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北虽然不算国家,但改革官员升迁制度同样影响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要仔细研究过后才能决定要不要实行。
 但不管怎么样,提出这个建议的章文轩还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所有人都看出这个才智过人的老者极受大将军的看重。
 因为章文轩的突出表现,就连池非也受到了岳父的夸奖。
 宁志远夸他推荐得好,这章文轩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池非也觉得这章老先生所提的官员升迁改革办法确实很高明。
 这就相当于现代一些注重实绩的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不看对方是什么学历,只看对方有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道理是大同小异的。
 西北长年跟胡人打仗,当地民风彪悍,历来就是武强文弱。
 本地读书人本来就少,能考上秀才甚至是举人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这种大量文官出逃的情况,如果还死守规矩只让进士或举人当官,那这个人才缺口可能要花很多年时间才填得上。
 假如改为只看从政经验而不看出身的话,那选人的途径就拓宽了许多。这确实是一个极富智慧的用人之策。
 池非也没想到自己随手推荐的章老先生竟然如此厉害,这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第226章。226 军需
 由于现在西北人才短缺,就连宁志远这个军方一把手也不得不兼管地方政务,身为他女婿兼亲信的池非自然免不了也被抓了壮丁。
 在知道小女婿在当专职话本作者之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帐房先生后,宁志远干脆大手一挥,将他派往后勤部接任已经逃离西北的总军需官。
 完全没想过当官的池非就这样被岳父赶鸭子上架逼着当上了西北大营的总军需官。
 总军需官顾名思义,就是统筹管理全军所有粮草、武器、盔甲、服装等军用物资的官员。级别还不低,正三品。
 当然,因为池非是临时任命的,所以他实质上并不算是官身,只是暂时代理一下这个职务罢了。
 总军需官下面还有众多普通的军需官,每个卫所设一人,负责管理所属卫所的军需物资。
 别看官需官就相当于现代的仓库主管,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重要敏感的岗位。各卫所指挥使通常只会让心腹亲信担任这个职位。
 因为军需官管着全军的军用物资,如果用人不当的话,很容易产生贪腐亏空的情况。
 例如把一些劣质低廉的样子货换掉库房里面好的装备,然后再把这些装备偷偷卖出去赚钱,这种事并不稀奇。
 敢买这些军用物资的绝非普通人,通常是那些私藏大量兵器的心怀不轨者,又或者是要跟敌人作战的一线卫所。
 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不管是哪一个朝廷,每年花在军队上面的开支都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滋生了各种捞钱的办法。
 吃空饷是最常见的手段,几乎每一支军队都有这种情况出现。
 所谓吃空饷,是指军中虚报名额、冒支军饷的行为。
 在古代社会,由于军队人员总数不仅庞大,而且时常会因为战争、逃亡等原因产生人员变动,再加上各地军权相对独立,难以监管、核查,因此很容易就形成吃空饷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通过虚报名额来冒取的现象从军队蔓延到地方,成为了历朝历代都必有的一大痼疾。
 魏武帝时期曾经大力整治过吃空饷这个问题,一口气杀了几百个涉案官员,吓得没人敢再乱报兵员人数。
 整治过后,朝廷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治,使得军中吃空饷的情况大为减少。
 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想捞钱的人见到此路不好走,于是另辟蹊径,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很快,他们就瞄上了军需物资这个口子。
 由于工部制造能力有限,无法为全国所有卫所提供足够的兵器、盔甲等军需物资。
 因此魏太祖下令各省设军器局,下辖各府县的甲局、弓局、箭局、弦局、杂造局等,制造各种军用兵器。
 虽然兵器制作并非朝廷统一监制,但为了保证质量,每批兵器做好后还是会有专人检查其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等检查过没问题后,就会分批下发到各个地方卫所,再由军需官负责管理。
 实际上除了西北和西南外,大魏大部分地区还是很和平的。很多地区已经多年未经历过战事,最多就是偶尔剿剿匪而已,损耗极少。
 所以这些地区对于包括兵器在内的各种军需物资的质量是没什么要求的,因为根本就用不上。
 但这些由军器局发下来的军需物资只要一进仓库,理论上就变成了各个卫所的专用物资,这就给想捞钱的人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空间。
 有些卫所指挥使会勾结军需官,从外面一些小作坊那里购买一些非常低劣廉价的样子货来替换掉原来好的军需品,然后把这些军需品偷偷卖给真正要打仗的外地卫所来谋利。
 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卫所军需官会以损耗严重或库房失火为由,向军器局申请再发放新的物资下来,再发一轮横财,如此类推。
 当然,申请新的军需物资按正常流程是需要层层审核的。
 但这些军需官是把这件事当一门生意来做的,自然懂得用送礼送钱的方式来孝敬上官来逃过审核,很容易就能获得上面的批准。
 只卖给外地卫所已经算是比较有良心的做法,有些真正胆大包天的军需官干脆完全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给钱就肯卖,那才是最可恶的。
 而那些外地卫所之所以要另外购买兵器,是因为每一场仗打下来,士兵们所用的兵器都折损很大,需要尽快补充。
 但申请补充军械的陈条却通常要等很久才能批下来,不仅需要层层审核,而且还要会“做人”才行。
 如果不懂得给上官送礼,就算等上一两年都有可能。
 有些将领因为不想受上官的层层盘剥,干脆自己想办法从外地的军器局购买兵器。
 如果不是大量购买,而是少量采购的话往往比给上官送礼还便宜,于是有越来越多军方将领选择这样做。
 只要有需求,自然就会有市场,时间一久就逐渐形成了一条供需一体的产业链。
 至于购买兵器的钱,当然不可能是将领自己出,只能从剿匪或打仗的战利品中扣下来。
 因此领军的将领在上报战利品的时候,通常会少报一些,就是用这部分差额来弥补兵器上的损失,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朝廷派过去负责监军的官员对此也是知道的,只要不过份的话一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当看不到。
 兵部难道不知道这种情况吗?他们当然知道。
 但问题是兵部很多大佬都是从各地指挥使手里收钱的一方,甚至他们以前也做过这种事,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出声反对。
 反正这么多年来一点事都没有,大家一起赚钱不是一件好事吗?
 因为这种私下里盗卖军需物资的情况就跟私盐一样,是很难禁绝的。
 西北这边对于军需物资算是管得比较严格了,但上任总军需官有没有私自盗卖军需物资,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对方是朝廷派过来的官员,宁志远也不好插手去管。
 如今西北既然已经自立,不再受朝廷号令,这军需物资就一定要由信得过的人来管理。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人盗卖,所以宁志远才派池非来接任这个位置。
 池非虽然不想当这总军需官,但他也知道现在西北人才短缺。既然是岳父要求的,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了。
 既然要接替这总军需军,他自然要去看一下存放全军军需物资的仓库。
 军需总库房位于西北大营的南侧,是一片经过加固处理的联排建筑。
 之所以叫一片,那是因为总库房不仅一个,而是七个,分别存放不同的军需物资。
 按不同种类分别是存放粮草的粮库、放盔甲的甲库、放弓箭的弓库、放刀枪棍棒的枪库、放盾牌防具的盾库、放攻城器械的机库、放包括衣服马鞍等各种杂物的杂库。
 库房进深七丈三尺,面阔三丈四尺,檐柱高二丈五尺。
 其中粮库和机库比其他五个库房要大许多,高宽一样,但进深却有十二丈之深。
 每个库房四周挖有一条宽约一米的沟渠,上铺石板行人,渠内长期贮水,这样的结构正是为了防火。
 除存放攻城器械的机库外,其他六个库房内部分为上下两层,每层设柜、架以分区储存物资。
 由于库房本来就是仓贮重地,更加上这里存放的又是各种军需物资,因此当初建造的时候是下足血本的。
 不仅用料粗壮,坚固牢靠。室内还铺有木地板用于防潮,地板高出地面约一尺五寸,称为地棚。
 地棚下面埋有细沙防鼠,门口处还备有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用于紧急灭火。
 周边防护就不用说了,平日由上百个专职士兵每天分成三班轮流看守巡逻。
 任何人想要领取物资都需要有总军需官出具的交接函和对牌方可领物出库。
 由于早就收到了上头的通知,当池非进入库区的时候,值班的库房副官立刻毕恭毕敬地出来迎接。
 “苏大人下午好,下官邓远明,请大人多关照。”
 “邓大人客气了,在下只是暂时接任张大人的工作而已,身上并无官职,你直接叫我的名字即可。”
 中年副官赶紧惶恐道:“这太无礼了,大人自接任总军需官这一职起,自然就是在下的上官,还请容下官称您为苏大人吧。”
 “既然如此,那就随你吧。邓大人,能否带我去各个库房看看?”
 “当然可以,请大人随下官来。”
 池非跟着邓远明逐一参观了各个库房,尤其是在粮库停留的时间最长。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任何军队来说,粮草是否充足都是极为重要的。
 池非看到,粮库里面只有第二层是满,下面一层已经所剩不多。
 也就是说,现在粮库里只有一半粮草,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攻下九江后,不能从周边小国换到足够的粮食,那就真的只能去抢了。
 可是往海外动兵,不管成功与否,肯定会劳师动众、大费周折。
 但还是那句话,抢外人总比抢同为汉人的大魏子民要好得多。
 至于保住了西北军的名声,不会被众多百姓视为跟胡人一样的贼军。
 如果能直接换粮的话,当然比直接抢掠要好得多,也更加的稳定和持久。
 毕竟战争只是短期行为,只有贸易才是长期的互利。
 但既然是换粮,总要有东西可换才行。
 想到这里,池非问邓远明,“邓大人,以我们现在的存粮,能支撑多长时间?”
 “回大人,除了总库房外,其实各卫所库房也是有存粮的。
 但全部存粮加起来,大概只能支撑全军半年的消耗,这还是在比较节省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半年吗?”池非不禁皱起了眉头。
 池非考虑了好一会,心中慢慢浮现出一个想法,只是不知可不可行。
 “邓大人,请问你在这里认不认识在九江住过或对九江这个地方很熟悉的人?”
 邓远明想了一下回答道:“回大人,我家里有个下人好像是九江人,只是对方身份低微,不知大人介不介意?”
 “当然不介意,那就麻烦邓大人你把他叫过来,我要当面问他一些问题。”
 “是,大人,我马上去办。”
第227章。227 新法
 晚上回到宁家大宅的时候,池非主动去找岳父商量事情。
 “你说什么?你想跟胡人进行边贸?”宁志远听完池非的建议后,十分惊讶地问道。
 池非正容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