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周王侯-第1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喝多了,说他是李唐时玄学道士袁天罡的九代玄孙。袁天罡是什么人?那可是写出了《推。背图》可预测前后数千年国运大事的神仙,民间对他传的神乎其神,道门中人更是引以为豪。袁振乾的话自然无人肯信。袁振乾还说了,他祖上原本有一柄宝剑,便是祖上传下来的,是道门圣物名叫雪霁剑,后来罹遭战乱遗失了。说找到这柄剑是他的责任。
 别人都当这话是胡说八道,但在吕中天听来却是另一种感觉。因为好巧不巧,吕中天家中正藏有这把名剑。这是吕中天查封京城天宫观的时候搜查出来的,天宫观的道士不知道此剑名贵,但吕中天知道,于是便自己私吞了。
 吕中天听袁振乾这么说,立刻明白这一定是杨俊和袁振乾两人故意做戏。他们显然知道这柄剑落在自己手里,而杨俊这个人最为痴迷的一件事便是搜集各种名剑兵器珍藏。很可能他们知道这剑在自己手里,所以让袁振乾故意编一套故事来。如果自己当真信了他是袁天罡的玄孙,便很可能将这柄剑交还给袁振乾,这样便遂了杨俊的愿了。
 吕中天岂肯搭理他们的做戏,当下根本装作没听见。后来杨俊几乎明示了说什么‘吕相交游广阔,若是发现这柄剑的踪迹,烦请代为找寻,毕竟是天师之物,物归原主必有功德’云云。这么一来,则更加说明吕中天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两人便是来骗自己交出这把剑给他们的。吕中天心道:把老夫当傻子么?只敷衍说定然要帮这个忙,看到那柄剑之后必然要想办法物归原主。
 当年吕中天是不假辞色,但现在吕中天自然是需要拉拢袁振乾。将这柄剑带给袁振乾,说白了便是要拉拢他。
 “……当年袁将军说的话,老夫记在心中念念不忘,终于于不久前探访到此剑下落,于是重金购之,物归原主。袁将军是天师玄孙,有此剑可告慰先组神人,也可弥补祖上遗失此剑的缺憾了。吕某想来喜欢做成人之美之事,更何况是袁将军的嘱托,自是尽心尽力。也教袁将军知道,老夫从来都是守诺之人。”
 这是吕中天信上的话,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对袁振乾当年的一句话便念念不忘,想尽办法也要完成嘱托的一个守信之人。表达了对袁振乾的一种器重和看重之意。更是以物归原主的借口,将这柄价值连城的宝剑当礼物送给了袁振乾。吕中天也是下了血本了。至于袁振乾是不是袁天罡的第九代玄孙,吕中天才不在乎。吕中天在乎的是,他如今攫取了枢密使职位,必须要得到袁振乾的支持才能正式的掌握军权,他必须要拉拢到袁振乾,所以必须要下血本。袁振乾若是个明白人,当知道自己的用意。得到袁振乾的支持,自己这个枢密使的位置便基本上稳了。而且这也是让袁振乾能够对杨俊被杀之事的态度上如何表达的一个重要的砝码。
 一方面下重手平息局面,稳定局势,禁止流言蜚语肆虐。一方面,郭旭和吕中天两人也是心惊胆战的等待着从西北回来的消息。胆战心惊寝食难安的半个月之后,终于,传旨的内侍风尘仆仆的从西北回来了。
 那内侍也是个狠人,他知道皇上和吕相都在等着自己的消息,所以他这一路上几乎没有歇息,带着随行之人披星戴月的赶路。前往西北的道路遥远难行,他居然只用了七天的时间便赶到了袁振乾大军驻扎的兴庆府。在传达了旨意之后,在兴庆府只歇息了一晚。又用了七天的时间火速赶回了京城。抵达京城的时候,那内侍衣衫破烂皮肤黝黑,全队人员一个个就像是乞丐一般。当然,他的这番努力获得了回报,郭旭之后提拔他做了内侍统领之职,飞黄腾达就在这趟差事之后,却是后话了。
 内侍带来了袁振乾的奏折,当郭旭口干舌燥的哆嗦着看完这份奏折后,心中一块大石头轰然落地。袁振乾在奏折上表达了忠心,表示支持朝廷的决定。袁振乾说,虽然他和杨俊情若父子,杨枢密使对他有提拔之恩,知遇之惠,但是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杨枢密犯下大罪,遭到惩处也是情理之中。袁振乾说,他虽然痛心疾首,但他身为朝廷之臣,却也无法为杨俊开脱。袁振乾还说,他只希望朝廷给杨枢密一个体面的葬礼,人已服罪,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罪过便抹杀功劳。希望朝廷能考虑官员和将领们的感受。
 袁振乾的奏折滴水不漏,明明是忘恩负义,却被他描述的成为了自己忠义难两全,最终不得不站在国家大义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倒是为难之极,心痛不已了。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道貌岸然,人性的底线往往深不可知。杨俊若是看到袁振乾的这份奏折,怕是要从棺材里活活被气活过来。这便是他的嫡系心腹,在他死后连一句硬话也没为他说,更别提提出任何的质疑了。
 人走茶凉,袁振乾完美的诠释了这个词。
第一三四四章 趁势而为
 在郭旭得到袁振乾的奏折的同时,吕中天也接到了袁振乾的私人密信。那信上,袁振乾对吕相表达的敬意和感谢。感谢他替自己找到自己祖传的雪霁剑,让自己能够弥补祖上的遗憾。当然,最后免不了要表达一番自己的态度和忠心。
 “吕相德高望隆,此刻正是稳定局面的中流砥柱。吕相担任枢密使乃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我将全力协助吕相履职,倘有需要之处,卑职责无旁贷。我知道这么做很多人会骂我忘恩负义,然而卑职并不在乎,卑职此言出自公心,是为了我大周江山社稷着想,纵有诋毁,亦将嗤之以鼻,漠然视之。但问心无愧,何惧流言。”
 在权力和地位面前,袁振乾甚至没有太多的犹豫便做出了他认为的现实的选择。和利益相比,情义能值几钱?杨俊固然对自己不错,但是他现在死了。活着的杨俊或许值得自己敬畏,死了的杨俊便毫无用处了。
 朝廷提拔了自己,升官加爵封赏丰厚,这本就是给自己礼遇和尊重,自己又何必不识抬举。难道自己真的要为杨俊做些什么么?自己难道真要为一个死去的杨俊去讨说法,去惹怒皇上和吕中天不成?难道自己还真能用这二十五万手头的兵马做出什么大事来不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冒犯天威和吕相,何不顺水推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吕中天想要拉拢自己,自己便也顺水推舟就好,这之后吕中天只会在钱粮军饷上更加的对自己照顾,自己坐镇这西北之地,只要兵精粮足,当个土皇帝便好。其他的事又何必去想太多?
 郭旭和吕中天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他们担心的便是袁振乾的态度,现在袁振乾选择了站在朝廷这一边,便是选择了效忠朝廷。那是绝对不会再有什么异样的举动了。
 至于其他的军队的反应,京城禁军是不用担心的,因为禁军因为地位的特殊,所以一直以来在将领的任命上的举动都很微妙。作为拱卫京城保卫皇上的禁军的将领的任命,杨俊在世的时候便很是谨慎,他也没敢大肆的安插自己的亲信去掌管。因为如果那么做的话,便有一种心怀不轨的嫌疑。事实上所有禁军将领的任命都需要有一个额外的程序,便是任命中级以上将领,需得呈报皇上御览批准。先皇郭冲在世的时候,还自己亲自任命了十多名将领。
 杨俊对于京城禁军的掌控程度其实是最低的,相反,吕中天倒是颇有心计的塞了不少自己人进禁军。这就叫做此消彼长。朝廷中的权力争夺犬牙交错,互相角力。在你力有不逮的地方,我自然是要更进一步。在你严密控制的领域,我也只能退让三分了。利用杨俊对于禁军这只兵马为敏感性和谨慎的态度,吕中天却安插了不少重要的职位给了自己的亲信。
 如今,京城禁军之中,殿前司指挥使是白奇,这是郭旭自己任命的人。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是冯子唐,原本便是大周的枢密副使,算是半个杨俊的人。侍卫步军司指挥使原本是小王爷郭昆,但自其和林觉反出京城之后,此职位由另一名枢密副使李三山兼任。但在不久前,趁着杨俊率军出征的时候,吕中天已然建议郭旭提拔了侍卫马军司的都虞候吴奎胜担任了侍卫步军司指挥使,将李三山的兼职给撤除。那冯子唐虽然是杨俊的人,也是枢密副使,但此人并不足为虑。因为此人早已老迈,一年前便已经处于半病退的状态,马军指挥使和枢密副使的职位也只是名义上保留,侍卫马军司中主事的是副都指挥使李荣,而此人则是早已是吕中天的人,是吕中天很久以前让府中大批卫士进入禁军之中,进行渗透禁军计划中的一员。包括那位吴奎胜,都是这个计划中的佼佼者。在吕中天的暗中助力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之下,爬到了禁军中的高位上。此刻,则正是他们全面掌握禁军的时候。
 所以,整个京城的禁军其实是不会因杨俊之死而产生什么太大的骚动的。
 至于地方上的一些厢兵,包括东北边镇的数十万兵马,其实担忧还是有的。但这正是吕中天接下来要做的事。地方上的这些杨俊的党羽倘若要是识时务倒也罢了,倘若谁要是敢蠢蠢欲动,那么吕中天将会毫不留情的肃清。就算他们保持沉默,吕中天也要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肃清。
 现在,袁振乾这个最大的担忧已经不复存在,吕中天已经没有什么好忌惮的。他决定开始对杨俊的党羽动手。如果他想要完全控制军队的话,有些人注定成为畔脚石,这些畔脚石是必须要被踢开的。在得到郭旭的同意之后,吕中天开始了他的肃清行动。
 八月上旬,朝廷发出了召集各地驻军指挥使以及副指挥使来京城见驾的圣旨。名义上是说皇上要和军中官员商讨军中之事,总结对辽作战的战败原因以及当面听取意见改进军队战力的事宜。听起来似乎是个广纳进言,虚心听取军中将领意见的召见,但其实,这却是一场鸿门宴。因为所有通知的对象都是吕中天花了数天时间列出的一个杨俊的残余党羽的名单上的将领,吕中天正是要利用这样的一次机会进行一次大肃清和大策反。很明显,部分来到京城的将领将不会有机会活着回去,能活着离开的人只可能是宣布效忠皇上,或者是效忠吕中天的人。
 ……
 八月中,虽然大周大部分的地方依旧是炎炎夏日,并没有入秋的感觉。但是,在燕云边镇之地,这里已经有了秋天来临的迹象。
 天空高远湛蓝,旷野山坡上的树木也开始转变颜色。原本翠绿一片的山野,此刻却有了五彩斑斓的迹象。这种转变将会变得迅速,只消过了月半,很快便会秋意浓郁,秋风萧索。到了九月里,天气便会很明显的变凉,那也便意味着寒冬不远了。
 霸州,一座大周边镇上的雄伟城池,此刻便耸立在群山众岭之中。这座大周边镇上的城池,经历过的无数次的战斗的洗礼,高大的城墙上斑驳坑洼,浑身伤痕。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但百年来,虽然无数次遭遇袭击和险境,却从未被敌人攻陷过。所以,霸州边城,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大周东北边境的一座心理上的图腾。霸州不失,边镇便依旧稳固,这已经是边镇将士们心中的一个不成文的共识。
 此时此刻,霸州北城的城楼上,两个人影正站在城楼垛口处看着北边起伏的山峦和红黄一片的山岭秋色交谈着。其中一人身材高大,面色黝黑,四方脸庞上带着深深的忧虑之色,眉头紧皱着。他身旁站着的那名人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