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积极筹集军粮外,他还征用了所有官船以及适合运兵的大商船,准备着远洋出征之事。
之所以要准备远洋出征而不是涉海购粮,那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众位将领商议的最终结果。
正如妹夫池非所言,假如那些盛产粮食的周边小国不肯卖粮给他们的话,那他们就只能出兵去强抢了。
能否获得足够的军粮,事关整个西北的生死存亡。
这时候不能再讲什么仁义道德了,就算真要对当地人大开杀戒也在所不惜。
更何况他们要对付的只是大魏以外的海外番人,并没有对汉人下手,这杆忠君爱国的大旗他们至少还能保下来,众将士也少了很多愧疚感。
当然,能顺利谈下来的话最好,他们也不想劳师动众派大军去远征这些周边小国。
池非经过三天休息后,终于疲劳尽消。
他深知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于是主动去找宁雅柏商议试验晒盐之事。
宁雅柏也知道事不宜迟,立刻带他去各个沙滩巡视当地环境。
……………………
“阿真,你看这片海滩怎么样?”宁雅柏指着前方一片很大的沙滩问道。
池非仔细观察了一下,只见这片沙滩确实很大,而且地势也比之前看到的几处地方都要平坦很多。
另外因为海滩朝南的关系,周边又没有较高的山,阳光可以直接照射下来,几乎没有任何的阻隔。
就地势而言,这里确实是个晒盐的好地方。
池非看过周边环境后,问道:“大哥,你已经在这里驻扎了一段时间,感觉九江的气候怎么样?雨水多吗?”
“九江这里跟西北的天气有些相似,都是属于比较干燥少雨的地区。
但偶尔还是会下雨的,尤其是台风天的时候。
我听当地人说,每年六到八月的时候,就是台风多发的月份。
每次台风一来,当地农作物不仅会失收减产,而且房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不过沿海地区一般都会有台风的问题,九江这里算是轻的了。”
池非听完,不禁皱起了眉头。
六到八月正是日照最为充足,也最适合晒盐的季节。
如果这几个月份因为台风而不能晒盐的话,那就有点可惜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台风属于天灾,就算是现代社会也对此无能为力,最多只能做到减少灾害。
看到妹夫眉头略皱,宁雅柏忍不住问:“阿真,这样是不是不行?”
池非有些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究竟行不行,只能先试试再说。
就算六到八月经常来台风导致不能晒盐,其他月份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至于产量如何,那就要看运气了。”
宁雅柏倒是十分坦然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能做的,不过如此。
阿真,你尽力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毕竟这种事非人力所能控制。”
池非微笑道:“大哥放心,就算这种方法不行,我还有另一种制盐之法,只是没有上一种产量高而已。但与煎盐法相比,还是优胜不少。”
“此话当真?”宁雅柏不愧是宁志远的儿子,连问的话也一样。
“自然是真的。只是这法子我也没亲自试过,但应该还是可行的。”
“太好了,如果你说的方法真的可行,那以后西北的钱粮问题就好办多了。”由于太过兴奋,一向比较内敛的宁雅柏少有地露出激动的神情。
第235章。235 制盐
要施行盐田法的话,需要重新规划建造新的盐场。
不仅工程较大,而且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工。
池非知道现在西北最重要的是尽快从海外购粮换粮,因此越早出盐就能越快实现这个目标。
事有轻重缓急,他决定把盐田的事暂时放一下,先把清光绪的沟滩晒盐法做出来再说。
于是,他立刻在当地找来一批工匠来做他所需之物。
由于池非要做的东西并不复杂,仅过了五天时间,他需要用到的东西就已经做好了。
东西一做好,他立刻开始试验以前仅在度娘上看过的沟滩晒盐法。
所谓沟滩晒盐法,大概原理是先在距离海岸约四、五百米的海岸滩涂地带挖一个蓄水池。
之所以要相隔这么远,是因为通常这一区域的土壤含沙量较低,利于储存海水。
当然这也要看当地环境,如果有些地方因为土质的关系含沙量本来就低,那就可以不用挖这么远。
蓄水池挖好后,就可以从蓄水池为起点,往海边方向挖出一道或几道引水沟渠。
待夜晚涨潮时,海水就会沿着这些沟渠流向蓄水池。
因为被海水里浸泡敢足足一晚,蓄水池里面的泥土会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份成为盐泥。
等白天退潮后,盐工们就可以把被海水充份浸泡过的盐泥翻起,然后在阳光下暴晒。
待水分蒸发、泥土半干时,海水中的盐分便留在了盐泥中。
这一道工序将延续两到三天时间,使盐泥的含盐量达到充分饱和。
盐泥暴晒以后,就可将晒好的盐泥放进过滤池里进行过滤。
每座过滤池在内部分成两部分,一是蓄卤池,二是卤水池。
所谓蓄卤池,就是在过滤池内部用岩石砌出一个约两米宽、三米长、一米深的水池,下面垫着竹片、茅草、席子等过滤物,起到过滤的作用。
蓄卤池底部还有一个出水口直连另一侧的卤水池。
盐泥倒入蓄卤池后,盐工需要跳进盐池内用脚把盐泥密密实实地踩平踩实。
盐泥踩实后,就可以往蓄卤池里倒满海水。
海水在盐泥上渗透后,会不断流向蓄卤池的底部。
再由底部的各种过滤物过滤后,从出水口流出,进入另一侧的卤水池里。
盐工通常选用海边生长的一种叫做黄鱼茨的灌木枝叶来检测卤水是否达到了足够的浓度。
当黄鱼茨树枝漂浮在卤水之上,表明卤水已达到足够浓度,可以晒盐了,否则还要反复暴晒才行。
如果找不到黄鱼茨树枝的话,用莲子也是可以的。
关于如何晒盐,清光绪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盐盘。
所谓盐盘,其实就跟托盘差不多。
盐工会把浓度足够的卤水倒在一个个盐盘里,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等盐盘里的水份晒干后,就可以得到天然的海盐。
池非要叫工匠制作的,就是这过滤池和盐盘。
因为还在试验阶段,池非不敢做太多,只叫工匠做了三座过滤池和三百多个盐盘。平均每座过滤池分到一百多个盐盘。
其实沟滩晒盐法并不复杂,因此就算池非这种只在网上看过相关视频资料的小白也有把握试制成功。
也正因为这方法不难,只要有人亲眼见过制作过程就能学会,所以更需要作好保密工作,以免外泄。
为了安全起见,池非干脆买下一个靠近海边的旧盐场作为实验基地。并在盐场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围墙,目的是把此处封起来不让外人窥探或进入。
在围墙还没建好之前,池非只能派士兵在外面日夜把守,不让任何人进入。
为了亲自实验这种方法,池非也不假手于人,干脆自己当起了盐工,只用一个滤池来进行实验。
不管是翻泥、晒泥、过滤、接卤水、晒卤等一系列工序他全都亲自去做一遍。
直到半个月后,几乎晒成了半个黑人的池非这才满脸笑容地去找大舅兄宁雅柏要人。
这盐工的人选,池非交由宁雅柏来决定,由他来挑选值得信任的心腹来做这件事,他只要能做事的人即可。
关于这人选问题宁雅柏也颇为头痛,按道理来说最可靠的是他的心腹手下。但这些人都是要跟他去打仗的,派来做盐工太浪费了。
最后他想了半天,只能从带过来的宁家下人里面的家生子中选人。
这些家生子不仅在宁家出生,而且卖身契也在宁家这里,自然对宁家不敢有二心,用他们来做盐工是没问题的。
为了激励这些家生子们,池非承诺每月会按盐的产量来给他们发工钱。做的盐越多,钱就越多。
有几个年轻的家生子心里还挺委屈的,原本好好地在宁府做事,结果莫明其妙地被分到这里做盐工,这待遇实在相差太远了。
听说以后还要按盐的产量来发工钱,他们心里就更不乐意了,觉得这制盐能有多大产量。
盐要是真的这么容易做出来,外面就不会卖得这么贵了。
而且这种不用柴火煎煮,仅用太阳暴晒的制盐法闻所未闻,从未听说有人这样制盐。
家生子们都对此抱有严重的怀疑,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种方法真能做出盐来。
然而几天后,等到第一批盐做出来后,所有人都看傻眼了。
看着三百多个盐盘里全是白花花的海盐,别说那些家生子们看傻了眼,就连闻讯而来的宁雅柏也看呆了。
宁雅柏甚至忍不住用手沾了一点盐放进嘴里品尝。
当嘴里泛起那种咸到苦涩的熟悉味道时,他不仅没有皱眉,反而露出了无比惊喜的表情。
成了,真的成了!
强烈的喜悦感让他兴奋不已,甚至有种想紧紧抱住妹夫大声欢呼的冲动。
如果是性子外向的宁雅枫可能早就这样做了,但为人内敛稳重的宁雅柏终于还是克制住了这种冲动,然后满脸兴奋说:“阿真,以后我们是不是就能用这种方法大量制盐了?”
池非却摇了摇头说:“大哥,你开心得太早了,这样的产量还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我已经算过,每座滤池每次出盐只有两斤不到,就算建足一百座滤池也不过每产一两百斤盐。
而每次出盐需要五、六天时间,算下来每个月也不过八百到一千斤盐左右。
这样的产量跟江南那些动辄就拥有上千亩盐场的大盐商相比,还逊色太多。
我们想要成为大魏境内最大的私盐供货商,离这目标还很远。”
宁雅柏笑道:“阿真你太贪心了。你可知道江南那些大盐商要炼制这么多盐需要花费多少柴火和人力物力吗?
而你这法子除了花费一些人力外,却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么多盐,两者相较简直是天壤之别。
你这话要让那些盐商们听到,还不得哭死。”
“好吧,我承认是有点贪心了。但既然有法子,总要试试才行。
等我之前所说的盐田法试验成后,你就会见识到什么叫亩产千斤了。”
“好,那我就拭目以待。”宁雅柏十分畅快地笑起来。
宁雅柏此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原本一直压在心头的那片阴霾也彻底散去了。
第236章。236 盐田
虽然沟滩晒盐法试验成功,但池非并没有马上在各大盐场大肆推广。
在没找到足够多的可信盐工之前,池非并不打算在其他盐场推广此法,以免秘密外泄。
由于一下子建了这么多滤池,原本充当盐工的宁家家生子们一下子显得人手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宁雅柏只能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通知远在西北的父亲,请他派更多可信的人过来充当盐工。
宁志远得知此事后,欣喜若狂。立刻派了一百多户军户,合计五百多口人用马车分批送往九江。
另一方面,宁雅柏开始把大量适合晒盐的无主海滩征为官府用地,并且还学池非那样在周围大建围墙,不许其他人进入。
同时把当地所有工匠都请了过来,让他们在这些海滩上建造数量庞大的滤池,准备扩大生产。
由于坐马车比骑马要慢不少,当这五百多人历经两个多月路程,陆陆续续从西北赶到了九江时,宁雅柏已经在当地各个海滩上一口气建了五个盐场,平均每个盐场都有上百座滤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