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阙-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件麻烦事。
  第一次汉羌战争,就是因为羌人钻深山老林负隅顽抗,过了五六年才最终平定,耗了十万万军费。
  赵充国心里自有主意,但却看了看在场众人:“汝等以为,当如何才能彻底平定西羌?”
  金赏想了想:“将森林一把火烧了如何?”
  任弘差点笑了出来,这金赏虽然是匈奴后代,但从小长于长安未央,既不熟悉边事,也并无将略,之所以能成为副将,大概是皇帝塞进来镀金的。河湟广袤,山地又大,得放多少把火才烧得尽啊?
  赵充国却不觉得好笑,严肃地说道:“毁其藏身之地,确实是好办法,但羌人一样可以往有冷瘴的高处走,羌虏不避风雪,吾等却不行,浩星太守,你以为呢?”
  浩星赐想很久了,连忙道:“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后将军曾与下吏提及的方略,广积粮,常屯田!”
  “从浩门水以西,到湟中一带,有诸羌在春天时耕作的田2000顷以上,可使大军驻扎各处,修筑障塞,罢骑屯田,如此便可益积蓄,省大费,湟中地形有利于汉军,羌人却在风寒之处,最多支持到明年春天,羌人就会全军败亡。”
  这确实是赵充国一直强调的平羌良策,浩星赐知道事后自己少不了要问责,只能指望老友帮衬了。
  可既然任弘猜测,这场羌乱是匈奴为吸引汉朝精力而鼓动的,那他们就不能拖太久。
  赵充国遂看向任弘,方才,他已经听令居县的老乡们对任弘又夸又赞,还看了那神奇的马蹄铁,决定上报朝廷推广,这个年轻人总能给人惊喜。
  “道远出任护羌已四月,成果斐然,你以为,西羌该如何平定?”
  任弘应道:“屯田积粮之策,是后将军数月前就在上林苑教过我的,此乃稳妥之法,为正合,但还得以奇胜。汉军屯田之余,还得盯着首恶先零羌围剿,可以让小月氏以及愿意投降的诸羌协助,他们可以登上高寒之处取,如此足以让先零羌疲敝。”
  “吾还有一计,那便是将大小榆谷,许给虽然接受了大汉归义羌王印,却尚未有动作的罕开羌、卑禾羌,让这场汉羌之战,变成羌人与羌人之间的内战!”
  “道远之言甚善。”
  赵充国露出了满意的笑,正要与任弘聊聊细节,却听到外面有人大喊道:“西部都尉捷报!”
  众人面面相觑,消失很久的辛武贤终于露面了,没有全军覆没就是好消息。
  却见使者入内道:“敢告于后将军、太守、护羌校尉,西部都尉率军西出湟峡数百里,南下烧大榆谷,又折返至湟源,斩羌虏三千而还,已还师至四望峡,不日抵达允吾。”
  站在门外的辛庆忌闻言大喜,终于听到他父亲的消息了,赵充国扫视众人,却见任弘若有所思,而浩星赐面色阴沉,反问了信使一个关键的问题。
  “且慢,辛都尉斩的是先零羌,还是什么羌?”


第248章 西宁
  随着关中冰消雪融,通讯速度快了近一倍,元霆元年一月二十八日从金城郡发出的三份前线战况,在驿书飞马传报下,二月初六就送到了未央宫尚书台。
  快倒是快了,但分别来自后将军赵充国,太守浩星赐,都尉辛武贤的三封奏疏里说的金城战事,却大不相同,霍光少不了要仔细权衡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
  首先是浩星赐弹劾辛武贤,说西部都尉:“不顾郡腹安危,贪功冒进,今置先零,先击卑禾,释诛亡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
  总之,浩星赐认为,辛武贤一手导致了后方空虚,使诸羌得以长驱直入,让金城两县被破,还坏了拉拢其他羌部围攻先零的大计,当诛!
  而辛武贤的奏疏里则为自己辩驳,提到羌乱爆发时他与太守、护羌校尉三人议定,辛武贤击西方,浩星赐守郡府,而任弘守北部。是浩星赐守土无能,导致了后方沦陷,羌虏在郡城耀武扬威,还让他不得不提前还师,否则定能创造比火烧大榆谷、斩羌虏三千更大的战果。
  至于为何没打先零羌,而打了已接受汉朝归义羌王印的卑禾羌,辛武贤没敢说他太过急切,见到湟源有羌人放牧就杀了过去,事后才发现打错了。
  道歉是不可能道歉的,辛武贤只能强调卑禾羌首鼠两端,暗助先零,打算袭击他的远征军,自己不得已带兵反击,夺其畜产,虏其妻子以示惩戒。
  看完二人奏疏后,霍光大摇其头:“浩星赐若是在内郡,是个好官,可在边郡,却有些手忙脚乱,至于辛武贤……李广之流也,空有勇名而好虚言,真打起仗来却常出差错。”
  可尴尬的是,他们已是霍光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了,若换了旁人去,恐怕做得还更糟。这就是用人者的无奈了,霍光有时候会怀念孝武皇帝时,人才济济的景象。
  回想当年,长安殿堂之上,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他们受遗诏的几人更不必说,其余不可胜纪。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啊,可惜如今大多凋零了。”
  这后汉武帝时代,都是太初年后崭露头角的老家伙们撑着的,就比如他霍光,还有苏武、赵充国。
  赵充国的奏疏较为中肯些,将他抵达金城郡所见的情形大致说了一遍,包括浩星赐的举止失措,辛武贤的顾前不顾后,以及任弘在金城郡北部大放异彩,是这个年轻人在浩门水的大捷,让金城郡局势好歹没那么难看。
  大将军霍光在金城落的最后一子,被证明十分正确。
  不过赵充国认为,当此非常之时,不宜骤然换将引发动荡,先合力将羌乱平定最为紧要。
  可浩星赐、辛武贤二人都已经相互攻讦到这种程度了,还怎么共事?赵充国没说,但霍光明白,这位后将军在要权啊,要河湟的军政大权。
  而后就是赵充国的长篇大论了,分析了眼下先零羌引兵离去,进水草之地,入山林之中的打算,若汉军深入追击,敌军就利用河湟复杂的地貌,据险于前,断汉兵粮道。即便能杀伤羌虏,俘虏部分牛羊,但也会有倾覆的忧患,一旦有失,反倒涨了先零的士气,也叫诸羌多了观望的想法,故不如驻兵屯田为便。
  “臣闻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又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按照这个原则,赵充国一口气提了屯田湟中的十二个好处。
  “征羌大军步兵九校,骑兵两校,将吏兵卒私从,合计共一万零二百八十一人,每月用谷二万七干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零八斛,金城粮乏,陇西天水转运路远且损耗太大,且易为诸羌所袭,不如就地屯田为便,因田致谷,以水为路,舟船载粮,节省朝廷开支,此一。”
  “大军屯戍湟水交通要地,隔绝诸羌部,使之不能联合,此二。”
  “占先零、勒姐羌河谷二千顷田,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使其困于苦寒高处,以使羌虏之间互相埋怨背叛,此三。”
  “以兵卒闲暇时伐木采石,筑城障险塞,缮治邮亭,以守卫金城,使百姓不因战乱而失本业,此四……”
  “整治湟峡一带道路桥梁,使通道直至湟源,以此控制河湟全境,直通鲜水海,扬威千里,此十一。”
  “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此十二。”
  这第十二条,就是关于任弘提出的匈奴鼓动西羌叛乱,而别有图谋之事了。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策,唯县官及大将军、公卿议臣采择!”
  霍光读罢,对西羌再也不担忧了。
  “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此万世之策也!”
  这也是他重用赵充国的原因。
  可惜太老,做不了他霍家的女婿。
  而其子赵卬又太平庸,不足以让霍光扔一个女儿过去。
  说到女儿,他便又想起一人来。
  “护羌校尉任弘的奏疏,怎么还没到?是受伤了连上书都念不出来让人代笔了?”
  最后,任弘的奏疏居然比三人的晚了半天,霍光很清楚他的用意,这孺子又耍小聪明了,浩星赐与辛武贤相互攻讦,他是摆明了不想得罪任何一人啊,反正有了二人衬托,护羌校尉的政绩功勋显得鹤立鸡群,两只鸡互啄,他就没必要掺和进去了。
  任弘只委婉地提及,卑禾虽然因为辛武贤的失误,与先零同反,叫先零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后方,然尚可安抚南方罕开羌,捐大小榆谷予之。北方的狼姓小月氏五部在匈奴使者怂恿下向南进发,任弘也有一个招抚他们的计划……
  而其奏疏后半段,一直在强调匈奴的动作,担心单于会效仿冒顿灭月氏、东胡,对乌孙发动突袭,若叫胡虏得逞,大汉联合乌孙灭匈奴的策略,恐怕要落空了。
  中朝的杜延年、田广明等人也对此忧心忡忡。
  霍光却道:“任道远的担忧不无道理,匈奴乘着大汉在乌桓、西羌有事,要进攻的方向,确实更可能是乌孙,而非河西。”
  “但如今的匈奴,又岂是冒顿时那引弓之民尽为一家,控弦四十万的百蛮大国?被孝武皇帝打了那么多年,胡虏的实力已削了泰半,连小小乌桓都灭不了,想要一举吞并控弦十万的乌孙?谈何容易。”
  霍光竟不怎么担心:“反正现在派遣使者去警告也来不及了,吾等只能秣马厉兵,为大仗做准备。“
  “让乌孙被匈奴打疼一次也并非坏事,一向只有汉使去怂恿乌孙结盟,这次,要让乌孙使者来哭汉庭,求大汉发兵与之联合!”
  ……
  另一边,任弘虽然“身负重伤”,但仍做出一副带伤办公的架势,二月初时,他与金赏奉赵充国之命,一同带三千兵卒过了湟峡。
  赵充国将大军分成数部,分别驻屯在交通要道处。等到河冰解冻运下木材,修缮亭隧,疏通沟渠,整治湟峡以西的道路桥梁,使通道到达鲜水附近。
  再过半个月春天田耕开始,每个兵卒授田二十亩,到四月青草生长,由任弘带着熟悉当地地形的募兵、胡骑干,副马二百匹,在河边放牧吃草,作为保卫耕田人的流动部队。
  在抵达湟峡以西数十里,一处名叫“西平亭”的地方时,任弘被一座独特的烽燧吸引了注意力。
  任弘做过燧长,在河西更是见过数不清的烽燧,可它们多是夯土筑成,但西平亭的燧,却是石头的。
  他绕着这高近十丈的建筑看,却见其建筑材料是当地常见的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一共三层,功能同任弘待过的破虏燧差不多。
  但坚固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任弘招来当地亭长,问道:“这烽燧修多久了,为何是石砌的?”
  “敢告于任护羌,早在数十年前,李息将军征羌时就修了,作为金城郡的西界,后来废弃了,至于为何用石……”
  亭长指着将这个河谷团团包围的大山道:“因缺少能夯的生土,石头倒是多,当然弃土用石了。”
  话虽如此,但任弘瞧这西平亭烽燧的形制,不就是后世甘、青一带的羌人碉楼么?但听说河湟羌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