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周王侯-第8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九零八章 进军兴仁府
 时间匆匆,忽忽已然进了九月。九月初二,应天府中郭旭所率大军似乎终于耐不住性子,开始全军出动,兵分三路,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往北全面推进。
 战事从一开始便陷入了一边倒的局面,早已失去抵抗能力的七八座教匪占据的州县几乎没有丝毫的抵抗便易手。这些州县之中其实早已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大部分的教匪都已经撤往了单州以北的成武集结,自然是毫无抵抗之力。
 九月初五,郭旭亲率大军攻克单州,这里曾经是海东青落脚之处,也是一处较大的州府。地处京东西路腹地位置的单州被拿下之后,整个京东西路的府州县地盘已经收复过半。单州西北方向,便是此刻教匪兵力集结的成武县了。
 对海东青而言,单州失守,则意味着成武县即将受到威胁,双方相聚不足三百里,下一个禁军的攻击目标必然是成武县了。那也意味着他不得不展开向西的突围行动了。
 单州失守的消息传到成武的当晚,海东青便即刻召集全体护教护法开会,宣布了次日禁军兴仁府的命令。海东青的要求是,必须在三天之内攻克兴仁府,敲碎向西进入京北五县的最后一块硬骨头。三天时间,正是郭旭大军能增援兴仁府的最快速度。倘若三天拿不下兴仁府,郭旭大军赶到,那便是前无去路,后无退路的局面。
 会上,所有的护教护法都歃血为书,写下了敢死军令状。虽然这有些强迫的成分,但其实所有的头目们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最后的机会,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拿下兴仁府,才能挡住后方禁军大军的进攻,才能一路西进,逃出生天。此时此刻,毫无花哨可言,只能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了。
 次日一早,浩浩荡荡的教匪大军开拔。这一路包括护教军、圣老团、圣女团、圣灵团、以及押运的粮草物资搜刮的金银财物的大车等等,人马队伍绵延二十余里,铺满了往西的道路。
 在霜天萧索的山野之中,这些被裹挟和洗脑或者是无可奈何不得不跟随的近六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西行。天空中秋雁南回,成排结队,去往温暖的南方准备过冬。而地面上这些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却是离开家乡,奔赴未知的远方,不知归途几何。
 当然,所有的人都来不及感慨这些,因为一场残酷的攻城战已经迫在眉睫。成武县距离兴仁府只有不到一天一夜的路程,次日午后,先头护教军的三千教匪便已经进入了兴仁府所辖的范围之内。
 ……
 兴仁府,原为曹州。庆丰二年升级为府。之所以升格为府,也是因为和辽国之间的关系越发的紧张所致。自从和辽人之间龌蹉频生之后,大周朝廷为防止万一,除了在边镇增兵之外,也开始在边镇一线以南构筑第二道防线。于是,一部分州城开始升级,加固城防,屯扎兵马,建制也随之提升。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纵深方向必须要有数道防线,如果和辽国发生全面的冲突,即便边镇一线城池不保,可迅速依托后方加固升级的州府组成第二道防线。这兴仁府便是这升级驻军计划中的一环,和汴梁以北的七八座升级的城池一起构成了自西往东的第二道防线。
 原本是曹州的兴仁府,因为只是州城,并无驻扎兵马之权,升级为兴仁府之后,有一只厢兵兵马在此驻扎,那便是广济军。广济军的称谓由流经兴仁府的广济河而得名。广济军的编制其实是不足的,一只地方州府的驻军,一军足额兵员是八千人。但广济军的编制只有五千人。这也是因为朝廷的财政这几年实在太吃紧,所以除了重要的边镇和大州府兵额满员之外,像兴仁府这样的地方,能有六成足额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很多地方其实连一半的兵员也不足。这和大周朝拥兵近两百万的事实似乎不符,但这却正是现实。大周朝似乎处在一种永远兵员不足的窘迫之中。
 兴仁府也并不大,实际上只是一个州的规模,辖下四县为宛亭、济阴、南华和乘氏,人口也仅有十二万。但莫看府不大,治所所在的兴仁府的军事设施和城池建设却很扎实。既然是朝廷北方的第二道防线的一环,兴仁府在城防和军事设施的建设上确实花了不少银子和功夫。扩建曹州为府,在城墙外围扩大了城池的规模建造了一道外墙。外墙高大坚固,建有数十座箭塔敌楼,北城门处还有瓮城。而整个城池也被分割为内外两城。内城是原来的老城墙所包裹的居民区和商业区。而外城则大多为军营衙门,校场马场等军事设施所在之处,这也算是旧州府改造升级之后的一大城市特色。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格局和各种完备的军事设施,兴仁府才在教匪起事之时经受住了考验。近一个月前,当兴仁府的青教徒半夜啸聚起事,欲控制住兴仁府的局面的时候,他们一度将整个内城全部占据,几乎控制了全城的百姓居住之处。然而,他们却根本没法将外城控制。而外城则正是广济军驻守,教匪们的突然起事并没有对广济军造成致命的打击。广济军指挥使吴永波即刻率兵马展开了弹压。教匪自己给自己挖了个瓮中之鳖的坑,当内城城门被控制之后,内城中作乱的六七千教匪反而无处可逃。吴永波亲自率数千兵马冲进内城,绞杀上千教匪,其余教匪作鸟兽散,投降的投降消失的消失,很快被弹压了下去。
 虽然之后,外县的教匪曾集结了数个分坛的人手前来增援,但面对高墙和密密麻麻的工事,攻城两日后无果,也只能退去。
 所以,兴仁府在京东西路数十州府县尽墨的情形下,宛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居然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也成为很多百姓的避难之所。在各县给教匪全部攻克的情形下,兴仁府依旧牢牢的掌握在朝廷手中。
 当然,这也是因为教匪们并没有调集主要兵力来攻,毕竟兴仁府只有五千守军。在此之前也已经伤亡两三成,真正作战兵力只有不到四千人。如果海东青之前能腾出手来,调集护教军前来。兴仁府是绝对守不住的。但假设是没有意义的,朝廷平叛的动作迅速,海东青根本没有机会腾出手来调集兵马抹平这颗刺,他的主力兵马必须守住应天府。而兴仁府的位置在当初也没那么重要,西去的通道也不止一条。海东青想的是,如果孟祥拿下了阳武县,自己率军西去的时候即便必须从兴仁府经过,那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它。故而兴仁府的位置并没有得到他们的重视,他们只视其为一个尖刺而已,虽然杵在那里看着不舒服,刺的人生疼,但却并不致命。
 然而,到了此时此刻,兴仁府俨然成了逃生道路上的唯一的绊脚石,拿下兴仁府便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了。
 兴仁府知府刘梦圆和广济军指挥使吴永波早就对成武县城中集结的教匪的行动密切注视着。他们其实有些头大。不久前,兴仁府还是一片平静,可转瞬间,这里突然成了一处焦点。
 两天前京北平叛大军渡河抵达了城西四十里的宛亭驻扎,东边成武县又是教匪云集。南边,淮王大军又正一路横扫而至。似乎三路大军就要在这小小的兴仁府交汇。原本就孤单支撑的兴仁府,此刻却似乎又成为了浪涛中的一叶扁舟,让人胆战心惊。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对于兴仁府而言,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两天前,郭冕郭昆林觉等人率九千兵马渡过了广济河抵达了宛亭县。大军在宛亭县驻扎了下来,并没有直接开赴距此仅有四十里的兴仁府。并非是郭昆和林觉不想那么做,而是他们不能那么做。
 平叛大军开拔之时,给予两位皇子下达的圣旨便说的很明确,两路大军一往北负责京北五县的平叛之事,另一路则全权负责京东西路的平叛大事。原则上朝廷平叛兵马当相互协作共同平叛,相互呼应增援才是。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郭旭便曾明确的提出,京东西路的平叛行动只能由他自己解决,绝不许他人插手。起初这自然是怕被抢了功劳,也是因为郭旭所率的兵马足够平息京东西路的教匪叛乱。他也根本不需要外人插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朝廷也默许了这一点。这也是郭冲明显的偏心,宁愿牺牲平叛的进度,也要偏袒一些在郭旭身上,希望郭旭能将平叛的主要功劳攥在手里。
 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郭旭大军的受挫让人失望,而北路大军却势如破竹,轻松的将五县收复。按照常理,朝廷应该下令郭冕和郭昆率军往东进入京东西路,和郭旭的兵马形成合围,协助郭旭完成平叛之事才是。可是朝廷下达的圣旨却是,让郭冕和郭昆坚守五县,肃清教匪余孽而已,并没有让他们开赴京东西路。
 这正是吕中天从中捣的鬼,原本就连杨俊也认为让郭冕大军东进合围是加快平叛进程的最佳之策,可吕中天向郭冲说了一番话,让郭冲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九零九章 主动上门
 吕中天向郭冲进言:“到现在这个局面,其实平叛成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两位皇子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达到了历练的目的。总体而言,大皇子表现惊艳,郭旭的表现则有些让人失望。但正因为如此,则更需要谨慎对待两位皇子的表现。皇上的意图只是为了历练考察两位皇子罢了,但这很容易被人过度的解读,和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会导致朝中发生一些思维上的混乱。对待两位皇子,应该是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绝不能因为此次平叛而导致一人被打压,一人被捧高的局面,这其实也有失公允。”
 吕中天还说:“两位皇子虽然表现不一,但也应该考虑到两人所面对的压力的不同,相较于五县的小县城和不成建制的教匪的作战,郭旭所面对的明显是教匪的绝对主力,受挫之后倘若一味指责,这对二皇子极不公平,会导致郭旭情绪压抑。倘若自暴自弃,岂非和历练的初衷相违背。”
 吕中天最后建议说:“两位皇子都需要历练,对于成功者不需要过于捧高,对于失利者也更无须责罚太重,反而要给予他机会,让他知耻后勇,重拾信心。所以,要给郭旭增兵,而不是让晋王率军东进。倘若晋王的兵马进入,会让郭旭认为朝廷已经对他失去信心,只信任晋王,那反而不是历练,而是打击。如果那样的话,恐怕淮王会从此一蹶不振,这是皇上也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本来这番强词夺理的话是很容易识破的,战场之上只看胜败,哪里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此次平叛的安排本身便是看两位皇子谁的本事大,就是为了分出个高低来。这本来也是吕中天和郭冲的意图。但现在又来这一番说辞,其实是很无耻的。但谁叫郭冲从内心里便偏向郭旭呢。人一旦失去公允之心,很多决定便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了。
 虽然对郭旭在应天府的表现很失望,但郭冲也并不希望郭冲就此一蹶不振,就此沉沦下去。更重要的是,郭冲从内心不喜欢那个跟自己一点都不肖的郭冕。一次原本就是偏心的要将功劳送给郭旭的安排,被郭冕冲出来搅了局,郭冲也心里也是相当的膈应。嘴上不说,他的内心里还是希望能帮郭旭一把。
 于是郭冲就坡下驴,听从了吕中天的建议,给郭旭增兵一万,并且下旨让郭冕坚守五县,协同平叛。
 正因如此,郭昆才没敢直接兵发兴仁府。就算是将兵马集结于宛亭县,其实已经有些越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