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负责取九江的两路兵马分别由宁志远的两个心腹大将领兵,宁雅柏和宁雅枫两兄弟各跟一路。
 之所以要兵分两路,那是因为众人商议过后,决定一路攻九江,另一路攻九江旁边的彰南。
 只要占了这两处地方,西北军在东边就有了两个紧挨在一起的据点,双方互为犄角、前后呼应,形成互助互补的态势。
 虽然无法出征,但如今已经成为西北真正当家话事人的宁志远却一点也不清闲,反而忙得不可开交。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文官都离开西北投靠京城去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宁志远把此事通告西北全境,让所有官员、士兵和平民都知道发生在京城的叛乱真相后。
 在引起无数人哗然的同时,却有大量官员悄悄逃离西北。
 其中跑得最快的是西北政界的一把手,西北布政使严春来及其心腹下属,他们几乎是连夜逃走的。
 紧跟其后的,是各地知县和上级官员。
 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有大量官员出逃,有很多人甚至还乔装成普通的商人,来避开各个关卡的阻拦。
 面对如此大量的官员外逃,宁志远却大手一挥命令各关卡士兵不要为难他们,任由他们离开。
 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并不觉得意外。
 确实,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士大夫,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别看朝里朝外这些官员整天把风骨、志气、为国为民等高大上的词语挂在嘴边,但真到了关键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自己的前程和富贵。
 通过宁志远在榜文上所列举的种种证据,其实这些官员也知道皇上的死的确跟二皇子有关,甚至很可能是二皇子亲自动的手。
 但那又怎么样,如今整个天家除了二皇子赵焞丰以外,包括大皇子在内所有皇子都已经死了。
 就算二皇子真是轼君轼父的逆子,可他毕竟是皇子,是最有资料继承皇位的人。
 换句话说,他就是未来的大魏皇帝。他既代表着大魏,也代表着朝廷。
 而这些在西北任职的官员,他们的身家性命和前程富贵早就跟京城的朝廷紧紧连系在一起。
 如果要二选一的话,他们当然会选择投靠朝廷。
 就算明知坐在皇位上的是一个连自己父亲都能亲手杀害的逆子也在所不计。
 什么风骨、什么志气都是虚的,头上的乌纱帽才是最重要的。
 宁志远在朝为官这么多年,对于这些人骨子里是什么德性早就看透了,因此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对于所有要离开的官员和武将,他都不会加以阻拦,直接任其离开。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的心早就不在这里了,就算硬要把他们留下来,也只会养虎为患。
 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放他们离开,顺便给外人留个善待同僚的好印象。
 对于肯留下来的官员,宁志远则对他们进行封赏,直接升官上位。
 相对于文官们的温和处理,在对待武将方面宁志远采取的却是另一套更加极端的做法。
 那就是让所有愿意留下来的武将在讨贼檄文上划押签名来表明立场。
 只有划押签名的将领才能继续留在西北军中任职,甚至还会有所升迁。
 而不敢这样做的人,就只能跟那些出逃的官员一样离开西北了。
 事实上,除了陪着宁家一起发动兵变的心腹将领肯这样做以外,那些由朝廷派来的武将根本没几个敢做这种事。
 要知道这名字可不是随便签的,因为这份讨贼檄文是要传遍天下的。
 当这份檄文传遍天下时,伪朝会将这些在檄文上签过名字的人视为乱臣贼子,一旦抓到将会处以极刑。
 也就是说,一旦在檄文上签下名字,就相当于跟朝廷彻底决裂,再无回头的可能。
 宁志远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是为了清除异己、凝固军心。
 他并不怕留在西北的文官会趁机造反,因为大魏历来实行文武分家政策。
 负责政务的官员是无权调动任何一支地方军队的,除非有武将跟这名官员勾结才有可能。
 而且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也不是造反的料。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手握兵权的武将则不同,一旦有人图谋不轨,趁机作乱,所造成的危害往生是十分巨大的。
 如今整个西北风雨飘摇、人心不稳,正是最需要万众一心、共同抗敌的关键时候。
 绝不能容忍心怀鬼胎、立场不坚的领军将领继续留在军中效力。
 万一这些人起了反心,岂不是相当于后院起火?
 所以宁志远才用这种极端方法来排除军中可能有异心之人。
 不管是谁,只要在这份讨贼檄文上划押签名,那就彻底断了投奔京城的后路,只能跟着他们宁家一路走到底了。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就看对方怎么选了。
 至于肯留下来的军方将领中,除了大部分是宁志远多年来亲手提携上来的心腹大将外,还有一部分是真心对朝廷对皇上效忠,不愿听从轼君轼父的二皇子号令才决定跟着一起反的。
 不管是哪一种理由,只要是肯留下来并愿意在檄文上签名的人,宁志远都无任欢迎。
 对于家属不在西北而在外地甚至是京城的将领,宁志远已经派出大量人手去接应他们的亲人来西北团聚,让这些有志跟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军方将领无后顾之忧。
 如今二皇子等人为了巩固刚刚拿到手的统治权,正在朝中大肆铲除异己,还没时间和精力来管西北这边,所以现在正是趁乱做事的好时机。
 可能有人要问,这么多官员同时出逃,那各地的管治岂不是乱成一团,甚至直接瘫痪?
 这倒不一定,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是乡镇或县城的话,影响倒不算太大。
 就以某县来说,当地最大的官员是朝廷派来的七品知县。
 知县之下,还有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一系列吏员。
 知县是一县之首,相当于现代的县高官和县长,两者职务兼于一身。主管当地水利、赋役、审案断案、监察、发布政令等职责。
 县丞就相当于副县长,负责协助知县工作,主要职责是文书。
 教谕管教育,相当于现代的地方教育局局长。
 县尉相当于现代的公安局局长,负责整个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工作,属下以捕快为主。
 典吏相当于财政局局长,协助知县管理税务。
 别看知县权力最大,实际上一般知县是不管实际庶务的,具体工作都是由底下的人来完成。知县只是起一个指挥和监管的作用。
第225章。225 保甲
 还有就是,整套地方管理班子当中,只有知县是由朝廷调派过来的,而且任期一满就会离开,再由下一任知县接管工作。
 至于负责实际庶务的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吏员几乎全都是本地人,是不会跟着离开的。
 而且只要没有犯大错的话,这些人会一直做下去,而且退休后往往会托关系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职务。有些后台较硬的县丞,甚至子孙几代人都在这个位置上做着。
 也就是说,只要县丞、教谕、县尉、典吏这些负责实际庶务的本地吏员还在,这个县就不会乱,民生方面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依旧可以正常运作下去。
 只有一些需要制作大方针大政策的部门才会因为顶头上司的出走而受到影响,不过这些都是少数,影响有限。
 但不管怎样,这么大量的官员集体出逃,还是对西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本只负责管理军队的宁志远也不得不接手一些政务工作,因此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严重缺人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却异军突起,显现出过人的才干。
 那个人就是池非以前推荐给宁志远当幕僚的章文轩老先生,也就是当初最早一批参与种痘实验的死囚之一。
 这位老先生对于各种政务问题竟然十分精通,而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处理办法,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他向宁志远提出,如今最要紧的是防止来自京城和胡人那边的歼细混入西北,煽动原本就已经不稳的民心趁机作乱。
 因此他建议在西北全境推行前朝曾经实行过的保甲制,来监管和筛选所有可疑人员。
 所谓保甲制,就是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户长基本由户主担任,甲长由各户长推举,保长则由甲长公推,而保长则受当地卫所直接管辖,并且领有月俸。
 保甲制最大的特点是相互监督、实行连坐。
 一旦在所属地点出现可疑人物,又或者发现有人作恶,户长就有责任将情况上报甲长,由甲长来决定如何处理。
 如果是可疑人物,甲长就需要前去盘查。如果有人作恶,就要立刻阻止。
 假如甲长因为对方人多势众无法处理,就要立刻上报保长,由保长再派人过来处理。
 假如连保长也无法处理,就要上报地方卫所出动官兵了。
 凡是知情不报者,不仅户长本人要受到重罚,同一甲的其他户长也会受到牵连被罚,这就是连坐。
 由于此制度上至卫所,下至普通百姓,全都囊括其中。
 一旦发现可疑人物或有人作恶,就会层层上报,逐级处理。
 如此一来,就可有效防止歼细或可疑人员混入其中。
 其实当初宁志远下令在西北全境大查胡人奸细的时候,章文轩老先生就想提此建议。
 但后来他觉得主公身为统领西北全军的西北大将军,已经有些权力过重,实在不适合再插手文官所管辖的政事,否则容易落人话柄,因此才没有提出。
 如今西北跟京城断绝了关系,宁志远更是成为了西北全境真正的当家话事人,因此他才敢提出这个建议。
 宁志远在听完章文轩老先生的建议后,大加赞赏,立刻督令各地卫所在当地推行此法。
 这保甲制确实是个极好的办法,在推行了个把月后,各地治安果然大为改善。
 别说各种来路不明的可疑人员大为减少,就连小偷小摸的事也一下子少了很多。
 见到这新政如此有效,许多民众都对此赞不绝口。
 而章文轩本人也因提出此法而广受好评,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除了保甲制外,章文轩还建议应该适当放宽下级官吏晋升的限制,让非进士或举人出身,但有多年从政经验的下级官吏也有机会往上升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让众多不是进士或举人出身的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下级官吏,也有机会升为知县或更高一级官员。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西北文官短缺的问题,还能使这些下级官吏更加忠于西北。
 试想一下,一个原本一辈子都没希望再往上升迁的县丞或县尉,如今突然看到有机会升为知县甚至更高一级的官员,怎么可能不动心?
 为了往上升迁,这些下级官吏一定会更加用心办事,对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的西北军方也肯定更加的忠心。
 说一千道一万,对于这些下级官吏来说,没什么比实实在在的官职和实缺更让他们看重的东西了。
 宁志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实际的人,一听这个建议,立刻拍手叫好,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不过此事具体要怎么做,还需要经众人仔细商量研究过才行,不能轻率而行。
 因为官员升迁制度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根基,对整个国家影响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西北虽然不算国家,但改革官员升迁制度同样影响极大,牵一发而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