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玩宝大师-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嗐,她说就算被看出了,也比小姑娘的打扮方便。”
 “诶?你好像挺熟啊!”
 “也不怎么熟,上次流水席,回去的路上,她的车坏半道儿上了,我停车帮着修好了。之前流水席上又有印象,所以就聊了聊。过了两天,她还请我吃了顿饭表示感谢。吃饭的时候没有女扮男装,其实她长得不错呢!只是面相上英气逼人,举手投足也有点儿男子气。”
 “她是干什么的?”
 “她说是大学体育老师,我也没问是哪个学校。”
 “我去,继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之后,体育老师又开始在古玩行捡漏了!”
 杨锐一听,“什么?那个地球仪居然是个漏儿?你被她抢了?”
 “什么叫我被她抢了?!我就这么一说,是不是个漏儿还未准。不过,我确实有点儿看不明白,但是她出手很果决,可能会知道点儿什么。”
 “啊?你都看不懂,她能知道什么啊?”
 “这东西,工艺相当不错,但毕竟是民国时期的,年份浅;是不是个漏儿的关键,在于是谁做的,或者相关的人物。顶盖里面,刻了个‘赠眉初兄’,我也想不出哪个名人叫‘眉初’啊!”
 “听起来像个女人名字,不会她因为这个才感兴趣吧?”杨锐呵呵道。
 余耀掏出手机,搜了搜“眉初”,也没搜出什么来,而且地下室信号很差,时断时续的,很快便又收起了手机。
 杨锐笑了笑,“多大事儿啊,不行第一场结束了,吃饭的时候,我过去问问她就是了。”
 “要真是漏儿,她未必肯说。”
 “不说就算了呗!民国的地球仪,还能炸破天?就是长点儿学问罢了。”杨锐摆手。
 余耀点点头,没再多说。
 新一轮开始前,杨锐还特地冲男人婆打了个招呼。
 不过,接下来的轮次,余耀和杨锐再也没出过手。其间杨锐还看上过一件“明代”龙泉窑青瓷鸾鸟香薰,但被余耀制止了,这件高仿水准不低,余耀也是看完胎底才盖棺定论。
 “各位老板,第一场就剩最后一轮了,第二场东西少,所以还望抓住最后的机会。”老头儿在第一场最后一轮的东西上来之前,特意提醒了一下。
 而后又道,“再就是也说声抱歉。如今的市场行情大家也都知道,好东西是打着灯笼也难找。我们平时安排收货的人不少,但东西一次比一次难收;我们呢,也不是什么都摆出来,货品不说都是精品吧,但也会力求有点儿意思!这最后一轮,只有两件东西了,不过,分量还是可以的!”
 这老头儿很会说话。其实他们的货,真品比例虽然不低,但仿品也不少,哪是什么“力求”?
 不过大家心知肚明,古玩行里,不管什么交易方式,拼的都是眼力,有这个真品比例,已经比逛市场强了。
 很快,第一场的最后两件东西被摆到了长桌上。
第304章 鸟语和泥鳅背
 两件东西摆到长桌上以后,余耀的目光先被一件笔筒给吸引了。
 这笔筒二十多厘米高,十几厘米的直径。
 束腰,线条优美。
 青花,画片是枯枝花鸟。青花发色有些淡,像是浙料和江西土青混合的效果,不过,结合精致的画工,给人清丽舒朗的感觉。
 这件青花束腰笔筒,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随意的,这笔筒拿上来的时候不是竖着的,而是放倒的。
 能看到胎底,无款。
 或许是因为最后一轮的原因,有的人议论的声音偏大了一点儿。
 “过渡期”、“康熙早期”的词汇间或蹦了出来。
 不上手,这么看几眼,就能大致将年份定在过渡期到康熙早期,算是有几分眼力了。
 所谓过渡期,和空白期一样,是陶瓷史上的一个专业术语。
 明末的天启、崇祯,清初的顺治,这三朝加起来不过几十年,被称为过渡期。有外国的研究者,也把这个时期叫转变期。
 这个时期,主流占大比重的瓷器,依然是青花,不管过渡还是转变,基本也都是体现在青花瓷上的。
 观察过渡期的青花,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一改之前嘉靖到万历时期的繁复密集的风格,走向了“小清新”的路子。
 康熙早期青花,也受到了这种影响,风格一脉相承。
 乍一看很难理解,因为不管是过渡期,还是康熙早期,华夏都是一个乱局。比如其中的1644年这个著名的年份,一年之中,光是皇帝就出过三个:崇祯、李自成,顺治。
 但若仔细深思,政治上的乱局,也恰恰让高层统治者无暇顾及太多经济环节,比如瓷都的窑口生产。这个时期的瓷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上的控制,有点儿放任自流的意思,所谓“小清新”,其实是一种自由生动的表达。
 杨锐同样对这件青花束腰笔筒很感兴趣,他自己先仔细瞅了瞅。除了确定时期,另一个关键是确定是不是官窑。
 因为过渡期到康熙早期的官窑,相当一部分是不落款儿的。
 同时,这一时期的民窑,因为蓬勃大发展,出现过一批水平很高的产品,足可比肩当时的官窑。
 从过渡期到康熙早期,也是瓷质笔筒出现和初步发展的一个时期,形制多样,也不能从这方面精细区分。
 笔筒这种文房用具,出现算是最晚的。笔墨纸砚不消说,就算其他的一些辅助文房用具,宋代也基本都有了,只有笔筒,是明晚期才开始出现。
 因为笔筒没什么具体作用。
 笔筒不是放笔的么?
 当然不是。
 古人用的是毛笔,要是写完字画完画清洗之后,倒着放笔筒里,那笔毫就开花了;笔毫朝下自然也不行,杵在笔筒底部同样变形。
 所以毛笔不是放在笔筒里的,是笔毫朝下悬挂在笔架上的。没用过的毛笔倒是可以放在笔筒里,但没用过的毛笔,放盒子里柜子里一样,有没有笔筒都可以。
 笔筒没有具体作用,所以出现得晚。但是它出现了,那就是有作用的——观赏作用:摆在案头,装点书桌,陈设观赏。
 从这件笔筒上,能大致认定是过渡期到康熙早期,在瓷器上的眼力已经算可以了。因为青花瓷跨度很大,有些老玩家,也只是重点了解明代和清代的著名官窑。
 还有人对这个笔筒不感兴趣,认为这种稀疏的画片,是晚清民国的东西。
 至于进一步确定具体是哪一朝,是官窑还是民窑,那就需要更高的眼力了。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只需要一点,余耀便立即判定,这是一件顺治时期的东西。
 这一“点”,就是那只飞鸟。
 瓷器上,有无声的鸟语。
 从明代后期,到清代早期,因为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瓷器上的鸟,状态是不一样的。
 比如,比过渡期更早的万历时期,瓷器上的鸟,都是顶头振翅疾飞,仿佛是在播报:大明快完蛋啦,快跑啊!
 到了天启和崇祯时期,鸟的状态变了,有点儿翩翩起舞的感觉,又仿佛是在说:活一天就享受一天,吃了断头饭,二十年后爷又是一条好汉!
 顺治时期,又有变化,飞鸟的状态不是疲于奔命,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调整的状态,典型特征就是飞鸟的头不冲前,经常作回顾状。
 到了康熙早期,飞鸟就少了,多是蹲在枝头上的鸟,即便是飞鸟,身躯也都有点儿肥,肚子比较圆。
 这件青花束腰笔筒上的飞鸟,距离枯枝不远,却不落下,扭头回看着枯枝,像是有点儿想歇脚的感觉。
 当然,解释起来相对复杂,余耀看只是很短的工夫,这件笔筒还没被调整摆放状态,他便又确定了这是一件顺治官窑!
 顺治时期,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生产,所以顺治官窑是比较少见的。这个时期,也延续了明末出现的“官搭民烧”。
 官搭民烧,简单来说,就是大部分官窑瓷器,先在御窑厂完成造型和釉彩方面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这也是明末清初出现一批足可比肩官窑的高水准民窑的重要原因。
 所以,从胎釉,青料,画工,这些方面,都很难区分是顺治官窑还是民窑,而且这件又没有款儿。有款儿当然就容易多了,顺治官窑款儿容易鉴定;不少民窑也是落款的,多是干支款儿,比如“顺治丁亥年”。
 余耀确定是顺治官窑,还得谢谢摆放方式,要是一开始是竖着摆放,他也得看了圈底才能最终确定。
 因为这件笔筒的圈足口沿,是经过仔细修琢的,是光滑的“泥鳅背”,顾名思义,就是修出的弧度如同泥鳅的背部。
 精品民窑也有“修足”的,但却达不到这种水准。这需要很高的功力,而且耗时偏长。再者,单就笔筒来说,官窑修成的泥鳅背,必定比民窑光滑,打磨技巧和打磨材料肯定不一样。
 技术上的分析容易,落实到眼力上,能看明白就难了。
 被这件笔筒吸引的人,似乎看得越久,越有些拿捏不住。
 此时余耀不由又看了一眼标价,深深吸了一口气。
第305章 雪巴珠,暗暗相助
 因为这个标价,是个噎脖子价儿。
 七十万。
 要是顺治官窑“站着的”大件,比如大瓶大罐,只要认定,行价冲到百万以上,不难。
 要是“趴着的”小件,比如盘子碗什么的,至多也就是小几十万。
 笔筒,不高不矮,不大不小,算是“蹲着的”,官窑精品的行价,也就是六十万到八十万之间。
 而且这笔筒肯定到不了八十万,因为采用的青料是混合的,偏淡蓝。
 顺治官窑的青花发色,以青翠和正蓝最贵,是采用了提纯的浙料;淡蓝、黑蓝次之,多是浙料混合江西土青所致。
 除了价格,“噎脖子”的重要原因,是它没有款儿,所以出手并不容易。
 但,顺治官窑确实也是个稀缺品种,即便没有款儿,一旦认定了,也不太舍得撒手。同时,还是个潜力股,肯定是要看涨的。
 杨锐也属于拿捏不准的人,在这件笔筒被竖着放起来的时候,他轻轻碰了余耀一下。
 余耀直接附耳,用杨锐也才能勉强听清的声音说道,“顺治官窑。”
 杨锐一听,先是眼神中略有兴奋,但随后眉头又微微皱起。
 这东西不便宜,他的闲钱也有富余,但后面一场还没开呢,万一又看上东西呢?那就可能捉襟见肘了。
 “你若要,我就放。”余耀紧跟着补了一句。
 余耀确实不算太渴切,当时和老周一起在邹所家里见到那件“龙马相会”崇祯官窑大笔筒,也是过渡期的品种,比这件要大,行价也要高,余耀也没有选择拿下。
 收藏什么东西,出手什么东西,每个人的眼光不一样,理念也不一样。这件顺治官窑笔筒,就算余耀现在拿下,以后有合适的替代品和机会,还是有可能出手的。
 而且,就这种价格、以余耀的眼力来说,是有点儿“破费”了。
 杨锐的犹豫时间极短,很快便冲余耀微微点头。
 若是真喜欢,要收藏,这样的东西,行价拿下并不亏,而且机会难得,对杨锐来说,下一次未必能碰上,碰上也未必能抓住。
 见杨锐肯定,余耀便立即抓紧时间看了另一件东西。
 这是一串火红的珠子,藏式鼓珠,直径大约在十五毫米,高度大约在十三毫米,四十二颗,用手工搓出来的棉线穿到一起,还配了一颗满是笑纹的老象牙佛头和一块老松石背云,下面没配弟子珠,而是打散棉线,做成流苏。
 余耀皱了皱眉,珠子,佛头,背云,显然是拼凑到一起的。
 当然,若这串珠子是真的,老牙佛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