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长志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家族继承人,与他是否嫡子无关。
毕竟安国公本人就是庶子出身,对于嫡庶之分并不怎么在意,他在乎的是继承人是否真的有能力掌控谢家这条大船。
可是如今看下来,除了二房的庶长孙谢长风还有些值得期待外,其他人只能说资质一般、难堪大用。
对于如此的局势,安国公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危机四伏。
虽然谢家在朝廷当中已经相当于隐皇帝,权倾朝野、风光无限,但其背后却危机重重。
南有胡人作乱,北有宁家虎视眈眈,再加上地方民乱不断,可谓是雪上加霜。
盘据南方的胡人固然是心腹大敌,但更让他感到危险的却是西北的宁家。
如果宁家不断发起进攻还好一些,至少能够探清他们的虚实。
但这几年来宁家却完全没有任何动静,只是一直在招募新兵,显然是在积蓄力量,准备时机一到就发起大举进攻。
胡人就像豺狼,只要喂饱的话暂时还能与之周旋下去。
但宁家不一样。
安国公早已看出,宁家之所图,与他们谢家一样,都是这个天下。
自古皇权之争,从来只有你死我活这一条路。
因此,相比于胡人,宁家才是谢家真正的死敌。
原本西北军就已经强悍无比,如果再等宁家将这新招募的二十多万新兵练成强军,谢家肯定难以匹敌。
要想破局,必须要从其中一方抽身出来,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另一方。
否则再被两边夹击的话,谢家只会被活活拖死。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看来,是时候要采用那个计策了。
想到这里,安国公眼中露出了决断之意。
第309章。309 决议
几天后,一直如同隐形人一般没什么存在感的和安帝突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决议:他要跟南方的胡人议和。
此议一出,顿时在朝堂之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朝廷诸公之所以感到如此惊讶,那是因为此议和跟彼议和完全不同,是一件真正丧权辱国之事。
实际上早在胡人占领了南方大片区域后,朝堂之上就有官员提出应该跟胡人议和,以免战火进一步蔓延下去,甚至烧及江南等地。
那时胆小怕事的和安帝赵焞安也希望跟胡人停战,于是在安国公的默许下,迅速派出使者向胡人求和。
然而谁也没想到,胡人的回复却是:议和可以,但大魏要答应向大厥称臣,并每年向大厥纳贡。
在得到胡人这个回复后,满朝惊怒,顿时没有人敢再提议和之事。
因为谁一旦再提,得罪的不仅是天家,在民间也肯定会招来骂声一片。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谁真的促成了大魏向胡人称臣纳贡之事,那肯定会遗臭万年,遭天下人唾骂。
这个锅实在太大了,没有任何官员敢背在身上,因此自然没有人敢再提此事。
同样的,消息传开后,民间一些原本想要跟胡人求和的声音也一下子消失了。
人人都在骂,这些胡人真是不识抬举,果然是番邦野族。
然而谁也没想到,隔了这么久之后,再次提出议和之事的不是别人,竟然是和安帝本人,这自然会引发朝堂震动。
在听到和安帝的决议后,绝大部分官员的心里都只有一个想法:皇上疯了吗?不,应该是安国公疯了吗?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真正把持朝政的人是安国公,也是众所周知的隐皇帝,和安帝只是一个按他吩咐行事的傀儡皇帝罢了。
如果没有得到安国公的默认,和安帝哪里敢自作主张。
换句话说,真正想向胡人议和称臣的不是和安帝,而是安国公。
这位隐皇帝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难道真的要向胡人称臣纳贡?
在没搞清楚安国公的真正意图之前,所有官员都不敢随便反对,以免惹祸上身。
当消息传至民间后,顿时一片哗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此事是真的。
现在议和,不就相当于向胡人称臣吗?
此事在士林当中更是引起了剧烈震动,无数读书人在听闻此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堂堂大魏皇朝竟然要向蛮夷番邦称臣纳贡?!这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
但没过多久,让无数读书人感到又惊又怒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和安帝竟然真的派出使节前往南方议和。
在得知此事后,京城的读书人几乎集体抓狂。
不管身上有没有功名,上千个读书人通过四处奔走、相互串联的方式约在一起,然后在约定之日一起涌到皇宫正门外面跪下呼喊着同一句话。
“请皇上收回成命。”
“请皇上收回成命。”
“请皇上收回成命。”
上千儒生一遍又一遍地齐声呼喊着这句话,引来了越来越多平民百姓的驻足围观。
到了中午的时候,围观的百姓已经多达几万人,几乎把整个皇宫正门围得水泄不通。
虽然当地官府不断喝令儒生们离开,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继续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
由于儒生们实在太多,当地官员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焦急地等着上头的命令。
终于,管事的人来了。
当新任巡城御史宋淮安带着三千官兵出现时,顿时在民众当中引起了一片恐慌,许多围观的百姓纷纷走避,以免惹祸上身。
巡城御史宋淮安走到所有儒生面前冷声道:“如果你们现在离开,本官念在你们是初犯的份上,可以不追究你们的过错。
但如果你们还是冥顽不灵的话,那就别怪本官不客气。”
儒生们没有理他,继续大声呼喊着:“请皇上收回成命。”
看到这些儒生如此固执,宋淮安怒道:“好,既然你们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别怪本官不客气。
来人啊,给我把这些愚生统统抓起来,一个也别放过。”
在宋淮安的一声号令下,那三千官兵立刻凶神恶煞地冲过去抓人。
儒生们拼命挣扎,但这些文弱书生哪里是孔武有力的官兵们的对手,很快就被压制下来,有不少人还被官兵打得头破血流、狼狈不堪。
就这样,这些集体请愿的儒生被官兵全部抓了起来并关在了大牢。
由于人满为患再加上监牢不够,原本每间只能关七、八个人的牢房一下子就关了二、三十个人,每间牢房都挤满了人。
为了惩罚这些闹事的儒生,官府的判决很快就下来了:所有人终身不得参加科举,如果身上有功名的就直接革去功名,永不录用。
这个判决一出,顿时让这些儒生的家属陷入到绝望当中。
古代社会一个普通家庭要供养一个考科举的读书人是十分艰难的,有时就算集全家之力也不一定供养得起,实在是花费太大了。
有些有田有地的小康之家,甚至会因此而变成贫户。
要供一个读书人出来,是真的很不容易。
这一千多个儒生,除少数富贵人家出身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无数家庭砸锅卖铁好不容易才供养出来的。
为的就是期待家中子弟有一天能够考上秀才、举人甚至是进士,从而改变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如今官府这个判决,无疑于让这些家庭多年来的付出和努力全都付诸东流,这当然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绝望。
但绝望归绝望,人还是要救出来的。
于是这些儒生的家属开始到处跑关系、送礼,想把家中的子弟从狱中捞出来。
这下衙门里的官员高兴坏了,光是收钱都收到手软。
整个衙门上到官员下到狱卒,全都赚得眉开眼笑,比过年还高兴。
如果换作以前,早就有官员冒死直谏了。
但自从顺天帝登基并设立缉事府后,有骨气的官员早就被屠戮一空。
如今朝堂之上,全是一些明哲保身、贪生怕死的官员。别说死谏,就是敢出声反对的人都没几个。
这大魏朝廷的腰骨,早就断了。
这还只是京城这边的情况,当议和的消息传开后,在各地百姓和读书人当中同样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只要是稍微有些骨气的人,都感到无比屈辱。
第310章。310 练兵
和安帝要向胡人议和称臣这件事不仅在大魏境内引起了震动,在西北和东北两地同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老章,此事你怎么看?”在西北大营内,刚刚看完密报的宁志远转头看向身边的心腹幕僚。
章文轩老先生表情凝重地说:“主公,谢家此举,乃破釜沉舟之计。
如果属下没猜错的话,谢家可能想倾全国之力,对西北发起大战。”
宁志远表情一凛,赶紧问道:“此话怎讲?”
“西北和东北两地大量增兵之事,谢家不可能不知情。
原本三十多万人的西北军就已经是难以匹敌的强悍之师,如果再增加二十多万人,谢家自知绝非对手。
因此谢家想趁主公还未把这二十多万新兵练成强兵之前,先下手为强。
但如果谢家想集全国之力征战西北的话,那已经占据了南方大片地区的胡人怎么办?
万一这时候胡人从背后捅刀,那谢家岂不是腹背受敌。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安抚好胡人,让他们不会趁火打劫。
至于如何安抚胡人,议和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属下相信,只要能够跟胡人议和成功,谢家什么条件都会答应,称臣纳贡自然不在话下。
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可以集中兵力对付西北的时机。
等西北平定后,再集中力量对付胡人,这就是谢家的计划,也是他们最后翻盘的机会。”
宁志远冷笑道:“谢老贼为了对付我们宁家,还真是煞费苦心啊。竟然连向胡人称臣纳贡这种馊主意都想得出来。”
章文轩正容道:“主公,如果此事是真,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这是当然。
既然谢老贼想跟我们打,那我们就遂他意跟他好好打上一场。
看看是他的西南军厉害,还是我的西北军厉害。”宁志远杀气腾腾地说道。
虽然知道此战在所难免,但章文轩还是感到有些可惜。
现在开战,对西北来说还是太早了。
那二十几万新兵想要成为强兵,至少还需要操练几年时间方可真正上战场。
而且打仗打的不仅是兵将,还有钱粮。
如今在东北,尤其是九江府那里经营得越来越好,商业发达,百业兴旺。
基本上军中大部分士兵的军饷都由此而来,因此军饷方面是不成问题的。
但粮草却一直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如果按照原本三十万西北军的规模,西北加东北两地的粮食产出,再加上海外购粮等额外补充,是能够养活全军的。
但问题是现在突然多出了二十多万新兵要养,这个负担就大了。
现在倾其所能,也仅能做到勉强维持而已。
不过前一段时间听说在九江担任知府的苏先生找到了一种适合在西北种植,名叫土豆的高产粮食种子,并且已经育种成功。
苏先生在信里写得很清楚,只要这种来自海外的作物能够在西北大面积种植成功,就有极大的希望能让西北全部军民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
苏先生为人做事一向谨慎可靠,既然他都这样说了,那就表示确有其事。
这对于整个西北来说确实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主公也为此高兴了足足一个多月。
既然有了这样的高产作物,只要在西北种上几年时间,应该就可以彻底解决军粮紧张的问题。
不管是练兵还是种粮,都需要时间。
而如今的西北,缺的也正是时间。
章文轩现在只希望这场无法避免的大战能够尽量来得晚一些,让西北有更多的时间作准备。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