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不是姚氏硬拉着他,他已经在赶往九江的路上了。
他也想亲眼看看这种有极大希望能够养活西北全境军民的宝贝究竟长什么样。
第307章。307 江东
在土豆育种成功后,池非很快就收到了岳父宁志远充满喜悦之情的回信以及简书棋的任命书。
宁志远以西北大将军的身份,任命简书棋为正六品的西北户部农事司主事,全权负责土豆在西北的推广种植事宜。
严格意义来说,宁志远身为靖安帝的臣子,是没有资格随意任命官员的。
如果换作以前,这已经跟叛逆无异,是要夷三族的大罪。
但宁志远这个老狐狸自然不会落人把柄,他在任命官员的时候,都会加一个“代”字,意即暂时代理之意,并非正式的任命。
而且他振振有辞地声称,他效忠的是靖安帝,而非轼君轼父之逆贼所把持的伪朝。
既然他的主君已经被奸人谋害,他身为先帝的忠臣遗孤,为了维护先帝的地盘,自然有临时任命之权。
此番言论很快从西北流至江南等地,在士林当中引发了不少的争论。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宁志远的狡辩之辞,但只要他在西北或东北两地一天不举办科举考试,在任命官员时一天不去掉这个“代”字,还真就拿不出过硬的证据说他是乱臣贼子。
毕竟人家打的是先帝忠臣遗孤的旗子,而且一直以先帝所封的西北大将军自居。既没有自立为王,又没有作其他违背臣子之事,在官场道德方面确实没什么可攻击的地方。
甚至有许多怀念靖安帝治理时期政通人和、天下安宁光景的读书人虽然表面不说,但心里还是挺钦佩这位敢作敢当的西北大将军。
简书棋在收到这份任命书时,真是又惊又喜。
此事一旦做成,无疑将是一个天大的功劳,对他以后的仕途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他心里也很清楚,他能拿到这份任命书,肯定跟好友池非帮他向大将军举荐脱不了关系。
否则他一个刚刚逃来九江没多久的外人,凭什么一下子就能当上正六品的户部官员,而且负责的还是如此重要的大事。
想到这里,简书棋心里只感到暖烘烘的一片。
以他跟池非的关系,这时候说多谢反而显得生份。
他已经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办好此事,不仅是为了西北和东北的军民不再挨饿,也是为了不让举荐自己的好友丢脸。
为了对土豆的培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简书棋不仅亲自用池非教的方法把剩下的所有土豆全部切开种植,而且每天都待在试验田里观察并记录种苗的生长情况,不到天黑都不肯回去。
好友跟他说过,等这批土豆长好后,他就会以户部农事司主事的身份带着绝大部分的种苗去西北进行更大规模的推广种植。
到时远在西北的大将军宁志远会给他最大的行事权,让他能够在不受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安心做事。
第一批种苗会先在军方所控制的军屯地里种植,等种植成功后才会向全西北所有百姓推广。
如果顺利的话,只要三到四年时间,土豆就会取代小麦、高梁成为西北军民的主要粮食。
至于成功与否,就要看他自己了。
一想起今后自己要做的事,简书棋可谓是热血沸腾,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土豆的育种工作当中。
……………………
土豆这种全新的农作物进入九江只有少数人知道,京城方面更不知道此事。
此时的大魏朝廷,正处于多事之秋。
好不容易压制住南边胡人北进的势头,而西北和东北的宁家又没有太大的异动,原本局势应该算是稳定下来了。
但还没等朝廷众官员高兴太久,江东一带又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乱,这让原本就有些捉襟见肘的大魏朝廷再次疲于奔命。
这次发生在江东的民乱不像其他地方因为不断加税所引发的小规模民乱那样简单,因为这次发生暴乱的乱民足有四十多万人。
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远非普通地方民乱可比。
这次民乱的源头,就在于江东一带试行的梯田法上面。
原来,朝廷为了安置这些从南方逃亡而来的流民,把所有流民驱赶到以山地为主的江东境内,然后在当地学东北的漳州府和临祈府那样沿渭江附近大建梯田。
流民们为了活命,只能按官府的命令去挖渠造田。
原本刚开始还算顺利,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各地官府对途经的物资和粮食层层盘剥截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至于到后期,救济粮全部被换成陈粮已经是小事,更要命是里面还掺杂了大量的沙子。
至于耕种工具什么的更是些能看不能用的样子货,根本无法用于开荒种田,使得流民们对官府的恨意日渐加深。
京城的各级官员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其中的猫腻。
可是雁过留毛原本就是官场的惯例,谁也不敢说自己没干过类似的事,于是所有人都开始装聋扮哑当不知道此事。
终于,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原本就对官府心存恨意的部分流民们终于爆发了,不仅把当地的官员全部打死,而且还到处抢掠杀人,直接就造反了。
在这些流民当中,领头的是一个名叫杜津的年轻人。
他不仅率先举起了反旗,还自封为江东王,声称要与所有跟随他的人一起造太平、谋富贵。
在他的带动下,几乎大部分流民都加入到他的队伍当中,变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造反大军。
自封为江东王的杜津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对当地百姓开仓放粮,并且大肆抢劫当地富绅商人,然后把他们的土地分给愿意追随他的百姓。
如此一来,自然有更多不堪重税的平民百姓愿意加入他的大军一起造反。
没过多久,这支原本由二十多万流民组成的队伍逐渐壮大成一支四十多万人的造反大军
由于朝廷把大部分兵力都用于防守南方的胡人和西北军去了,使得江东这边的兵力原本就十分薄弱。再加上流民实在太多,各地卫所根本不敢阻拦。
仅仅几个月时间,这支由一半流民一半当地百姓所组成的造反大军就势如破竹一般占领了多个府城,几乎占了半个江东,而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消息传到京城后,朝廷上下一片震动。
第308章。308 局势
房间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药味,并且不时能听到咳嗽声。
咳嗽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权倾朝野的安国公谢明顺。
虽然安国公是个武将,而且一向身体强健,但毕竟年事已高。
自上个月病了一场后,至今还未完全恢复过来。
对于他这次生病,谢氏一族大为紧张。
如今时局不稳,正是多事之秋,万一作为顶梁柱的安国公有什么事,底下的人还真不一定能够控制得了局面。
不是谢家无人可用,而是安国公太强了。不管是手段还是城府,包括他的次子谢昱珩在内,还没有任何一个谢家人能够顶替他的位置。
面有病容的安国公谢明顺在咳完一轮后,继续凝神看着手中的战报。
他的次子谢昱珩以及三个孙子全都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边等着。
这三个孙子分别是谢长风、谢长宇、谢长琤,皆为谢昱珩的亲儿子,而且全是庶子。
谢昱珩的嫡妻只生了一个女儿,但在生产的时候伤到了身子,从此再无所出。因此谢昱珩并无嫡子,三个儿子全是妾室所生的庶子。
反观安国公的长子谢昱昆倒是有两个嫡子,分别是已经身故的嫡长子谢长志以及成了驸马的嫡次子谢长亭,另外还有一个年仅九岁的庶子谢长音。
其中安国公对嫡长孙谢长志的期望最大,甚至从小就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可是他万万也没想到,这个被他寄以厚望的嫡长孙竟然会死于胡人的偷袭之下。
而嫡次孙谢长亭与他的兄弟们不同,完全是个只喜读书不喜练武的书生,因此才会被安国公选为充当驸马的人选,相当于是将这个嫡次孙给放弃了。
自从大房家主谢昱昆和长子谢长志战死后,国公府大房一脉就无法避免地衰败了。
毕竟剩下的嫡次子谢长亭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而庶子谢长音今年才九岁,这两人都撑不起大房的门梁。
反观二房谢昱珩这一边,不仅谢昱珩本人健在,而且三个儿子也都在军中任职。
两相比较下,自然是二房这边占尽了优势。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将来能够继承安国公府的,只会是二房。
对此谢昱昆也是很清楚的,并且心里窃喜不已,只是不敢在父亲安国公面前表露出来罢了。
过了一会,在看完手中的战报后,安国公沉着脸说:“对于江东那边的乱民,你打算如何处置?”
谢昱珩回答道:“回父亲,自然是要杀一儆百。只是乱民势大,一时间不知该从哪里调兵镇压。”
安国公想了一下才说:“从京城五军营这边调三万人过去,再加上当地卫所的守军,拼凑一下应该能够凑出一支七、八万左右的人马出来。
凭这些人马想要收复整个江东肯定力有不逮,但遏止其势头应该还是可以的。
等招募过来的新兵训练成军后,再收复江东不迟。”
谢昱珩的小儿子谢长琤忽然问:“祖父,与其等新兵成军,何不直接从江南调精兵镇压?”
安国公用意义不明的眼神看着他说:“哦,你有何看法?”
见祖父发问,谢长琤顿时心中一喜,赶紧回答道:“这几年来西北和东北忙于治理、龟缩于一地,显然是打算偏安一隅。
孙儿在想,与其把大量精兵压在江南驻防,还不如抽出一部分兵力用于平定江东的民乱。
只要能够调用江南的精兵,那我们在兵力上就不至于捉襟见肘、处处为难了。”
看着侃侃而谈、急于表现的孙子谢长琤,安国公的表情逐渐变得阴冷起来,然后冷冷地骂了一句,“蠢货。”
听到祖父这句评语,谢长琤顿时脸色大变、呆站在原地。
谢昱珩看到父亲生气,立刻大声喝道:“你这逆子,还不赶紧向祖父请罪。”
谢长琤马上跪下来请罪道:“孙儿错了,请祖父不要生气。”
谢长风和谢长宇两人则是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个平日里深受父亲宠爱的弟弟吃鳖。
安国公盯着跪下的谢长琤冷声道:“你说宁家打算偏安一隅?
你可知道,这几年来,西北已经增兵二十多万。
宁家之所以看上去安份守纪,那是因为他们正在大肆练兵。
你竟然想在这时候调出驻防江南的重兵,万一这时候西北军大举进攻江南,你又该如何应付?
我说你是蠢货难道有说错吗?”
被骂得无地自容的谢长琤赶紧磕头道:“是孙儿鲁钝,祖父并没有骂错,请祖父原谅。”
安国公懒得再跟谢长琤这样的小辈计较,只是告诫道:“以后多跟你几位哥哥好好学学,做事多想想后果,别再发鲁莽之言。起来吧。”
“是,祖父,孙儿下次再也不敢了。”被当众训了一顿的谢长琤诚脸色难看地站起来退到一边。
尤其是在看到同父异母的大哥和二哥正幸灾乐祸地看着他时,谢长琤心中更是又羞又恼。
等儿子和孙子都离开后,安国公随即感到一阵疲倦,有种心累的感觉。
他本身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才好不容易继承安国公府的过来人,二房各人的心思,他自然一清二楚。
包括次子谢昱珩在内,二房的子孙虽说也算出色,但跟已经身故的嫡长孙谢长志相比,不管是心机还是手段还是差了不少。
谢长志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