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后,由汉人所统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统治的大厥终于达成了和约,停止了战火。
 由于向胡人称臣并非什么光彩之事,因此朝廷上下都有意淡化此事,尽量不想多提。
 一时间,不管是京官也好,地方官员也罢,都采取同一态度,那就是在私下里怎么说是另一回事,但在公众场合下都对此事避口不谈,这逐渐成了一个不能乱说的禁忌话题。
 由于官场上下全都采取这种沉默的态度,又没有贴出榜文说明此事,使得许多平民百姓甚至不知道朝廷已经跟胡人达成了和约,还以为此事依旧在谈,对事情的发展还处于稀里糊涂的阶段。
 而那些相互串连的读书人则不同,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此事,全都感到憋屈无比。
 但经过京城上千儒生因为向皇上请愿而被断绝科举之路后,这些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只敢找上一两个可信的知己聚在一起痛骂此事。
 这就是民间对此事的大体反应。
 在军事方面,虽说大魏跟大厥两国达成了和约,但毕竟大魏是被动防守的一方,也不敢一下子就把驻防在江口府的大军全部撤走,以免胡人突然背信弃约大举攻城。
 如今的江口府,是保卫江南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处一失,胡人就可大举进军江南,因此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但撤军是一定要撤的,只不过要分批撤离罢了。
 在两国签定和约的两个月后,朝廷终于从江口府撤出了五万大军。
 紧接着一个月后,又撤出了七万。
 之后的两个月内,朝廷从江口府陆陆续续撤出了一共二十多万大军,只留下八万多不足九万人继续驻防。
 而这日撤出的二十多万大军,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调到了江西一带驻扎。
 除此以外,军部把常驻京城的禁军、五军营、边营这三大营当中的大部分士兵也都分批调到了江西。
 这还不止,朝廷还向各地卫所发出了调令,让各地卫所把大部分兵员都调往江西汇合,不得有误。
 甚至就连正在爆发大规模民乱的江东一带,朝廷也派出使节跟那位自封为“江东王”的乱民头领进行了招安谈判。
 那名为杜津的乱民头领看到朝廷服软了,大为得意,也终于肯坐下来跟招安的使节进行谈判。
 在暂时稳住了江东的乱势后,原本派去镇压江东乱民的大军随即调转马头往江西汇合。
 江西是离西北最近的地区,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看出,朝廷之所以要聚集大军于此,显然正是为了要跟西北军决一死战。
 朝廷终于要跟西北军开战了。
 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样一天,但许多人还是感到难以适从。
 毕竟西北军与胡人不同,那是汉家军队,真正的血脉同胞。
 在西北未独立之前,镇国公府宁家多年来力抗胡人战绩彪炳,是名符其实守护大魏边境的两大国柱之一。
 虽然朝廷方面一直称西北军为乱党,是真正的乱臣贼子。
 但西北军一直打着忠臣遗孤的旗子,以先皇靖安帝的臣子自居。之所以独立于西北,那是因为不愿效忠由轼君轼父之人所把持的朝廷所致。
 为此,许多人虽然表面上不敢说什么,但心里对于西北军和宁家还是保持着相当的好感,甚至是敬意。
 如今朝廷要打西北,许多知道此事的有识之士都觉得大为不妥。
 西北军历来是一支能跟胡人抗衡的强军,就算朝廷倾全国之力能够打赢此战,也肯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如果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之时,胡人突然翻脸进犯中原,那可怎么办?
 虽说大魏与胡人已经签定了和约,但胡人一向狼子野心,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火打劫。
 但由安国公掌控的朝廷已经容不下任何反对的声音,在他的强制命令下,各地大军如潮水一般纷纷涌向江西一带。
 仅仅几个月时间,在江西聚集的大军已经达到了七十多万人。如果算上数量更为庞大的民夫的话,足有一百五十多万人之多。比三年前顺天帝的御驾亲征规模更大,声势也更加浩大。
 不仅如此,已经快七十岁的安国公再次披甲上阵,亲自赶赴江西统率大军。
 看到安国公竟然要亲自领军打仗,而且把绝大部分谢家子弟以及心腹部下都一起带上参战。很显然,谢家这回是真的准备要跟西北拼命了。
 同样地,西北这边也早就开始积极备战。
 最明显的一点,那就是各地城墙都翻新加固过,还多了许多新的工事设施,看上去焕然一新。
 不论是大魏这边还是西北那边,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将会是一场真正的生死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大战将至。
第312章。312 祭拜
 正当安国公等人正准备对西北用兵之时,远在京城的大魏后宫却是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自从当上皇帝后,已经胖了整整两圈的和安帝赵焞安正悠闲自得地一边吃着上贡的新鲜水果一边心情愉悦地享受着几位新进美人的服侍。
 自从安国公等人离开京城后,他还是第一次过得如此的轻松自在。
 他多希望安国人等人不要再回来,这样他就可以继续享受下去了。
 虽说他是大魏皇帝,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过是谢家手中的一颗棋子罢了。
 外面的人怎么说他,难道他真的不知道吗?
 不,他当然知道,而且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但那又怎样,难道要他学堂弟赵焞丰那样作死反抗谢家吗?
 赵焞丰有什么下场,几乎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才登基不到一年就客死他乡,而且连尸骨都还没找到。他可不想落得同样的下场。
 他原本就是个有名无权的闲散王爷,他作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够当上大魏的皇帝。
 只要谢家一天不废帝,他就能安安心心地继续当他的皇帝。
 或许是因为他这么听话的缘故,谢家对他倒是挺宽容的。
 只要不是涉及到朝堂之事,不管是广纳美人还是大收各地珍宝,谢家都不会横加干涉。
 对于现在的生活,和安帝十分满意,并不想有所改变。
 至于反抗谢家什么的,他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忽然走过来传话说,焞芳公主来了,正在求见陛下。
 听说堂妹赵焞芳想要见自己,和安帝顿时皱起了眉头。
 对于这个赵氏长房的死剩种,和安帝可一点也不想见到她。
 但对方毕竟是自己的堂妹,而且又是皇伯父靖安帝那一脉的唯一血脉,如果他闭门不见的话,传出去对他也没什么好处。
 想了一下之后,和安帝终于答应去见见她。
 来到偏殿后,和安帝很快就见到了久未露面的堂妹赵焞芳。
 事隔多年,已经嫁作人妇的赵焞芳成熟了许多,五官已然长开,可以看出确实是个美人。
 只是整个人充满了一种沉郁之气,再加上穿着偏暗色的衣服,远看上去仿佛修道的尼姑一样有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焞芳,好久没见了,最近好吗?”和安帝装作关心的样子问道。
 “多谢皇上关心,臣妹过得很好。
 因为要在家中守孝,臣妹已经好几年没向皇上请安,请皇上恕罪。”焞芳公主说完,恭敬地向他行了一个完整的跪礼。
 看到她主动跪下向他行礼,和安帝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
 以焞芳的身份,她这一跪,表示她愿意臣服于他这位新皇,也相当于承认了他的皇位正统性,这其中的意义可不算小。
 “都是自己人,何必这么大礼,快起来吧。”和安帝这回明显说得真诚了许多。
 焞芳公主这才站起来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焞芳这趟入宫找朕有事吗?”
 焞芳公主低声道:“回皇上,再过几天就是父皇母后的忌日,臣妹想恳请皇上允许臣妹进皇陵祭拜,以尽孝心。”
 “原来是这样。这是应该的,朕允了。”
 “谢皇上,臣妹感激不尽。”焞芳公主再次向他行了一个大礼。
 看着毕恭毕敬的堂妹,和安帝心情大好。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女也会有跪下来求他的那一天。
 由于焞芳公主的双手被袖子盖着,和安帝并没有看到,跪在他面前的焞芳公主正死死地捏着拳头,几乎将拳头捏至发白。
 ……………………
 回到公主府后,焞芳公主挥退了所有下人,然后一个人待在房间里足足大半天都没出来。
 直到晚上驸马谢长亭从外面回来时,焞芳公主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般,一脸温柔贤惠地出来迎接他。
 “焞芳,你猜我今天找到了什么?”进府后,谢长亭迫不及待地问道。
 焞芳公主掩嘴笑道:“我又不是占卜先生,哪里知道夫君找到了什么。”
 谢长亭兴奋不减地说:“你一定猜不到,我在一个旧书坊里找到了一本已经绝版的前朝禹安先生的《云溪随记》。
 这本书实在太难得了,我一见到就马上买了下来,等一下我拿给你看看。”
 “就算书再好,也要吃饭啊。夫君,我已经叫人准备好了饭菜,你快去用吧。”
 “好,我这就去吃饭。等我吃完饭就把书拿给你看。”谢长亭一边说一边兴冲冲地走开了。
 到了深夜的时候,原本躺在床上的焞芳公主忽然悄悄地坐了起来,然后借着暗淡的烛光表情复杂地看向身边正呼呼大睡的丈夫。
 丈夫谢长亭在谢家是个异数,甚至完全不像是谢家的人。
 他不像其他谢家子弟那样擅长骑马射箭,只喜欢收藏各类书籍,尤其是已经绝版的旧书,更是他的心头至爱,可以说是个真正的书痴。
 而且他向来以读书人自居,喜欢跟其他文人交往,谈的也多半是诗词歌赋,对军政之事几乎毫无兴趣。
 为了方便与其他读书人交往,他甚至隐瞒了自己身为谢家子弟的身份,只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混入文人当中。
 由于他极少在公开场合露脸,就连他的许多同窗好友都不知道他是安国公的嫡次孙。
 或许就是因为谢长亭的“屡教不改”,包括安国公在内,谢家上下已经基本放弃了他。
 如果不是占着一个嫡次子的身份,估计他在谢家的地位会一落千丈。
 安国公会选他作不能参政的驸马,也是打着物尽其用的想法。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谢长亭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但也正因为他,焞芳公主在经过那场靖安兵变后,才没有受到谢家的追究。
 毕竟那时双方已经拜过堂,在法理上她已经是安国公嫡次孙谢长亭的妻子,这点是毋用置疑的。
 而顺天帝赵焞丰篡位登基后,看在表弟谢长亭的份上,觉得焞芳公主虽然是大皇子赵焞裕的亲妹,但不过是一介女流,又是个外嫁女,不足为患,这才没有对她进行株连。
 更难得的是,谢长亭对她这个公主妻子竟然相当好。尤其是在知道她也喜欢看书后,更是将她引为知己,经常把自己收藏的绝版书拿给她看。
 两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下去,还真有点举案齐眉的味道。
 焞芳公主后来经过试探才知道,丈夫竟然对那场兵变一无所知。他身为谢家子弟,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他真相。
 她推测,估计是因为安国公不喜欢这个孙子,所以才勒令所有人不得告诉他事情的真相。
 但不管怎样,拜丈夫谢长亭所赐,焞芳公主才能在靖安兵变之后,以公主的身份过上安稳平静的日子。
 虽然心里也颇为感激丈夫的关照,但焞芳公主却始终无法对他付出真心。
 平时两人相处的时候,她几乎都是在扮演着一个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