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悍妇1949-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姜茂松去吃了,说个好字,公社的人大约也就不能再硬说不好了。
  耿直四叔式的狡猾。田大花心说,没想到姜茂松还有这个用处。
  “那我们就去尝尝吧。”田大花说,既然各家都不做饭,吃食堂了,个人家中铁锅都摔了,他们要是自己在家里弄点儿吃的喝的也不太好,不吃午饭饿一路回去她可不干,索性就去食堂吃大锅饭吧。
  田大花和姜茂松一出现在食堂,就引起了一阵轰动,三老四少,婶子大娘,纷纷过来打招呼,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热情幸福的微笑。整个村子的人似乎都很高兴,只除了作为当家人的四叔,那种小心掩饰的隐忧。
  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好饭,这么好的日子,这些祖辈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老百姓们,谁不高兴呀。走在路上,掉了个大红薯都没人捡了,大街上捡东西丢人民公社的脸,人民公社又没让你饿着,再说自家都不做饭了,更不缺饭吃,谁还捡啊。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绝不是一句空话。
  因为刚刚被人民公社要求整改,当天的午饭十分丰富,白面大馒头,小白菜炖猪肉,还有青菜粉条汤,排队打汤,菜用大碗端上桌,馒头装在筐子里管够,社员们笑语欢声,围坐在长条大桌子上一起吃饭。
  还有个别社员在那儿跟四叔说,就该这么着,今天菜里的猪肉还不够多,再多一点,再肥一点,社会主义哪能吃不上肉呀。
  “人家后山村每天都能保证一顿有肉的菜,咱们村,好几天都没吃上猪肉了。四叔啊,眼下这秋收时节,必须保证广大社员吃上肉。”
  那个社员一说,便迎来一片附和声。吃肉的事情谁还不支持?
  “今天早晨杀了一头猪,不算大,你七婶是饲养员,还有点舍不得。”四叔跟田大花和姜茂松坐在食堂一角,抽着烟袋说:“我叫你三叔杀了,收拾好了,这时节能将就放一两天,不行就放上盐腌腌,多加点菜进去,还够再吃两顿的,猪下水收拾收拾,加点菜炖个杂碎,也够吃一顿的。”
  食堂负责做饭的是四婶、五婶和村后的茂昌媳妇,三婶负责打饭和搞卫生,三婶看见田大花和姜茂松来了,打了招呼,两人没过来端饭,就一起去角落坐下了。
  不一会儿,四叔亲自端着粗瓷大碗来打汤,又拿馒头,三婶一看,肯定是给姜茂松和田大花打的呀,于是等四叔再去端菜,端来的大碗菜里头肉就特别多,大片大片的五花肉。
  田大花不由得就想笑。她就着菜和汤,吃了一个馒头,姜茂松也吃了一个馒头,食堂的馒头蒸得很大,一个就吃饱了。
  也不知是他们现在体力劳动少,还是什么原因,反正看看周围,他们俩这饭量真心不行,四叔够五十岁的人了,还一口气吃了两个大馒头,等田大花和姜茂松放下筷子不吃了,四叔就把大碗里剩下的菜一口气全吃光了,还喝光了一碗青菜粉条汤。
  不愧是放开肚皮吃饭。
  社员劳动者吃饭快,田大花和姜茂松吃完,四叔扫尾,等四叔吃完搁下碗,整个食堂里除了几个老人孩子,别人都吃完了,很多人就过来找姜茂松和田大花说话,也有的过来打了招呼,就先回家休息去了,说下午还要上工呢。
  四叔搁下碗,放下筷子,慢吞吞拿手擦了下嘴,就眼巴巴看着姜茂松。
  姜茂松看着油乎乎洒了菜汁的桌子若有所思,一时没反应,田大花悄悄在下边捅了他一下,姜茂松一抬头,看看田大花,在她的示意下把目光转向四叔和围了一圈的村民们。
  这些都是他从小就熟悉的人,长辈,平辈,一张张幸福如意的脸。姜茂松笑笑对四叔说:
  “四叔,咱们姜家村生产队的食堂搞得非常好,饭菜也好吃,我今天吃得很饱,这都是四叔你的功劳。”


第65章 应对
  食堂午饭后; 田大花和姜茂松一起回到老宅,姜茂松进了堂屋坐下休息,田大花却跑去把家里现有的东西; 尤其是粮食之类的; 全部检查了一遍。
  老宅其实没多少存粮; 他们一家好几年都没在村里种地了; 老宅里的一点存粮; 除了去年茂林结婚娶媳妇,为了办喜宴和自家人过年,她出钱在村里买了一部分; 没用完,还有就是三叔他们几家给的。
  这几年田大花把田地送给了三叔、四叔和七叔三家分着种; 只要求他们负担公粮,别的什么也不要,三家过意不去,尽管田大花说了不要; 还是会给田大花家送点儿粮食、杂粮之类的; 七叔七婶种了他们的菜园,还会给他们一些干菜。
  相应的; 田大花也会给他们带一些城里的生活用品; 乡下不好买的那些; 比如肥皂和花布之类的纺织品。
  田大花清明、中秋和过年固定都会回来,平时村里有喜事她未必来,但如果是本家近房的长辈过世; 她基本都会回来,这几年过年也会在老家住几天,加上城里地方小,没有什么存粮的地方,田大花就把现有的粮食存放在老宅里,为了防老鼠防潮,还特意在下边搭了木架,赶在夏天梅雨季之前,委托七婶帮她晾晒一两次。
  家有余粮心不慌,这个道理恒古不破。
  平常他们在城里买粮吃为主,有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老家这一点存粮,她平常回来也会带一些回城,带不了那么多,偶尔还回来住,也就放在老宅里存下了。
  田大花把这些粮食查看了一遍,四口袋麦子,自家缝的布口袋都不大,两麻袋玉米,还有三口袋红薯干,剩下一些零散的杂粮、豆子和干菜,干菜很少,基本已经被她平时带回城里去吃了。
  加上现在家里能买到的供应粮,应该能够支撑一阵子,希望不需要太久。
  “大花,你干啥呢?”姜茂松见她不肯休息,就走进来问。
  “有点后悔。”田大花指着木架上的粮食说,“我之前应该多买一些粮食存着,家有存粮心不慌,也就是这几年在城里习惯了每月买粮吃,过的大意了。现在好了,粮食都归集体了,老百姓家里都不存一粒粮食,想买都没处买了。”
  姜茂松竟然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
  毕竟,两人都是十分精明警觉的人,尤其姜茂松所处的位置,他能够了解到一些别人了解不到的东西,平时了解到的形势,也只是动向和形势,有所隐忧,现在亲眼看到的这些事情,加上田大花的反应,便让他随即警觉了。
  可是,谁能怎么办?
  “大花,你不用太担心,兴许只是一阵风,没那么严重。再说了,我们这些人的粮食供应应该有保证的。”
  部队不能饿肚子,部队不能乱,这个道理很容易懂。
  “寅吃卯粮,你觉得这样放开肚皮吃饭,够吃多久?”见姜茂松沉默,田大花补上一句:“这可不是一个姜家村的事。”
  她前世是经历过战乱的,饿殍遍地路有白骨……田大花隐隐感觉到某种酝酿的隐患。
  所以她现在想的,就是怎么样去应对,有备无患。
  田大花把家里现有的粮食都看了一遍,盘算着想法子都带回城里去,这么多粮食她跟姜茂松两人也没法拿完,只怕还要用到三叔的驴车。
  下午,田大花便叫了三叔用驴车送他们下山,把家里的粮食全都带上了,返回家中后便仔细收藏起来。
  晚上吃饭的时候,桌上做了一盘白菜炖肉,一盘炒萝卜丝,还给老奶奶和两个小娃娃蒸了鸡蛋羹。
  今天的菜是姚青竹买的,姚青竹和小东东的粮食供应也都跟家里一起,家里日子反正过得去,一家人粮票都在田大花手里,买粮食也都是田大花出钱,她也没要姚青竹按月交伙食费,所以姚青竹觉得不能光占家里的便宜,便经常出钱买菜。
  “青竹,以后伙食上节约些,你也不要经常往家里买肉买菜了,尽量买南瓜红薯这些当饭的。”
  姚青竹弄不清楚大嫂为什么突然这么安排,眼下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不过她如今跟茂林一样,对大嫂言听计从惯了,反正大嫂不会平白无故这么安排。不过姚青竹又想到别出去了,是不是家里缺钱了?毕竟,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
  “大嫂,你要是不让我买菜,那我每个月就该给家里交点伙食费,咱们一家子都靠工资吃饭,长期这么下去总不行。”
  田大花想了想说:“要不然,你每个月就交一点吧,你工资是42块5,你跟小东东娘儿俩,交20块钱,往后家里的粮食肉菜,都由我去买。”
  姚青竹虽然觉得大嫂今天有些怪,不过也没多问,以他们家的生活水平,一个月交20块钱,已经很少了,反正她们娘儿俩这几年日子都是大嫂安排。
  田大花想着,他们家的副食品供应相对宽松一些,比城里普通工人和居民要好一些,干脆,往后能买到的副食、南瓜青菜之类就尽量买,这时节南瓜红薯都可以当饭吃。
  这样多吃瓜菜副食,每个月的粮食供应额度,能买都少就买多少,把粮食省下来。
  于是悄悄的,田大花开始攒粮食。
  工人的粮油,像田大花和姚青竹,包括姜守良,每个月供应量都是44斤,这是指粮票,石头和福妞按中学生的配额供应,每个月是32斤,小东东这样的小儿童供应18斤,老奶奶的供应则是28。5斤。家里有个特殊人物姜茂松,他把粮油关系放到家里以后,每个月的供应证是52斤,还可以多买细粮,他的副食供应眼下还没限量。
  于是田大花每个月都按供应量的上限买,趁着眼下还宽松,能买到的就尽量买。买白米、细粮的话,一斤粮票只能买一斤,可是买杂粮、红薯干、玉米粉,最多却能买一斤二两,于是她就尽量多买些杂粮。
  这一个秋冬,一家人的伙食就有了些变化,以各种瓜菜和杂粮粥为主。今天南瓜小米粥,明天红薯青菜粥,花样多一些,一家人也没察觉什么变化,还都挺爱吃的。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二三月,各地方日子就起了变化。田大花清明节再回老家上坟,三婶就跟她说,食堂里如今开始吃红薯叶子了。
  “去年秋天,红薯秧丢在田里没人要,那些小的红薯也丢在田里,说太小了不要了,现在青黄不接没吃的了,又把田里的红薯秧拉回来,打红薯叶,放一些杂和面、豆饼进去煮着吃,冻了一冬天的烂红薯也捡回来吃了,大人还好,小孩子都饿的脖子细长。”
  田大花默然无语。
  “你四叔,悄悄组织村民上山打猎、挖野菜。”三婶说,“这个不能张扬出去,瞒着公社那些人,省的又说咱们给人民公社脸上抹黑。咱们祖辈靠山吃山,总归饿不死人的。”
  田大花心说,还好,靠山吃山。
  城里买粮食早就开始排队了,排队也未必买得到,每次都规定一口人只给买多少,免得有许多人排队没排上,根本买不到。
  还好,因为田大花早就开始准备,他们家起码还没有人饿着,老奶奶偶尔还吃得上特殊供应的点心,小平安和小东东两个年纪小的娃娃,也还能吃上细粮,大人便相对节俭多了,细粮是不太舍得吃的。
  随着开春万物复苏,夏粮还没收获,整个城市都面有菜色。农村人说城里人日子好过,因为他们有计划供应啊。城里人却以为农村人日子好些,农村有田有地,可以摘榆钱、挖野菜,总归是好一些的吧?
  这样的日子在当年夏粮歉收之后,就越发艰难了。田大花家除了每个月能买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