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宝大师-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对喽!如果你想倒手赚钱,思想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收着吧,二十万,对我来说是不多不少的一笔钱,咱俩都不亏。”
“我们当然不亏,可您亏大了。”濮杰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照你这么说,那些把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的,岂不是亏到姥姥家了?”
“嗯,这是种境界。不过,却经常被人骂成傻子。”余耀若有所思。
“你们年纪不到,有些事儿可能还体会不深。这人哪,来的时候空着手,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我还能有几年活头?我不想捐献到文博单位,不是为了钱,是我就这么个理念。不怕直说,我要有个儿子,在国外我也带出去给他!”
余耀和濮杰不由也跟着感慨了一下。这种想法现在叫封建糟粕,但一个老人有这种想法,也可以理解。
又聊了一会儿,余耀最终没有再矫情。
二十万,他当场就能转账,最后带走了这两样东西。
回去的路上,余耀和濮杰又都感慨了一番。
“这你拿下了,那宣德骰子碗,这会儿还出吧?”濮杰感慨之后,忽又问道。
“出了吧,多备点儿钱,不是每一次都有这次这么好的运气,下次万一碰上更好的东西,钱不凑手可麻烦。你去跑吧,打底两百万,能多更好。”余耀应道。
“别老惦记着收东西,现在有钱了,我看你应该先买套像样的房子,别总住店里。回迁的房子,还不知道多少年才起来。”濮杰劝道。
“嗯,这是个事儿,再说吧。”
两人一起吃了晚饭,濮杰带走了宣德骰子碗,余耀当晚早早就睡了。
第二天上午,隋毅居然来了,“余老板,今天上午我休息,找你来聊聊,不妨事儿吧?”
“妨什么事儿。坐,早上吃了肉饼,有点儿腻,正好泡壶茶打打。”
坐下喝了几口茶,余耀本来想对他说说才朋玺的事儿,转念一想,还是先放放吧,才朋玺孙子的事儿还没了结呢。
这时候,隋毅从口袋里掏出一件东西,“给看看呗?”
“我就知道你带了东西。”余耀笑笑。
凡是喜欢古玩的,很容易上瘾,这对不玩的很难说明白那种感觉。尤其是刚入门的玩家,那种劲头儿怎么说呢,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两天不逛逛市场,浑身痒痒。
隋毅玩的时间不短了,但一直自己琢磨,也跟刚入门差不多。
“你这不会是捡的漏儿吧?”余耀上手一看,这是一块东汉的玉玦,虽说玉质一般,上面只有简单的云头纹,但到代是没问题的。
玉玦,样子基本上就是玉环上带个缺口。
不过,还有一个珏,两个字音同字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珏,最开始其实就是耳环,那缺口是卡耳垂用的,一般都成对。从字形上也能看出来,左边斜玉旁,右边还是一个玉,所以是成对的东西。
而玦呢,往往是单个的,而且更大。玦一般是男子配饰,寓意很明显,做事果决,有大丈夫之风。
玦也可以做一种信器。比如某位大臣被放逐边疆,回头皇上派人送了一块玉玦,那就别想回来了,决裂。如果皇上送的是一件玉环,那就该高兴了,这是想让你回还了。
“这东西够老?”隋毅兴冲冲问道。
“东汉的玉玦已经很少了,用现在的话说,不流行了,所以工艺也简单。你这件玉质也一般,但好歹是个东汉的玉件,也能值点儿。”
“东汉的?”隋毅一拍大腿,“那就真捡漏了,他要两千,八百拿下的!”
“嗯,会讲价儿了!”余耀一边点头,一边又细看了看玉玦的缺口处,“不对·······”
“怎么了?”
“这缺口好像是后改的工。”
“啊?”
“嗯,确实是,虽然很巧妙,完整去掉了一个云头纹,但仍然比较局促。或许原先是一件玉环,这地方受损了,改成了一件玉玦。”
隋毅挠了挠头,“能看出来是什么时候改工的么?”
“放心吧,肯定不是现在,八百怎么说也是个不小的漏儿。我看,肯定不是本朝改的,看痕迹和包浆,应该在明代之前,但这中间的漫长跨度,具体是哪个年代······”
余耀说着,忽而眉头一挑,“老隋,这东西,借我一用,就几天,行么?”
虽然和才朋玺说好的斗宝,是让才持璜拿两件东西,但有备无患。这件东西,说不定能顶一次机会,因为改工的年代,实在是太难判断了!
第2章。我的古玩之路(代上感)
本应上周五上架,这周五没法再拖了。照例,得写个上架感言,卖卖惨求求订阅什么的。
订阅确实很重要,但我不喜欢卖惨,而且这一篇顶一章的位置,写少了写虚了不太好意思,就说点儿别的吧。
也没什么明晰的思路和章法,大抵是我对古玩的认识和收藏经历,姑且用来代替上架感言。
古玩这东西,不是独立的,总是和历史脱不开关系;我写古玩,不自觉地就会耗费一点儿篇幅去勾连历史。
我们了解历史,大抵离不开两样,一样是文字史料,一样是文物。
文字史料,都是人写的,这里面主观上的东西太多,甚至有不少臆测和刻意篡改。研究历史也叫治史,不是光审阅就可以了,还需要大量的考据。
但是文物不同,它是实物,如果你能看懂文物的“语言”,其实比史料更可信。
文物和古玩,有大面积重合的地方。而且古玩更容易流传,在欣赏把玩的同时,还能和古人“对话”,个中乐趣,妙不可言。
我喜欢上古玩,是先从玉石开始的,从普通玉件到古玉,而后又到了瓷器,又到了其他品类。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99年夏天,我高中毕业马上就要去上大学了,这应该是人生中最放松的阶段之一,基本就是个玩儿。
我当时喜欢集邮,在一个街心小公园的邮币市场里,发现了一个小摊子,不是卖邮票的,是各种小玩意儿。其中,有一块白白的圆圆的“石头”,很润泽,有半个鸡蛋大,上面还有一块黑红色的皮。
我蹲下拿了起来,摊主告诉我,这是和田玉籽料。
我之前听说过和田玉籽料,但从来没见过实物,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看着好看,拿在手里太舒服了!便问他多少钱,他说两百八。
这块料子有六十多克,是和田白玉籽料,如今的价钱,两万八估计也买不到。但在当年,和田玉的行情虽然已经开始看涨,但行价并不统一,一块这样的料子,两三百块买下来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我当时身上只有两百块,是准备买双好点儿的运动鞋的。可我实在太喜欢这块和田籽料了,当时也不知道讲价,一时冲动拿出了钱,“我就两百了,能便宜吗?”
摊主坚决摇头,“不行,我两百六收来的,就赚你二十块钱。”
现在当然能明白,摊主肯定是随口编排的,但我当时真就两百块,也信了他的话,很遗憾地就离开了摊子。没走两步,他叫住了我,“你好歹添点儿啊!”
“我真就这些钱。”
“算了算了,给你吧,当交个朋友。”
他和我这么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交个鸟朋友,其实两百他肯定就能卖,以为我玩儿欲擒故纵呢!
买下这块和田玉,我睡觉都攥在手里。后来离家上学也带上了,这块籽玉陪了我很多年。
巧了,后来和我同一个宿舍的老大,是半个扬州人,对玉器懂一些。我俩交流过很多,他告诉了我很多工艺上东西。我起了兴趣,也到学校图书馆翻查了很多资料。
有一次,我俩一起去报国寺古玩市场,我花六十块钱买了一件独山玉的观音,我俩老觉得工艺和现代玉器不太一样。我们学校有个清史所,不知道他怎么认识了其中一个懂行的博士,找他看了看,鉴定是块老玉,清中期的。
新手手旺,稀里糊涂竟然捡漏了。
从那开始,我逐渐对现代玉器失去了兴趣,开始对古玉着迷了。
国家图书馆距离学校不远,我办了个借阅证。国图就在紫竹院公园对面,我经常周末借了书,拿着过天桥,到紫竹院公园找个地方看书,现在想想真是一段乐悠时光。
故宫的门票,拿学生证半价,一年之中,我跑了二三十趟故宫,就是为了去看好东西。去一趟故宫,我得少吃多少肉包子啊。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喜欢上了瓷器。故宫里的东西,历史上经过多次外流,展出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但还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时的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也是我周末经常去的地儿。我最喜欢去报国寺,那院儿环境好,古香古色,绿树掩映的。
我当时是个学生,不敢乱出手,看得多,买得少。所以除了门票车费,倒也没多花什么钱。
不过,玉器还好说,最要命的是瓷器,很难入门。没高手指点,全靠自己看东西,再就是在市场里听一帮老油条山侃海喷。
后来,我真遇上了一个高手。
常有人说某某情节只能在小说里见到,不合逻辑,不现实,等等。实际上呢,每个人阅历不同,际遇不同,你没见过,也不代表不可能发生。有时候,现实比小说还有戏剧性。
因为走路有点儿外八字,我穿的皮鞋,其他地方完好无损,鞋跟外侧却总是先磨去一块。有一次,我在报国寺附近,发现了一个修鞋的摊子,心说正好,给皮鞋钉俩皮掌儿。
修鞋的是位老大爷,头发花白,套了件蓝布围裙,长得平淡无奇。就在他给我的皮鞋钉掌儿的时候,来了个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好像和他很熟,“老爷子,您给掌掌眼!”
中年人从包里拿出一个锦盒,又从里面拿了一件小瓶,青花,画片儿是荷叶莲花。
“怎么了?”老爷子头也不抬,先把鞋掌给钉上了。
“这瓶子我看老,但找了好几个人,说带贼光,都不看好,劳烦您了!”
钉上一只鞋的鞋掌,放下我的皮鞋,老爷子才瞅了几眼这只小瓶子,然后一翻手,中年人会意,翻过来给他看了底。
“康熙官窑。”老爷子说完这一句,便不再去看那瓶子,又拿起了我另一只鞋,开始钉鞋掌。
我当时就被震屁了!
那眼神,那语态,云淡风轻却不容置疑,倏然间的山高水低,让我至今也忘不了。
只是一个修鞋的老头儿?!
“得嘞!踏实了!您忙着!”中年人收起瓶子,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包,放到了修鞋箱子上。
老爷子也不多说,继续钉鞋掌。
俩鞋掌六块钱,他先收了,才拿起那个红包,拆也没拆,顺手揣进了兜里。
我递上一支烟,开始套近乎。我那会儿抽红梅,四块钱一包,比现在的软中华还觉得好抽,只是不太容易买到了。
他没拒绝,点上,眯着眼睛看我,“小伙子,你也喜欢瓷器?”
“是啊,就是没人指点。”
“看过什么书啊?”
我说了几本,都是些鉴赏类的。
“路子就不对,先看《中国陶瓷史》!”
“好,我一定看。您在这里摆摊,抽空我能来找您聊聊嘛?”我当时年轻,也不太会说话。
“看完了再说!”
我走了之后,就买了本《中国陶瓷史》,先是囫囵吞枣看了一遍,但也明白了,之前路子确实不对,不了解历史特征,不了解窑口工艺,上来就看一些什么胎釉纹饰,容易飘,很难扎进去。
三天后,我又去找那个老爷子,修鞋摊却不见了!后来我又去了好几次,还是没有出现。
直到我毕业离开,也再没见过那个老爷子。
后来我出差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