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阙-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幸好载粮的车上,仍加了几袋汉军传统兵粮“糗糒”(qiǔbèi),以及十来石粟米:在进入三陇沙前,使团还是有埋釜造饭的资本的。
  为了饮食结构合理,除了带有大量干菜、大酱、豆豉、肉脯外,众人还见到了一圈又一圈的奇怪食物,看着像是动物的……肠子?
  这便是孙十万替夏丁卯从悬泉置给任弘带过来的两袋食物之一,本以为另一袋也是肉脯,却没想到打开后长这样。
  任弘倒是抹着口水,都等不及吃了,他介绍道:
  “此乃腊肠,夏翁腊月所制,猪肠洗干净后灌肉进去熏干风干,熟制后醇厚浓郁,越嚼越香,老孙,你要不要尝尝?”
  孙十万连忙拒绝。
  造饭的家伙是几个军用铁釜,任弘还加了两个小铁锅进去,一口新,一口旧。
  来自破虏燧的三人,对待这口旧锅十分亲切,韩敢当抱着它,极富感情地说道:“这锅在破虏燧,为吾等挡过箭,还帮赵汉儿射杀了一名匈奴射雕者!”
  “射雕者?”
  众人一惊,看向赵汉儿,却见他没啥表情,靠在车上修补弓,只抬起头道:
  “没留下首级,相当于没杀。”
  总之,三人已然把这口锅当成了幸运符,将破口的地方修补一番,仍带了出来。
  至于喝水吃饭的器物,陶器就不太方便了,杯碗多是胡杨木所制,轻便易带。
  给牛马骆驼吃的豆子也拉了好几车,但畜生胃口大,决计是不够的,进了沙漠找不到草料,估计就要一边走一边杀了。
  东西塞得满满当当,如同搬家,但要说最沉最占地方的,就是装水的牛皮囊了。
  它们挂在骆驼身上,现在只装了一半,到玉门关还要装一次。得足够人畜使用十天才行,所有水囊加起来,比三十六具铁甲还要重!
  也有轻便的东西,比如一捆捆上好的丝绸,它们来自关中的皇室织室,专门挑了楼兰贵族喜欢的花纹,更有好几箱金饼,这都是诱惑楼兰王的饵……
  于是出发时,使节团的车队里,除了三十六人外,更有两倍于此的牲口:12峰骆驼、10头骡子,50匹马,以及10辆车——若是从长安启程就带这么多东西,使团速度恐怕要慢一倍。
  他们今日要沿着疏勒河,从河仓城到四十汉里外的玉门关去,休憩最后一夜,明日便要离开大汉疆域,前往神秘的楼兰……
  ……
  这条道,傅介子的老部下们至少走过一个来回,所以对沿途风景已经麻木,低头默默走着。
  唯独新加入的会稽人郑吉,对这与江东迥异的景色十分好奇,东看看西望望,看到有植物,便会询问任弘和赵汉儿当地如何称呼,可不可以吃,俨然一个好奇宝宝。
  “子骞也是头一次去西域?”
  任弘走上前去,与之搭话,这郑吉怎么跟历史上第一任西域都护同名?难不成就是他?也太年轻了吧。
  郑吉也对任弘这个同龄人很感兴趣,应道:“我祖父参加过大宛之役,我听他说了无数次河西、西域,却是第一次有机会亲自来瞧瞧,可惜季节不对,我听说入秋后的胡杨林,极美?”
  原来是老卒之后啊,但两次大宛之战损失惨重,给普通兵卒留下的回忆,恐怕不像秋后的胡杨林那般美好罢?
  任弘便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你一个南方人,就不怕水土不服,为何会应募呢?”
  郑吉笑了笑,给任弘说起一个故事。
  “我有个会稽同乡,叫朱买臣。”
  郑吉一口会稽方言,口音极重,一句话往往要说两遍任弘才能听懂,费了老大劲,才断断续续明白了这个故事。
  大意就是,会稽人朱买臣家中贫困,除了识字外没啥能耐,不愿意做小吏,又不治产业,四十岁仍然是个落魄穷鬼,常常靠砍柴卖掉后换回粮食维持生计。
  最后连他老婆都受不了,与朱买臣离了婚,另嫁他人,朱买臣也越来越落魄,最后到了要前妻和其新丈夫接济的程度,头顶真是绿油油的。
  朱买臣后来终于得到了机会,去到长安,走了同样是会稽人庄助的门路,被引荐给汉武帝,得到赏识,直接拜为中大夫。
  后来又因献上平定东越的计策,出任会稽太守,虽然朱买臣做人不太地道,回故乡后故意羞死前妻,但后来他还是荣登九卿!
  只是,朱买臣最后被政敌张汤死后拖了做垫背,殒命长安,但他从穷汉到九卿的故事,已成了会稽郡脍炙人口的励志传说。
  “但孝武之世已经过去了,如公孙弘、朱买臣那样,朝为白衣,夕登朝堂,已不太可能。像我这样的庶民子弟,想要像朱买臣那样出头,位列九卿,难喽……”
  经过波澜壮阔的汉武时代后,汉朝的阶层已经渐渐固化,每个有志青年往上爬的过程,都会碰上有形或无形的墙壁。
  郑吉看向前方,目光炯炯:”可西域有这样的机会!”
  “我虽与朱买臣同乡,但我真正仰慕的,是博望侯张骞!凿空异域,遂封列侯,足以留名后世!”
  “于是当我遇到傅公在长安募勇士,便报了名,赖祖父之灵,加入了使团。”
  任弘颔首,郑吉的想法,和自己差不多啊,再回头看看使节团的其他三十余人。
  除了正副使、骑吏奚充国等几名良家子外,其余众人,孙十万是流放犯,卢九舌是立功赎罪的商贾,韩敢当是因巫蛊事远徙的士卒,赵汉儿是塞外回来,不太受待见的“胡儿”。
  其余人也差不多,任弘问过了,当中有赘婿,有奴婢,有特赦犯,有恶少年,有施刑士……
  可以说,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眼里,全帝国的渣滓都集中于此,大多数人都曾经历不幸,落魄不堪,所以当傅介子的手伸过来时,只能拼命抓住这次机会。
  傅介子很挑的,要的人都有一身本领,但在体制内,在中原却无处施展,只想通过一次冒险,让自己换个活法!
  “在西域,过去是谁不再重要。”任弘默默念着这句话。
  西域,的确是一个能让人重新开始的地方。
  她一如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等待勇敢者的发现与探索。
  而去那的人,要么走上巅峰,要么葬身大漠!
  “到了。”
  正想着时,郑吉停下了脚步,有些激动地指着前方,眼睛里满是憧憬。
  “我从祖父那,听了无数次这名,今日终于见着它了!”
  任弘也能望见,数里之外,有一座土色城塞,孤零零地站在世界的尽头……
  它在夕阳映照下,熠熠生辉,一如往后两千年间,仍将在此伫立一般。
  它曾见过战争。
  见过汉唐儿郎气贯昊天,十人戍边三人还。
  曾见疏勒河畔扬尘,十万铁骑叩雄关。
  它也亲历过和平,丝路穿过关城向两侧延伸,柔滑的中原丝绸从此运出,温润的于阗美玉从这进来……
  今生,任弘也是头一次来到这么靠西的位置,与前世的旅游的感觉截然不同,千言万语,一时间都哽在了喉咙里。
  是啊,读再多关于它的诗篇,也不如亲自来看上一眼。
  如此方能明白,这蓝天戈壁间普普通通一座小土墩,为何承载了中国人两千年的大国梦?
  “玉门关。”
  “玉门关!”
  ……
  PS:第二章 在下午。


第56章 西出玉门(第一卷 完) 
  这年头的玉门关可不止是一座大土墩子,还有成片的屯戍区,玉门都尉及其麾下候官便在此屯田驻守,亦有相应的置所屋舍让往来使者商贾过夜。
  当任弘来到玉门置的院子中时,却见傅介子正对着墙壁上一首诗皱眉。
  任弘过去一看,却见那墙上用漂亮的隶书写着: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飞沙。纵恣蒙水成江河,周流灌注兮转扬波。辟柱颠倒忘相加,天门狭小路滂沱。无因以上如之何,兴章教诲兮诚难过!”
  不用意外,楚辞里就有七言了,到了汉朝,七言诗句更是不少,尤其以民间更爱这种体裁,不少镜铭上皆书七言。
  傅介子指着这诗道:“任弘,你可知其意?”
  任弘想了想:“是说大漠风沙凶险,流沙犹如江河大海,难以渡过?”
  傅介子颔首:“这是三年前去往西域的使者,光禄大夫于忠所作,大概是在玉门遇到了风沙,而塞外的情形,比他想象的更加可怕,故有此诗,文采是不错,但实在是太过暮气了!”
  “去时便如此畏惧险途,他果然殒命楼兰,再不能生入玉门。”
  任弘一咳嗽:“在敦煌有个说法,横渡大漠,纵然心里害怕,嘴里也不能说出来,越怕越容易出事。”
  傅介子颔首,让任弘将玉门置啬夫唤来,对他道:“此诗易让人泄气,给我刮了!”
  “这……”置啬夫犹豫了一下后照做,但还是让人将诗抄在木简上,好歹是那位光禄大夫最后的遗留啊。
  刮去这情绪走低的诗,墙壁焕然一新后,傅介子心情好了不少,唤上任弘、奚充国、郑吉,这三个他一手发现和提拔的年轻人,去看看夜晚的玉门关。
  将大汉边塞定在这不是没道理的,白天任弘他们便发现,关内是隐约绿意,胡杨红柳抽出新枝,屯垦区炊烟袅袅,能听到隐约狗吠。
  而关外,则是无边无尽的沙海,是怪石嶙峋的雅丹地貌,是充满未知的旅途。
  而到了夜晚,关城上仍彻夜点着火把,好让从大漠里跋涉而来的使团商贾能觅着光明前行,而站在关塞上往外看,只觉得外头黑得可怕,风呜呜作响,似有鬼魅……
  “南边一百里外,便是阳关。”
  方才吃饭时喝了点酒,傅介子今天的话比平日更多,他指着远方给三个年轻人看,但他们除了祁连山余脉黑黝黝的影子外,什么都看不到。
  “整个大汉,宛如一座大宫室。”傅介子说起自己这么多年的感悟来。
  “孝武皇帝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打个比方,司隶关中如同禁中,一如贾生所言,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其东,豫州冀州兖州人口繁盛,粮食陈陈相因,是为太仓府库。”
  “青州徐州濒临大海,似太掖池沼。”
  “其北,朔方幽并有胡苑之利,乃平乐监等马厩。”
  “其南,益州荆扬多材木森林,宛如林苑园圃。”
  “那西边的凉州,便是从宫外入宫内的长长甬道!”
  “而在这甬道的末端,便是玉门、阳关横亘大汉边陲,左右分列,以其阙然为道,两关是为‘汉阙’也!”
  “确实很像。”
  任弘颔首,傅介子这比喻很形象,他虽然没去过关中,但也听说过长安北阙的大名,由萧何所建,南越相吕嘉、朝鲜王右渠,以及大宛王、轮台王……这些胆敢与汉朝作对的家伙,头颅都有幸在上面挂过。
  玉门阳关,对于整个汉朝而言,确如两座汉阙,立于宫室之外,以为屏障护卫。
  傅介子道:“其实这样的‘阙’,历代皆有,且一直在移动。”
  “我听朝中太史说过,在周时,阙在陇关,出了陇关,便是戎地。”
  “在秦时,阙在临洮,秦长城到此为止,出了临洮,便是月氏诸羌。”
  “在孝武帝天汉年前,第一次远征大宛时,阙在酒泉玉门县。”
  “而后来设立敦煌郡,玉门关才西移到了此处,又造阳关,与之成掎角之势!”
  从周到汉,足足一千年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