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玩宝大师-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头我研究下纹饰,没准儿会有什么新发现。”余耀最后说道。
 吃完了饭,两人又回到了古玩市场,先是在店铺区逛了逛。期间还路过了刘大头的雅玩阁,不过店门关着。
 来到老黄的逸墨斋,老黄正在门口打电话呢,一看余耀和沈歌来了,很快挂了电话,招呼他们进去了。
 闲聊了一会儿,老黄笑问余耀,“那两口子不懂事儿,但你,也是捡了漏儿了吧?”
 余耀简单说了说,沈歌接着还把玉兔拿出来了,让老黄看了看。
 老黄道谢接过,一边看一边还问了句“沈老身体好吧?”
 沈歌回应之后,老黄又乐呵呵地夸他俩郎才女貌什么的。
 余耀本是想稍坐一会儿就走的,结果老黄随后又郑重开口问道,“有张东西,不知道能不能给掌掌眼?”
 一听他说“有张”,余耀笑道,“字画方面,老黄你是行家,我顶多就是跟着欣赏一下。”
 “谦虚了不是?”老黄伸手虚点了两下,“不过,也不是字画,而是一卷经文。”
 “经文?一卷?莫不是唐人写经?”余耀立即便挑了最有名头的来问。
 “有见识就是有见识,那请吧!”老黄起身,将余耀和沈歌让进了里间。
 老黄拿出来的,是一张宽20多厘米、长两米多的经卷。确切地说不是一张,而是一截,不全。
 余耀上眼一瞧,的确是唐代的黄麻纸,历经时间长河,纸质已如枯褐败叶。
 字体纯熟端庄,楷书中透出隶意。
 经文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一小部分。《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本是梵文,唐代由玄奘译成汉文,一共十六会六百卷。在唐代,手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比较普遍。
 “老黄啊,这,你是怎么来的?”余耀一边看,一边问道。
 余耀隐隐感觉,这很像是一百多年前敦煌藏经洞里被发现并流出的那批经卷。
  1900年,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清理积沙,结果发现了藏经洞,这里面,居然藏有佛教经卷、文书、刺绣、绢画等文物四万多件,其中含有大量的唐人写经。
 当时正值清末,当地官员和有头面的人,也没认识到其价值,清政府保护不力,藏经洞里的大部分文物,被各国闻讯而来的“探险队”给弄走了,最后只剩下一小部分,约有一万件,清政府才派人护送运抵京城。
 可就在运抵京城的过程中,还少了两千件左右!各种原因,内贼外贼都有。
 “收来的啊!”老黄介绍道,“前两天有人送到店里来的。”
 “收来的?老黄,我看,这有点儿像敦煌藏经洞流出来的唐人写经。”余耀干脆点明了。
 “不像我还不收呢!我看过很多图片和视频资料,是像。那批经卷,大部分流落国外,少部分流落华夏民间;不过,都是清末民国发生的事儿,只要后头传承有序,问题不大。”
 “那,货主是个什么人?”余耀又问。
 “是个老太太,说是老头子生前留下的。”老黄应道,“我还特地问了问儿女同不同意,她说一儿一女早就把老头子留下的东西给卖了!这一张没头没尾的,都不感兴趣。她也是年前收拾打扫才想起来,心说干脆卖了置办点儿年货。”
 “合着他们都不识货啊!”
 “识货的毕竟是少数人,黄麻纸再卷成一卷,一般人哪会觉得是好东西?”
 余耀点点头,继续审视经卷,不过看着看着,脸色越来越沉,最后眉头皱了起来。
 老黄在一旁察觉有异,“怎么?到不了唐?”
 “这纸是没问题,字体感觉也有唐人风骨,只是这墨色,似乎不太对头。”余耀对老黄也没过于客套,“你多少钱收的?”
 “不贵,几千块。有问题你直接说就行,也不会有什么大损失。”
 “我感觉,这像是民国的老仿,而且很可能是那批极致高仿!”余耀最终说道。
 老黄一愣,“怎么个极致法儿?”
第381章 慧眼独具
 老黄对此显然并不清楚。
 余耀接口道,“我只是知道这一作伪,也没见过实物。不过,这张经卷,除了墨色的氧化和古意差点儿意思,确实也找不出其他毛病了。”
 老黄一听,“快详细说说!”
  “当年清代官员押送被外国人洗劫后剩余的经卷进京,到了津门的时候,有个押送官员的亲戚在津门为官,两人串通勾结,一下子弄走了几百件经卷,同时,还有一批空白的经卷,唐代的黄麻纸。”
 “那时候满清快完蛋了,他们上报的时候就说遇到了强盗劫掠。而且,还用了个办法,将有的经卷截断,一卷变成两卷甚至几卷充数,谎称在敦煌取走之时便是这样。就这么瞒过去了。”
 “清亡之后,这个囤下经卷的人没官儿做了,开始大规模倒卖,而且动起了歪脑筋——因为他还留下了不少空白的唐代经卷纸,又有真品在手,所以就此高仿了一批经卷。”
 老黄眼珠子瞪圆,“原来是这样!”
 “我听说,当年倭国人买走了不少,如今有的倭国博物馆里,还有当年高仿的经卷呢!”余耀接着说道,“这批高仿,极难辨识。唯一就是墨色问题,但差别很细微,我也只是感觉不对劲儿。”
 老黄叹了口气,“我对书法也算有些研究了,这字体能临摹成这样,也不容易。”
 “这字,不是直接临摹的,要是直接临摹,一个一个下来,总有漏洞。”
 老黄一拍大腿,“对啊,肯定是双钩填墨!”
 所谓双钩填墨,是古人为了最大程度上还原书法真迹,采用透明不透墨的油纸为中介,制作副本和字帖的方法。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出现,这个办法就逐渐没人用了。
 但是,如果手里有真迹,以此办法做出的高仿,却能极好地体现原本笔墨的神态风韵。
 比如大名鼎鼎的“兰亭序”,绝大部分摹本,包括“神龙本”、“定武本”,都是通过双钩填墨“临摹”出来的。
 余耀点点头,“我看也是。”
 老黄倒也不郁闷,“要是这样,几千块绝对不亏!”
 老黄没说怎么处理,余耀也不会问。而且人家的东西,他本也无权干涉。不过,余耀心里肯定是不希望老黄拿了当真品蒙人的。
 老黄不仅没有太郁闷,而且兴致起来了,接着一拍脑袋,居然又拿出一幅书法,说要送给余耀。
 余耀连忙推辞。老黄:“先看看再说!”
 展开是一幅立轴,大字行楷:
 慧眼独具。
 用纸和装裱,看着应该都是民国时期的。上首题:烜赫贤弟惠存;落款:愚兄培基书;落款之下,一方朱印:白宫居摄。
 说实话,这字儿虽说有一定功力,但冠以书法大家还是略略有点儿勉强。而且单看这两个人名,余耀一时也有些陌生。
 余耀看了之后说道,“老黄,这字儿有题款,是送给别人的。”
 “这个不假,我也是偶然收来的。但是,老弟你担得起‘慧眼独具’这四个字啊!而且这‘烜赫’之名,和你这个耀字,意义相合,岂不是很妙?”老黄解释道,“最重要的是,这幅字也不是一般人的作品啊!你再仔细看看款印!”
 余耀盯着“培基”二字,又仔细辨认了“白宫居摄”的朱印,回想民国时期的名人,思忖之间,脑中忽然划过一道亮光:
 “易培基?”
 老黄含笑点头,“我对比过资料,应该就是他的手笔!而且,纸张和装裱的年份也对!他的书法伪造品很少,而且即便是伪造,也不会加这样的题识,所以肯定是真品。”
 易培基,民国时期文物大家,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易培基为首任院长。1933年,因故宫盗宝案蒙冤,被迫去院长一职;1937年在沪海病逝。
 “居摄”一词,原意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暂处政务;而“白宫”当然不是指美国白宫,应该是指不复有封建王朝统治的紫禁城。当年的紫禁城,如今的故宫博物院。
 “真品倒是没问题。不过老黄,易先生的这幅书法,价值数万有了。我是无功不受禄啊。”
 “还说无功不受禄!你帮我看了这张唐人写经啊!这幅字我是偶然得之,花费不多,可也很特别,一直没有出手。今天是巧了,就算我心血来潮吧!这‘慧眼独具’四个字,实在是太适合你了!”
 余耀苦笑,“我刚才已经说了,这是送给别人的,不能你说适合就适合啊!”
 “看不起我?”老黄故意板起了脸,“能让易培基赞赏为‘慧眼独具’的,必定是位高人,只不过我确实没查到‘烜赫’之名。你这‘耀’字,结果还暗合上了!”
 “怎么是看不起你呢?只是愧不敢当。”
 老黄突然哈哈一笑,“你要非说当不起这四个字,那作为一幅民国名人的书法收藏总可以吧?”
 余耀还要再说,沈歌笑着插了一句,“眼力当不当得起两说,但黄老板一片心意,就不要再推辞了。”
 作为旁观者,沈歌已然看出来,这么磨叽下去,就算余耀能推掉,但必定会很不愉快。
 沈歌说了之后,余耀叹了口气,“老黄啊,我是服了你了。”
 “易培基毕竟是文物大师,他的字你挂在格古斋,也能提升档次啊!”老黄笑道,“说实话,要不是我有自知之明,我就挂在逸墨斋了!”
 最后,余耀带着这幅字走了。
 沈歌有些累了,余耀便先将她送回了家。眼见时候还早,余耀又去了格古斋。
 瞅了瞅墙上,还真有个合适的空儿,余耀想了想,这“慧眼独具”四个字,虽说有自夸的嫌疑,但若是顾客上门,也有反向夸赞顾客的意思。
 打了个挂钉,余耀真就把这幅字挂起来了。
 后退两米,余耀点了一支烟看了看。别说,易培基的字,很耐看,看着看着,一股子文人风骨透了出来,独有意境。
 “烜赫?”余耀看了一会儿,不由又琢磨起了这个人到底是谁。
 此时手机铃声忽然响起,一看,是萧影打来的。
第382章 兵分三路
 一看是萧影的来电显示,余耀不由自主从“烜赫”想到了“太炎”。
 接了电话之后,余耀忍不住道,“我先问个事儿,许太炎大掌眼,有没有过‘烜赫’这个字或者号?”
 萧影不由一愣,“看来我不打,你也要打了?我不曾听说过这样的字号;不过,大掌眼好像年轻的时候不叫许太炎这个名字,进入古玩界之后,才用了这个名字,并为行里所熟知。”
 余耀沉吟,“他是清末生人,按说应该有名也有字;但能查到的资料里,都只有‘许太炎’这一个,也不知是名还是字。”
 “我知道的,确实也只有这一个。刚才说的曾用名,我父亲跟我提过,但他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怎么?你又找到相关的线索了?”
 余耀应道,“我得到一幅书法,是当年的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送给‘烜赫贤弟’的,写的是‘慧眼独具’。能让易培基赞颂‘慧眼独具’还特地写出来相赠的,必定不是一般人。但想来想去,民国年间没有叫‘烜赫’的。”
 萧影听后,却忽而叫道,“这事儿我听说过!”
 “你也知道这幅书法?”
 “不是这个。我是说我听说过易培基和许太炎先生的交往。而且在1937年,转移太颠方鼎到江州之前,许太炎先生还去沪海看过易培基;不久之后,易培基就病逝了!”
 “啊?”余耀想了想,“这幅书法,就是在江州被人收到的!难不成,是许太炎先生在沪海看完易培基的时候,易培基写了送给他的?然后,他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