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当局在东北各地展开的丈量土地和清查隐户工作变得无比顺利,再未遇到任何阻碍。
……………………
“你们听说了吗?官府出了告示,说现在可以认领新田,只要耕满五年,这田就归耕种人了,田税也按普通的田地来算,而且还可以随意买卖。”
“你听错了吧?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是真的,我今天赶集的时候,听衙门的书办们在菜市门口宣读了这些则告示,还跟乡人解释了一通。我听到是这样的。
不过这认领新田也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是成年的良民,每人只能认领三到五亩田。而且耕种的这五年期间内,每年田赋高达五成。”
“五成田赋?!这不是要人命吗?
这五成田赋再加上人头税、均平银、火耗、练勇银、柜费、秤费、锁头费等各种杂税,岂不是这五年都白干了吗?我们吃西北风啊?这实在太坑人了。”
“我开始也是这样想,不过书办们说了,只要认领了新田,这五年内只需交这五成田赋,其他杂税全部免除。
为了公平起见,官府还会和领田人签定契约,白字黑字写得一清二楚。”
“真有这样的好事?每年只交五成田赋,其他什么杂税都不交?”其他乡民眼睛一亮,全部围了过来打听。
“应该是吧,至少书办们是这样说的。”
“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那我们就要好好打听一下了。栓子,那些书办还在镇上吗?”
“在的,我听说他们会在镇上留几天,专门给乡人解释这新政。”
“我说当家的,要不我们去镇上打听一下吧。问个清楚也好。”
“好,我们现在就去。”
“你们真要去啊?那我也要跟着一起去。”
“那我也去。”
就这样,一大帮乡民结伴而行,一起赶往镇上打听这新政的消息。
这种现象在东北各府城都相继发生,在民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
人都是健忘的,虽然各地不久之前才发生了多起让人震惊的暴徒杀人事情,血腥味至今还未完全散去。
但如今乡民一听说官府有田分,很多人都选择性地忘记了这件事,急匆匆地涌到城里去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几天后,一些胆子较大的乡民在打听清楚后,终于一咬牙跟官府签订了契约,认领了几亩新田。
这新政实在是太勾人,虽说这五年内每年都要交五成田赋,但如果真的不用交其他杂税的话,算下来就跟普通自耕农的支出差不多了。
只要咬咬牙耕满五年就可以拿到这田,到时不管是转手卖掉或自己继续耕种都大占便宜。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几亩田啊。
看到有人开始认领新田,其他乡民再也忍不住也纷纷参与了认领。
一时间这些新田变得极为抢手,很快就被认领一空。
许多事后才知道这件事,又或者是当时太过犹豫结果错失机会的乡民在看到新田已经被认领完后,全都后悔不已。
在听下面的人说新田认领之事进行得十分顺利时,宁志远大为高兴,笑得嘴都合不上。
此策是由章文轩老先生提出来的,他当时就拍手叫好。这确实是一个可以稳定增加粮食供应的好办法。
为了得到那些新田,乡民们在这五年内一定会咬紧牙关把这五成田赋凑齐。
除了这些新增的田赋外,那些世家豪强名下的田土也要按足官府的规定每年上交足量的田税,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利用各种各样的避税办法来免交田税。
这样一来,官田的收益、世家豪强名下的田税、新田的五成田赋,以及众多小自耕农的田税,这些田赋产出加起来应该足够供应二十多万西北军将士以及所有战马的日常消耗。
这才是真正的自给自足。
至于这些凭空多出来的新田,自然是从那些世家豪强手里夺回来的被侵占土地。
其数量竟然高达当地官田的三到四成,可见那些世家大族有多贪。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重新丈量土地和清查隐户政策,宁家可谓是收获丰富。
不仅拿回了大量被侵占的田地,而且还从那几十个被西北军干翻的世家大族中抢到了大量包括金银财宝在内的各种物资,使得库房一下子就堆满了,需要再建新的库房。
这些世家豪强盘据多年甚至十几代人,在当地搜刮了这么久,自然个个都肥得流油。
宁志远在把这些搞屎棍铲除的同时,他们藏起来的财物自然也就不客气地收下了,让他瞬间身家暴涨。
更重要的是,这些世家大族家里全都藏着大量的粮食。
有了这些存粮,这一下西北军至少在一两年内都不会再缺粮了。
宁志远也不是一个小气之人,在自己赚得盘满钵满的同时,也非常大方地把部分财物分给军方的各个将领,就连普通士兵也全部加了一个月的俸禄,可谓皆大欢喜。
同样被分到大量财物的池非却有种非常微妙的怪异感。
好像自己岳父是一个土匪头子,而他是这土匪窝里的一个狗头军师。
因为最近岳父这土匪头子成功打劫了一票肥羊赚了一大笔,于是包括他这个狗头军师在内,所有人都分到了不少赃物。
岳父自从叛出朝廷后,身上的匪气好像越来越重了。
尤其是干了这一票以后,岳父他在说起其他还留着的世家大族时,眼睛好像会时不时地像狼一样冒着青光。
这是他的错觉吗?
第248章。248 流民
正如西北当局所预料的那样,江南、江东、汉中、江北等地区出现了大批流民,人数达十几万人。
这些流民全是从西南和南方地区逃难过来的普通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燕南和臻远这两省的农民。
由于朝廷让出了燕南和臻远这两块地盘,使得上百万当地百姓被胡人所俘虏。
如今这十几万流民,全是在胡人侵占燕南和臻远两地之前提前逃出来的,这才避免了成为奴隶的下场。
由于流民实在太多,沿线城镇都大为紧张,纷纷紧闭城门,根本不敢让流民入城。
前一个月还好,大部分流民身上还存有粮食,因此人潮虽然杂乱,但总体还算安稳。
但到了第二个月后,随着流民身上的储粮日渐枯竭,甚至出现断炊后,流民潮开始变得躁动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有流民代表会跟沿途的城镇官员请求借粮,以求暂渡难关。
可是大多城镇本身存粮就有限,哪里敢借给他们。
这一借,万一城内粮食不够发生暴动怎么办?因此没有一个城镇官员愿意借粮。
然而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因为借不到粮食,已经饥肠辘辘的流民再也顾不得这么多,开始对周边的城镇和村庄发起了大规模的抢掠。
那些城镇为了自保,只能聚集镇民和地方卫所的士兵对攻击城镇和村庄的流民发起反击。
当双方都有人在冲突中死伤后,情况顿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数以万计流民瞬间化身为饥饿的暴民,开始不顾一切地实施抢掠。
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周边的村落,几乎每条村子都被抢掠一空。
相比之下,一般大型的城镇倒是相对安全。
毕竟流民又不是军队,并没有专业的攻城器械。
虽然人多势众,但面对高耸坚固的城墙也无计可施,只能在抢完周边的村落后就继续往下一个府城进发。
这些流民所到之外,除了有城墙保护的城市外,几乎所有村落和小镇都会被抢掠一空,犹如蝗虫过境一般可怕。
许多当地乡民为了避免遭到抢掠,纷纷入城避难,导致城内租金瞬间暴涨。
此时各地卫所也不敢随便出兵镇压或阻拦,只能派兵固守城池,并防止城内发生暴乱。
对于这股流民大潮,包括官员和平民在内,所有人都十分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粮价不可控制地一涨再涨。
虽然各地官府明令禁止粮商囤货居奇,并严格限制粮价,但这种事并不是一纸限令可以压得下来的。
各地粮价还是不断彪升,已经逐渐接近荒年的粮价,当地百姓可谓苦不堪言。
此时在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处置这些流民也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比较中庸合理的建议是把流民引导到江南各省等比较富裕的地区,然后专门划出一块地方安置他们。
因为这些地区是产粮重地,在供养这些流民的时候,至少在运输上就省掉了一大笔开销。
然而想暂时安置这些流民不难,但问题是以后怎么办?
这跟当年西北流民大规模南下不同。
当年是因为北方大旱,再加上胡人入侵才导致大批西北流民被迫南下。
只要西北旱情得到缓解,并且胡人被赶走后,西北流民自然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如今这些流民却大部分都是燕南和臻远这两省的出逃农民,而这两地现在胡人手中,究竟什么时候能夺回来,谁也不敢打包票。
有可能是一两年,也有可能是好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难说。
换句话说,这十几万流民究竟要留多久,完全是个未知数。
这可不是几千人或者一两万人,而是十几万人。
为了不让这些流民饿死,每天光是消耗的粮食就不是个小数目,更不要说还要帮他们搭建住处、分配田产、安置入户等各种事宜了。
不管对于哪一个地区来说,这些流民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
即使是富饶如江南等地,也难以承受这样的重负。
除了找地方来安置流民这种比较正常的提议外,朝堂之上还有另一种更为极端的声音,那就是直接派兵镇压。
这一派声音的理由是,这些流民一路上到处抢掠伤人,已经跟暴民无异。
既然是暴民,朝廷就应该派兵镇压围剿,绝不能放任姑息。
对于这个提议,大部分官员都觉得不妥。
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问题,主要是怕官逼民反。
要知道这可是十几万流民,一旦镇压失败,很可能会导致这些流民一起造反,那事情可就闹大了。
如今西北全境已经叛出了朝廷,西南又有胡人作乱,如果再加上这十几万流民也一起造反,那就真是天下大乱了。
这时候所有官员都等着新皇作决定,或者说,都在等着背后的安国公作决定。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朝廷名义上是顺天帝在统御,实则上真正的话事人另有其人。
终于,众所期盼的安国公当着百官的面提出了自己的奏章:将这十几万流民引导至江北边陲地区开荒种田,并在当地重建家园。朝廷方面则为其提供种子和工具,并派官员到当地协调管理。
这奏章一出,顿时引起了众多官员的惊讶。
江北地区田地贫瘠,气候多变,并非一个适合开荒种田的好地方。
尤其是边陲地区,以沙石地形居多,种树都难种,更别说开荒种田了。
一下子把这么多流民赶到那里,不怕引起民变吗?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这样的建议,肯定会遭到大部分官员的反对。
但这是权倾朝野的安国公亲自提出来的奏章,朝堂之上哪里还有人敢出声反对。
别说是官员,估计顺天帝也不会反对。
果然,顺天帝很快就同意了这份奏章,并安排官员去办理此事。
下朝以后,许多官员都在寻思着安国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其中就包括了礼部右侍郎姚敬堂,他几乎是一下朝就来到了大哥姚敬君家里商议此事。
此时的姚敬君已经不是刑部尚书,他在几个月就以身体不适辞官养病去了,如今只是一个闲赋在家的致仕官员。
姚敬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