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是经他建造和管理的各个盐场,据说每月出盐达数万斤之巨,这产量实在有些吓人,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最后则是用于安置那十几万大魏流民的烧山造田之法,也是他最先提出来并由他全权督办的。
 据说光是漳州和临祈两府,已经造好的梯田就有上百万亩之多。
 如果顺利的话,不仅那十几万流民可以赖以为生,以后可能还会有余粮供应军队。
 不管是军队也好,平民也罢,想要保持地方稳定的话,钱粮绝对是重中之重。
 而大将军这位小女婿却以他的办法十分巧妙地解决了这两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此等大功怪不得会受到大将军的重用,让人不得不服。
 更不要说以前西北瘟疫肆虐的时候,也是他搞出了前所未闻的接种之法来根除散疮之症。
 就因为这举世之功,如今西北境内已经再无一例散疮病症出现。
 许多曾经深受散疮之苦的平民百姓甚至自发地在家中给“苏神医”立长生牌,愿其长命百岁、身体健康。
 如今听说他对大帅之前所提的改革官员选拔之事有新的意见,其他人自然不敢怠慢,全都认真听他发言。
 池非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后,这才开始说:“关于官员选拔制度,在下主要提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以考试来录取官员,只看成绩,不问出身。
 这个考试跟科举不一样,不考四书五经,只考政务实操能力。
 以知县这个官职为例,知县乃一县之首,主管水利、赋役、断案、监察、发布政令等职权。
 因此在试题选取方面,主要以水利学、税务学、大魏律法这几方面为主。
 试问一个知县如果对水利、赋税、律法等知识一窍不通的话,又如何治理当地水利,如何征税,如何断案?因此这些都是必考的科目。
 在出题方面,我建议不仅要列举具体的条文,还要列举具体的案例。
 例如在关于断案的题目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案例,由答题人来写清楚这件案子该如何判决,依据的又是哪条律法。
 只有写得条理清楚,有理有据者,方可通过考试。
 为了公平起见,可以参考科举的做法,先糊住考生姓名,并由专人抄写卷子交由考官评审,以此来防止出现舞弊现象。
 考试通过者,最后由大将军及几位大人来决定此考生该授何官职。
 这是官员的录取办法,接下来就是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一系列吏员的录取办法。
 这些吏员同样是以考试来进行录取,要考的也是具体的实际政务。
 关于试卷的评审,不能由本地官员来做,以免出现舞弊。
 吏员的试卷同样需要糊名,然后交给外地官员来评审。
 至于由哪个地方的官员来审卷,则是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样就能极大地避免舞弊现象。
 可能有人觉得只是吏员的考试何需这样大费周章,但这是有必要的。
 那是因为,凡是有资格参加官员考试的人,只有两种人,一是通过科举考取了举人及以上功名的人,二是做满五年的吏员。在下称为双轨录取制。
 换句话说,这些能够通过考试当上吏员的人,很可能就是将来各级官员的后备人选,因此才要如此郑重其事,从一开始就要杜绝作弊。”
 听说完池非的解释后,众人不禁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种选拔制度甚至比章文轩提出的以吏为官更加的激进和大胆。
 尤其这考试内容不考四书五经,只考政务实操的做法更让在场不少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文官难以接受。
 终于一个姓陈的文官忍不住出声说:“苏大人,如果以后都按这样的方法来选官,我怕会引起众多读书人的不满和愤怒。
 毕竟他们从小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并非地方政务,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太不公平了。”
 池非回答道:“陈大人,您的建议也是有道理的。要不这样,我们折衷一下,在考卷中增加部分四书五经的内容。
 另外关于官员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学、税务学、大魏律法这几个大科目,因此以后会统一印制相关的书籍作为考试教材。
 这样一来,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吏员,大家都在同一起点上,并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
 不知陈大人您认为这样如何?”
 “如果是这样的话,下官没有意见。”包括陈大人在内的几位文官脸色这才缓和下来。
 宁志远看到这样,心里不禁有些好笑。
 还真让阿真那小子给猜中了,果然有文官就这个问题提出反对意见。
 宁志远昨天听完小女婿的建议后,大为惊艳。这种只看实务能力不看出身的选拔制度实在太合他胃口了。
 他是个注重实际的人,在他看来,那些有实际治理能力的吏员远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要有用得多。
 至于这个所谓的折衷办法,只是用来安抚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已。
 另外要在试卷中加入多少四书五经的内容,其实完全由宁志远这位西北大将军来决定,里面可操作的空间是很大的。
 而池非一开始故意说完全不考四书五经的内容,也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做法。
 目的是让那些文官以后不会因为考卷中四书五经的题目太少而抗议不休,先把路堵死再说。
 其实池非参考的正是他那个时代的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一般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才有资格去考,因此池非就把这个学历要求改为举人及以上功名的读书人,又或者是有五年以上实际经验的基层吏员。
 这样一来,既放宽了门槛,也有利于大部分基层吏员的晋升。
 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池非跟岳父宁志远一样,更加看重那些有实际治理经验的基层吏员,而不是那些只会四书五经却对俗务一窍不通的读书人。
 这样的人不仅容易被底下的人所蒙骗和架空,而且会过多地看重自己的前程,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地方治理上。
 只有那些有丰富经验的基层吏员,才是拥护宁家最为牢靠的民间官方势力,因为除了宁家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外,他们根本没机会当官。
 一直没出声的章文轩老先生听到这里,已经两眼放光,心中大为惊艳。
 池非这建议听上去好像跟他之前提的法子大同小异,但实际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他最早提出的以吏为官这个办法只是一个暂时解决西北文官紧缺的权宜之计,他并没有想就此改革整个官员选拔制度,仍然希望以后依旧以科举考试为正统的选官制度。
 毕竟科举制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是所有读书人都认同的正统选官制,在民间有着崇高的地位和人文基础,因此同样身为读书人的章文轩根本没想过要打破它。
 然而池非所提的建议却是从根子上开辟了另一条前所未有的官员选拔之路,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想象。
 换句话说,读书人,不,应该说只要是识字的人,都有机会当官。
 只要他们通过了吏员考试成为了吏员并做满五年,就有机会参加官员考试。
 一旦通过,就能做官。
 这条路远比寒窗十载甚至几十载的科举之路要容易得多。
 章文轩甚至不敢相象,以后是读四书五经的人多,还是想当吏员的人更多。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原本没多少读书人会放在眼里的吏职,将会成为无数人追捧的位置。
 怪不得苏先生要如此郑重其事地防止考试舞弊,因为那就是一条鲤跃龙门的升官之路啊。
 第一条建议就如此精彩,章文轩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池非接下来要说的第二条建议。
 这种兴奋的想法,他已经很久没试过了。
 宁志远望着在场仍旧为池非的建议而议论纷纷的众人,脸上露出了迷之微笑。
 他想看看,等小女婿提出他的第二条建议时,众人会有何反应。
第265章。265 清廉
 看到几个靠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官都没什么意见了,池非这才抛出他的第二条建议。
 “在下给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设置独立的官员监察部门,在下暂时称之为清廉社。”
 “请问苏先生,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缉事府相类?据下官所知,缉事府也具监察百官之职权。”陈大人皱着眉头问。
 其他人一听,也是眉头大皱。
 因为京城缉事府的恶名如今不仅传遍了大魏各地,还传到了西北和东北这边来。
 那种种泯灭人性残害文官及家属的行为,让所有有志于科举出仕的读书人深恶痛绝,更使得设立缉事府的顺天帝在士林当中的名声极差。
 甚至一些原本准备进京考会试的举人考生因为害怕缉事府而延迟了行程,决定等过几年再说。
 能逼得寒窗十几载就为了科举出仕的读书人宁愿放弃会试也不敢进京赶考,可见缉事府的名声有多臭。
 因此众人一听这所谓的清廉社可能跟缉事府类似,顿时全都神经紧张起来。
 池非朗声道:“各位大人请不要担心,清廉社绝非缉事府。
 缉事府乃伪朝的恶政,在下虽不才,但也绝不敢做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恶事。”
 听到池非义正言辞的声明,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那敢问苏大人,您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御史台相类?”一个姓邓的文官忍不住问。
 池非回答道:“有点类似,但里面的运作机制却大不相同。
 据在下所知,御史台的监察御史们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将全国各衙门、各地方的卷宗复核一遍,通过卷宗的复核来发现问题并上报朝廷调查处理,这也就是俗称的‘刷卷’制。
 但这种审核制度却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卷宗造假造得好,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各位应该听说过一句话: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我相信,真正的地方贪官,所贪远不止这个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那是因为没有人在当地监管这些官员。
 只有真正惊动朝野的大案要案,朝廷才有可能派钦差下来调查。
 因为没有人监管,导致地方官员贪污成风,区别只在于贪多贪少而已。
 这清廉社的职权,就是监察各级地方官员。
 而且这清廉社并非只是一个部门,而是一整个监察系统。
 从上往下分别设中央清廉社、省级清廉社、府级清廉社、县级清廉社,一共四级。每一级地方行政部门都有相应级别的清廉社在监管。
 我举个例子,每一个县除了由知县管辖的衙门外,一定会有另一个监察部门如影相随,那就是县级清廉社。
 县级清廉社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当地百姓的实名举报,然后进行调查和上报。
 例如有一个平民或商人到县级清廉社举报当地知县贪污受贿,当地清廉社就必须受理,并进行调查取证。
 假如当地清廉社给出的结果是知县无罪,而举报者怀疑是当地清廉社跟知县勾结才作出这样的定案,那平民可以向上一级的府级清廉社举报,请求重查此案。
 府级清廉社接到举报后,也必须受理调查。
 如果府级清廉社最后也给出相同的处理结果,那平民可以再向上一级的省级清廉社举报,如此类推,直至中央清廉社作出最终的裁决。
 可能各位会觉得这样太过麻烦,甚至有些劳师动众,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所有平民百姓一个可以往上申诉的渠道。
 只要有这个可以不断向上申诉的渠道,各地官员才不敢为所欲为,鱼肉乡民。
 我相信,除非确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