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炮灰奋斗史[清]-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土豆地瓜白菜是百姓一个冬天的粮食,王蒙看着这些收获,又看着带着笑脸的百姓们,所有人都觉得等到明年就会过上好日子。
  水道通了,有了水就能种更多的粮食,虽然只能吃地瓜土豆,但总是能填饱肚子不是吗?
  这一日整个县衙又聚在一起开会,同样被请来的还有县里的胡老以及现在好几个年满六十岁的老人。
  不是说整个县里没有七十岁的老人,只是以往县里太穷,有些家境贫穷的老人为了避免连累的子孙,故意饿死或者是冻死。
  王蒙得知这个情况时,只感叹了一声都是贫穷惹的祸,连忙你会出一部分粮食给每户有老人的人家送了过去,好歹挨过今年冬天。
  到明年县城里肯定情况会好一些,这种事情应该会避免。
  因为如今县衙里县令、县丞、县尉都非常年轻,所以避免因为没有经验走错了路子,所以就邀请了一些老人来把把关。
  那些老人的经验还是可取的。
  开会在县衙内的一间屋子里,整个屋子里只摆放了一个炉子,所有人都裹着厚厚的衣服,看着屋外飘着大雪。
  县令王蒙最先开口,“咱们县的水道虽然都通了,但是有一个缺陷,这是因为久旱,土里存不住水。下雨天下雪天往往太阳一出,都随便陷入地底,所以我们得想个法子来存住水。”他又看看其他人,“大家都有什么好的办法都说出来,说出来之后我们再讨论一下办法是否可行。”
  胡老抽了一口烟,许久不曾开口。以前的时候也心里也想过办法续住水,然而却都不得其法,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
  王蒙又看看其他人,这一次也只是想看一看县里人有没有办法。
  见没人开口,王蒙开口说了,“我的建议是在每个村子里上游修一个水库,用来蓄水。修建水库一来可以防洪,二来在干旱期这些水可以用来灌田。”
  胡老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然后开口说,“这个法子可行吗?要是水还是存不住,那岂不就是白修了?”
  王蒙笑着说,“我的意思是找一个水源充分的地方挖地,这种地下肯定有暗河,我们就在这地方哇挖,能够连通暗河更好。要是连通不了最起码在这种地方,不用担心水存不住。”
  胡老没再开口说话,倒是那几位老人配合的点头。
  “修个水库也不错,以后就不用担心上游断了水。”
  王蒙继续说,“那正好趁着冬天闲着无事,让整个县的人都发动起来,咱们来修建一个大水库,等到夏天时水紧,有了一个大水库,咱们性未必不能够出现水田。”
  一听说到水田,这些老人心动起来,水田最起码在整个县内消失了十几年了。
  最后一块水田,也因为水道干涸,无法灌溉改成了旱田。
  “咱们就投个票吧?”王蒙提议,“这一回跟之前一样,全县十六以上,六十以下都来干活,县里管饭,每日的话一人还发二两米作为报酬。”
  这个待遇在府城都有人抢着要,更别说是一个穷的无法再穷的县城。
  胡老吧嗒吧嗒的抽着烟,随后拿着烟锅在桌子上敲了敲,“回头我就让几个乡的里正过来。”
  王蒙的话语权也只在县城内,县城外的情况还真得让胡老配合,至少下面几个乡的里正不会不听胡老的话。
  王蒙也不是那种什么事都抓在手中的人,在上任之前受过培训过,知道什么叫做知人善用。
  什么样的人才用在对的地方,那才是作为一县长官该做的,而不是眼光只盯着巴掌大的地方争权夺利。
  投票也只是走个过场,知道这群小年轻是为了县里好,这些老人自然不会阻拦做那等恶人。
  大冬天的,村子里传来了铜锣声,不少人冒着严寒聚到祠庙门口。
  没多久,里正便出来宣布了这件事。
  听到大冬天还要干活,不少人便埋怨起来。
  不过转而又听到,每日不仅管饭,还有二两米可以领,又喜笑颜开起来。
  米这玩意对于不少人来说可是金贵东西,出去干活还有米可以领,平常一家子算起来最起码也有五六口人符合条件,这样说的话,一天就可以领十多两,两天就可以凑到一斤多。
  要是干上十天半个月,那一个月的口粮可就有了,而且县里还管饭,这样算起来的话,有些还在烦恼口粮不够的人家也能松一口气。
  最起码少了几张嘴,一家人可以挨过这个冬天。
  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都可报名,每家每户最少得出一人,当然要是多出几个就更欢迎了。
  这就导致原本避之不及的活,一下子受欢迎起来,怕被冻着人们准备过年时穿的新棉袄都提前穿的出来。
  大地慢慢的被一层雪给覆盖了,其他地方的人都很少出门,然而这个县不一样,大冬天还干的热火朝天。
  水库预留的地方,距离县城不远,那里有一大块盐碱地,听说往年也是水草丰盛。
  王蒙选在这个地方也是有考究的,一来这些盐碱地的碱可以提炼出来,不少肥皂厂香皂厂都是收碱的,虽然这里的盐不能用,但是可以卖到钢铁厂去,在那里就算不能食用的盐也能够找到用处。
  更何况这一块盐碱地,也只是一小部分盐碱化的厉害,大多数地方都长着枯草,这说明地下有一定水分,符合建造水库的范围。
  将全县的人,最起码有上千人聚在一起来挖同一个水库,可以想到这个水库有多大有多深。
  在挖水库的同时,王蒙派人前往最近售卖水泥的县城,拉了十车水泥河沙回来。
  他打算用水泥来做大坝,一旦水库存了大量水之后就得有水坝拦截,不然这些泥土可挡不住水,一旦雨水泛滥,水库的大坝拦不住,那么水库决提足够将整个县都淹没。
  先解决了水的问题,才能够改善整个县的土质,王蒙打算用一年的时间来改造,这个大水库建好之后不仅可以蓄水,还可以养鱼,明年冬天可以打了一部分移出来填补一下财政。
  等到后年,再招一部分商人在县里建厂,就可以解决一部分百姓贫困问题。
  等到第三年,摆脱了贫困,再考虑教育问题。
  三年时间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只要后来者不是个傻子,继续朝着他设定的目标前进,这个县城只能说会建设的的越来越好。
  这个新年,京城里各大商铺都有了使用纸币打折的法子,这样就使得一部分百姓也不嫌费事的将家中存的一些铜币全都换成了纸币。
  一大罐铜钱换成了薄的纸在哪去买东西,不少人觉得非常方便。
  但是老百姓有自己的小聪明,并不怎么相信自己纸钞,就怕某一天这纸钞突然变成了废纸一文不值。
  所以都是需要多少才去换多少?
  对于这种情况,银行也不觉得烦,耐心的这有多少换多少。
  这种情况迅速的报到敏宁那里,敏宁也不急,这种情况她早就预料到了,没有几年时间,根本无法让人完全相信这纸币。
  京城这边的情况还算是好的,毕竟这里是整个大清的国都,百姓比旁的地方还要富裕。
  所以不介意换一点纸币去商铺买打折物品。
  倒是其他小城小镇可就不这样了,那里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纸币,只相信手中的铜钱。
  当然这种情况,敏宁也没有硬让百姓来换,改用纸币是大势所趋,眼下不能急,不然只会引起百姓的警惕,所以一切还要自然而然的推行。
  等到几年之后,纸币稳固下来,相信百姓才能够相信,纸币真的能够替代以往的铜钱和金银。
  眼下银行那边发行的纸币,敏宁也没敢发行多,只超发了一倍纸币。
  也就是说,银行装库存了一万两银子,她也只发了面子两万两银子的纸币。
  纸币超发,敏宁已经下了规定,绝对不能够超发储存黄金的三倍。
  一旦超过三倍,市面上的纸币便会大规模贬值,势必引起民间的恐慌。
  甚至百姓会弃用纸币重新改用铜钱,到时候市面上的铜钱不够,又会引发钱荒,整个社会甚至会倒退到一物换物。
  这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就连朝廷都无法平息。
  所以银行那边发行纸币都是有规定的,入库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纸币。
  每年就算超发,也只是超发当年入库的黄金数量,往年的黄金绝对不碰。
  不过今年是个例外,以前存的黄金,所发行的纸币都在今年爆发出来,所以就导致银行储存了大量纸币,银行里积压了一些压力,需要尽快将这些纸币兑换出去,换成民间储藏的铜钱,金银返回到总部去。
  这种事情根本不是一家银行可以办到的,户部就下了水,不少官员在这个冬天全都赶到银行去加班,将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尽量减到最低,就连报纸也开始有意无意地鼓吹用纸币。
  总的来说,朝廷用全部的力气来使改用纸币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银行跟户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先借着银行都快成了户部的编外部门。
  可是敏宁压根没打算将银行交到户部手中,或许说她从来没打算将银行交到户部手中,她打算另设一个银行,这个银行不对外,只发行纸币,储藏黄金,将现在银行所拥有的发行纸币全剥夺到这家银行来。
  将纸币发行权交到朝廷手中,这才能够是朝廷对于银行的警惕降到最低。
  现如今这件事还没有说清,朝廷倒是将银行看成自己的了,卖力的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做。
  敏宁也乐意占这个便宜,到时候她改了口不还,就不相信那朝廷还能硬从她手中弄走银行不成?
  新年了,过了年就得改用公元了,经过一年时间的核算,钦天监总算是弄出来一整套公元历法。
  因为并用黄帝历,翻过年后不仅得称雍正二年,同样称为公元4413年。
  也是从这一年起,大清正式年号历法并用。
  腊月之前,敏宁手里就收到了新的日历,这是按照她所说的,将一年的每一日全都列出来。
  因为今年赶得太急,所以也只在京城发售日历。
  百姓们觉得用着挺方便的,小小一本日历不仅包含了每日的日期,还有星期、二十四节气、每日的吉凶,有了这本日历,也不用怕,不知道怎么使用公立。
  虽然日历所用的纸非常粗糙,但是它便宜呀,小小一本只要两文钱可以用上一年。
  基本上印出来多少,全都被百姓给哄抢。
  这让不少商人眼睛瞄到了商机,反正这种日历不需要朝廷审核,他到别的城市找个书坊一印,直接就可以卖给当地百姓。
  就算过了年也没事,反正一年三百来天呢,就算过了一个月又如何,下面的十一个月难道就不需要用日历了,大不了便宜点卖吗?
  就在人不注意的时候,这种日历在大江南北火了起来,就连一些船上都不忘带上一本,过一次就撕掉一张,也不怕船上呆久了忘记时日。
  等到来年,甚至有人摸到了钦天监提前将来年的日历模子给弄到了手,提前半年应了大批的手中,就等着过年那会儿赚上一笔。
  当然,这伙人也精的很,知道京城是旁人的地盘,他们也不在京城卖,不过光是其他城市也足够赚上一笔了。
  腊月二十八,四爷那边封了笔,朝廷正式开始放假。
  圆明园那边的几处宫殿已经修建完毕,常用的家具都已经搬了进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