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有这个可以不断向上申诉的渠道,各地官员才不敢为所欲为,鱼肉乡民。
我相信,除非确有大冤屈,否则平民百姓是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上举报的。
毕竟民不与官斗,已经是民间的普遍认识。
各地清廉社除了被动接收民众举报外,还要主动监察当地政务。
例如每到年底,就要像监察御史那样对当地衙门的卷宗进行复核,检查各项支出是否有问题。我称之为年底检帐。
除了年底检帐外,各地清廉社在涉及征收赋税、水利治理、秋粮入库、地方关税等具体地方政务时,也要派人到现场监督检查。
换句话说,只要是涉及到地方钱粮之事,清廉社都有权监查。”
“那又该如何防止清廉社官员与当地官商勾结、同流合污?”一直没出声的章文轩老先生有些激动地问道。
池非朗声道:“为了防止清廉社与当地官员勾结、同流合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规定省级以下清廉社受中央清廉社管辖,而中央清廉社的官员受大将军直接任命和管辖,其他部门无权干预,让清廉社保持高度的独立。
第二,不管哪一级清廉社的官员奉禄都不能由当地财政支出,而是由中央统一下发,从源头上断绝与地方的利益联系。
第三,除了官员奉禄由中央发放外,各地清廉社还要实行三年轮换制。
即每隔三年,各个地区的清廉社官员要全部打散调到其他地区的清廉社任职。
这样就能避免清廉社官员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后,容易跟当地官员勾结的问题。
第四,清廉社本身也接受内部举报,举报信会直达中央清廉社,最后由中央清廉社派人下来调查社内官员,其他部门不得干涉。
这种种措施,就是为了保证清廉社官员本身没有政治污点,能做到公平公正地监察百官。”
“苏大人,请问这清廉社可有直接逮捕官员的权力?”陈大人有些紧张地问道。
“不是逮捕,而是带涉案官员回去协助调查。
清廉社有权带走有嫌疑的官员回社内调查问话,但清廉社无权对涉事官员私下审判定罪,更不允许动用私刑。要进行公开的审判,一切以人证物证为判案的唯一标准。
假如没有证据,又或者证据不够充足的话,官员无罪,并且官复原职。
假如证据确凿,也不能由清廉社来判罪,只能由刑部来依律对官员进行判刑。
也就是说,清廉社只是起监察百官、调查取证的作用,最后的判决仍然由刑部来负责。”
听完池非的讲述后,在场除了宁志远一家外,所有人都露出了无比震惊的表情。
这套名为清廉社的监察系统实在太庞大了,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几乎把所有官员都包在了里面,让人光想象一下都觉得毛骨耸然。
只有宁志远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意,他就知道,小女婿这第二个建议一出,肯定会引起所有人的震动。
章文轩老先生沉默不语,一直在想着这清廉社之事。
这确实是个非常大胆的构想,简直开了前所未有之先河。
但此法却有个致命的弱点,不知主公和苏先生注意到没有。
想到这里,章文轩老先生不禁有些忧虑地望向池非。
只见池非拱手对众人说:“当然,这只是在下的一个基本构想,具体细节方面还有待商榷。
以上只是在下的一家之言,或许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望各位不要见怪。”在行了一礼后,池非回到了宁志远的身边。
实际上池非所提出的这个所谓清廉社监察系统,其实就相当于他那个时代的各级纪委或反贪局之类的组织。
虽然这个方案在逻辑上是可以行得通的,但究竟能不能在这个时代施行下去,那就真的要试过才知道。
对此,池非心里也是完全没有把握。
毕竟任何一项新政的推出,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时就连提出政策本身的人都无法预料到。
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变法出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大多都以失败收场,因此实在难以预料其结果。
但岳父宁志远却对他的想法极为赞赏,因此今天才会特意让他在这个重要场合提出来。
等池非回来后,宁志远十分满意地拍了一下小女婿的肩膀,然后走到众人面前说:“这就是我女婿苏真所提的两个建议,各位不妨参详一下,看看是否有值得施行的可能。
我还是那句话,不管是西北还是东北,都不是我宁志远一个人的,而是大伙所有人的,大家坐的都是同一条船。
虽然西北土地贫弱,又穷又苦,但这里却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家。
不仅我们想过上好日子,那些拥护我们的西北民众也想过上好日子。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宁志远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我们这些为政者的,只有对百姓好,百姓才会信你、养你、助你,否则就会一起来反你。请诸君谨记这点。”
“是,大将军。”众人齐声应道。尤其是那些武将,声如洪钟。
武将虽然觉得池非的构思十分新奇,但却并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官员选拔改革还是设立清廉社,实际上都跟他们关系不大。
他们武将是靠军功出头的,只有打胜了仗才能往上升迁。
另外通过战利品的分成,他们也基本不缺钱财,根本不需要向地方伸手。
更重要的是,由宁家所统领的西北军,向来是十分公正的。不会出现被人冒领功劳的情况,就算是宁氏族人也不敢侵占他们的军功。
而且宁家对阵亡将士以及伤兵老兵的安置也是有目共睹的。
凡是有士兵战死的话,宁家会付给家属足额的抚恤金,并且减税三年。
凡是无法作战的老兵或伤兵,宁家会拨给他们足够的田地,让他们赖以为生。
正因为宁家几代家主都是这样做的,使得西北军全境百姓对宁家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将士们在打仗的时候更是奋勇作战、悍不畏死。
第266章。266 短板
靖安帝想借铲除谢家的机会,趁机铲除宁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宁家在西北不管是民间还是军队,确实威望太深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宁家真要造反,西北绝大部分军民都是愿意跟随的。
如今宁家打着忠臣遗孤的旗号叛出朝廷,西北军民能够这么快就接受下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比于有些事不关己的武将们,在场的文官们却是真的感到忐忑不安。
主要是池非所提设立清廉社的建议,简直就像把悬在他们头顶上的利剑一般让他们坐立难安。
因为他们担心一些已成惯例的灰色收入会不会也被清廉社视为贪污受贿而受到惩处。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的官员俸禄在立国之初时虽然不高,但也足够满足官员的生活和公务需要。
但问题就出在官员的俸禄并不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跟着提高。
在古代当官可不像现代打工者那样可以大胆地跟东家提出要加工资,普通低级官员就算壮着胆子向上司提了也没用。
因为所有官员的俸禄都是朝廷出的,如果想要提高俸禄,就必须要有相当地位,并且愿意为下级官员出声的朝廷重臣亲自发出奏请才行,这样朝廷才有可能商议此事。
但到了那个位置的大臣,来钱的路子太多了,有哪个是真正缺钱的?怎么会在意俸禄的多少。
尤其是在国库紧张的时候,提这种需要朝廷大量拨款的建议只会惹来皇帝的不高兴,因此基本没哪个朝廷重臣愿意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由于俸禄涨不上去,再加上官员也想过体面舒适的日子,于是他们只能靠别的方法赚钱。
很多朝代对于官员贪污一般都会施行严刑峻法,再加上言官制度使得许多官员都害怕被抓到把柄而遭到弹劾,因此许多官员一般不敢在明面上进行贪污,而是通过大家默认的灰色途径来收取远高于俸禄的钱财。
其中就包括占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钱这两项灰色收入。
所谓占田收租,是指官员本身拥有免税特权,因此许多人都会将田地挂靠在官员名下,从而省去赋税。
作为回报,官员便可以从中收取到丰厚的租金。
此举容易造成土地兼并,不过由于整治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朝廷数次颁布圣旨抑制这种行为,但都效果不佳。
与占田收租相比,收取常例钱才是各级官员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所谓常例钱,便是各级官员在私底下逐渐形成的不成文规定。
官场当中常例钱种类众多,小到官员送礼时的“炭敬、冰敬、别敬”,大到银钱火耗,都是官员获取灰色收入的途径。而且还没人管,毕竟就连那些言官自己也不干净。
这常例钱已经成了整个官僚体系都默认的存在,基本所有官员都靠它来敛财。
而那些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送礼的钱又从哪里来?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自然是从地方百姓那里搜刮而来。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百姓其实都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供养着整个官僚体系。
各级官员就像无数根大大小小的吸血藤一样在不断吸着平民百姓的血。
这种事皇帝不知道吗?当然知道。
但皇帝想要治理国家就需要官僚体系,如果他想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侵犯到大部分官员的利益,到时候这个皇帝能不能继续当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因此不仅是大魏,基本上很多皇朝都已经默许了官场这种从下而上的灰色收入。
而池非所提的清廉社监察制度,就是从根上斩断了这种灰色收入的来源。
因为地方官员如果不能从百姓那里搜刮到足够的油水,就没办法上供上面的官员。上面的官员也就不能孝敬比他地位再高的官员。
这样一来,整个常例制度就难以维持下去,官员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灰色收入。
这就是章文轩老先生所担忧的致命弱点:这个全新的监察制度,肯定会触碰到了绝大部分官员的切身利益。
如果换作大魏的朝廷,提出这个建议的池非绝对会被无数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誓要将他除之而后快。
就在这时,宁志远再度以中气十足的声音对众人说:“刚刚忘了说,如果实行我女婿提出的清廉社监察制度,我会在所有官员原本的俸禄之上,再增加一项收入,名为养廉银。
养廉银会按不同官员的品级而有所不同,从五百两到上万两不等。
品级越高,分到的银子就越多。
这养廉银说白了就是代替那炭敬、冰敬等常例,给各级官员好好过日子的,让他们别把手伸到平民百姓那里去。
还有这银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当地物价每隔五年变一变,这样你们当官的就不用整天哭穷了。
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各级官员一旦收了这养廉银,谁要是再敢伸手,那就别怪我这武夫不讲情面了。
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你们好好讨论一下,我女婿的建议是否可行。”说完,宁志远回到座位,然后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
那些文官听说还有养廉银,顿时眼睛一亮。
虽然这养廉银跟以往的常例钱相比,还差了不少。但有了这笔银子,至少可以让各级官员过上比较体面舒适的生活,不至于只靠微薄的俸禄过苦日子。
而且大将军摆明了要在西北甚至东北推行这名为清廉社的官员监察制度,这时候跟他唱反调不是作死吗?能分到这么多养廉银已经很不错了。
相比于文官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