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成反派渣爹-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的排位,怎么就不符合圣上的心意了呢?
  原本气定神闲的大臣顿时有些站不住了,他们记起这位杀伐果断的皇帝陛下曾经还是旧朝的举人,貌似据说排名很低,不止一次以末位登的榜单,莫不是咱们的圣上文化水平太低,看不懂前十名的答卷吧,若真是如此,呃,需要他们主动请缨为圣上讲解一番吗?
  正当众大臣举棋不定之时,苏锦楼说话了,“嗯,不愧是能在三百份答卷中脱颖而出的,言之有理,语言精简,文采不俗,字迹俊秀,甚合朕之心意。”
  一听这话,几位大臣立马放心了,不管圣上是当真欣赏这些答卷,还是在不懂装懂,有了这句话就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应该不会怪罪他们了。
  殿试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名额只有三个,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名额不定,二甲第一名通称为传胪,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名额亦是不定。
  最终苏锦楼当场将陶真点为状元,南宫睿点为榜眼,左玄点为探花,李敖点为传胪,其余人等按照排名,取一百二十人定为二甲,余下人等定为三甲,排完名次拟好榜单,其余事宜皆由礼部负责。
  接下来鸿胪传唱,各进士觐见圣上,正式成为天子门生,跨马游街,引得汴京男女老少竞相观看。
  众人见前三甲均是容貌出众之人,不假思索的将鲜花香帕等物掷了出去,同时默默地把瓜果蔬菜掩在一旁,这是个看脸的社会,旧朝曾有相貌平平之人跨马游街,被瓜果蔬菜等物砸了个满头满脸,第二天面上青青紫紫,连后来的琼林宴都不能参加。
  苏锦楼对这次殿试十分满意,欣喜之余将人全部扔进了翰林院,一个月后又来了一次突击小考,亲定了前三十名,并在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举夸赞,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之情。
  这三十人中只有十二人是寒门士子,也就说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在场臣子的晚辈,对于皇帝的赞扬,众大臣心体舒畅,与有荣焉,偏偏面上还要绷着面皮以示自谦矜持之意。
  而后只听见上首的皇帝陛下说道,“有功当赏,朕要嘉奖这三十位进士。”
  饶是这些大臣身居官场,城府颇深,此刻也忍不住动容,一个家族靠的就是后辈子孙,后辈子孙出息,家族才得以繁荣昌盛,如今自家晚辈入了圣上的青眼,何愁家族不兴?
  在众人万分期待的目光中,苏锦楼心虚了一秒,而后笑眯眯的道,“朕决定,将这三十名进士全部充军边卫,服役差运。”
  众大臣,“???”


第142章 腐眼
  苏锦楼嫌弃新晋进士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读书又不讲究实用,相当不得用,按照以往培养官员的办法还要等个三年五载才能委以重任; 虽说因为他整治吏治一事让部分进士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但这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 与他理想中的标准相差甚远。
  思来想去决定挑选一部分人下放到部队进行劳动锻炼,等这些人亲身体验过人生百态想必定是能脱胎换骨,而后再将他们召回来放到六部中试炼一番; 等到熟悉各种工务后应该就能拿得出手了。
  苏锦楼原本只想通过这种速成的方法从中选出七八个得用的,他却未曾料到,但凡经历过一番死去活来□□的生活后,这些进士全部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以后的日子里; 均成为了大晋朝的肱骨之臣。
  自苏锦楼开辟了把进士下放到部队的先河,大晋朝每三年举行完殿试后都会挑选一批进士充军服役; 事实证明,被选进士的仕途明显比落选进士要顺畅的多,等到将来苏环登基之时; 大晋朝的进士为了拿到下放名额; 争得头破血流,使尽了千般招数万般气力; 全都争抢着要去体验人生。
  可不管将来如何,无人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苏锦楼首次提出培训速成的法子并不被当朝要员理解,充军是什么?是处罚犯人的刑罚,圣上无缘无故将入了翰林院的进士充入军伍,让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亲自差运,这不是故意侮辱人吗?实在是荒唐!
  然,苏锦楼平日里看着好说话,但只要是他自己想做的,就不会在乎别人的反对之声,今次亦是相同,即便朝上众臣高呼圣上三思,可他仍是坚决实施这个计划。
  朝会散去,众大臣莫不再想,依着圣上的这般做法,以后谁还敢考进士?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登得天子门,结果却被充入边卫,下放到边关服役,傻子才愿意继续科考,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众人莫不生出大晋要完的想法。
  左明堂刚回到家就被妻子堵了个正着,左家主母上官菱是上官隼的嫡亲妹妹,也就是上官金鸿的亲姑姑,像这些世家权贵,维系两家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联姻,若是深究起来,这些顶层家族间或多或少都存有姻亲关系,复杂程度比之月老的红线还要令人捉摸不透。
  而实际上,在足够的利益面前,兄弟反目,父子隔阂,夫妻相间,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从小被教导以家族利益至上的世家之人,情份于他们而言薄如纸片。
  上官菱是个十分优雅的女人,岁月在她的身上并未留下太多的痕迹,“老爷,我听闻圣上打算让玄儿去充军边卫?”
  左明堂心知妻子这是在心疼孙子了,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们的这位圣上虽出身乡野之间,性子却是说一不二,今天大朝会上百官相求恳请圣上收回成命,但圣上仍旧一意孤行,玄儿充军一事看来是无缓和的余地了。
  “圣命难违,且又不止玄儿一人得去,我虽想不通圣上此举的目的,但想来圣上该是不会对玄儿不利。”
  这三十个进士是圣上亲挑选出来的,又是大晋头一次开科取士选□□的佼佼者,除非圣上真打算与天下仕子为敌,不然玄儿绝无可能有生命危险,最多也就是吃些苦头而已。
  见妻子愁眉不展,显然还在担心,左明堂补充说了一句,“若是事态不对,我自会向圣上恳求让玄儿回来。”
  上官菱深觉这话不靠谱,“老爷不是说圣命难违吗?难不成老爷有法子让圣上收回成命?”
  “我可没本事左右圣上的诏令,”左明堂捻须沉吟道,“不过若是以我的官职换得玄儿的平安,想来圣上该是应允的。”
  上官菱面上一惊,“老爷有辞官的打算?”
  “嗯,”左明堂神色从容,“我年纪一大把,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若不是因为冽儿早逝,我早就辞官享清福了。”
  上官菱陡然听到长子的名字,神情恍惚了一下,左明堂见妻子眼中似有郁色心里也很是难受,“不知不觉间,冽儿走了已有二十多年,玄儿都长这么大了。”
  左明堂长子左冽天纵奇才,智计无双,无奈慧极必伤,英年早逝,此事乃是左明堂平生最为遗憾的事情,左明堂最是爱重长子,长子早逝后,对于左冽之子左玄颇为怜爱,担忧其长于妇人之手养废了性子,便将孩子带到身边亲自教导,后来发现左玄的天资与其父不相上下,欣喜之余便生出了将左玄培养成继承人的想法。
  左明堂将次子左凛叫到书房,彻夜长谈后,左明堂将家族资源全部倾向左玄,一心想要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家主,左玄亦不负所望,成长为了一个超群绝伦,出类拔萃的翩翩世家子,同龄人间少有能比得过他的。
  左明堂原本是打算等左玄在朝中站稳脚跟后再主动请辞,次子左凛已经在内阁任职,若是他一直占着户部尚书的位置,估计左凛只能一直呆在五品的官位上了,而左家包括左玄在内的所有出仕子弟都不会有高升的机会。
  “你放心,”左明堂拍了拍上官菱的手,“我不会让玄儿出事的。”
  第二日大朝会上,苏锦楼端坐在上首,居高临下看着底下跪伏的文武大臣,“朕昨日收到好几个折子,均是劝朕莫要将进士充入边卫的,朕也理解你们的苦心,这样吧,若是有进士不愿去的就主动说出来,朕绝不为难亦不会怪罪。”
  底下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不知此话的真假,苏锦楼微笑道,“朕金口玉言,绝对不会言而无信。”
  说完此话后又把三十名进士传唤进来,表明了自己的意思,那三十个人中唯有几人面有犹豫,但却无一人站出来。
  苏锦楼又道,“朕最后再给你们一次选择的机会,若有不愿去者主动出列,朕自会择人替代,也绝不会降罪尔等,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再无后悔的余地了。”
  或许是苏锦楼的话起了作用,三十人中有五人主动出列,其中有四人皆是寒门出身,苏锦楼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而后当真让这五人回了翰林院编书,又差人去翰林院询问,是否有人主动请荐同去边关的。
  余下的二百七十人中还真不缺胆大心细的,很快就补上了五人的空缺,苏锦楼又将挑选出的二十个武进士传唤了进来,同样作此询问,然武进士中无一人请辞的,连犹豫之色都未曾有。
  苏锦楼的心里稍稍被安慰了一下,正当他打算褒奖武进士时,只见站在右下首的苏环主动出列,少年伏手而拜,说不尽的风流儒雅,“禀父皇,儿臣有事请奏。”
  这是苏环头一次以大晋皇子的身份出声,众大臣皆纷纷投以注目。
  苏锦楼亦甚是奇怪,“准奏。”
  “禀父皇,儿臣以为,为将为君者,必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如今这五十位新晋进士皆入边关军卫服役,身为父皇之子,理应和他们一同前往。”
  苏锦楼微微睁大了双眼,明显怔愣了一下,随即眼中浮现出欣赏之意,“你可知去军卫服役意味着什么?那里没有锦衣玉食,亦没有成群的丫鬟小厮,吃喝住行全靠着一己之力,还要搬运木头运送军资,你可做好准备?”
  苏环面容坚定,再次躬身拜道,“请父皇恩准。”
  苏锦楼哈哈大笑,笑声开怀而洪亮,“准!吾儿宵朕,朕心甚慰。”
  苏锦楼与苏环达成了共识,此时此刻,那些家中有晚辈一同去边关服役的大臣这才把心彻底放回肚子里,大皇子是圣上唯一的孩子,且又深受圣上倚重,再加上还有一个圣上的生死之友陶真,此二人都去边关,想来应该不会出什么差错了。
  正当众臣以为此次朝会即将结束之时,不曾想皇帝陛下又出招了。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桑麻等物,故而,农乃国之根本。朕以为,百姓若有主动开垦农田者,报于官府均可自留,且免三年赋税,另废除人头税,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众卿家觉得此法如何?”
  对于第一条众大臣皆无异议,农田开垦的越多,所上交的赋税也越多,大晋没有藩王,平民所缴纳的税款均聚于户部,加上皇帝整治吏治,政令通行,目前大晋国库比较充盈,少那三年赋税也没什么影响,可第二条就不行了。
  苏锦楼所提的想法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结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再也不能虚报赋税,没了弄虚作假的可能,大大减少灰色地带的收入,而且在土地兼并的当下,对于掌控大量田地的世家权贵而言,按亩缴纳税款相当于在他们身上割肉,触及到自身利益,必会引起这些人的反对。
  户部新任侍郎王珩首先说道,“禀圣上,若是按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