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智障行为。
甚至许多京城世家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堂堂镇国公府在衣食和生活上会如此简朴,完全不像钟鼎世家该有的样子。
要说为了名声而演戏的话,也不至于一演就是几十年,实在让人费解。
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在亲眼目睹西北那么多农民所过的日子后,世代扎根西北的宁家子弟哪里还忍心过那种奢靡浪费的生活。
正因为对西北的产粮情况知之甚清,所以宁雅柏才会如此激动。
假如这种事是其他人对他说的,他肯定会持怀疑的态度,除非亲眼所见。
但妹夫池非用一个又一个闻所未闻、却确实有效的办法帮宁家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而且无一失手,因此宁家上至当家人宁志远,下至他们兄弟俩,都对池非所说的话深信不疑。
既然他说有,那世间就一定存在这样的作物。
见大舅兄同意了他的提议,池非这才从带过来的包袱里拿出一大叠印好的图画。
这些图画正是他先用素描法画出红薯和玉米的原图,然后再请擅长雕版的工匠依照原图进行雕版,最后统一印制出来的成品,足足印了上千份之多。
池非把其中一份图拿给宁雅柏看,“大哥,这图上所画的就是红薯和玉米,我们可以派人拿着这些图去问洋人有没有见过这两种东西。
如果洋人有带来种子最好,我们当场就可以买下来。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可以出重金请洋人跨海带过来。”
看着纸上清晰无比的图画,宁雅柏在好奇之余,也深受感动。
准备得如此充足,可见妹夫是真的用心了。
如果此事能成,不仅是西北,相信全大魏的饥民都愿意为妹夫立长生牌愿其长命百岁。
“阿真你放心,我会马上安排人去办,一定会尽快找到这两种作物的种子。”宁雅柏十分郑重地承诺。
“那就麻烦大哥了。另外大哥在安排人去办这件事的时候,可以交待那些人在跟洋人打交道的时候,顺便推荐一下我们九江这边的港口。
就说我们九江这边的港口不仅可交易物品众多,丝毫不比江南差,而且最重要的是:关税全免。”
“关税全免?真要对洋人这么大方?”宁雅柏有些惊讶地问。
在他印象中,对洋人和商人收关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从未听说过有人会不收关税的。
池非笑道:“大哥,来大魏的洋人其实并不多,就算跟他们收关税其实也很有限。
而且我们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几乎全部来自江南。那些洋人也不是傻子,凭什么不在江南本地进货,反而要千里迢迢来九江做生意。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免关税来吸收洋人过来交易。
只要来交易的洋人一多,其他来自各地的商人也自然会集中到这里来购买洋货。
再加上关税全免这个极大的优惠,相信不出几年时间,我们九江将会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较大的海货交易中心。
至于我们如何从中获得,其实很简单。
早在半年前,我已经叫岳父把九江港口的地皮全都买了下来。
等九江港口兴旺起来后,我们再大量建造店铺、客栈和仓库,到时光是收租就足够我们赚得盘满钵满了。
这不是远比收原本就不多的关税要好吗?”
望着胸有成竹的妹夫,宁雅柏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想起父亲对他说过的话:西北地广人稀,土地贫弱,根本无法供养大军。当初为了粮草一事,西北军甚至差点沦为匪军。
但因为阿真的种种奇策,如今西北不仅可以自立,而且有了一番新的气象。
阿真乃世间独一无二的天纵之才,有他在,宁家可争天下矣。
看着手中那张印有红薯和玉米的图画,宁雅柏对父亲的想法深有同感。
这样的奇才竟为宁家的女婿,实乃天佑宁氏一族。
宁家,确实可以争天下了。
第259章。259 南下
“你说什么,西北军把那十几万流民全都收留下来一个都没杀?”听完长子谢昱昆的汇报后,饶是一向城府深重、绝少形于色的安国公谢明顺也露出了有些不敢相信的神情。
“是的,父亲。我们派去的歼细在潜入东北后发现,那十几万流民被西北军分为两批引导至漳州和临祈这两府。
紧接着西北军安排这些流民和当地民夫从乌江岸边开挖深渠,引水至内陆山区。
在挖好水渠后,西北军竟然组织流民在山上造田。”
“在山上造田?你说的难道是南方偏远地区特有的山田?”
“应该是的,总之西北军就让这十几万流民在许多山上大量烧山造田,现在已经造出了大片的田地,具体有多少亩暂时还难以计算。”
安国公眉头一拧问道:“竟然想出了挖渠引水、大造山田的做法来安置流民,这宁家背后显然有高人在帮他们出谋划策。
但此事还是太过蹊跷,就算宁家想出了这样的法子来安置流民,但至少要一年后才有收成。
那在这一年内宁家哪来这么多粮食供养西北军和这十几万流民?
此事太不寻常,我们一定要查清楚才行。对此你们有何想法?”
安国公的次子谢昱珩开口道:“父亲所虑极是,如果不能找到西北军粮草的来源,那我们想通过绝粮之法断西北军后路的计划将无从谈起。”
谢昱昆想了一下才说:“会不会是宁家通过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秘密购进大批粮草来过关?”
谢昱珩摇了摇头说:“三十多万大军以及十几万流民的粮草不是个小数目,绝非普通商人能够拿得出来。除非是全大魏大半的商人都愿意交出存粮才能做到,这显然不太可能。”
“既然不能从商人手中获得,难道这真的只是宁家自己的存粮?”
“我倒是觉得有可能。因为自几年前西北大旱之后,宁家就开始有意大量存粮。
或许为了渡过难过,宁家把这几年来的存粮全都掏出来也说不定。”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只要等西北把存粮用完,那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一直没出声的安国公却直接驳斥道:“这不可能只是存粮。
以宁志远的小心,绝不会把救命的存粮拿出来救济那十几万流民。
他是领军多年的大将,并非那种心慈手软之人,很清楚一旦没有粮草,军队就会哗变。
而西北足有三十多万大军,一旦发生哗变,将一发不可收拾。
像宁志远这种老狐狸是绝不会冒这种险的,他一定找到了别的粮路。”
谢昱昆和谢昱珩兄弟俩也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谁会把救命的存粮拿出来救济流民啊,这不符合常理。
谢昱珩本身就是一个脑子比较灵活的人,他想了一会忽然想到了一个可能,“父亲,你说宁家会不会并非在大魏境内购粮,而是在境外购粮?”
安国公听完,随即脸色一变,立刻走到书桌前摊开了大魏地图凝视着西北和东北的位置。
过了一会,他忽然一拳砸在地图上狠声道:“好一个宁志远,怪不得要劳师动众攻打东北,原来如此。”
谢昱昆和谢昱珩也赶紧走过去观察地图,过了一会两人终于想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说。
只见地图上,九江的外面,就是东海的海岸线。
而在东海周围,遍布着多个周边小国,其中不乏百僦、灰衣、马莱等盛产粮食的地区。
至此,他们终于知道西北军为什么要劳师动众攻打并非产粮重地的东北。
那并非他们之前以为的声东击西之计,而是想借九江的港口到海外去购粮。
失策了,确实是失策了。
谢昱昆和谢昱珩兄弟俩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说什么好。
因为决定放弃东北,转而布下重兵防守江南各省的人正是他们父亲安国公,这还能怪谁。
而且父亲当时的考虑也是很有道理的,就怕西北军以攻打东北为名。
趁朝廷派兵救援之际,突然来一招回马枪转而攻打江南各省,那就得不偿失了。
但不管怎么样,一直算无遗策的父亲这回确实失算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身为儿子,这时候哪敢说什么不好听的话。
虽然受到一些打击,但安国公毕竟是久经沙场之人,很快就恢复了冷静,对两个儿子吩咐道:“为防止西北军再度出海购粮,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组建水师。
然后把整个东海沿岸彻底封起来,不许片木入海,我看宁志远还……。”
“伯祖父,伯祖父,大事不好了!伯祖父……”还没等安国公说完,书房外面传来了侄孙谢长平的大叫声。
被打断说话的安国公眉头一皱,很是不满地对长子谢昱昆吩咐道:“让他进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大惊小怪的。”
“是,父亲。”
谢长平进来后,连礼也忘了行,急匆匆地说:“伯祖父,我刚收到八百里急报,胡人突然对卢州发动偷袭,现在估计已经攻下了卢州。”
屋内的三人听到这话,顿时脸色大变。
安国公怒声道:“我不是已经下令南方各地卫所收紧防线并加强戒备了吗?为什么还会遭到胡人的偷袭?”
“具体战况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那些胡人是趁着晚上奔袭而来。
胡人似乎已经知道我们把大军集结在江口一带,导致其他府城防守薄弱,所以才突然南下偷袭卢州。
最可恨的是那卢州知府,那蠢人因为害怕胡人屠城,竟然主动下令开城门让胡人进城。”
“卢州前面应该有几处哨所才对,这么多胡人经过难道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吗?”
“可能是因为胡人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趁着夜晚赶路,所以哨所的官兵才没有察觉。
而且南边那些官兵全是一群废物,就算没有发现胡人也不出奇。
伯祖父,胡人确实凶悍,我怕再这样下去胡人会趁机一路南下。”
安国公深思了一会,终于拍板道:“昱昆,你把十万在江南布防的兵马调到南边去布防。”
“父亲,假如西北军趁机攻打江南怎么办?”谢昱昆有些担心地问。
“不会的,宁志远既然有心经营东北,短时间内是不会对其他地方出兵的。
而且那十几万流民也足够让他们头痛不已,根本无暇南顾。
更何况江南还有大量人马,只要据城而守,西北军就算再善战也拿我们没办法。”
说到这里,安国公抬头对屋里的三人叮嘱道:“如今我们要改一下方略了,对西北军以守为主,对胡人则以攻为主。
先想办法把胡人南侵之势遏止再说,绝不能再让他们进一步南下。”
“是,父亲。”
“是,伯祖父。”
……………………
在偌大的官衙内,一大班胡人将领正畅快地喝酒,并肆意玩弄着身边的汉人女子。
有人兴致来了,干脆就地银辱起来,简直跟禽兽无异。
配合着那被可怜女子的惨叫声,其他胡人反而大笑不止。
这还仅是官衙内的情况,大街外面更是人间地狱。
无数平民百姓的家被胡人强行闯入,他们不仅抢掠财物,还到处歼银妇女,就连老人和小孩也不放过。到处都可以听到无数女子的惨叫声和尖叫声。
如果有汉人男子想阻止的话,立刻就会被胡人一刀砍掉脑袋,鲜血流满一地。
是人都怕死,更不要说普通的平民百姓,因此许多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女被这些禽兽一般的胡人肆意歼银而痛哭流涕,却完全无能为力。
这样光景在不久之前才向胡人开门投降的卢州府城内到处上演,让人完全不敢相信这里曾经是汉人安居乐业的城市。
如果卢州知府见到这副情景,不知有没有后悔对胡人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