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文盲的北宋生活-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武?
  想明白了,魏拾遗心里豁的升起了一股热意来。
  魏拾遗是个男儿,作为堂堂男儿,自然心里也有一分热血,而且大宋说不定没多久就要打仗了,他学点武术遇到了敌人也能打一场,而不是逃命。
  只是现在他要学医,并且准备考试,不仅如此,王老先生那边他也不能有丝毫放松,那他怎么能学习武术?
  于是在周赟和周教头说话的时候,魏拾遗就不由得插了一句话,把他目前的境况给他们说了,当然,他没有说王安石变法的事情。但令魏拾遗意外的是,周教头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而是说道:“你这情况刚才周虞候已经和我说了,说让你在考核完了之后再来,左右我这武馆都在这里,你也认识我,等考核完毕,你就直接到武馆来找我吧。”
  所以说,今天这一趟,周赟的目的就是让魏拾遗来认门。
  魏拾遗自然是满口答应,正在这时,有人来叫周教头,周教头再和他们说了两句话,就跟着那人走了。
  魏拾遗好奇的跟着过去看了一眼,就见到周教头走到了一个极大的场地,然后和那场地上的一个年轻人对打了起来,那两人都是武术高手,他们没有拿武器,只是用身体进行对打,但即使没有武器,两人打出来的气势也异常惊人。
  拳头,腿脚所到之处,无不雾起阵阵沙土,对打之时,也发出阵阵沉闷之声,看得魏拾遗身体里的热血翻滚,心跳也不由得加剧。
  最后,胜利的是周教头,他双手抓住那年轻人的双臂,转了两圈,就把他整个人给甩了出去,着实厉害。
  “周赟,那周教头你是怎么认识的?”
  周赟姓周,那周教头也姓周,两人看起来走得比较近,若是不了解周赟的人,怕是要认为他们两个是亲戚,但魏拾遗却不会这样,因为他知道周赟是孤儿,那么那个周教头就不会是他的亲戚了,只是很凑巧的是他们两人都姓周,而且都有一身不俗的武艺。
  周教头如此厉害,以后也相当于是他的师傅,因为魏拾遗不由得问起周教头的来历。
  不仅如此,周赟既然叫那个人为周教头,那么他就应该也是朝廷官员,那为什么他还在武馆当武师?
  魏拾遗和周赟在这边观看,那边的两人已经差不多要打完了,学武的人五官都比较灵敏,登时就察觉到了这边的两人,周教头还好,那个年轻人看了眼魏拾遗,然后目光就放在了周赟的身上,战意灼灼。
  他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不过周赟这次却是微微摇头,那年轻人立刻就有些失望,转而继续和周教头打斗去了。
  这时,周赟才带着魏拾遗离开武馆。然后,他也给魏拾遗讲起了周教头的来历。
  “周教头名周侗,曾任过禁军总教头,之前我们也算是见过几面,还算相熟。因为一些事情,他辞了教头的职位,然后到外面开了拳馆,当了武师,教授徒弟。不过他虽然开的是拳馆,但是他其他武术也有涉猎,并且很是厉害,所以你不用担心学不会。”
  周赟没说完的是,其实周侗并不是自己辞的教头职位,而是因为受到了打压,不得不离开。
  周侗为人正直,但就是因为这份正直,让一些人看不惯他。不仅如此,因为周教头力主抗辽,因此受到了朝廷里面主和派的打压,政治上前途不顺,便离开了朝廷退了下来。
  说起这些的时候,周赟的话语里都不由得带上了许多冷意。大宋边关不稳,那些国家对大宋虎视眈眈,其中未必就没有大宋不反抗的意思。
  每年用岁币换得平和,这样的平和能持续多久?何不和那些人打个痛快,到那时他们就知道大宋也不是好惹的!
  周赟自小学武,学武的人身上的鲜血都要比平常人热上几分,因此,他很是不喜欢那些主和的官员,但因着身份的缘故,他却不能进谏。
  于是,一年又一年,在看似平和的表象下,周边国家的威胁也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必有一战。
  所以,他得让魏拾遗有自保的能力,同时,他也不希望之前绑架的事情再次发生。
  周赟在这里说着,魏拾遗却是愣住了。周侗……他对周侗这个名字是有一点了解的。
  他曾经看过水浒传,那个时代武侠电视剧很受欢迎,水浒传,三国演义他都看了许多遍,对里面的剧情人物也有些了解。
  梁山一百单八将好汉,据传里面有两个好汉都是他的徒弟,玉麒麟卢俊义和豹子头林冲,这两个在一百零八将里都有赫赫威名,不仅如此,那里面的反派史文恭也是他的徒弟。
  当然,那只是小说里面的情节,真正让魏拾遗觉得震撼的是,历史上名将岳飞的师傅好像就说是周侗,而且周侗在历史上也似乎存在过,在一些记载里面也有他的身影。
  岳飞的师傅……岳飞是名将,那教导出名将的人又是何等的厉害!
  魏拾遗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拳馆,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他这要是成为了周侗的徒弟,那岂不是就成了岳飞的师兄?虽然岳飞现在还没生出来,但这并不能阻止魏拾遗的气血翻涌。
  最后,他深深的把这个武馆的名字记在了心里,等他考试完了,一定会来这里学习武术——御拳馆!
  从御拳馆回来,魏拾遗就生生那把沸腾的血液压抑下来,冷静的开始温习。不管是学习武术,还是关注王安石变法,他都得把注意力全部投入进去,因此这一次考核,他必须通过。
  转眼两月便过去了,在魏拾遗的刻意温习下,他对知识的把握度也节节升高,而手术那边的熟练度也非常纯熟。这一次考核,他进行得非常的顺利,主考的那几个助教看见魏拾遗的考试也异常满意。
  也正是这个时候,王安石变法的第二条法令出来了:青苗法。
  因着在考试,魏拾遗没能第一时间知晓青苗法实施的结果如何,但在他考完之后,却是得到了一条小道消息,青苗法实施之后,出来的效果似乎不太尽如人意。
  因为,有农民因为这青苗法不想活了。


第67章 067 吴家村事
  得到消息之时; 魏拾遗正在医馆里给人看病,有一个猎户上山砍柴,结果不小心掉下来摔断了腿; 这也就罢了,有许多木枝以及碎石子进了伤口里面; 他正小心翼翼的拿着工具帮那猎户清理伤口。
  传来消息的人不是别人; 是一个魏拾遗相熟的人; 太医局的一个师兄林晨; 而林晨之所以会知道这消息; 则是因为吴飞。
  前言说过; 吴飞家庭条件不好; 他们家是在登州下属一个县城的一个小村庄里,名吴家村。
  登州属京东路,青苗法试行的最初便是在河北路、京东路; 淮南路。吴家村在登州; 自然在那里也就实行了青苗法。
  吴家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 赶上气候好,他们那年就有一个好收成,但若是赶上气候不好,他们就没有吃的了,就要饿肚子。
  在大宋,人人都要上税,即使是农民也不例外; 因此去了上税的粮食,他们家里更是没有余粮; 那么那一年就会很是难过,这一年便是如此。
  吴飞去年通过了考核; 进入提刑司当了一名小吏,他念着村里人以前给他的帮助,就用自己的俸禄帮助他们,可是他的俸禄不高,养不活一个村的人,只能改善一点。
  在青苗法出来之前,吴飞就回去了吴家村。他平日里不告假,把休沐的假期全部积攒起来,便是过年的时候,也在值班。
  吴飞这次回去也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参加他阿娘五十岁大寿,在古代,因为很多原因,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长,活到五十岁就已经能叫做高寿。
  因此,在一年之前,他就开始在准备了。这次回去,他是打着好好庆祝的心思,可是在他回去没有多久,朝廷就颁布了新的改革律令——青苗法。
  青苗法脱胎于常平仓制度,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青苗法本身并不与之前的常平制度相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对后者的修正。青苗法的功能设计中仍然保留了常平制度的拯济与调节市价的方式及作用。
  之前常平仓制度救济的时候,曾出现过灾荒之时没有钱粮拯济的情况,因此青苗法就规定平时拯济的时候,规定了要将常平钱粮一半贷出,一半留下照之前的常平制度管理使用,仍然进行相关的籴粜活动,如此一来,就能避免之前情况。
  不仅如此,它还调整了相关管理制度,“诏诸路各置提举官二员,以朝官为之,管当一员,京官为之,或共置二员,开封府界一员,凡四十一人” ,改善了常平钱粮被转运司借支和移用的弊端。
  青苗法出来之后,照道理来说,这是利于国家和农民的好政策,农民可以向政府借贷粮食,等待来年有了好收成再还回去,度过灾荒之年。同时,国家收取的那些利息,也能充盈国库。
  这应该是双方得利的政策,那么又怎么会出现农民不想活的情况呢?
  魏拾遗最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震惊,然后接着听下去才知道是为什么。
  青苗法确实是看起来很好的,但是决定一个政策的好坏,除了白纸黑字上写的好政策,另外就是看实施得如何,自古以来,许多好政策都是因为实施不到位导致失败,而青苗法便是如此。
  吴家村所在的那个县城只是个小县城,登州距离开封几百多公里,在现代开车上高速过去也需要近十个小时,更别说在交通不便利,出行靠马车或者骑马的时代,更是路途遥远,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山高皇帝远。
  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土皇帝,在那些小地方,一个县令就是最大的官,平民百姓丝毫不敢反抗。便是京中官员过去,有时候也不敢触那些土皇帝的霉头。
  不管在哪个时代,即使是和平的现代,在国家的治理下,也有一些官员中饱私囊,在大宋也自然如此。
  吴家村所在的那个县城便是利用青苗法为自己谋私,他强迫家里有余粮的人贷款,然后给需要贷款的人提高利息,如此一来,年年剥削下去,温饱的人变穷,而穷的人则是更穷。
  常平仓制度的时候,县城同样也这样剥削过人民,但是为了不被发现,他们做得比较隐秘。可新的政策下来,因为一个政策会有两种结局,他们便是想着即使他们这里实施得不好,那也是因为政策律令的原因,和他们没干系。
  于是,那个县令的动作就大了很多。
  试想吴家村的人连自己都养不活,借了县城的钱粮,即使渡过了这一时他们也看不到未来,有些人身上已经有了许多利息,一年一年的积累下来,利滚利,翻了又翻,他们所欠的钱粮已经到了一个可怖的地步,看不到未来,又怎么会有活下去的希望。
  于是,就有人自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