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清穿之技术宅太子-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宋时期的官场上有三个“瘿相”,王钦若、吴充和蒋之奇,都是著名的大脖子病患者。他们还都身居高位,一样的心里阴暗,睚眦必报,极力阻止王安石变法。
  心里郁闷的王安石先生在《汝瘿歌》中讽刺道:“樗里既已闻,杜预亦不幸。秦人号智囊,吴瓠挂狗头”。他还特地描述了大脖子病人的服饰,“女暂高掩襟,男大阔裁领。”
  夔州行人、伊滨路上十有八九瘿累累,见惯何曾羞掩衣、羞顾影。大诗人苏轼在《别黄州》中更是写道,“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明代的大教育家刘元卿在《南歧之见》中,对于人们的这个现象,又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有些地方的人们不知道自己得此病的危险和丑陋。就算知道了,也会说,我们这地儿人的脖子都是这样的,何必要去治它?见怪不怪,反以为怪。用错误的标准看待正确的事物,就会认为正确的才是错的。
  至于当前大清国的很多地方,当然也是“妇女瘿垂颈,衣裁常阔领”。
  太子妃看到他面色有些沉重,也就没在说话。就连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等地都是大脖子病很多,更何况是那些更为偏远的,饮用水和吃食都特别不好的山区?秦巴、豫西、中条…王屋…太行山、三峡、鄂西北这些地方,发病率都是高达一半以上。
  更何况,这些山区大多道路不通,消息闭塞,就算是朝廷有心宣传大脖子病的危险,也是很难。
  “太子殿下,你是打算今年就开始,让沿海人们大量的养殖海带,或者其他海物?”
  以前外科医术不发达,肿块割除手术成功率极低、死亡率高。民间老百姓都说“十人割瘿十人死”。这也是他们宁可顶着一个大肿块过一辈子,而不敢实施割除治疗的一个原因。
  就算是现在大清国的医术一直在飞速进步,将来可以成功的割除这些大脖子不引发生命危险,要想根治,还是要靠食疗。毕竟,这个病本就是因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不合理才得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海藻,主瘿瘤结气”。东晋葛洪的《肘后方》中还记载了“海藻酒”治瘿的方法。民间的有识之士也从生活实践中找到了规律,明白“海岸咸物能除是疾”。
  胤礽思索片刻,非常高兴的回到,“太子妃提点的很是。”太子妃听得微微一愣,脸颊上又泛起红晕。
  自古以来,华夏人就大多缺碘,补碘势在必行。但具体补多少、怎么补,却是个大问题。像历史上的后世一样,把碘加入食盐当中,是最好的办法,因为食盐是老百姓最离不开的日常饮食品。
  但是要把碘研究出来,再成功的按照合适的剂量添加到食盐里面,一时半会儿,太医院还做不到。更何况,现在大清国的盐业还是由朝廷和很多盐商共同把控着。朝廷要收回来做统一管理,也是需要时间。
  暂时,只能是以各种海带食品为主。因为在碘元素发现以前,世界上最早记载用含碘物质治疗甲状腺肿的就是华夏,所以在民间老百姓的心里,对于海物治疗大脖子病的结论,还是有一些认可的。更何况,要提取到足够的碘,也是需要大量的海产品。
  十分钟后,太子殿下忙完,感觉有点儿小饿。一看时间,已经五点半了,赶紧拉着自家太子妃去用晚饭。
  第二天早朝后,他去太医院,和孙老御医说明了大脖子病的问题以及碘的提取。孙老御医对于如何治疗大脖子病当然很是了解,难得是怎么推广救治。听到碘这个微量元素,就和青蒿素一样,是可以提取出来,添加到食盐里面,立马兴奋起来。
  只要人活着,就要吃盐,吃盐就可以顺便补碘,简直不要太简单。
  胤礽把他写的那张碘提取注意事项交给他,又把海带中钾,钠等微量元素也都借此机会提取出来的事儿交代一番,就离开了太医院,转而去化学处和玩具处各逛了一圈,重点看了看太阳能热水器的研制情况。
  进到乾清宫的时候,恰巧康熙皇帝刚刚结束经筵讲学,正在喝茶休息。胤礽做了下来,吃了点心,喝了奶…子茶,感觉腹中不再有饥饿之感,才缓缓的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康熙皇帝听到他说要动盐政,嘴里那口碧螺春差点儿喷出来。“无知小子,你知不知道盐业干系多么重大?”
  “食肴之将”的盐,与“田农之本”的铁,自古便是国家的两大支柱命脉,“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需”。其中盐更是为国计民生所必需,不可一日或缺。其正常供应,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民心安定,岂可轻易动弹?
  胤礽看到皇阿玛这个震惊的模样,没有惊慌,而是不紧不慢的解释道:“皇阿玛别急,您听儿臣解释。古华夏的盐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先生兴盐铁之利,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严加管理,可谓开中国盐政之始。”
  “这两千多年来,之所以历朝历代都一直未有更改。儿臣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交通太不发达,食盐的地域性太强,才导致运输贩卖食盐的暴力。”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为疏销积引,废除宋朝的“中法”,立纲领为商专卖制的“纲法”。从此官不收盐,只卖盐纲给商人,由商人与煎盐户直接交易。收买、运销之权悉数归于商人不说,盐纲还可以世袭传承。
  康熙皇帝眉心一跳,他就知道,宝贝儿子对于大清国很多事物都延续前朝旧制很是看不惯。尤其延续的还是前朝末年设立的制度。毕竟,前朝末年的时候,朝廷已经是属于昏庸无用,出台的政策当然也就是不怎么合理。
  果然,他就听到儿子接着说到大清的盐政。
  “我们目前,基本上就是承袭明朝的这套纲法,民制、商收、商运、商销。户部下辖的盐官总理,盐运使司、分司、盐课司之设置及职掌都是一如前朝旧制。”
  说到这里,胤礽也顿了顿,瞅了瞅康熙皇帝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色,组织一下语言,继续说道:“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修好了南北沥青官道,还有了拖拉机,再过几年就有了飞机。那个时候的大清国,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没有了地域限制。”
  “更何况,现在大清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是蒸蒸日上,我们今年的盐税,已经占不到全部税收的一半,儿臣感觉,我们可以开始考虑改革盐政了。当然,儿臣也明白,这个事儿很难。儿臣也就是和您说说,我们好先做准备。”
  “盐引”也就是盐纲,虽然是唐宋以后就已出现类似的盐政模式,却是一直到明末,到现在才逐渐成型。
  清廷每年根据盐业产销量,确定盐引定额,招商认购,额满为止。有了盐引,官府就可以从复杂的盐业产销流程中摆脱出来,不再干预微观,而是用盐引控制盐商,收取盐税;盐商用盐引控制食盐的产、运、销全流程,牟取暴利。
  一份小小的盐引,成就了无数的盐商豪绅,“盐务归商人十数家承办…场价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到汉口以上,需价五、六十不等”。如此高的纯利润,堪称绝对的无本暴利。大清国的官商就这么勾结在一起,大肆的赚取老百姓的血汗钱。
  商人只要能和负责颁发这个销盐许可证的官员打好关系,就可以获得贩卖食盐的有价证券许可…“盐引”,就能去盐产地运输食盐到规定地区贩卖。
  老百姓都说“两淮盐,天下咸”。几乎是“躺着赚钱”的两淮盐商,就通过这么一张神奇的小纸片,变成了江南一带实力最强的商帮,一个财富与权势都不可低估的地方利益集团。
  他们靠着朝廷的特许和地方官府的庇护,一个个富可敌国。不仅是朝廷财政的支持者和地域经济的操纵者,还对朝廷和地方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巨大的影响。原本的华夏历史上,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几次盐政改革,都是因为触及到了这些盐商的利益最后不了了之。
  康熙皇帝也明白,随着大清国的发展,盐政必须要做出改变。可是就像胤礽想到的一样,两淮盐商的势力,已经被朝廷养出来了。想要消灭一只成长起来的猛虎,即使是自己养出来的,知道它的脾性,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当然,他更是明白,既然盐商的势力已经长成,那就更加不能再继续养下去,养虎终究为患。
  按照宝贝儿子的说法,把盐引废除,改为朝廷统一亲自管理盐政、按票收税。盐业向更多的商人开放,不让他们抱团,更不让他们世袭。
  而那个时候,天下的商人只需要到官府领票,就可以把食盐行销到大清国各地;普通老百姓只要花少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家用的食盐。朝廷、商人们、老百姓都便利。估计还可以很好的打击一下私盐贩子的冒险动力。
  废除了盐商的专营垄断,推进盐业的自由市场化价格竞争,几乎是让国家和老百姓直接交易,盐商会因此从富商变乞丐,但是朝廷的收入却是不会减少。而持有盐票的商人越多,朝廷可以收上来的税负,估计真的就是越高。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煎盐法和晒盐法。如果要降低出盐成本,大量供盐,首先要有足够的盐。晒盐法对比煎盐法,虽然有很多优点,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好管理。”
  胤礽闻言,静默片刻,终于试着说道:“皇阿玛,关于管理的问题,儿臣倒是有几个想法。其一,我们如果能把盐价大大的下调,那老百姓自己做私盐、购买私盐的动力就大大降低。”
  “其二,我们可以先着手开发其他的大型晒盐场。据儿臣所知,除了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以外,还有琉球岛西南沿海的布袋盐场,以及乐海南岛的乐东西南海滨莺歌海盐场。”
  康熙皇帝听到这里终于动容,已经开发成熟的长芦盐场牵连太广,不好动弹,但是其余两个海盐场,朝廷却是无须有任何顾忌。
  等到他再听到儿子说琉球布袋一带的海水含盐度非常高,全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快,所产之盐成本低、色泽纯白,质量上也不输给长芦盐场堪称上品的时候,就更是兴奋。
  “可行。皇阿玛明儿就安排人到琉球和海南考察。你再说说井矿盐的生产管理。”
  胤礽一听可行也是高兴,当下就把他所指知道的,井矿盐生产中的两个主要环节采卤和制盐的不同方法都一一分说。当然,重点是当前的大清国有了蒸汽机和发动机。可以很好的节省人工,降低成本。
  康熙皇帝激动的屋里转了几圈,越想越是高兴。只要保持这个发展势头,再过个几年,大清国确实可以有这个实力,让老百姓都吃上低价盐。不过,他随即又想到了一个事儿。
  “小子,突然想要改革盐政,原因何在?”
  胤礽愣了楞,他这才想起来,自己没有把食盐加碘的事儿和自家皇阿玛分说。
  “儿臣昨儿听到您说,因为长江地区大脖子病泛滥,当地的父母官纷纷上书请愿,朝中官员都不想去那里做官,就琢磨着怎么彻底根治大脖子病。”
  “考虑到让家家户户天天吃海带也不大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