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何况,还有梁冠桦、吴刚、冯远征这些人艺台柱子的夸赞。
  不过,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梁冠桦才说出自己的目的,希望宁远他们能去人艺表演。
  曹如龙当然不同意,我们还没捂热乎呢。
  不过他根本抵不住梁冠桦的软磨硬泡,最后才哭笑不得的答应下来。
  随后,《思凡》在华夏话剧院首演后,就去人艺小剧场连演了三天六场,不出意外的六场全部爆满。
  毕竟有宁远在,就像98版,因为有卓杰。
  更何况宁远还是主演,这个噱头就更足了。
  人的名树的影,就算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剧,人们也会蜂拥而至,毕竟现在的宁远,名气丝毫不逊色于卓杰。
  袁荃的名气不如宁远,其中一条就是她的电影虽然也获得不少奖,但票房不行。
  而名气跟票房是挂钩的,票房越高,看得人越多,认识他的人自然也就越多。
  《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也有几千万的票房,几百万人的观影人次,已经不少了。
  更何况红了后,还有盗影碟的贩卖,以及下映后,电影频道和一些地方台的播放,让这个观影人次又增加不少。
  而在人艺演出几场后,媒体就闻风而来,纷纷以《宁远最新话剧连番爆满》等类似的题目来报道,或者《第四版先锋话剧《思凡》,被宁远演绎出新高度》等夸赞式的评价性标题。
  跟宁远老关系的《京城晨报》,又是率先做了报道,还拿到第一手资料。
  报道的记者,正是王向阳。
  他们的题目,则是《新一代演员的追求,宁远继‘犀牛’后再续‘思凡’》。
  而副标题,写的是“宁远新话剧思凡受追捧的背后”。
  这个新闻的篇幅不短,甚至更像是一篇专访,而且就在文艺版的头条,占了这一版将近一半的页面,可见力度。
  当然,这可不是宁远充了钱,而是作为他这个名气的演员,如果不是跟王向阳熟悉,一般记者还真采访不到宁远。
  这跟去年宁远上演《恋爱的犀牛》不一样,那时候宁远第一部 电视剧还珠还没播出,算是一个透明的新人,那篇专访,是剧院和华夏话剧院联合弄的,那时候才是充了钱。 
  但现在,凭借两部大热电视剧,还有一部票房火到霓虹国的电影,连央视新闻都上了,宁远已经炙手可热,再加上还有罗蒙西服和蜘蛛王皮鞋的广告每天轰炸,宁远那张脸,几乎家里有电视的都认识。
  可即使这样,宁远这一年多来再没有新的专访,连电视访谈都没有,关于他的,都是他的常规新闻报道,正因为没有,求之不得才期待。
  等于说,谁拿到他的专访,那篇文章,甚至那一期的报纸都会火。
  这个时候,宁远就变成了香饽饽,谁都想采访他,但宁远都没接受。
  倒不是说宁远亲自拒绝,这种得罪媒体的事,宁远可不会干,而是分别跟剧院和学校交代,让他们顶雷。
  虽然学校和剧院也希望宣传自身,但宁远的请求,他们也尊重,秦莉和曹如龙也喜欢这么踏实的宁远,所以来的邀约都一概回绝了。
  甚至别说充钱,就算给宁远钱来采访他,媒体都乐意,看看《京城晨报》这一期的发行量,就知道有多划算。
  当天早上报纸发行到各家报刊亭和书店、邮局,到中午就售卖一空,不过上午接到消息的晨报社,又赶紧加印,才赶上这种速度。
  不仅王向阳,报社里的高层也感叹不已:“宁远的人气太高了……”
  “不是高,而是物以稀为贵。”王向阳笑道。
  在报道里,王向阳里写道:
  “一般像宁远这样不断走红的演员,常规做法就是趁热打铁,一部部影视作品紧锣密鼓的拍摄,同时代言、商演不断,而宁远并没有。
  出道将近两年,宁远已经播出的只有两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另外还有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正在后期制作中,对于演员来说,尤其是一个学生演员来说,这个数字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可如果跟宁远演出的话剧相比,就少太多了。
  从99年年初开始上演《恋爱的犀牛》后,宁远在全国上演这出话剧的场次,就超过四百场,不仅在国内,还演到了霓虹国,在那里举办的三国戏剧节上,宁远拿下最佳男主角奖,这可是国际性的话剧奖项,连高丽国和欧洲各国剧院也不断发来邀请,希望过去演出。
  而在这个时候,宁远还是华夏戏剧学院的大一新生,如果你以为他肯定荒废了功课,那就大错特错了——宁远大一期间的所有课程全部优秀,并不是老师特别照顾,全部是他考下来的,而且都有记录可查询,甚至宁远的日常表演作业,还被录下来当做讲课示范。”
  把宁远一通夸,讲述宁远踏实表演,认真钻研话剧后,才介绍思凡的话剧。
  当然,也不算跑题,因为标题就是‘新一代演员的追求’,副标题也是话剧成功的背后——能有这个成绩当然是名气,但这个名气,就来源于宁远对表演的热爱和努力。
  “宁远这一版的话剧《思凡》,已经是继孟辉导演92、93和98之后的第四版,这部将三个中西幽默故事贯通在一起创作出的话剧,和传统话剧的严肃、工整、拘泥完全不同,特有的幽默方式,最鲜活的语言,达到了爆笑的舞台效果。
  “除此之外,这部话剧,也是对舞台语言的丰富和革新,打破了单一的舞台时空,人物身份和舞台空间随时变幻,达到了一种舞台上的自由;体现批判、怀疑、反讽,契合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而在这一版的演绎时,宁远并没有拘泥于前三版的表演,在保留剧情的幽默诙谐外,又演出了自己的内涵,将小和尚的愤懑和古板的压抑,以及过程中的追求,和结局的圆满统一,富有张力和感染力,让观众笑过之后,都能深思。”
  “就像过后我们采访观众时,他们说的那样:虽然距离第一版九年了,但现在看起来还是发人深省,宁远演的不能说超过前面几版,但绝对有他精彩的地方,也打破了续版炒冷饭的尴尬,非常值得一看。”
  “不仅观众,业内对该剧的评价同样非常的高,就像人艺著名话剧演员梁冠桦评价的那样:该剧的影响几乎可以跟《茶馆》相题并论,首演时“曾轰动京城,中国的先锋派戏剧也由此真正开始起步”,宁远的第四版,不仅没有堕了名头,反而更多了新时代的内涵,宁远,也将成为新一代话剧演员的先锋。”


第273章 前往邕城
  因为宁远的名气,媒体宣传时,全都以他为主,包括标题大部分都会提到宁远,甚至剧名都得靠后。
  至于袁荃,只有正文里才会提及,而且提的更多的,还是她获得金雉奖最佳女配角的身份,对于大众不熟悉的,提名字必提成就和头衔,否则大众根本不清楚。
  好在袁荃也不在意这些,依然跟宁远相处融洽,倒是夏宇,那次过来的时候,还对宁远愤愤不平:
  “好事儿都让你一个占了,你吃肉也得给我家夫人喝点汤呀。”
  宁远还没吭声呢,袁荃嗔道:“谁是你家夫人呀!”
  胡婧也在旁边给夏宇一记卫生眼:
  “别胡说八道啊,我们什么都没宣传,那是媒体自己的想法。”
  被俩女一怼,夏宇语气弱了下来,讪讪道:“可我怎么看到,报道的内容连话剧都不是主要,反而以宁远为主……”
  胡婧没好气道:“你觉得,对外行来说,是宁远的名气大,还是思凡的名气大?而且即使这样,宁远都推了很多采访,这个京城晨报,要不是当初采访过宁远,估计宁远也是拒绝,他不好这口儿。”
  “啧啧啧。”夏宇顿时怪腔怪调起来:
  “不好这口儿……你对宁远,了解得挺深入呀?”
  说着,他挤眉弄眼的看着两人:“怎么,你俩这是……有情况?”
  “滚!”
  胡婧顿时涨红了脸,伸手就打,而夏宇早先一步就躲开了,哈哈大笑。
  袁荃也没好气的道:“你就没个正形!”
  宁远附和着点头:“估计还是婴儿阶段吧。”
  刘叶好奇起来:“为什么这么说?”
  胡婧憋着笑:“因为婴儿有三个状态,英文叫卑鄙,没有牙齿叫无齿,吃奶后,嗯,下那个啥……”
  最后胡婧不好意思说,但大家都懂了,纷纷哈哈大笑。
  夏宇本来玩心就重,闻言不仅没有恼怒,又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还说没情况,你看这,心有灵犀一点通呀,啧啧,都快赶上我们了。”
  说着他要去揽袁荃肩膀,但却被她打开了:“谁跟你心有灵犀,整天就会胡说八道!”
  胡婧他们再乐。
  笑过之后,胡婧对夏宇道:“你现在是看到宁远这样,但你可忘了,当初你得奖的时候,全剧组的风头不也让你一个占尽了,那时候你怎么不说这话?”
  哪怕是国际影帝,胡婧也丝毫不怵他。
  反倒是夏宇,被整的哑口无言,摆了摆手:“好男不跟女斗。”
  胡婧再次补刀:“那你也得斗得过才是。”
  夏宇:“……”
  默默无语后,见胡婧还盯着自己,脸色顿时垮了下来:“行吧行吧,姑奶奶我错了。”
  袁荃在一旁忍俊不禁,给他碗里夹了块豆腐:“吃吧你就,有小婧在,你最好把嘴堵上。”
  “夫人所言甚是。”夏宇乖乖吃豆腐。
  宁远他们都无语摇头,一脸的哭笑不得。
  这夏宇,也算个活宝了。
  其实圈外人的关注的确跟圈内人不一样,就拿夏宇来说,圈内人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得那个大奖。
  而圈外的广泛大众,很多人认识他,还是靠98年,《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 》里面的一个部分《八宝粥记》,夏宇在里面演一个神偷‘我来也’。 
  因为《康微》太火,很多人都不止看过一遍,尤其是第一部 ,在当时,里面稍微有点戏份的角色观众都很熟悉。 
  跟八十年代不一样,那时候电视少,反而到处有电影在露天放映,连农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观众熟知的是电影明星。
  而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电视越来越多,人们更加熟知的,还是电视剧演员。
  这个时期,电影拍摄时间不比电视剧短,动辄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但片酬却比电视剧少多了。
  不仅如此,电影演员的名气还没电视剧明星大,连夏宇、刘叶这些影帝,这时期都来拍电视剧,何况其他人。
  而影视公司也是如此,只要拉两个大众熟知的明星,只要电视剧不是难看到极点,都能挣钱,而电影,还有很大的风险,毕竟现在整体票房市场都不行,一个不好就得亏钱。
  所以这时期的电视剧扎堆,一部电视剧里都能出现无数熟脸,而电影,拍的人就少了,直到几年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电影票的价格占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人们才开始往电影院钻。
  在这部《康微》露脸后,夏宇主演的《佛跳墙》播出,因为之前有一个我来也的角色,再加上这部一巩固,观众对他的脸也就熟悉了。
  当时饰演女主角的,正是湘省卫视的当家花旦黎湘。
  再后来,就是拍《孝庄秘史》走红,从此扎在秘史剧中出不来的尤晓刚导演的那部《康熙秘史》,夏宇跟胡婧合作,一个演康熙,一个演鳌拜养女青格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