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今天你吃了吗-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文!这么多?”杜小麦还是第一次听说。
卫若怀接道:“按照京城物价; 一海碗白米饭; 一个鸡蛋、一碟有二两猪肉的菜; 和一碗汤或者白开水,足够一个成年人吃饱。”
“可是我都没吃饱啊。”杜小麦一说出口,就意识到情况大大不对,试探道:“姑父的意思他们贪/污?”
“何止贪; 情况真属实; 至少被昧去八成。”卫若愉伸出两根手指; “这群丧天良的。大哥,要不要告诉祖父?”
卫若怀摇头:“祖父最好不要知道。朝廷选才出了纰漏; 这事我们家不便插手; 你俩也装作不知道。”顿了顿,“玩去吧。我给姑母写封信,由她的口告诉姑父最好。”
杜小麦的脚一顿; 想一想,问:“不会牵扯到皇子吧?”其实他更想说,会不会和太子有关。
“牵扯到皇子也不会扯上大皇子和太子。”卫若怀对太子不是很了解,但卫老不止一次称赞太子是位明主,卫若怀便能肯定,太子爱财也不会动考生的这笔银子。
“那就好。”杜小麦可怕因他多嘴扯出大皇子,皇帝一怒再令下面官员严查,继而连累到卫家,“若愉,我们去看三钮姑姑在干么。”
卫若愉看他哥一眼,卫若怀微微颔首,想他在书房里也帮不上什么忙,便同杜小麦一起去厨房。
杜三钮正在搅拌加了绿豆粉、温糖水的鸡蛋黄,两人正想问她是不是摊煎饼,就见她把蛋黄液倒入热油锅里,然后迅速搅动。直到蛋液凝固,慢慢往锅里加热化的猪油,又是一番搅动,把蛋糊炒至金黄不再粘锅方停止。
杜小麦看了看锅里的鸡蛋,又看看来回揉手腕的杜三钮,有些不舍得说她,可两人关系近又玩不来虚头巴脑那一套:“这就是你说的三不粘?明明是加了很多油的鸡蛋羹啊。”
“钱娘子,给小麦做一碗鸡蛋羹。”杜三钮也不反驳,张嘴甩出这么一句,杜小麦瞬间蔫了。卫若愉不厚道的笑道:“叫你质疑你三姑,臭小子,欠收拾是不是?!”
杜小麦一撇嘴,还是觉得三钮做的是鸡蛋羹。然而等晚饭吃到他所谓的鸡蛋羹,立马改口,“我们明天晚上还吃这个?三姑姑。”
“你什么时候回去?”杜三钮不答反问。
杜小麦一愣,猛地想起,“明天…有时间吗?”这是问卫若怀。
卫若怀道:“邓乙天天都有时间。小麦,我建议你多待几天。一来秋闱结束后县里的书院才开课,二来这边的考生多,明天你和若愉两个去酒肆或茶馆里坐坐,听听人家都聊些什么。”
“我来的时候和我爹说好明天回去。”杜小麦犹犹豫豫道。
卫若怀说:“这个简单,叫邓乙明天回去一趟,也顺便拿几件厚衣服,我估计到月底天就该变凉了。”
八月初正值秋老虎,动一下就汗流浃背。等院试成绩出来,杜小麦三场的综合成绩排在本届童试第七名,喜报送到杜家村那日天已开始转凉。却挡住村民们的热情,纷纷到小麦家中,叫他父亲置酒庆贺。
村长晓得小麦这个成绩,回来后一定还会继续读书,便建议大家都拿出点钱来,别叫小麦一家出钱办酒。
村民自然愿意。
当初和和卫若怀一起参加童试的两人都考中秀才,但名次很靠后,两人的年龄又比卫若怀大,那时卫若怀是案首,卫家人都没大肆庆祝,两人的家人想庆贺一番也不好意思。
今年杜小麦堪堪十二岁,名次又这么靠前,冲著小麦和三钮家的关系,卫老绝对会时不时地给小麦开小灶,三年后的乡试未必就没有杜小麦的一席之地。
杜小麦若是真能中举,十五岁的举人老爷?村民一想想就激动,与有荣焉呢。必须得好好庆贺一番。
就在杜家村热火朝天的庆祝村里又多一位小秀才之际,杜小麦也在卫家呆了二十天,再过两天便是秋闱,小麦没再说要回去的话,二十四日上午和杜三钮一起送卫若怀。
秋闱总共三天,和童试时不一样的是秋闱得提前一天入场,所以卫若怀带的东西比三年前多了两成,箱笼里塞得满满当当。
在他顺利通过检查时,东宫太子也核实了大皇子告诉他的事情,真有人胆大包天的动考生的饭钱。不过他没把这事捅到皇帝面前,而是著手下人偷偷查找证据。
考卷收上来之后交由专人抄录,封上籍贯姓名再交予阅卷官员批改。即便监考和阅卷官员都认识卫若怀,因所有试卷的字迹都一样,他们长著火眼金睛也不知哪个是卫若怀的试卷。
也因卫老就在建康府,卫若怀是考生之一,纵有那胆大包天之人也不敢在考题上弄鬼。江南仕子们没听到舞弊的风声,后来成绩出来,不出众人所料卫若怀是江南地区解元,建康府又把卫若怀的试卷贴出来,江南仕子们无不心悦诚服。
不过,那时已是这一年的九月中旬。杜三钮十六岁的生日早已过去。喜报传来之后,卫老就去隔壁和杜发财夫妇商量两个孩子的婚期。
卫家不同于段家和赵家,杜发财便问卫老:“您希望他俩的婚事在这边办还是在京城办?”
“我当然希望在这儿。”卫老笑道:“可是若怀的父亲估计没法过来,以我的意思搁京城办,三钮早晚得去京城。也顺便见见人。”
“那您老?”丁春花脸色微变,“不过去?”
卫老无所谓地说:“没关系。我天天吃三钮做的菜,还在乎那一杯茶么。”顿了顿,“回头叫若怀买处院子,你们和三钮住那儿,可行?”
“这有什么行不行的。”丁春花只在乎闺女将来过得好不好,冲卫若怀能帮她家劈柴挑水,三钮的日子一定会很幸福,她也不在乎这些虚的。
卫老笑道,“那我就给若怀的父亲写信,叫他请人帮两个孩子算一下日子?”
“您做主就好,还能亏待了三钮不成。”杜发财说著一顿,“今天在我家吃饭吧,我去县里买些菜?”
卫老点点头,杜发财就牵著毛驴上广灵县。杜家村离广灵县也就五六里地,刚到午时杜发财就回来了。
卫若怀一见他老丈人拎著大包小包,皱眉道:“杜叔,你买这么多干么?天热不能久放。”
“刚进城就碰到你大姐夫,听我说卫叔在我们家吃饭给我的。”杜发财随手把东西递给卫若怀就往屋里去。杜三钮机灵的跑去厨房做饭,把堂屋留给几个长辈。
也许是和卫若怀太熟的缘故,听到两家长辈讨论他们的婚期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杜三钮见一包海鲜里面窝藏著一条鳊鱼,想了想,便著手做孔雀开屏。这道菜杜三钮从未做过,但她前世去厨房查看时帮大师傅尝过两次菜,也顺嘴问了几句。
当时用的鱼据说是武昌鱼,对杜三钮来说无所谓,做了自家吃,能做出孔雀开屏的样子就成。
鳊鱼杀洗干净,从腹部朝背部均匀地切条,但腹部的位置不能切断,随后抹上胡椒粉腌一刻钟。在这期间杜三钮切些葱姜摆在盘子底部,然后把腌好的鳊鱼摆成孔雀开屏的样子,再摆些红茱萸果和青黄瓜段用来装饰,最后撒点黄酒、盐水放锅里蒸。
丁春花在堂屋里唠咳,卫若怀烧火,卫若愉便给三钮打下手,见鱼真像画本里的孔雀开屏,少年眼直了:“大哥,你上辈子做了多少好事啊?”见卫若怀不解,“你将来不做官,凭三钮姐这手艺也能养活你。”
“我可没你这么没出息,还等著三钮养活。”卫若怀不屑地看他一眼。
卫若愉举起拳头就要揍他。杜三钮看似不经意地说:“若愉,螃蟹清蒸还是红烧?”少年一听这话,顾不得他哥,“我喜欢吃清蒸。”
杜三钮快速把六只螃蟹绑好放到锅里,又指了指大虾,“这个呢?”
“油焖啦。”卫若愉见杜三钮做什么都先问问他,得意的冲卫若怀挑了挑眉,看见没,我三钮姐还是最疼我。
卫若怀懒得搭理他。晌午饭后,到家就让卫老给京城写信,卫炳文接到信时正忙得脚不沾地,眼底一片乌青,见他儿子居然闲的想娶媳妇,别提多心塞。
于是卫若怀接到的回信不是婚期,而是他父亲一本正经的数落他不思进取,又举例证明杜三钮多么能干,儿子不如媳妇等等。末了还不忘来一遍,大丈夫当先立业后成家。想娶妻?考上进士再说。
“他没病吧?”卫若怀把信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是他父亲的字没错,这口吻也像颠倒黑白时的卫大人,“家里出事了?”
卫老耸耸肩,“我天天待在这小山村里,你问我,我问谁。”
“那我该怎么和三钮说?”卫若怀头疼。
卫老道:“实话实话。三钮那丫头可不傻。不然,你把信给三钮,叫她自个看。”
“就我父亲这抽风一样的口气?”卫若怀连连摇头,“家丑不外扬,算了。给他留点面子。”
作者有话要说: 到底出什么事了?
第82章 糖耳朵
卫老失笑道:“三钮还等著你娶她呢。”
“您老又不帮我说和; 管这么多干嘛。”卫若怀收起信,想了想,还是选择去找杜三钮。其实他也不想; 可是差役来送信的时候杜三钮看见了。
丁春花见他便问:“定在哪天?”
卫若怀眼前一黑; 果然:“婶子,实不相瞒,父亲嫌我配不上三钮。”
“别说笑了。”丁春花道:“我们还得给三钮置办嫁妆呢。”
卫若怀叹气:“真的。”信纸总共有三张; 只给三钮看中间那张; “父亲说三钮会赚钱会酿酒会做饭,而我只会读书,不过考中举人就想著娶她,简直痴人做梦。不信叫她念给你听。”说完把信递给三钮。
丁春花面色古怪; “确定不是你父亲故意找借口拖延?”
“不可能!”卫若怀脱口而出,杜三钮侧目,“你怎么这么肯定?”
卫大少不自在地揉揉鼻子; “他喜欢吃你做的饭啊。”顿了顿; “上次我和若愉回去; 他就要给我们两个厨子,叫钱娘子一家回京,我没理他。”
“所以; 伯父不同意我们现在成亲?”杜三钮恍然大悟。丁春花跟著点点头; 卫若怀好不想承认,“不会的。可能是我又不知道……”
“惹怒他?”杜三钮替他说:“你也蛮厉害的。”
卫若怀摊摊手,有个时不时抽风又小气的爹; 他也很绝望:“婶子,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快找出原因。”
“不急。”杜三钮也不想这么早成亲,“别又弄巧成拙,等伯父气消了再说吧。”
丁春花深以为然:“刚好我们也有时间给三钮准备嫁妆。”
“对,你姨母还说再过来一趟,她也没来。”杜三钮一出口,卫若怀意识到不对,他每次写信回京,回信里总会夹一张他母亲的信,这次没有?
确定真没有,卫若怀心中一慌,面上不显:“我写信问问叔父到底怎么回事。”
杜三钮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余光瞥到她娘想说话,杜三钮拉一下丁春花的胳膊,等人走了才说:“京城估计出事了,卫大人怕他们担心才这样讲。”毕竟是儿子的人生大事,卫炳文若不同意一早就会反对,不会等到这时候。
事实确实如此。
四月份,皇帝生场大病,大概感觉到自个真老了,开始把太子一脉的官员提上来。在吏部侍郎位子上一待八年的卫炳文调任户部尚书。
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官员俸禄等事务,皇帝把全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