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将这种山寨版手榴弹做好了。
虽然已经做好,并且能够成功引爆,但池非发现其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
例外陶罐本身极容易破裂,稍微用力一碰就破,这样显然不利于长途运输。
要知道原本黑火药就很不稳定,只要用力撞击或摩擦就有可能会引发爆炸。
如果在运输途中因为陶罐破损而出现火药泄漏的话,可能一丁点火星就足以引爆整个车队。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就是爆炸威力有些差强人意。虽然能引爆,但造成的爆炸威力却远远比不上池非印象中的手榴弹。
不过他也知道这已经是黑火药能达到的极限,毕竟现代手榴弹用的是威力要强得多的黄色炸药,两者在爆炸威力上是没有可比性的。
而制作黄色炸药需要用到硝化甘油,以他的知识结构是不太可能做得出来的,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把黄色炸药做出来。
关于密封陶罐容易破损的问题,池非并不打算改用铁罐或木罐来代替陶罐,因为这其中涉及到时间和成本的问题。
这土制手榴弹说白了就是消耗品,点着以后一炸就没了,如果用铁罐或木罐来做密封罐的话,不仅制作时间会很长,而且成本也会直线上升。
这对于日后大量制作是不利的,为此他才坚持使用成本最低的陶罐来做。
陶罐之所以容易破损,那是因为它本身太薄的关系,可以通过增加它的厚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可以在陶罐表面糊上一层泥,来增加它的厚度。
至于爆炸威力不够的问题,可以把陶罐做得更大一些,翻倍甚至三四倍地添加火药量,尽量增加其爆炸的威力。
在给陶罐表面糊泥加厚的时候,池非突然灵光一闪,想着能不能在泥巴上粘一些铁钉或铁蒺藜之类的利器来增加杀伤力。
在经过把陶罐做大做厚、表面糊泥、在表面加入铁蒺藜等一系列改良后,整个土制手榴弹竟然由原来的柚子大小变成了几乎跟水桶一样大的庞然大物,每个少说也有七、八斤重。
这哪里还叫手榴弹,分明就是个能直接砸死人的大砖头。
这玩意这么重,真的能用在战场上吗?
看着最后成型的傻大个,池非不禁有些无语,觉得自己是不是改得有些太狠了。
然而闻讯赶来的宁雅柏在亲眼看到这土制手榴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威力后,兴奋得像打摆子一样浑身颤抖,甚至连说话都变得结巴起来。
他一眼就看出这土制手榴弹的巨大价值,这玩意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守城神器!
只要往城下人多的地方一扔,绝对能瞬间杀伤上百个敌人。
什么,你说这玩意太重了,不好投掷?
没事,我立刻从军中挑选一些身体壮硕、力气够大的士兵出来,专门让他们练习投掷这玩意。七、八斤重算什么,再多几斤都不成问题。
远在西北的宁志远在收到开花弹的样品并亲自试用过后,跟长子宁雅柏一样同样欣喜若狂,立刻激动万分地写信给小女婿让他赶紧大量制作这开花弹,使劲造,有多少造多少,这玩意的威力简直逆天了。
就这样,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经过精心挑选的开花弹投掷小队在西北秘密组建了,每天队员们主要的训练项目就是练习如何投掷这重得能砸死人的开花弹。
在批量生产方面,由于开花弹本身设计简单,主要由火药、陶罐、木棍、铁蒺藜、泥巴这几样东西组成,组装起来并不难。
再加上已经成熟的分工合作式制作工艺,使得每个开花弹不仅制作时间短,而且成本也降得很低。
仅仅一年时间,池非所管理的工坊就已经做出了两万多个开花弹,几乎把专用的几个库房给塞满了。
原本这秘密武器打算留着对付深入西北的谢家等人,但因为胡人率大军叩关,这才不得不提前亮相。
如果胡人知道这个被宁家上下深藏了一年多的秘密,肯定不会用这种相当于用人命来填护城河的战术来企图消耗宁雅柏手中的开花弹,那并不是他们这几万人马能填得完的。
几天后,当胡人大军在边关大战中死伤将近十万,而抚远城守军仅伤亡不到千人的消息传至西北大营时,全营上下一片哄动。
虽然西北军与胡人多年来的交战中各有胜负,但从未有过如此夸张的大捷。
二十多万胡人大军对上仅有四万的边关守军,不仅没攻下抚远城,反而还折扣了近十万人?而抚远城守军方面仅伤亡不到千人,这怎么可能?!
许多西北将领在听到这个消息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只有西北大将军宁志远在收到捷报时,随即放声大笑,笑得无比放肆。
在亲眼见识过开花弹的威力后,他就对小女婿发明的这种守城利器充满了信心。
因此在得知胡人率大军叩关后,他并没有派大军增援,只派了长子宁雅柏带着这些秘密武器去支援边关。
他相信,只要有这大杀器在,胡人肯定无法踏入关内一步。如今这个捷报也正好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忍了这么久,终于轮到他们宁家还手了。
谢老贼,你等着!
第321章。321 肥饵
“派去边关的探子还没回来吗?”
“一个都还没回来,这事我也觉得有些蹊跷。父亲,要不要再派些探子过去看看?”
“那就多派些人过去。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时刻知道胡人的动向,至少要知道他们已经打到哪里了。”
“是,父亲。”
等次子谢昱珩离开营帐后,安国公习惯性地走到书桌前面看着面前的西北地图,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
以他多年来征战沙场的戎马生涯,他隐隐觉得情况有些不妥。
按道理来说,胡人叩关这么大的事,肯定会对整个西北产生极大的影响。
可是他派去西北各处刺探军情的探子却并没有发现西北军有大规模往边关调动的迹象,这就很可疑了。
除非宁志远认为,仅凭边关的几万守军就能扛住胡人二十多万人的大举攻城。
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西北军再骁勇善战,也无法做到这点。
胡人之凶悍,绝非其他势力可比。
除非宁志远能够悄无声息地调动大军秘密赶往边关增援而不让他们发现。
但一旦调动大军,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一起行军,根本没可能隐藏行踪,因此这也说不过去。
这宁志远究竟在搞什么鬼?难道真的就这样弃边关于不顾?
他这个驱虎吞狼之计核心就在于让西北军和胡人自相残杀,从而达到让他们两败俱伤的目的。
但万一宁家孤注一掷,不顾胡人闯关之害,反而硬要跟他们谢家死磕到底,其后果就非同小可了。
虽然大魏已经跟大厥议和成功,但胡人向来是狼子野心,只要有利可图,随时都有可能翻脸不认人。
南方已经被胡人占据,如果北方也被胡人大举入侵,那大魏就会被胡人从南北两边夹击。
到时被困在西北的宁家固然没什么好下场,但接下来他们谢家又将如何?
想到这里,安国公越发感到焦躁不安。
就在这时,谢昱珩忽然急促促地走进来说:“父亲,刚刚探子回报,前方十里处发现了大量西北军,人数约有十万左右。负责领军的大将好像是宁志远本人。”
听到这个消息,安国公心里顿时为之一沉。
连宁志远这个西北土皇帝也要亲自出阵,这表示对方是真的打算在这里展开大决战。
难道宁家真的不顾北方的胡人,打算跟谢家死磕到底?
“召集所有人准备应战,快。”顾不得多想下去,安国公赶紧下令道。
谢昱珩立刻跑出营帐去叫人。
为了应付来自前方的大军,魏军连正在围而不攻的凤阳城也顾不得再围了,赶紧把士兵都调了回来严阵以待。
半个时辰后,人数超过十万的西北大军终于陆陆续续出现在众人的前方,队伍中高举着一面“宁”字大旗,骑在马上走在最前面的大将不是别人,正是西北大将军宁志远本人。
在他身后,是数名西北大将。几人如同众星拱月一般保护着自家的大帅。
看到果然是宁志远亲自上阵,魏军众将当中顿时起了一阵骚动。
对面仅有十万人左右,而己方这上百万人除去普通民夫以外,至少还有几十万正规士兵。
不管西北军再能打,这十万人对上他们几十万人,也不可能打得过。
只要在阵中活捉或杀掉宁家的家主宁志远,那他们这一仗就稳赢了。
许多魏军将领已经跃跃欲试,恨不得可以立刻率兵冲杀过去抢下这大功。
有道是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天连地。
西北军这边十万人站在一起已经声势惊人,但面对前方魏军上百万人,这气势上还是差了一大截。
虽然西北军各将领都知道魏军当中至少有一半是毫无作战力的普通民夫,但陡然看到这么多人站在一起,还是让他们感到极大的压力。
他们不知道大帅为什么要摆出这样的阵型,虽说西北军大部分都是敢拼敢打的虎狼之师,但双方人数实在相差太远了,真要打起来胜算实在不高啊。
但不管怎么样,既然连大帅都亲自上阵了,他们当然要紧随其后。
万一真的打不过,至少他们可以带着大帅突围离开。只要有宁家在,有大帅在,西北军就倒不了。
相对于部下的忐忑不安,宁志远却显得一派从容,甚至有心情去打量对方的军容。
双边人马站定后,两边的士兵和将领都屏住了呼吸,并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武器。
安国公远远望去,只见西北军上到将领,下至普通士兵,几乎没有看到有人脸上露出胆怯畏战的神情,反而显露着一种彪悍无畏的眼神。
这绝对不是新兵该有的表情,显然这些全都是与胡人交战多年的西北老兵。
老兵与新兵的作战力是完全不同,前者才是真正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精兵悍将。
宁志远一下子就带了十万老兵出来,可见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那也好,如果现在就能把这支老兵大军绞杀怠尽,那以后西北的战力肯定会大减。
虽说安国公想立刻动手,但明面上还是要走一下流程的。
这时代打仗早就不像话本演义那样,在开战之前各派一名大将出去单挑一番,然后打赢的一方会带胜利之势率领大军冲杀过去,然后双方就此打成一团。
而是在走流程完后,两边人马就会直接开打。
这所谓的流程,一般就是指阵前劝降,而且通常是由代表朝廷这边的军队来挑起。
由于宁志远在叛出朝廷之前就已经是正一品的西北大将军,而且世袭镇国公府,是名符其实的超品爵。
因此负责劝降之人,就算不能与他平起平坐,也至少不能在身份上相差太远,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安国公本人自然有这资格,但他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跟宁志远对话,以免对方会说出一些不应该说的话来。
毕竟谢家是如何拿下京城的,许多官员和世家心里都一清二楚,但底下的普通士兵却不能让他们知道太多,以免影响军心。
没过多久,这劝降的人选很快就定了下来。
安国公派出的是麾下的一名官员:鲁家的世子鲁世聪。
这鲁家跟孙马两家一样,是当年夺嫡之战时出了力的世家之一。
自从孙马两家因为有依附顺天帝之嫌遭到安国公舍弃后,这鲁家就成了跟谢家最为亲近的世家。
这次西北大战,鲁家为了表忠心,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