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把焞芳公主许给安国公的嫡次孙谢长亭还只是皇家内部之事的话,那圣上决意组阁这件事才是最为爆炸的新闻。
 内阁是前朝第二任皇帝粱肃宗最先提出并建立的皇帝咨政机构,主要负责建议和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刚开始内阁成员只有三人,均为朝廷大员,又称内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发展为五人到七人不等。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粱光宗、粱锦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也日益增大。
 内阁首辅,即首席大学士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内阁首辅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
 这也是皇帝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所想出来的折衷办法,利用宦官的势力来压制相权,以免一家独大。
 如今圣上提出要像前朝一样组阁,这顿时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大震动。
 很快就有多名官员站出来表示反对,认为大魏如今军政稳定,根本无需组阁。
 也有人提出前朝内阁权力过大,不宜在本朝实行。
 然而表示反对的大多数是御史台的官员,真正的一、二品大员大多保持沉默。
 其实他们从圣上平时的一些支言片语中,知道他早就有组阁的意思,只是一直没有正式提出来罢了,如今不过是落实了这件事而已。
 他们都是当官的人,当然想更进一步。
 一旦成了内阁成员,其权势往往会凌驾于六部之上,这样的诱惑还是让他们很是心动。
 虽然有官员提出反对,但最终圣上还是执意组阁,并且参照前朝的做法,先定下三个内阁人选,以后再根据情况适当添加。
 关于人选方面,将在五天后公布。
 至此,组阁之事已经势在必行,现在只差谁来担任内阁成员而已。
 组阁之事顿时牵动了所有官员的神经,几乎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此事。
第196章。196 组阁
 经过一轮寒喧后,众官员开始陆陆续续地坐了下来。
 在场的除了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三部尚书以外,还有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通政使、平章政事等其他朝中大佬都来了。
 如果再加上刑部、礼部、兵部三大尚书、都察院、以及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这五寺官员的话,那就是一个小型的朝会了。
 然而他们都知道这些人是不会来的。
 首先刑部尚书姚敬君是坚定的保皇派,最忌背上结党营私之名,因此是不会轻易参加这种文官聚会的。
 新任礼部尚书冯友明虽然不是保皇派,但他是一个快要告老还乡的老油条,一切以求稳为主,自然也不会掺脚进来。
 兵部尚书跟二皇子关系暧昧,应该也不想跟他们这些普遍支持嫡长继承制的文官有所牵连,以免引起二皇子的不满。
 而都察院本身就有监察百官的职权,为了避嫌,自然不适合跟其他官员交往过密。
 至于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这五寺就更不用说了,属于圣上直接掌控的部门。就算这些人敢来,他们也不敢轻易接待。
 这次他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喝茶聊天,而是为了商议所有人都最为关心的组阁之事而来。
 几个人坐下后,国子监祭酒张大人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颜公,这里您资历最深,见识也最广,对于组阁之事您怎么看?”
 此话一出,所有人立刻看向正襟危坐的吏部尚书颜大人,想听听他的意见。
 吏部尚书颜大人沉吟片刻,然后开口道:“就老夫个人而言,是不赞成组阁的,因为其中变数太大。但不管我们赞成与否,此事已成定势,我们只能等其结果。”
 户部尚书许大人却笑着说:“我倒是与颜公意见相反,我是支持组阁的。
 的确,组阁一事关系重大,变数也太多。但凡事有弊也有利,内阁一旦成形,将会变成最容易向圣上进言的地方,这何尝不是一种更为畅通的言路?”
 “许大人虽然说得有道理,但怕就怕入主内阁的人不是这样想,而是另有所图。”
 许大人却十分淡定地说:“张大人过虑了。前朝自粱肃宗组建内阁开始,担任大学士之人无一不是两榜进士出身的文官。就算偶尔有其他出身的人加入,那也不过是檀花一现的极少数而已。
 我不敢说这次圣上组建的内阁也全是文官主导,但一到两个名额应该是跑不掉的。”
 此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他们之所以没在朝堂上反对组阁,其实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毕竟他们都是官至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当然想借此机会更进一步。
 通政使汪海潮问:“关于内阁人选,许大人你可有头绪?”
 许大人笑了笑说:“圣上的心思,又岂是我等俗人可以猜得到的。不过参照前朝的例子,内阁大学士多半会从六部当中选出一人担任,就看圣上会不会也照此惯例施行了。”
 平章政事房大人赞同道:“颜公说得很有道理,其中一个名额的确有可能会在六部当中出现。
 如果是我们三个当中任何一人当选都是好事。就算不是我们,这名额落到刑部尚书姚大人头也好,算是不过不失。
 怕就怕落到兵部尚书闵大人头上,那就比较麻烦了。”
 虽然他没有明说是什么麻烦,但众人都心领神会。
 他们之所以这么关注此事,那是因为内阁权力极大,完全可以压制六部。
 尤其是在这个两位皇子相争最为激烈的敏感时刻,这突然组建而成的内阁,对于将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很可能会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说句不好听的话,万一这时候皇上突然驾崩,在没有立下传位圣旨的情况下,这皇位的归属权往往就会受到内阁的影响甚至是操控,因此他们才对这件事如此看重。
 翰林学士盛大人故意装作有些担忧地说:“依照惯例,内阁三名大学士当中会推举一人为首辅,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位置。如果圣上执意要让拥护二皇子的人来担任首辅的话,那才是最为头痛的事。”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为之一滞,其他人随即有意无意地望向国子监祭酒张大人。
 果然,张大人皱起了眉头,表情显得有些凝重。
 在座的都是久经官场的人精,自然知道盛大人这样说,是别有用意。
 虽然他们在座都是支持大皇子继位的文官大佬,但张大人却有些不同。
 他与其说是支持大皇子,还不如说是支持嫡长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已经延绵了数千年之久,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宗族礼法。
 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更是如此。
 而张大人作为两榜出身的正统文官,又是门生遍天下的国子监祭酒,自然是嫡长继承制的坚定拥护者。
 假如大皇子和二皇子身份互换的话,他一定会改为支持二皇子。
 可以说,他支持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种制度礼法本身。
 实际上,张大人并不希望别人视他们为大皇子一派人。
 但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解释就能解释得清楚的。只要他仍然支持嫡长继承制,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他当成大皇子的人。
 盛大人在这种场合下故意说这样的话,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试探和拉拢。
 看到张大人的反应,户部尚书许大人心里不禁冷笑。
 如果真想两不相帮,就应该学刑部尚书姚大人或礼部尚书冯友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别掺和进来。
 事到如今,已经不是他想撇清就能撇得清的。
 就在这个气氛有些凝重的时候,一直没出声的工部尚书董大人笑呵呵地打圆场说:“我们这算不算是杞人忧天?人都没有定下来呢,你们就开始担心这担心那了。”
 户部尚书许大人也笑着道:“果然是关心则乱,想不到我也着相了。董大人说得对,我们实在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打圆场,让气氛逐渐恢复过来。
 五天后,在早朝的时候圣上公布了入阁名单,分别是刑部尚书姚大人、兵部尚书闵大人、吏部尚书颜大人,并且宣布暂时不设首辅,三人地位相等。
 这份名单一公布,顿时引起了众人的诸多猜测。
 ……………………
 很快,这份组阁名单和消息被各方势力加急送往各地,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大搞防疫工作的西北。
 在看到刑部尚书姚大人榜上有名后,宁志远大笑道:“老姚这回得意了,一下子成了内阁学士。这老家伙一定高兴得连觉都睡不着。”
 说完,他转手把急报递给小女婿。
 池非看完后,问:“岳父,圣上这一手棋是什么意思?”
 宁志远笑了笑说:“这就只有圣上自己才知道了。不过从这名单来看,应该是为了制衡大皇子和二皇子两边的势力。
 老姚就不说了,跟我一样是保皇派,两不相帮。
 兵部尚书闵大人本身就是勋贵出身,而且跟二皇子关系密切,可以算是那边的人。
 至于吏部尚书颜大人是文官当中的代表,他算是大皇子的人。
 两边各有一人入阁,这下有得老姚头痛了。”
 池非想了一下才明白岳父的意思。
 现在内阁就三个人,一个是大皇子的人,一个是二皇子的人,如果双方意见相反的话,那身为第三方的姚尚书他的意见就很重要了。
 如果他的意见经常跟吏部尚书颜大人保持一致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他也是支持大皇子的印象。反之亦然。
 有时官场就是这样,说是对事不对人,但往往支持哪一边的政见,就会被其他人认为是那一边的人,想洗也洗不清。
 不过以姚尚书的精明,自然会有应对的办法,这点池非倒是不怎么担心。
第197章。197 旧事
 池非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忍不住问道:“岳父,圣上为什么会突然决定组阁。”
 “这也不算太过突然的事,圣上早就有仿效前朝组阁的想法。尤其是这几年来圣上年纪渐大,精力开始有些不继,这时候提出组阁也很正常。”
 “圣上舍得放权?”
 “傻小子,只要手上没有兵权,文官再怎么闹也翻不了天。
 太祖为防止权臣或宦官掌兵作乱,早就定下文武分家、宦官不得参政的祖制,所以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我认为圣上挑这个节骨眼组阁,也是有所盘算的。
 有些事,也是时候让你知道了,免得你搞不清楚朝中的形势。
 我问你,你觉得大魏的兵权主要掌握在何人手里?”
 “兵权不是都在圣上手里吗?”池非惊讶地问。
 “表面上是,但实际上里面的水很深,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解释清楚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要先知道今上是如何登基坐上那个位置的。
 今上的生母只是宫中一个普通宫女,被先皇宠幸后封为才人。后来生下七皇子,也就是如今的今上。
 在七皇子五岁的时候,其生母就因病过世了。
 鉴于七皇子无人照顾,谢太后就把他抱过来养在膝下充当养子。”
 “那时太后没有亲子吗?”
 “太后原本有一嫡子,但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之后多年再无所出。
 因此太后要抱养七皇子,估计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她也需要一个继承人。
 但不可否认,今上之所以能够在众皇子当中脱颖而出继承大位,谢太后确实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当年因为夺嫡之事,几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