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大将军摆明了要在西北甚至东北推行这名为清廉社的官员监察制度,这时候跟他唱反调不是作死吗?能分到这么多养廉银已经很不错了。
相比于文官们的如释重负,章文轩老先生脸上则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
原来主公和苏先生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个监察制度的最大弱点,就是会触碰到各级官员的灰色收入利益。
就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才提出了“养廉银”这个做法来代替常例钱。
而主公是整个西北乃至东北地区的真正掌权者,因此由他来提出养廉银这个做法才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由苏先生来提。
可见这翁婿两人是早就商量好的。
这养廉银的说法一出,一下子就把这个名为清廉社的全新官员监察制度的最后一块短板给补上了。
这不禁让章文轩感到既欣慰又佩服。
主公能有苏先生这样的奇才相助,确实是天命所归。
第267章。267 通过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大将军是有意要推行其女婿池非所提出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及更加惊人的清廉社官员监察制度。
在场的武将全是宁志远的心腹大将,自然唯大帅马首是瞻。更何况这两个新政都跟他们关系不大,因此没有任何武将有意见。
而那些文官虽然有些人心里不赞同,但一来还留在西北的文官本来就少,难成气候,二来这是大将军的意思,他们也自然不敢跟他当众唱反调。
既然文武两边都没人反对,于是这两项新政就这样顺利通过了,并且年后就开始执行。
考虑到西北读书人太少,在各级清廉社的下级人员方面,宁志远决定尽量从退伍老兵中来选人。
这些退伍老兵全都是跟着宁家出生入死多年的老人,而且绝大多数身上都有残疾,有些连正常的耕种都难以做到。
为了安置这些身有残疾的退伍老兵,宁家一般会在军屯区里安排一些轻便简单的活给他们,算是在奉养着他们。
如今既然要设立由宁家直接管辖的清廉社,那把这批虽然身有残疾,但却忠心耿耿的老兵安置到清廉社去,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样一来,首先在人员忠诚度上得到了基本保证,其次是顺便解决了这些伤残老兵的就业问题。这也是池非对岳父宁志远提出的另一个建议。
当然,由于大部分老兵都不识字,也看不懂公文,因此他们大多数人只会安排去做些比较简单的杂务。少数识字的老兵,则会安排到偏文职的岗位。
在池非看来,这些退休老兵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在社里打杂,而是相当于宁家布置在各级清廉社里的眼线。
只要有这些忠于宁家的退休老兵在,就能极大地约束清廉社的官员,让他们不敢行差踏差,甚至跟其他地方官员勾结。
这也是让清廉社系统保持高度独立的另一步暗棋。
至于各级清廉社的官员人选方面,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因病或因伤而退下来的军方将领,二是现任文官。
为了保持清廉社的公正性,不能只选同一类人来当官,否则容易形成勾连关系。
因此这一文一武的搭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池非并不担心因病或因伤而退下来的武将会因为水平不够而承担不起清廉社官员的职责。
虽然武将比不上文官那样熟读四书五经,但阅读兵书、查看公文、书写战报的能力是肯定有的,否则根本就升不上去。
能当上高级将领的人,绝不可能是个不学无术的莽夫。
没有脑子没有谋略的人早就死在战场上了,哪里还有机会往上升迁。
相比于这些退下来的武将,与之搭配的文官数量反而太少,毕竟之前大部分文官都逃离了西北,如今是真的太缺文官。
由于人手短缺,以现在文官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原定的四级系统分类需求。
因此池非只能退而求其次,暂时只分成中央、省、府这三级系统,省掉了县级清廉社。
实际上应该说只有省、府两级清廉社,因为现在中央清廉社有且只有一个人在统领全局,那个人就是大将军宁志远本人。
可以说,现在宁志远不仅是西北军政一把手,还兼任中央清廉社的总负责人,三权独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西北加东北土皇帝了。
而清廉社制度暂时只在西北试行,不会在东北那边实施。
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政策,总要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再说,不能操之过急。
池非虽然是整个清廉社监察制度的设计者,但具体人选安排方面他就帮不上什么忙。
毕竟他对各个官员和将领的资历和能力都不太了解,这只能由岳父他们来决定了。
等池非跟着宁志远等军方大将忙完一轮后,新年终于要来了。
看到新政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宁志远大手一挥,让所有人先好好过完这个年再说。
此时宁府上下,正喜气洋洋地做着过年的各种准备。
阿芷是最高兴的一个,除了大姐宁雅珊外,一家人几乎全到齐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心上人也在她身边。
于是她整天带着池非到处游玩的,去的都是她以前经常去的地方。
池非见她这么高兴,也不禁受到了感染,以十分轻松的心情陪她到处去玩。
有时兴之所至,还跟小妻子在野外捉鱼和烧烤,让阿芷玩得都不想回府了。
因为回去得太晚,这丫头还被岳母姚氏给训了一顿,只好搭拉着脑袋向池非撒娇求安慰。
……………………
就在西北众人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时,京城朝堂这边却是冷冷清清、气氛压抑。
因为近一个月来,顺天帝已经数次下旨训斥几位军方大将软弱无能,导致胡人在南方各地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顺天帝所训斥的那几位军方大将,几乎全是安国公的心腹手下。
其中的意味,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这是皇上在敲山震虎。
明面上骂的是那几位军方大将,实际上骂的是安国公本人。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正是因为安国公让出燕南、臻远两省的做法,才导致胡人在南方内陆地区越来越难以控制。
很显然,皇上与安国公决裂的传闻是真的,并非是在演戏。
一时间,朝堂之上各个官员人人自危,都不敢随便出声,以免要被迫站队。
虽然安国公大权在握,权倾朝野,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顺天帝毕竟是天家血脉、朝廷正统,拥有着天然的法理优势。
一个是正统君王,一个是犀利权臣,如今双方交恶,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谁也不愿在这时候表明立场。
其实对于不断在南方地区攻城拔寨的胡人,安国公等领军勋贵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干等着。
一个多月前,安国公终于把镇守江南的数万精兵调到了屏南的江口府,与之前集结的三十多万地方卫所士兵一起,形成了一支多达四十多万人的大军。
此时天气愈发寒冷,并不适合远程行军。
安国公身为领兵多年的老将,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他把这批精兵调到南方,只是为了加紧南方各府的布防,不让胡人进一步蚕食南方各个县城。
经过一个多月的偷袭作战,此时胡人已经又多占据了三个府城,可谓收获颇丰。
不仅如此,从西南高原上,仍然还有无数胡人牧民正拖家带口地赶往到燕南和臻远这个被胡人实际占领着的内陆地区,胡人内迁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过。
就在新年刚过的头一天,一队胡人使者突然骑快马来到京城要求覤见顺天帝,并且十分傲慢地说要对大魏之主献上国书。
在看完胡人使者带过来的那封国书后,顺天帝整张脸变得一片铁青,一副想要直接拔刀砍人的可怕表情。
原来,胡人在国书中宣称,大厥愿意跟大魏和谈,以结两国百年之好,但前提是大魏要割让西南以及整个南方地区给大厥。
此事很快就传开来,全京城不管是勋贵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为之哗然。
第268章。268 防范
“老章,还真让你给猜中了,胡人果然想将南方内陆地区占为己有。”看着来自京城的密报,宁志远不禁叹了口气。
章文轩老先生捋了一下胡子说:“虽然无法跟繁华富裕的江南相比,但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的南方内陆地区对于长年生活在关外的胡人来说简直也是一块大肥肉。
这些关外豺狼一旦进来,又岂肯轻易退去。谢家等人还是太低估胡人的狼子野心了。”
宁志远冷笑道:“说白了,在安老贼眼中,我宁志远才是心腹大患,胡人只是疥癣之疾。
对于安老贼来说,手上的权势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民族存亡、国仇家恨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如今事情搞成这样,我看安老贼如何收场。”
“主公,此事虽然离我们颇远,但下属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早做准备比较好。”
“你的意思是要封锁乌江?”
“是的。上次伪朝已经把十几万流民当烫手山芋一般扔过来任其自生自灭,我们好不容易才在苏先生烧山造田的奇谋下安置了这批流民。
万一随着南方局势的不断恶化,下次再出现大批流民,难保伪朝不会故技重施,再次把那些流民强塞给我们。
我们光是安置现在这批流民就已经竭尽全力,实在没办法再收容再多的流民。
为了不让主公做这个恶人,最好的办法还是封住乌江,不让伪朝的船只过来。”
“你说得对,我们是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我原本就有意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师以称霸整个外海。等过完年后,我会叫下面的人加快进度,先把乌江两岸封起来再说。”
“主公,我建议由大公子负责此事。”
宁志远愣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章文轩的提议,显然是想让他的长子宁雅柏借此机会立功,以增加军中的声望。
不过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意思,更深层的用意在于章文轩想试探一下,对于未来继承人的人选方面,主公有没有考虑过次子宁雅枫。
毕竟有些大家长会比较偏爱幼子,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而且二公子与大公子年纪相差不大,也同样在军中任职多年,如果主公有意让二公子继承宁家,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但继承人这个问题事关重大,绝非小事,最好还是提前定下来比较好。
从章文轩的角度来考虑,当然希望遵从传统的嫡长继承制,以免将来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纷争。
更何况大公子宁雅柏为人沉稳干练、能力出众,是十分优秀的继承人,不管是嫡长子身份还是自身能力都无可挑剔。
“这样也好,那我就让柏儿负责此事。”想清楚章文轩的用意后,宁志远决定给身边这位顶级幕僚一颗定心丸。
听到主公的回答,章文轩这才松了口气。
如今难得西北发展得这么顺利,他真的不希望因为继承人问题而出现什么变数。
先皇靖安帝时期大皇子和二皇子相争就是最好的反例。
同样的情况绝不能在西北出现,如今的西北实在折腾不起。
其实章文轩多虑了,宁志远原本就打算由长子宁雅柏继承家业。
鉴于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就是因为出了太多败家子才逐渐败落的,因此宁家历代家主对于子女的家教都十分严格。
想像其他纨绔子弟那样终日寻花问柳、斗鸡遛狗想都别想。
宁家子弟只要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到西北去历练,早早远离京城的繁华喧闹,为的就是不让其乱了心志。
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