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韩涵也有他的短板,最开始出版的《三重门》,把那里写成‘所幸《水浒传》里有一百零八个男人’,直到后来被很多人挑毛病,再版的时候才改,不过一百零八没删,只是在八后面加了个【五】。
  他自己也说过,没看过水浒传,只是想当然的觉得一百零八将。
  所以,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要拍四大名著。
  当初七十年代末,王扶林导演到英国访问,看到对莎士比亚等名著进行的电视剧改编非常成功,而国内一些高校文学专业的青年竟有很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不由感慨:
  “那十年,华夏流行的读书无用论让大家都不读书了,几乎没有人看古典名著,这个现象太奇怪了。那么如何普及?我觉得用大众的形式最好。”
  所以,王扶林亲自执导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而《西游记》则交给杨洁导演。
  王扶林的确有大才,能把截然相反的两部戏,都能拍得那么成功,成为传世经典,而且不仅在内地,在香江、宝岛,乃至国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时香江还没有回归,而且那时候美元还特别值钱,卖到香江的时候,一集卖出一千五百万美元,那可是87年的钱,那时候最贵的影星,片酬也不过几百万,还是香币。
  而《三国演义》卖到霓虹国的时候就更贵了,一集卖出1万5的天价,而且也是美元,当然,这也跟霓虹国喜欢三国文化有关,《赤壁》在霓虹的票房就能看出来。
  那三部都火了,而且好评如潮,当初任大惠带着三国去泰国宣传的时候,还是国王的叔叔设宴接待的他们,环视带妆赴宴的主演们,他激动道:
  “看到你们,就好像人物从书里飞出来一样。”
  正因为此,这次水浒传要播出的消息一传出去,立刻引来大批量的‘订单’。
  最热衷的,依然是霓虹国的几家电视台。
  早在两三百年前的十八世纪,水浒传就被带到霓虹国传播,所以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
  甚至,最早版本的水浒传电视剧,还是霓虹国人73年拍的,以林冲为主角,不过这部剧是以邦交正常化献礼,但反响还不小,随后还在英国BBC和香江播出。
  不过最早的电影,则是香江邵氏公司72年拍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张彻,以姜大卫演的燕青、和狄龙饰演的武松为主角,樊少皇的父亲樊梅生饰演李逵,而花荣,则是姜大卫的胞兄秦沛饰演的。
  而且这部电影,那时候还年轻的吴宇森担任张彻的副手,这样一部由一线小生主演,又是知名大导的巨作,自然票房不低,还拿到了第十届金驹奖优等剧情片奖。
  现在央视版的水浒播出,媒体免不了要拿这些,以及鲍国安主演宋江的鲁省这一备受好评的版本拿来比较。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看到那些的人也不多,自然没有太大的印象,就像未来,很多人对把83版射雕,97版神雕列为经典感到不可思议,那保鲜膜做的瀑布,是认真的嘛?
  就像他们玩惯了王者和吃鸡,也根本不理解传奇、魂斗罗在很多人心里的记忆。
  所以,这时候很多人,都对水浒的播出万众期待。
  “当当当当……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


第347章 互联网的小伙子?
  京城的一户人家里,刚放完好汉歌。
  这意味着,第一集 刚刚演完。 
  进入腊月后,每家每户的人都开始多了起来,吃着火锅喝着小酒,捻粒花生米,眼睛盯着电视,就能在嘴里嚼好久。
  “怎么这么快!”
  能这么说的,那铁定是被吸引住了。
  不仅是他,旁边跟他一起喝酒的两个人,还有另一边围着火炉烤火嗑瓜子的女人们,也都一脸的意犹未尽。


第一集 并没有梁山好汉的出场,主要是高俅的发迹。 
  高俅在街上踢球卖艺,却被一旁的刷棍人抢了风头,于是他们一群泼皮教训刷棍人,被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王进碰到,把高俅一群人打得落花流水。
  在王进打高俅的时候,自然免不了那首唢呐曲,而且因为没有名字,在宁远前世,大家听多了,就把它叫做《王进打高俅》。
  每当膏巢来临的时候,这种BGM让人更加热血沸腾,就跟周星池电影里《小刀会序曲》差不多的感觉,浑身的毛孔都要炸开。
  当然,这时候还不算激烈,等到将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时候,才爆炸般的激动。
  这时候如果还有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看的观众基本都在肌肉的紧张下,拳头紧握,一副恨不得自己也上去挥舞一下的表情。
  而王进打完了高俅,哪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家高俅虽然打不过他,但球踢得好,先是入了小王督太尉的府中,后来去端王府送信,见端王球踢得太烂,胆大包天的还敢炫耀,哪知道不仅没被剐了,反而还得到端王青睐,就此留在他府中。
  在端王登基后,高俅水涨船高,一举做到了殿帅府太尉的高度,反而变成了王进顶头上司的上司。
  随后,高俅自然首先拿王进开刀,在这个时候,交代了高衙内,以及王进投奔他家的世交。
  这等于埋了两条线,一条可以引出下一集,王进徒弟九纹龙史进和鲁智深碰面,以及后几集,高衙内和林冲的事情。
  这一集不仅在铺垫,也有王进打高俅的膏巢,节奏鲜明又不晦涩,虽然最后高俅小人得势,但依然引起观众的期待。
  名著不一定都是晦涩难懂,也不一定就是高大上,但总有它的着重点,水浒传,就在于揭露世道的黑暗,官逼民反,正路走不通只能落草为寇,否则就会像那些老实人一样,被宰割的命。
  比如林冲,没地位,连老婆都护不住。
  而后上了山,有一段快活的日子,但最终,还是被凌驾于头上的大手给摁在地上,有仇不能报,眼睁睁的看着高俅被放走,吐血病重。
  这种先抑后扬,再压下去的阴暗,把这种喘不过气的世道刻画的淋漓尽致。
  即使是凌驾于林冲头上的那只大手,头把交椅的宋江,最后也被天字号的大手按在地上摩擦,落了个身死的下场。
  一场悲剧,却不是从头到尾都是悲,那样还不算特别沉重,先打一巴掌,然后再给颗枣,最后趁你吃枣的时候,一刀结果了你!
  大概就像未来某个段子……吃枣要完。
  正是这种先给你希望,当你以为苦尽甘来的时候,一巴掌把你扇回尘埃不说,还吐血身亡,就太悲催了,苦的让人说不出的滋味。
  因为这种深刻的揭露,才有了它的意义,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倡导的意义。
  否则的话,跟水浒背景一样,人物一样的另一本书,因为着眼的地方不一样,就成了人们争相追捧的小皇叔。
  而水浒的意义,不在封建社会,而在近现代。
  这时候包括央视在内的大部分卫视黄金剧场,基本都是一天两集的节奏,第一集 结束后,广告人们都没舍得换台,有的聊刚刚的剧情,有的加点火,有的端点水果瓜子花生,然后继续。 


第一集 结尾让人郁闷,但到了第二集,又来了新的膏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不仅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包括很多中学生,也来了兴致。
  这时候人教版的初二语文上册教材,就有这部分的内容。
  文字虽然给人想象的空间,但毕竟不如影视化形象,更何况不是胡编乱改,这大概也是当初王扶林要把四大名著搬上荧幕的意义,让更多的人知道华夏的四大名著,就像莎士比亚在欧洲的影响力那样。
  这种兴奋感,就像未来很多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小说被搬上荧幕一样,当然,前提是改编当好,也拍得、演得好。
  只不过,能像四大名著这么用心的,根本找不到了,更遑论几年磨一剑,能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挑演员的问题上不完全注重流量、搭配老戏骨,已经算难得了。
  宁远今天晚上也没有出去演话剧,特意到李雪刀家里蹭了饭,跟他们一起看播出。
  当然,跟宁远一起的,还有孟辉夫妇,以及刘叶这个拖油瓶。
  他们看着说着,同样其乐融融,就像那不是他们演的,他们也是看客一样。
  第一天播完,第二天很多反馈就出来了,无数媒体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
  当然,这也是它应得的,无论是画面的古朴感,还有人物的挑选、台词,以及服化道的贴合,甚至音乐,都备受好评。
  随之而来的,自然也是《水浒传》的热度高涨。
  这时候虽然新浪早已经成立了,但别说微博,连博客都还没影,自然谈不上热搜,不过,那些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就算没有它们,大众的口耳相传,也足以让今晚的收视率再创新高。
  而宁远,则在第二天参加了学校的毕业考试,文化课方面自然没有问题,专业课方面,也毫无例外的全优。
  第三天的时候,张记中给宁远打电话,说给他介绍一个朋友,顺便再聊聊新剧《笑傲江湖》。
  “不是咱们行当的,你也不认识,是一个做互联网的小伙子,挺有意思的。”
  当宁远如约赴宴,看到那张熟得不能再熟的棱角分明的脸时,差点脱口而出一个卧槽!
  这是小伙子?
  还我不认识?
  化成灰……好吧,我也不认识。


第348章 感兴趣
  在面相的学说里,大都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作为福相,可这位,却跟这两样丝毫不搭边。
  如果论脑袋和身体的比例的话,这位脑袋的确不小,要是剃成光头的话,估计也能跟天庭饱满搭上边。
  地阁方圆更算不上了,不仅不圆,还很尖,都能赶上那些网红的锥子脸了,根本不属于面相厚实型,也看不出“五岳”生得多圆满,更别谈什么“朝供”和“藏风”。
  至于人中、山根、鼻相等等,更是完全违背相术。
  似乎,这位的存在,就是给相术最无情的一击——那一套理论根本就是鬼扯,并用他的长相和一生来打脸。
  或者说,三分天注定,最多的七分,还是要靠自己打拼。
  没错,这位不是别人,就是那位给撒北宁打开人生新境界的马总。
  只不过这时候的他,还是张记中嘴里的小伙子。
  其实这时候的马匀,已经三十七八岁了,但张记中这么叫倒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他年龄更大,已经五十一岁,而且他现在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从哪方面看都比马匀强。
  当然,他俩的相识,并不是因为都喜欢金庸武侠,而是因为张记中的妻子樊欣蔓。
  张记中未来名头响亮,但这时候的樊欣蔓,也并不差,同样在央视工作,担任《东方时空》的编导,而且现在正在筹备的《感动华夏》,樊欣蔓当了六届的总导演。
  早在95年的时候,马匀开发黄页,带队到京城宣传,认识了樊欣蔓,因为都是杭城人,再加上马匀的口若悬河,即使那时候樊欣蔓根本不懂黄页是什么,也帮马匀他们拍了一个名为《书生马匀》的专题片,帮助马匀走入公众视野。
  而在未来马匀功成名就的时候,这部纪录片不时被人翻出来,甚至还成为很多‘成功学’大佬教育人的典范——看看,人家马匀那时候都这么困难,我们这算什么,不要气馁,不要质疑,跟着老师走,踏踏实实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