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几万匹战马,是历代宁氏家主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和精力,把从胡人手里缴获到的战马一点一点地进行育种培养,然后逐渐形成的庞大战马群。其中的艰难和辛酸,实在难以细说。
这几万匹战马,既是西北军打击胡人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马原本就比人吃的要多很多,而且为了保证战马的体力,还不能像普通牛羊一样喂粗料,必须得喂精料。
一匹战马消耗的粮食,足以养活十几二十个普通士兵。
只是一匹战马就如此惊人,几万匹战马每天所消耗的粮食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如果没有新的粮源,光是要养活这些战马就足以耗尽西北的储粮。
这是一个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刻不容缓。
此时已经是深夜时分,但在西北大营的议事大厅里,却是灯火通明,二十几个身穿战袍的军方大将正在商议着此事。
在这些人当中,包括宁雅柏、宁雅枫在内,除了一部分是在军中任职的宁氏一族以外,其他十几个外姓将领都是跟着宁志远征战多年的心腹大将,也是最早在讨贼檄文上签名表忠心的人。
这些忠于宁志远的心腹大将,才是宁家能在短短几天内就掌握整个西北兵权的关键力量。
否则光靠宁氏一族本身的话,是不足以做到这点的。
他们今晚聚集于此,就是商量如何解决缺粮的问题。
众人商量过后,得出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只能去抢。
但至于去哪里抢,就意见不一了。
众所周知,江南一向是大魏主要的产粮重地,全大魏接近五成的粮食都是从江南几个大省所出。
而且江南各省府大多富庶,当地农业和商业都十分发达,历来就有江南富天下的说法。
只要打下江南,以后西北不仅不会缺粮了,而且还不会缺钱,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目标。
然而江南虽好,但实在离西北太远了,需要横跨两个省才能到达。
而且伪朝也很清楚江南是大魏的心腹要地,那里肯定会布下重兵把守。
到时西北远征军所要面对的,很可能是以逸待劳的数十万精锐守军。
再加上守军占着城池之利,先不说能不能攻下来。就算能打下来,远征军这边很可能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伤亡和代价。
这笔帐一算下来,很多将领都不同意打江南。
第223章。223 提议
除了江南以外,还有人提出可以打宜化、锦州、丛波等地。
这些地方也是产粮较多的地区,只要能打下来,也基本能解决缺粮的问题。
只是这些地方也普遍离西北较远,需要士兵长途奔袭。
如果是骑兵还好一些,步兵的话就要走很长一段时间了。
只要是真正领过兵的人都知道,打仗比较忌讳长途跋涉,远程奔袭。
因为长途跋涉不仅半路上容易被人偷袭,而且太过疲累的话对士兵的士气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兵法上才讲究以逸待劳。
但为了解决缺粮这个问题,这仗是一定要打的。
现在众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应该打哪里。
宁志远在众将领争论不休的时候,下意识地看了一下站在角落里的小女婿池非,只见他正紧紧皱着眉头,似乎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是别人的话,宁志远并不会在意。
但这小女婿曾经多次在关键时候提出确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帮了他很大的忙,所以宁志远想听听他的意见。
“阿真,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宁志远直接开口问道。
因为宁志远在军中威望极高,他这一开口,众人立刻停止说话,然后不约而同地望了过来。
池非没想到岳父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问自己,一时间有些不太习惯。
但他很快就恢复过来,然后走上前来恭身行礼道:“大将军,在下确实有个上不得台面的愚见,只是不知该不该讲。”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也不好意思直接叫岳父,于是临时改了称呼。
“说来听听。”宁志远态度温和地看着他。
池非走到铺开的地图前面,然后指着一条路线说:“在下是这样想的,如果我们长期占领一个地方进行管治还好。
但如果只是抢完一个地方就跑,这肯定会有损我们王师之名,也会让普通民众对我们产生反感和敌意。
所以在下认为与其去抢掠路途遥远、并且易守难攻的产粮要地,还不如直接向东扩展。
以西阳古道为行军路线,经临祈、彝山、漳州、千鹤、怀兴、锦江等地,最终占领九江府。”
“可是九江府并非产粮要地,我们占了又能如何?”一个将军开口问道。
“占领九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抢粮,而是利用九江的出海口为中转站,去大魏以外的地区买粮换粮。”
众人一听,顿时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倒是挺新鲜。,
宁志远立刻催促道:“阿真你继续说下去。”
池非接着说:“据我所知,临近大魏的近海附近还有很多像百僦、灰衣、马莱等盛产粮食的周边小国,我们可以尝试用盐或金银跟他们换购粮食。
除了方面换粮以外,占领九江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利用九江的海边盐场来大量制盐。
制好的盐我们可以用一部分来跟这些周边小国换粮换物,另一部分可以低价转卖给伪朝的盐商来赚钱。
大魏历年来都有私盐泛滥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私盐市场中的最大供货商。
如果顺利的话,那以后西北这边就有了新的进项,不至于坐吃山空。”
众人听到这里,已经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脸上更是露出十分惊讶的表情。
他们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办法,而且听上去好像颇为可行的样子。
“那万一那些周边小国不肯卖粮给我们呢?”一个大将忽然开口问道。
池非沉声道:“那我们只能对这些周边小国动武了。
抢中原以外的地方,总比打劫同为汉人的大魏子民要好得多。
虽然我们已经不容于朝廷,但在民间的名声还是不能丢的。
否则将来起事的时候,各地百姓不会视我们为正义之师,只会把我们当成和胡人一样的强盗。
这民心一失,那以后我们西北还怎么自立下去?”
众将听完顿时沉默下来。
确实,如果他们真的出兵去抢掠江南等地,那在其他汉人眼中,他们西北军跟胡人有什么区别?
百姓可不会管你举什么旗立什么号,只会看你如何去做。
没有人会把以抢掠为生的军队视为正义之师,只会当成贼军和匪军。
这点他们当然很清楚,但不抢的话他们西北这么多士兵又将如何活下来,这也是无奈之举。
池非接着说:“现在我们最要紧的,是先解决今年的军粮问题。
等过了这个关口,再考虑其他。
虽然我不太清楚东北那边的情况,但那里是否真的无法养活整支西北军,现在还不得而知。
我相信,东北那里收成再不好,总不可能比西北更差。
像江南那种钱粮充足的地区,朝廷肯定会派重兵镇守。
就算我们能勉强打下来,也会伤亡惨重,得不偿失。
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改而去挑选差一些地方来攻占。
我们现阶段的目标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保证有饭吃,不会饿死就足够了。
另外……以上就是在下的小小愚见,请各位大人垂鉴。”池非说完,行了一礼后就退开了。
众人表情各异地看着他,眼神已经变得跟之前大为不同。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宁志远终于开口道:“我女婿说得对,我们现在不求大鱼大肉,只求有饭可吃。
关于我小女婿的建议,你们怎么看?”
“大帅,我觉得苏先生的提议颇有道理。
我们可以先去试试买粮,如果不行就去抢。
反正都是要抢,还不如直接去抢外人。”一个姓程的老将站出来大声说道。
其他将领也纷纷表示赞同,觉得是这个道理。
被人当成贼军匪军的滋味并不好受,如果有得选,他们当然不愿抢劫同为汉人的大魏子民。
池非的这个建议,给他们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一时间,所有人重新回到地图前面热烈讨论起来。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众人讨论的正是池非所说的这条东进路线,还不时在地图上比划着。
今晚有资格参加会议的都是经验丰富的军方大将,他们在行军布局上都是眼光一流的。
他们从池非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绝非一个短期计划,而是一个具有长远目标的攻略计划。
占领九江只是这个东扩计划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后续动作是利用九江这颗钉子为据点,不断向周边地区蚕食,直至把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吞下为止。
换句话说,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来实行的话,那以后西北的发展重心就是向东扩展。
在这个思路下,不少将领开始想到了另一种战术线路。
那就是以九江为起点,用军船运送大量士兵从海上进攻各个沿海城镇。
如果利用海路来运兵的话,将会大大节约运兵成本和时间,这的确是一个极好的法子。
在对这些沿海城镇用兵的时候,作为进攻一方的西北军具有天然的优势。
打得过就打,如果实在打不过就乘船离开,可攻可守,进退自如。
当然,要做到这点,需要建造大量的军船。
但这只是小事而已,只要成功占领了整个东北,造船什么的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很多将领觉得这计划越想越有实行的可能和价值,于是开始认真讨论起来。
在众人热烈讨论的时候,宁志远没有出声,只是看着退到一边的小女婿微微笑了起来。
“臭小子,脑子挺灵光的嘛,连这种办法也想得出来。”宁雅枫走过来十分亲热捶了池非一拳。
一向话不多的宁雅柏也十分欣赏地看着妹夫。
这计划的确既新颖又巧妙,而且细想之下又有很高的可行性,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众人商议到很晚才离开,最后宁志远宣布明日再议。
毕竟出动大军发起远征是一件大事,要慎重考虑才行,不能轻易作决定。
散会后,宁志远却把两个儿子和小女婿三人留了下来。
等所有人都离开后,宁志远这才对池非说:“阿真,趁现在没有外人在,你把你刚刚没说完的话也一并说出来吧,不用有所顾忌。”
他早就注意到,小女婿在说到最后的时候,明显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把话都说完。
池非抬头看了岳父和两位舅兄一眼,然后这才开口道:“既然如此,那小婿就直说了,希望岳父和大哥二哥不要见怪。
小婿建议攻打九江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理由。
那就是一旦西北真的兵败,我们可以通过九江这个出海口撤出中原,移居海外,给所有人都留下一条后路。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还活着,总会有机会的。”
宁雅柏和宁雅枫两兄弟相互对视了一下,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种释然的微笑。
宁志远则干脆走上前拍着他的肩膀说:“辛苦你了,小子。难为你想到这么周到,我很高兴。”
看着岳父充满欣慰和鼓励的眼神,池非顿时感到胸口暖烘烘的一片。
三天后,在大将军宁志远的牵头下,西北大营众将领终于商议出最终方案:兵分两路,直取九江。
第224章。224 出逃
由于宁志远伤势未愈无法出征,只能留在西北大营坐镇。
负责取九江的两路兵马分别由宁志远的两个心腹大将领兵,宁雅柏和宁雅枫两兄弟各跟一路。
之所以要兵分两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