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雅枫告诉他,在收到飞鸽传书后,他和大哥以及所有在西北的宁氏族人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首先联系上所有站在他们这边的军方同僚,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在各个营区发动兵变,把朝廷方面的军方将领迅速控制住,不让他们有机会起兵造反。
 宁氏族人心里很清楚,在这种关键时候只有掌握住兵权的人才有话事权,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虽然把朝廷的人给成功控制住了,但毕竟在各大营区发生过兵变,底下的士兵也不是瞎子,也都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
 士兵们只是不明白以宁家为首的各位上官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宁家叛变朝廷了吗?
 一时间,整个西北各个营区的士兵都显得十分恐慌、不知所措。
 军中更是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这时候要想驱除流言、稳定军心,必须要有一个像宁志远这样在西北军中和民间都拥有深厚威望和人望的核心人物才能说服众人,否则再拖下去西北一定会乱。
 在了解到大概的情况后,宁志远立刻决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边关重镇乌赤县。
 因为整个西北大营就在乌赤县,那里也是宁家的根基所在。
 只要控制住西北大营,一切就会在宁家掌握之中。
 于是在经过简单的休息后,一行人再度起行,往乌赤县赶去。
 原本经过连日来的快速赶路,宁志远的伤口开始出现了开裂渗血,本该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才对。
 但如今事态紧急,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他只能强忍着伤痛继续赶路。姚氏看在眼里,十分心痛,但也无可奈何。
 几天后,一行人终于赶到了乌赤县。
 把所有族人都暂时安置在宁家大宅后,宁志远首先梳洗一番,然后在书房里查看由京城探子发过来的飞鸽传书。
 在看完密件的内容后,宁志远表情复杂地叹了口气。
 靖安帝终于还是败了。
 即使已经准备多年,但他还是低估了安国公这头老狐狸。
 想跟这种老狐狸斗,玩心机耍阴谋那一套是不管用的,必须要用泰山压顶之势直接碾压过去才行。
 那个人还是太心急了。
 宁志远在沉默了一会之后,很快就振作起来,然后表情坚毅地走出了书房。
 在次子宁雅枫和女婿池非的陪同下,宁志远一行人很快来到了西北大营。
 他刚一踏入营地,许多见到他的士兵立刻激动地叫起来,“大帅回来了!大帅回来了!”
 “是真的吗?大帅真的回来了吗?”
 “是真的,大帅真的回来了,我刚刚看到他了。”
 “太好了,大帅总算回来了,这下终于放心了。”
 于是没过多久,整个西北大营的将士都已经知道大将军宁志远回来了。
 见到他回来,包括在军中任职的宁氏族人以及其他高级将领终于松了口气。
 这些天来,他们不仅要安抚躁动不安的下级士兵,还要时刻提防来自京城的入侵者。
 这还算小事,真正的压力来自他们自身。
 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只要踏出了这一步,他们就已经相当造反了。
 一旦兵败被捕,等待着他们的很可能是被诛九族的后果。因此每个人心里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当宁志远走进营帐后,所有将领立刻向他行礼问好。
 向众人点了点头后,宁志远对一个下属吩咐道:“把那些关起来的人都请过来。”
 那下属知道大帅说的是那些被他们控制起来朝廷军官,立刻领命下去提人。
 宁志远这才对众将领说:“等那些人过来以后,我再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一个重要消息,各位稍等。”
 众将领面面相覤,只能在那里干等着。
 没过多久,二十多个被绑起来的朝廷武将被士兵们押了过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怒气。
 一个年纪较大的武将一见到宁志远,立刻破口大骂:“宁志远,是你让这些小牲畜绑我们的吗?你是不是想造反?!”
 “没错,我们是朝廷命官,你凭什么绑我们?!”
 “大将军,真是你让他们动手的吗?”
 其他武将也群情激动地叫嚷着。
 宁志远环视了一下他们这些人,然后沉声道:“诸君,你们可知道,皇上已经被歼人所害。”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顿时脸色大变。
 那些朝廷派过来的武将就不用说了,许多人甚至忍不住惊呼出来,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而有份参与兵变的将领之前就已经收到宁志远的飞鸽传书,大概了解京城的情况。只是对于皇上就这样轻易地被贼兵所害,仍然感到十分震惊。
 接着,宁志远从身上拿出那份飞鸽传书,然后拍在桌上说:“这是刚刚收到的京城急报,二皇子勾结安国公起兵造反,围攻皇宫。
 禁军五卫虽然拼死抵抗,但无奈贼军势大,终于不敌,被贼军攻进了皇宫。
 不仅皇上和皇后被害,就连几位年幼的皇子也未能幸免,死于贼军之手。
 大皇子在突围的时候,被乱箭射中,伤重不治。”
 听到这一连串消息,朝廷派来的武将全都惊得张大了嘴巴。
 过了一会,那个年纪较大的武将用苦涩的声音问:“志远,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宁志远严肃道:“这种事难道还能拿来开玩笑吗?如果你们不信,不妨派人去打听一下。
 还有件事,贼军得手后,随即在民间大肆污蔑此次兵变乃大皇子勾结禁军五卫以及我们西北军所为,准备派大军讨伐我等。
 你们都是在西北任职多年的老人,我宁志远有没有往京城派兵,你们应该一清二楚才对。
 另外贼军宣称大皇子勾结禁军五卫起兵造反。诸君知道是哪五卫吗?
 他们分别是金吾前卫、后卫以及羽林左卫、右卫,虎贲卫这五卫。
 先不提这虎贲卫,各位应该很清楚金吾卫和羽林卫都是宫廷禁军,更是皇上的心腹亲兵,你们相信这四卫会跟随大皇子造皇上的反吗?”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
 宁志远表情沉痛地说:“我万万没想到二殿下竟然会勾结安国公等贼匪犯下这种轼君轼父的滔天大罪。
 不仅如此,他甚至连那几个年幼的皇子也不放过。
 他这样做,不过就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得位不正,害怕有臣子拥护其他皇子反他而已。
 但不管怎样,那可全都是他的亲弟弟啊,最小那个才年仅七岁。
 试问在座各位,一个连自己生父和幼弟都能下得了手的人,还值得我们效忠吗?!
 我宁氏一族世代尽享皇恩,忠心可鉴,从未出过乱臣贼子。
 我宁志远虽然不肖,但身为先皇靖安帝亲封的西北大将军,多年来深受先皇信重,绝不会跟此等伪皇贼臣同流合污、狼狈为歼。
 我宣布,从此刻起,西北将与京城决绝,不再受伪朝号令。
 我宁氏一族会拼死抵抗,绝不妥协。
 如果在座有人想要离开西北回京城的话,可以就此离开,我宁某人绝不阻拦。请!”
 随着最后一个“请”字响起,所有朝廷武将全都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他们还没从那无比震惊的消息中回过神来。
 十天后,西北向大魏各地发出多份言辞激烈的讨贼檄文。
 檄文当中痛斥二皇子和安国公等人轼君轼父的滔天恶行,并明确表示西北所有军民身为先皇靖安帝的忠心臣民,绝不会承认这种大逆不道的乱臣逆子为新君。
 从今以后,西北全境将以忠臣遗孤之身自立,不再受伪朝号令。
 并邀请天下所有忠君爱国之士积极响应,与西北军民一起共抗伪朝。
 此檄文一出,天下哗然。
 大魏靖安二十九年秋,西北就这样反了。
第222章。222 粮草
 “你们听说了吗?二皇子勾结安国公起兵造反,把皇上和皇后也杀了。”
 “不会吧,这二皇子不是皇上和皇后的亲生儿子吗?他连亲生父母也杀?”
 “你搞错了,二皇子的亲娘是谢贵妃,不是皇后。不过杀掉亲生父亲倒是真的。”
 “天啊,竟然把自己父亲给杀了?!这也太畜牲了吧。”
 “官府已经贴出檄文了,这还有假吗?”
 “檄文是什么东西?”
 “听村口的赵童生说,那是一种专门声讨叛贼的文书,檄文上面的内容也是他跟乡人讲的。”
 “赵童生是我们村里学问最好的人,既然他都那样说了,那肯定不会有假。”
 “那是当然了,听说檄文上面还有许多领兵的将军和官员的亲笔签名,表示他们全都愿意跟随宁大将军一起,不接受伪朝的号令,抵抗到底。
 宁大将军亲口说了,他是大魏的忠臣,皇上亲封的西北大将军。他绝不会听从轼父轼君的二皇子号令,就算他是皇上的亲儿子也不行。
 也就是说,我们西北已经跟京城那边断绝了关系,不再受京城管了。”
 “这样也行吗?京城那边真的肯吃这个亏放弃西北?”
 “不放也得放,大不了开打就是了。”
 “等一下,你的意思是,京城可能会派大军来打我们?”
 “好像是的。听说伪朝的皇帝和歼臣把我们西北视为眼中钉,想把我们全部杀光。
 不过你们不用担心,我们有宁大将军在,京城那些少爷兵是肯定打不过我们的。”
 “可是京城那边毕竟人多啊。”
 “人多又有什么用,你忘了吗?当年北方大旱的时候,胡人趁机打了进来。
 不仅西北所有军民在全力抵抗胡人,京城那边也派了大军来支援。
 可是真正开打的时候,京城那些士兵根本一点用都没有,经常被胡人一冲就散了。
 最后还不是靠我们西北本地的子弟兵把胡人给赶跑的?所以我们才戏称那些京城士兵是少爷兵。
 这样的人来再多又有什么用,我们连胡人都不怕,还会怕那些少爷兵?简直笑话。”
 听到这些话,附近凑热闹的乡人这才安心了不少。
 当年那场恶仗他们很多人都亲眼见过,对于那些从京城来的士兵战斗力如何还是心里有数的。
 但这样真的没问题吗?西北就这样反了朝廷。那以后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仅是许多西北百姓的疑问,也是众多军方将领以及各级官员的疑问。
 与那些什么也不知道的平民不同,这些军方将领和地方官员是多少知道一些西北底细的,对如今的严峻情势有更深的了解。
 虽然西北军民打仗很厉害,但西北本身却有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缺粮。
 西北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导致粮食产量极低,根本无法供养足有二十五万人的西北军,只能勉强维持当地平民百姓的温饱。
 因此朝廷每年都需要调拨大量粮草到西北支援,否则军中一旦缺粮很容易发生哗变。
 如今西北跟京城断绝了关系,摆在所有军方将领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今后的军粮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保证粮食供应都是至为关键的。
 一旦缺粮,不仅二十多万士兵容易发生哗变,整个西北也会发生大暴乱。
 除了要供养二十多万士兵外,西北还有另一个沉重的负担,那就是有大量战马要养。
 西北军之所以能够跟擅长骑射的胡人一较高下,除了士兵本身的勇悍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北培养了大批同样精于骑射的骑兵。
 要培养骑兵,首先就要有马,而且还必须是战马。
 大魏所在的中原地区原本就缺马,更不要说是百中选一的战马了,
 这几万匹战马,是历代宁氏家主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和精力,把从胡人手里缴获到的战马一点一点地进行育种培养,然后逐渐形成的庞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