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够嫁给哥哥,并且还为你生下了一对儿女。
 我、我真的感到很庆幸。”
 虽然孩子都有了,但面对心上人表白的时候,阿芷还是感到羞涩难当。
 池非搂着她的身子说:“我也很庆幸能够娶到阿芷。
 虽说那两个小家伙都是我们的亲骨肉,但阿芷别忘了,你的首要身份是我的妻子,别有了孩子以后就把我扔到一边去,我可受不了被人冷落。”
 池非知道现代有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都会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丈夫则直接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人。他不想一直依赖自己的小妻子也变成这样。
 听到他这番明显是在跟两个孩子争风吃醋的发言,阿芷感到既好笑又甜蜜,忍不住将脸贴在他胸口上闷笑道:“不会的,哥哥在我心里是最重要的,谁也比不过。”
 “这可是你说的,别忘了。”
 “嗯,嘻……”阿芷已经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还是第一次看到心上人这么孩子气的一面,觉得太有意思了。
 想起昨天收到的信,池非对阿芷说:“岳父在信里说,他想将儿子的大名起名为苏胜,你觉得怎么样?”
 “苏胜?这名字挺顺口的,也好记,挺好的。”阿芷不愧是宁志远的亲女儿,连品味都差不多。
 池非笑道:“岳母却觉得这名字太过直白,她希望我们给孩子起个文雅一点的名字。
 据说你们兄妹几个的名字,当年就是岳母给起的。她嫌岳父起的名字不好听,叫我们不要听他的。
 我倒是无所谓,儿子叫苏胜也可以,反正是男孩子,不用太计较。
 但女儿的名字就不能这么直白,还是文雅一点比较好。”
 阿芷想了一下,忽然心血来潮地说:“那要不把我们的姓凑一起作为女儿的名字如何?
 叫苏宁也挺好听的,一听就是女孩的名字。”
 “不,不能叫这个名字。”池非一脸黑线地拒绝。
 虽说除了他以外没人知道这名字的含义,但他不想自己的宝贝女儿莫明其妙地帮别人打广告。
 最后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儿子就叫苏胜,女儿叫苏琰。
 琰者,指经过雕饰之美玉。
 这个名字隐含了夫妻俩对女儿的期待和珍爱。
 从两个孩子各自起名的郑重程度来看,基本就已经奠定了以后苏家重女轻男的传统。
第335章。335 匆匆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
 距离西北大战,已经过去三年有余。
 此时已经是和安七年,大魏境内依旧民乱四起,几乎无一日安宁。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税收太重,导致各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交税,百姓们卖屋卖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卖儿卖女更是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城里城外,乞丐随处可见,那光景几乎跟乱世没什么区别。
 所谓官逼民反,在这种几乎等死的情况下,人为了生存自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于是各地相继举起了反旗,如星火燎原般迅速扩散开来。
 各地地方卫所大多没正经打过仗,原本就自顾不暇,只要乱民不动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前去镇压。
 此消彼长之下,造反的乱民也越来越多。
 其中光是江东一带,自封为江东王的杜津已经将造反大军发展成六十多万人,成了众多乱民势力当中最大的一股。
 面对各地不断涌现的乱局,大魏朝廷却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出动大军镇压,反而将兵力集中到江南各省,甚至京城方面还传出朝廷有意迁都江南的消息。
 刚开始几乎没多少人相信这个传闻,觉得这只是个无稽之谈。
 毕竟京城乃大魏的国都,又是历代皇陵所在之处,只要皇上还姓赵,就不可能迁都。
 但随着朝廷将包括五军营在内的大量精兵派往江南,并且将大量物资也一并运往江南时,所有原本不相信这个传闻的人,也不禁开始动摇起来。
 难道,朝廷真的打算迁都?
 事实上,就在众多百姓和读书人对此事心存疑虑之时,京城各大世家和官员却早已知道迁都之事势在必行,就差没有正式公布而已。
 自从三年前朝廷与西北军之战大败而归后,以安国公为首的谢家等人就开始对西北采取了防守之势。
 但只要是经历过那场大战的人都知道,西北军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还增添了火铳这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武器。
 在西北军的火铳阵面前,就连装备了马铠和盔甲的骑兵也完全不是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
 还好当时西北军军粮紧张,这才没有对京城发动大规模的反攻。
 否则在火铳这种大杀器面前,还有谁能抵挡得住西北军的进攻。。
 虽然朝廷也在努力研制火铳,但可惜两年过去了,工部对于火铳的制造依旧进展缓慢,根本无法大量装备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迁都南江几乎成了防范西北军入侵的唯一选择。
 首先,江南各省是大魏主要的粮食和税收重地,只要江南不失,朝廷至少在钱粮方面是不成问题的。
 其次江南地区水路纵横、地形复杂,这对于拥有大量战马的西北军来说,攻打到处都是江河湖畔的江南地区远比攻打一马平川的京城要困难得多。
 这两个因素,才是朝廷想迁都江南的主要原因。
 为了不打草惊蛇,朝廷早就开始秘密进行迁都的准备,连各地不断爆发的民乱也无暇去管了。
 此时在谢家众人眼中,没什么比迁都江南这件事更重要了。
 ……………………
 就在大魏境内民乱四起,朝廷众人忙于迁都之时,西北和东北两地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这次大丰收的主角并非稻米、小麦或高粱等常规作物,而是一种名为“土豆”的外来农作物。
 尤其是西北的农民,在亲眼看到从自家田地里所挖出来的,一串串连在一起、沉甸甸的土豆串时,全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多少年了,西北这片历来干旱贫瘠,曾经饿死过无数人的土地,竟然迎来了大丰收。
 这种事别说是这一代的农民,就算是活得最长寿的老人都没听说过这种奇迹。
 但如今这种奇迹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这怎能不让这些长期徘徊在饥饿线上的西北百姓为之激动万分。
 许多人还听说,这种名为“土豆”的外来农作物,是宁家特意请人从海外带回来的,为的就是给西北百姓能够真正吃饱饭。
 不仅如此,负责在西北全境推广土豆种植的户部农事司主事简大人,正是受宁家委托,从海外把此物带回来的大恩人。
 许多百姓在真正看到丰收的情景时,都无比激动地对宁家和大帅感恩戴德,并且想亲眼见见那位简大人,好当面向他磕头道谢。
 事实上,位于平南县简书棋的官邸外面,早就围满了当地的百姓,他们都是自发来向简大人表达感激之情的。
 在众人翘首以盼中,官邸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身为农事司主事的简书棋在几个护卫的保护下,从里面快步走了进来。
 众百姓一见到他,立刻不约而同地跪了下来,然后激动地齐声高呼:“简大人好。”
 “各位父老乡亲请起,快请起!我简某人受不起你们这番大礼。”简书棋连忙拱手还礼道。
 一个中年汉子中气十足地说:“您受得起,您当然受得起。如果不是您把土豆带回来,我们哪里能迎来今年的大丰收,大伙说是不是?”
 “说得没错,多谢简大人,咱们给您磕头了。”
 “多谢简大人,我们家终于不会再饿死人了,多谢简大人,多谢简大人!”
 “是啊,我们家以后再也不用让崽子们用喝水的法子来顶饿了。多谢简大人救命之恩!”
 “这都是大帅的功德,简某人只是略尽绵力罢了。请各位父老乡亲快请起,再这样下去简某会折寿的。快请起,快请起。”
 简书棋手忙脚乱地把给他磕头的百姓逐一扶起来,急得满头是汗。
 在经过好一番劝解后,他这才把众人给劝了回去。
 略显狼狈地回到官邸后,简书棋刚一进大厅,就看到新婚妻子蓝晴正笑眯眯地看着他,然后走进来从怀中拿出一方洁白的手帕帮他擦拭额头上的汗渍。
 望着妻子动人的笑颜,简书棋忍不住一把抓住她的手,然后看着她傻笑起来。
 这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只有在面对蓝晴这个好不容易才娶进门的新婚妻子时才会出现,以前在对前妻骆氏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感觉的。
 “傻子,笑什么?”被他紧握住手不放的蓝晴脸一红,轻声娇嗔道。
 “阿晴,我好开心,真的好开心。我做到了,我终于做到了……”想起刚刚百姓们所表现出来的感激之情,简书棋心中同样激动不已。只想跟心上人好好倾述一下心中的感想,但一时间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蓝晴看着他激动得满脸通红的样子,眼神越发显得温柔起来。
 她很清楚丈夫这两年来为了在西北推广土豆种植之事,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和时间。
 而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是为了让两北百姓不再饿肚子,也为了日后让天下更多百姓能吃饱饭而已。
 这样的伟男子,却成了她的丈夫,她有时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几乎是下意识地,她伸手抱住了丈夫,然后红着眼眶说:“我知道的,我知道相公是为了百姓才这样做的。
 而你所做的一切,百姓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们才会自发地来向你表示感谢。
 相公,我以你为荣,能嫁给你真是太好了。”
 简书棋十分激动地用力搂住妻子,眼里也不自觉地泛起了泪花。
 果然,她是能懂自己的人。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第336章。336 商议
 这天一早,西北大营外不远处的大将军府里,正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今天是大将军夫人姚氏的生日,府内不仅摆了宴席,就连远在东北的几个儿女也都特意赶过来给她庆祝。
 只是宁家向来低调,除非是两位当家人过整寿,否则一般不会搞得太隆重。
 这次也不例外,这回妻子生日,大将军宁志远只请了三服以内的族人以及手下的心腹大将参加,算是一个中小规模的家宴。
 西北这边摆喜酒的话一般选在中午,这样客人吃完喜酒后,大多能够在天黑之前回到家。
 毕竟西北地域太过宽广,往往县城与县城之间,隔个上百里都不出奇。而且以前经常有胡人或马贼在各地出没,晚上赶路也不安全。
 宁志远身为主人,他只需要在开席之时招呼客人即可,其他琐碎之事自然有下人操办。
 趁着离开席还有大把时间,他把宁雅柏、宁雅枫、池非、章文轩、李定北、萧志坚这几个自己人都叫到书房来商讨一件大事。
 而他想要跟众人商议的,正是南征之事。
 换作以前的话,西北军别说是向魏朝发起反攻,光是防御来自京城的大军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宁家已经羽翼丰满,想拿下京城早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之事。
 他的底气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土豆在西北和东北两地全面推广后,获得了巨大成功。
 不仅当地百姓能够吃饱饭,原本一直困扰西北军多年的军粮紧张问题,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而且经过这两年的实践,土豆加工技术已经成熟。原本不能久放的土豆在各大作坊里做成土豆块或粉条后,就可以长期储存。
 以今年西北和东北土豆大丰收的情况来看,再加上从海外购入的粮食,西北军在两年内都不会再缺军粮。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