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阙-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果子吃,抵抗态度比汉军还坚决。
  而渠犁的普通民众就更好玩了,倒不是他们短短半年内就对大汉有多么深的感情,而是仍对去年任弘“一夜成城”的事记忆犹新,以为有神灵在帮助汉军。
  加上渠犁城主那“匈奴入城则尽屠渠犁”的恐吓,渠犁人积极协助章小眼守御,渠犁得以不失。
  尝试进攻渠犁失败后,匈奴人改变了策略。他们一共来了六千余骑,分属于三个部落。其中一部两千骑在城外扎营监视渠犁,另外两部四千骑则朝铁门关一拥而去,配合另一侧的日逐王围攻。
  战斗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天,铁门死伤多寡、粮食还剩多少,渠犁都无从知晓。
  但每天人定时分,章小眼都要按照汉军的规矩,点燃烽火。
  隔着十多汉里,他们没法依靠烽燧品类告诉袍泽详细敌情,只能用肉眼可见的微弱的火光传达一个信号:
  “我还在!”
  铁门关亦会回应,两座孤城就这样隔着数千敌军,相互守望,给对方鼓劲。
  可今日,当渠犁的烽燧燃起火焰后,铁门那边却迟迟没有反应。
  “屯长,莫非铁门已经……”
  身后的吏士们有些焦虑,铁门渠犁的关系譬如唇齿,铁门吸引了匈奴人所有的仇恨,一旦它垮了,接下来被围攻的,便是渠犁。
  章小眼却故作镇定,坐在烽燧里,掰着手里的馕往嘴里送:
  “别急,也可能是积薪用完了,铁门关不比渠犁,吾等有满仓的粮食和柴火,可铁门,柴粮怕是快用尽了。”
  两座城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渠犁被视为汉军在北道的中枢和粮仓,而铁门则是一座要塞。
  果如章小眼所料,过了一会后,铁门关那边的烽火还是点燃了,只是火光有些微弱,不知是烧了什么,是衣裳,还是尸体?没多久就灭了。
  章小眼知道,铁门的情况,肯定越来越糟了,但最快的增援,也要二三十日之后才能到,奚充国他们,能撑住么?
  “屯长,又有火光了!”
  这时候候望兵卒指着远处报讯,众人连忙往外一看,却瞧见了壮观的一幕:
  铁门关西侧两里外的匈奴营地,一串火把构成的长蛇正徐徐出营,瞧那数量,竟有两千骑之众。
  “难道是觉得铁门难打,要来进攻渠犁?”
  章小眼十分紧张,让人敲响战鼓,令吏士们上城头做好御敌准备。
  但那支匈奴人却没有南下来渠犁,而是在岔路口往西而去,越来越远,个把时辰后,彻底消失在黑暗的夜色中。
  从西侧围攻铁门关的匈奴人,起码有一半撤往西边,如此一来,铁门关压力必会减轻许多。
  欣喜之余,章小眼不由和吏士们面面相觑:
  “西边究竟发生了何事?”
  ……
  千余名龟兹人的尸体散落城外,腐臭难闻,引来了成群的野狼和乌鸦秃鹫,轮台城短时间内已经没法呆了。
  在将伤员安顿到它乾城后,任弘等人转移到了轮台以北数十里的乌垒城,以此作为基地。
  乌孙右大将分出一千人去龟兹、它乾就食,另一千人则在附近游牧,提防匈奴人西进。对乌孙人来说,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
  但右大将不知道,虽然乌孙主力已撤,剩下的人也绝不会再东进半里,可他们依然成了任弘打出去的牌。
  “匈奴围攻铁门的人马撤走了两千骑,西行三十里提防乌孙?”
  当五月初一这天,去前方打探的韩敢当等人带回这个消息时,孙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乌孙右大将先前明明派了使者过去,向匈奴解释,乌孙只为报复龟兹,并非与匈奴为敌,为何……”
  “很简单啊。”
  任弘笑道:“若是有头狼忽然冲到村中吃了你的羊,然后就卧在羊圈里,说已经饱了,睡一觉就走,绝不滋扰主人,你便能信以为真,能够安寝么?”
  “自然不能,虽然一时半会无法将这狼赶走,也得派人在门外盯着。所以不管乌孙如何打算,出于谨慎,匈奴都要派兵提防。”
  这就是战略威慑的作用,也是任弘力劝乌孙右大将带兵留在乌垒、轮台附近,“保护瑶光公主”的原因。
  如此既不违背右大将对肥王的承诺,又能在实质上威慑匈奴人,无中也能生出有来。
  “但仅仅如此,只能帮铁门减轻一点压力,还不够。”
  就在这时,刘瑶光来了,还带来了被右大将派去东边的译长,他刚从那回来。
  这位使者是中亚的乌幕禅人,为乌孙所俘后沦为奴婢,后被解忧公主解救,释放为自由人,通匈奴语、乌孙语、汉语,当上了译长,也是解忧公主一派的人。
  译长这次去见围攻渠犁铁门的匈奴诸王,除了替肥王和右大将带去“和平”的解释外,还应了任弘之请,替他打探虚实。
  “匈奴已从僮仆都尉处知晓龟兹、轮台之事,为首的右谷蠡王自是十分震怒。不过他们也是绕了远路才到渠犁,兵不多,六千余骑而已,所以也不愿与乌孙彻底翻脸,便放了我回来,并要求乌孙立刻退出龟兹、轮台。”
  任弘十分珍惜这情报:“果然是右谷蠡王亲自出兵么?”
  右谷蠡王是匈奴六角王之一,相当于右地的二把手,地位仅次于右贤王。右谷蠡王驻牧地在天山以北,后世的乌鲁木齐附近,实力强大,部众四万余,麾下控弦之士上万。
  不过这次右谷蠡王似乎只带了小部分人来,当然,也可能是其余的部众游弋于孔雀河中游,保护从山国后撤回右地的道路,提防汉军援兵抵达。
  译长继续告诉任弘他知道的情报:“我到达时,右谷蠡王亲自带兵看着渠犁,而从西面围攻铁门关的,则是伊吾王、蒲阴王。”
  这两王的驻牧地则在后世哈密市地域内,如众星捧月般,环绕着位于巴里坤草原的右贤王庭,相当于右贤王的下属。
  他们常派人南下截断楼兰道,去年袭击奚充国的,就是蒲阴王的部下。
  不比强大的右谷蠡王,伊吾王、蒲阴王作为右贤王的附庸,更为弱小,大概把整个部落的男丁都拉上,才凑了四千骑。
  因为不是右谷蠡王嫡系,还被安排去啃铁门的硬骨头,而右谷蠡王的精锐则在渠犁看戏?
  任弘觉得,事情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看来匈奴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啊!”
  利用乌孙威慑匈奴只是开胃菜,他真正的计划,可以开始了。
  任弘让人准备笔砚简牍,他打算写一封信,一封给右谷蠡王和日逐王先贤掸的信。
  “但却要这信,落到伊吾王、蒲阴王,这两位右贤王的亲信手中。”
  任弘心里的第二份锦囊,是离间计。
  不过,虽然匈奴受汉影响很深,传示各国的国书也用汉文,但伊吾王、蒲阴王这两个小王身边,有通汉字的人么?
  乌孙译长回答道:“有,蒲阴王身边就时常带着一名降于右贤王的汉人官吏,其汉名……”
  译长仔细想了好一会,才想了起来:“对了,他叫‘吴宗年’!”
  任弘的笔,一下子就僵住了。
  ……
  PS:出门吃饭,今天只有两更,晚上不用等。


第130章 你我皆凡人
  醍醐阿达骑在马上,看着从营地缓缓往铁门关骑行的汉人。
  只见那人披着一身毡衣,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容貌,但看其身形,有些偏瘦,应该和传说中一样,是个只拿得动笔,却提不起刀的文弱之士。
  “就是他?一年前右贤王所属斥候掳到的傅介子副使,吴宗年。”
  负责进攻铁门的蒲阴王笑道:“不错,此人已降了右贤王快一年了,蓄了发辫,娶了胡妻,胡语也越说越顺,还协助右贤王左右疏记,以计课人众畜物。除了还喝不惯马奶酒外,倒也乖顺。”
  醍醐阿达摇头:“汉人狡诈,这才一年,我不信他已彻底归附右贤王,忘了在汉地的日子。昔日那张骞、赵破奴不都是先降后逃么?想要驯服,何其难也,除非像坚昆王那般,被长安的皇帝杀了全家,失了退路。”
  蒲阴王自有主意:“吴宗年是否真心归附强胡,今日正好可以试试!也顺便断了他的后路。来时右贤王说了,要我盯好此人,待会我的弓会瞄准其后背,他敢乱说话,或是逃跑,便一箭射杀!”
  匈奴在看热闹,但作为当事人,吴宗年却只觉得,通向铁门关这短短两里路,真是漫长。
  回想二十年多前,吴宗年才十五六岁,还是齐地千乘郡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士人,当听闻李陵降胡时,他义愤填膺,曾在师长面前高谈阔论,痛骂过李陵。
  “为人臣子,竟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李陵之举,与中行说无异也!”
  同门士子里也有像太史公一样,同情李陵的人,反问吴宗年:“若你是李陵,当如何?”
  吴宗年当时说得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唯一死报国而已!”
  那时候年轻的吴宗年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真会面临这种选择。
  就在一年前,他奉傅介子之命,持节携带楼兰王安归首级,去玉门通报喜讯,并请求支援。但却在居卢仓遭遇大批匈奴游骑,为了让奚充国顺利将消息传回玉门,一向表现平平,骑术也不好的吴宗年竟头脑一热,做了一次英雄!
  那一日,吴宗年高举着旌节,让属下展开汉旗,为奚充国等三人引开大多数匈奴兵。
  那是吴宗年此生最痛快巅峰的时刻,只可惜,很快就坠落低谷了。
  跟着他作为诱饵的六骑被数十匈奴人追逐射杀,唯吴宗年被甩下马,匈奴人见他是持节汉使,故留下其性命,将他带回了蒲类海,又送到右贤王庭。
  一路上,沦为俘虏的吴宗年回想起多年前的豪言,几度想要夺刃自刭,却一直没找到机会。
  晚上宿营时,老吴想要一头撞死在崖壁上,可在最后一刻却出于本能,收了力道。虽头破血流,却仍留有性命,被一个胡医骂骂咧咧地抹了一头草药,奇迹般地痊愈了。
  他绝望地发现,当事到临头时,求生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自己根本没有自杀的勇气,于是只能默默抱着节杖,希望自己纵然不死,也能像张骞、苏武那样,持节不失。
  不畏死亡是短暂的冲动,而贪生才是生命常态。
  一切都因为心里还存着侥幸:“或许以后有机会像博望侯、苏子卿那般,重返大汉。”
  可事情没有他想象的简单。
  当吴宗年被押到位于巴里坤大草原的右贤王庭后,匈奴单于的亲弟弟,右贤王虚闾权渠倒是对这位汉使挺有兴趣,问他降不降?
  吴宗年当时义正辞严:“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我不降!”
  “你不怕死?”
  当然怕,但吴宗年还是坚持道:“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然后吴宗年便骂起匈奴人来,他没有自尽的勇气,若是匈奴人能一刀杀了自己,倒也是好事。
  可右贤王听了王庭中早年来降的汉人转译后,倒也不怒,反而哈哈大笑:“好,那你就做一个饿死的士吧。”
  于是吴宗年被关进了一个空荡荡的大地窖里,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
  吴宗年想起,在朝中时,光禄大夫常惠对他们讲过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同样被置身大窖,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这才活了下来。
  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