培养和培育相关的产业工人。”
一个晶圆厂,不是建成就可以投产的。相关的技术人员,也都需要培养。而培养半导体生产线产业工人的最好办法,无疑是通过LCD产线来进行了。
“第二个,就是资金。我准备把《全彩科技》的设备采购权利,收回到《光电设备》手里。通过《全彩科技》的设备采购款,来为晶圆产业输血。”
随着LCD产业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产线的逐步量产,慢慢的,它就有了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比盈利能力更重要的则是它的融资能力。
由于《全彩科技》的独有技术,吸引投资人比较方便。像2,3,4,三条产线,主要资金都是外部投资人的资金。那么从这里揩油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思路有点像当初的智商税。
随着TFT…LCD市场的打开,TFT…LCD的产能,也会迎来一个全面爆发的过程。
在原来的历史上,到94年底,世界上兴建了21条TFT…LCD产线,它的产能总数,高达每个月63万片。其中新增的产能,是54万片。
这个市场空白的绝大多数,都需要《全彩科技》去填补。以现在的2号线为参照,哪怕其良率为100%,双班制生产,也需要54条新线!而每条线的设备采购款,高达1。5亿人民币。
由于LCD产能爆发引起的半导体设备采购款项,就高达了80亿人民币!这还是不考虑2代线的造价更高等因素的保守估计。
晶圆产业的投资,就要着落在这里了。
————————
“一号工程,有没有具体目标啊?”
“初步的思路,是在93…94年间,建设一个2微米的小型晶圆厂,然后通过技术进步,逐步升级到1微米进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