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是练兵还是种粮,都需要时间。
 而如今的西北,缺的也正是时间。
 章文轩现在只希望这场无法避免的大战能够尽量来得晚一些,让西北有更多的时间作准备。
 ……………………
 从这天起,西北和东北两地同时进入了紧张的战备时期。
 在军事方面,各级军方将领纷纷对治下士兵加强了日常的操练,各个兵器作坊也开始分早晚两班日以继夜地大量制作武器和守城器械。
 在地方治理上,除商业繁华的九江府外,其他各个府城都实行了宵禁,人员进出也要进行严格的盘查,以防有奸细混入。
 不仅如此,各地官府开始在农闲的时候组织治下的青壮平民一起加固城墙,并在城外修筑护城河、瓮城、炮楼等军事设施。
 如此这番架势,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回真的要打仗了。
 西北那边还好一些,毕竟当地民风彪悍,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跟胡人隔三岔五地打仗。
 东北这边除了西北军刚进来那会小打过一轮外,这么多年来都未经大的战事,因此当地百姓都有些人心惶惶、恐慌不已。
 池非所治理的九江府,虽然为了保持商业繁华没有实行宵禁,但军事布防方面却一点也不比其他府城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仅加固了城池和周边的工事设施,还在港口那里又多造了好几个炮台,防止敌人从海上偷袭。
 因为池非不懂军事,所以这些布防加固工作都是由大舅哥宁雅柏亲自指挥的,他只是负责协助罢了。
 不过虽然他不懂军事,但有些建议还是可以提一下,就看宁雅柏他们能不能接受了。
 “你的意思是,让老兵来带新兵?”听完妹夫的建议后,宁雅柏顿时眼睛一亮。
 池非点了点头说:“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让一个老兵负责带一个新兵,进行一对一的教导。
 平日里新兵老兵一起训练,然后私下里由老兵来教导新兵各种打仗的经验和常识,相当于师徒关系。
 这样做的话,新兵应该能较快地适应训练和打仗。
 为了增加老兵们的积极性,他们也不是白白教人的,是有奖赏的。
 每隔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定期把所有新兵聚集起来进行检验。
 如果检验及格的话,就给负责教导的老兵发奖金,如果不及格就不奖励。
 为了拿到奖金,老兵们肯定会用心教导自己负责的新兵。
 这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导,应该比一个教官教多个新兵效果要好得多。”
 宁雅柏听完立刻拍手叫好:“这个法子好,让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这法子实在太妙了。”
 “你先别高兴,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究竟行不行还要试过才知道。”
 “这有何难,我明天就去找军部要几千新兵过来,然后全部打散加入我的部队,再用你的法子试试。
 想不到你这小子对于练兵还有一手,真不知道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好像什么都懂一些。”
 “行了,行了,别拍我马屁了,等你试过再说吧。”
 “臭小子,看你得瑟的样子。”宁雅柏笑骂着捶了他一拳,心情大好。
 看到大舅哥接受了他的建议,池非心里可谓喜忧参半。
 虽然这个建议是他提出来的,但其实他心里也没底。
 这个老兵带新兵的做法,当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那个世界里他所在国家的人民子弟兵的做法,有着悠久的光荣传统。
 原本关于军事方面他这个外行人是不适合提什么建议的,但如果真如章文轩老先生所推断的那样,大战可能会在不久之后爆发的话,那这二十多万新兵能否尽快成为有用的战力,将会影响到整个战局。因此他才冒险提出这个建议。
 池非也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否适用于这个古代社会,只能先看看再说吧。
第311章。311 议和
 “好一个老兵带新兵,大帅,这法子极妙。”西北大营里,李定北在听完宁志远的话后,顿时眼睛一亮大声叫好。
 包括萧志坚在内,其他几位西北老将也觉得此计甚好,纷纷点头大赞。
 宁志远中气十足地说:“此策已经在东北那边找几千新兵试行了一段时间,效果极好。
 在老兵手把手的教导之下,许多新兵已经逐渐上手,比常规的操练要快得多。”
 一个老将点头道:“虽说发放奖金要多费些军饷,但只要能够将新兵尽快练起来,这些钱是值得花的。”
 李定北却有不同的想法,“不,我倒是觉得总体花费会更少。
 因为新兵越早成军,花在训练上的时间和军费就越少,所以算下来肯定是赚的。”
 萧志坚也赞同道:“定北说得有道理,这样算下来确实是赚的。”
 宁志远笑呵呵地说:“既然你们也觉得此策好,那我们就在西北这边试行一下。
 你们回去以后,各自挑几千新兵打散编入你们的部队,然后施行此法。
 如果效果不错的话,就在全军实行。”
 李定北想了想说:“大帅,既然要搞,不如我们干脆搞得庄重一些。
 例如挑个好日子举行一个拜师大典,在大典上让新兵们各自拜一个老兵为师,把这师徒关系彻底定下来。您看怎么样?”
 宁志远听完大赞道:“好,这个提议不错。老章,你觉得怎么样?”
 章文轩出列拱手道:“李将军这个提议确实好。有了这层师徒关系,不仅老兵会更加用心教导,新兵也会更加听话。
 只是老夫担心这师徒关系一定,会出现少数老兵把新兵当下人使,甚至随意打骂的情况,所以该告诫的还是告诫一下比较好。”
 宁志远大笑道:“果然你们这一老一少想的都一样,阿真也提起过这个问题,担心老兵会任意打骂新兵。
 因此他和柏儿在东北试行的时候,还特意成立了一支稽查队,定期对新兵进行私下里的问询。
 一旦发现有这种违规行为,就会剥夺老兵的教导权,把新兵交给其他老兵来带。
 如果要在西北试行的话,我也会成立类似的稽查队,同时还会赋予他们在平日里检查军纪的职权。”
 众大将一听,这才知道原来提出此策的人正是大帅的小女婿池非,心中不禁一阵恍然。
 这种天马行空一般的奇思妙想,还真像那个人所想出来的法子。
 对于池非这个人,这些军方大将早已有所熟悉和了解。
 从防治西北瘟疫开始,到后来西北独立后,最早提出往东北开拓的人就是他。
 之后为了安置流民所提出的梯田法,以及后来的改良官员选拔制度、建立监察百官的清廉社制度,再到如今的练兵新法,几乎全都出自那个人的手笔。
 也正因为当年他所提出的开拓东北这个大方略,如今东北各地发展得极好。
 尤其是九江府那边,更是一跃成为中原地区数一数二的港口城市以及最大的产盐地区。
 如今军中大部分的军饷,几乎都来自于那里。
 可以说,西北和东北能同时发展得这么好,都跟那个人当年所提出的种种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样的奇才,怪不得大帅会把九江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来管。
 于是在没有人反对的情况下,老兵带新兵这种全新的练兵方法正式在西北这边试行。
 按照李定北将军的提议,几天后,大将军宁志远在西北大营的操练场上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拜师仪式。
 一共五万新兵在十几万士兵的见证下,与同样数量的老兵正式确立了师徒关系。
 老兵们要与这些新兵同吃同喝一起训练,并且负亲自教导的责任。
 既然是师徒关系,如果新兵犯错,负责带他的老兵也要负连带责任一起受罚。
 每隔一段时间,大营都会对新兵进行不同程度的实战检验。
 如果检验及格的话,就会对负责教导的老兵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直至新兵能够真正独当一面为止。
 虽说要手把手地教新兵颇为麻烦,但为了拿到额外的奖金,这几万老兵们还是很兴奋的。
 因为每次检验及格后,发放的奖金几乎相当于一个月的军饷,这钱可不少了。
 而且这奖金不是只发一次就完事,军部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对新兵进行比上一次更加严格的实战检验。
 这样算下来,等新兵能够独当一面时,负责教导的老兵们能够拿到的奖金总数就会变得十分丰厚。
 再加上所有老兵都没试过收徒这种体验,一时间都觉得十分新鲜。其他还没机会带徒弟的围观老兵更是对此十分眼热。
 就这样,不管是用常规的方式进行练兵,还是全新的老兵带新兵之法,全军上下都投入到这种集体大练兵的热烈氛围当中。
 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可能不久之后就要打仗了。这是几位将军亲口所说,不会有假。
 谁也不想死,为了保命,自然没有人敢在这时候放松下来。
 ……………………
 就在西北和东北两地紧张练兵之际,京城方面派去南方议和的使节终于回来了,并带来了胡人的回复。
 胡人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同意议和,但前提是大魏朝廷要向大厥称臣,并且年年纳贡不得中断。
 大魏朝廷要对大厥皇朝以臣子自居,大魏每年需向大厥纳贡岁银二十万两,绢四十万匹。
 老实说,这二十万两岁银和四十万匹绢的贡礼,与大魏每年接近上千万两的军费开支相比,真不算多,甚至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只是要向胡人称臣这个要求实在太过屈辱,这才是最让天下读书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相比之下,各地百姓虽然也觉得胡人确实过份,但心里面却也希望朝廷能够跟胡人议和成功。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谁当主子其实没什么区别,还不是一样要交各种田赋杂税,身上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反正日子都是一样过,朝廷还不如直接向胡人称臣,这样就不用再打仗死人了。
 什么忠君爱国,那是读书人和官老爷们的事,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关系不大。
 这就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心里想法。虽然麻木冷漠,但却无比现实。
 虽然遭到了无数读书人的反对,但可惜这些人无官无权,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至于朝堂上的各级官员,更没有人敢轻易表达意见,几乎全都在装死,就等和安帝,或者应该说是在等安国公的反应。
 但既然议和的使者已经派出,表示此事十有八九会定下来。
 果然,几天后,和安帝在朝堂上对着所有官员痛哭流涕道: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宁愿背负这千古骂名,同意向大厥纳贡称臣。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和安帝在演戏,但底下的官员还是赶紧作出一副痛心疾首、感激涕零的样子表示他们能够体谅皇上的良苦用心,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无奈之举。
 第二天,包括真知报在内的京城各家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君臣相泣的“感人”场面,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虽然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都难以接受要向胡人称臣这件事,但事已至此,他们也无能为力。
 和安三年冬,大魏派出使节向大厥递交了国书,正式向大厥朝廷称臣,并且承诺每年都会向大厥纳贡。至于南方各地已经被胡人所占领的地区,大魏答应从此割让给大厥永不追索。
 由于大魏如此听话,大厥朝廷也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求和,两国正式签定了盟约,约定两国从此结百年之好,永不侵犯。
 就这样,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后,由汉人所统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统治的大厥终于达成了和约,停止了战火。
 由于向胡人称臣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