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出发。”
连翘转头对宁雅珊道:“夫人,可以了。”
宁雅珊这才回到庆平长公主身边说:“殿下,我们起程吧。”
庆平长公主点了点头,然后下令全部人坐上了马车。
这所谓的全部人并不包括裘府的大部分下人,只是庆平长公主一家以及少量心腹仆人而已,大部分仆人还不知道他们的主子正准备悄悄离京。
就连庆平长公主一家所乘坐的三辆马车也全都被磨去了家徽,一些显眼的装饰也都被去掉了,看上去与普通富贵人家的马车没什么区别。
至于下人们所坐的马车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不会显露出过多的信息。
江二河他们几个则分别坐在每辆马车的车夫旁边,负责给车夫指路。
一行人就这样往外城驶去,一路上可以见到许多出来买菜的行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其他富贵人家的下人。
望着越来越远的裘府,除了宁雅珊外,庆平长公主一家的心情都十分复杂和忐忑,有种前路茫茫的不安。
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他们实在不愿意离开京城。
以后他们还能不能再回到这里来,谁也不知道。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这一走,只要事后被朝廷知道,那他们裘府铁定会被除名,甚至还有可能会被视为乱党的同伙。
然而为了保命,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不走也得走。
新京就跟原京城一样,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的中央就是皇宫,周边地带是一众朝廷官员及世家勋贵所住的地方,再远一些则是众多富商和有钱人所居住的地区。离皇宫越近,往往表示其官位或家世越高。
而外城则是普通平民百姓所居住的地方,离内城越近的地段就越金贵。
原本内城和外城是相互开放的,但由于最近全城戒严的关系,为了防止外城的平民随便进入内城,如今内城的每个城门口都有专人负责看守。
另外内城的人家要出外城,也要有手令才行。这无形中也成了防止官员和勋贵趁机外逃的第一道关口。
庆平长公主一家原本也担心内城门那里会拦着马车不让出去,但没想到江二河只是走过去向守门的兵头亮了一下手中的令牌,那兵头就很干脆地放人了,连问都不多问一句。
“阿珊,那个江二河出示的是什么令牌?”在裘宇辰一家所在的马车里,裘宇辰有些惊讶地问妻子。
“我也不知道,连翘,你知道吗?”宁雅珊问自己的侍女。
“回老爷夫人,那是官府放发的通行令牌,专门给内城的人运送物资及人员所用。
但只限于出入内城和外城之间,而且晚上宵禁以后就算有令牌也不能在街上随便走动,必须要配备特殊的手令才行,因此我们要在宵禁之前到达目的地。
当然,令牌是我们伪造的,我们手里并没有真的令牌。
那兵头之所以这么轻易就放行,不全是看在令牌份上,而是他本身就是共济社的人,也就是我们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算令牌是真的,也很难带着这么多人出去。”
“共济社?那是什么东西?”裘宇辰一脸不解地问道。
连翘模模糊糊地说:“具体情况奴婢也不太清楚,等出去以后老爷再问江二哥吧。”
宁雅珊虽然也很好奇这共济社是什么组织,但看到连翘这副反应,知道这个话题不适合在这里说,于是故意岔开话题说:“夫君,你来抱一下阿满,这小子越来越沉了。”
“好,我来抱。”裘宇辰并没有多想,立刻把还在熟睡当中的年幼儿子抱了过来。
这个孩子是他们夫妻俩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在出生没多久之后就夭折了。这让他们夫妻两人难过了许久,对初为人母的宁雅珊打击尤其大。
直至次子阿满出生,这份难过之情才得以缓解。
因此对于这个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孩子,他们夫妻俩都倍感珍惜。
此时在裘宇帆一家所在的马车里,世子夫人殷氏忍不住哭着抱怨道:“你们裘家好狠心,既然已经找到了出城的法子,为什么不派人去通知我的娘家?
难道你真的不管我娘家人死活吗?”
裘宇帆一脸为难地说:“这是母亲的命令,我也没办法。
宁公已经在信里说得很清楚,我们是第一批撤离的人家。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我们不能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人。
不过你放心,你娘家那边也在撤离的名目当中,只不过比我们稍晚一些出城而已。”
“哼,你说得好听。你连你那些小妖精都一并带走,却不让我娘家人知道这件事,你还有脸说?”
“你真是不可理喻,懒得跟你说。”由于儿子和女儿就在一边听着,身为父亲的裘宇帆大感没面子,不禁有些恼羞成怒地地骂了她一句。
被丈夫凶了一把的殷氏更是哭个不停,觉得十分委屈。
尤其是一想到自己那些被迫扔在府里不能一起带走的诸多嫁妆,她更是心痛不已。
一行人有惊无险地离开内城后,数辆马车在江二河等人的指引下,继续往外城的城郊方向行进。
路上十分顺利,并没有遇到拦车的人,最多就是不时看到有一队队士兵从街上匆匆走过。
街上行人很少,绝大部分店铺都已经关门,显得无比冷清。
整个新京,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肃杀气氛。
等马车到了城郊以后,路上的行人就更少了,几乎没看到几个人,就连士兵也少了许多。
走了大概小半个时辰后,几辆马车终于在一个农庄外面停了下来。
这个农庄地处偏僻,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庄子。
外面是种水稻的良田,里面则是用来圈养鸡鸭的院子,看上去与普通的农庄没什么区别。
看到这几辆马车过来,原本正在地里忙活的十几个佃农虽然没有停下手,但却有意无意地往这边看了过来,眼中充满了警惕的神情。
一个庄头模样的男人在看清楚来者是江二河他们后,很快就放松下来。
然后向周围打了一下手势,那些佃农看到手势后,纷纷转过头去继续干着农活,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大小姐一家都来了吗?”庄头低声问道。
江二河回答道:“来了,都在马车上。”
“正好姚大人一家也刚到,快让他们进来吧。”庄头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庄子的大门。
几辆马车在江二河的带领,很快就驶进了庄子里。
在庄头的引领下,庆平长公主一家来到了客厅。
在大厅那里,他们见到了几个意想不到的人。
“姚大人,曹大人,你们也来了。”看到前刑部尚书姚敬君以及礼部右侍郎姚敬堂等人出现在这里,庆平长公主心里最后一丝疑虑也彻底消失了。
宁志远的妻子姚氏出身于姚家,也就是宁志远的岳家。既然姚家一大家子都在这里,那此次撤离新京之事就绝不会有假。
另外淮安侯曹家好像也跟宁家有一定的交情,因此出现在这里也不出奇。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臣姚敬君(姚敬堂)向殿下请安。”姚敬君和姚敬堂兄弟俩一起向庆平长公主行了一个大礼。
淮安侯家主、聚雅斋的东家曹当家也带着家人向庆平长公主行礼。
“各位大人请起,不必多礼。”庆平长公主连忙让他们起来。
原本按足礼数的话,应该让两家晚辈分别向对方逐一请安才对。
但三府当家人都知道,现在不是寒喧客套的时候,因此这礼数也就免了。
庆平长公主早就注意到,屋里除了姚家和曹家外,还有另一家人。
这一家子不论男女老少,全都穿着一身布衣,显然是一户普通平民,最多也就是有点家底的平民。
这样的平民却出现在这里,这不禁让长公主等人大感疑惑。
但这时候谁也不想节外生枝,于是长公主压着心中的好奇装作看不见。
只是她能装作看不见,那边却有人不这样想。
原本正竖着耳朵偷听那边讲话的刘大婶满脸兴奋地对自己丈夫小声道:“孩子他爹,你听到了吗?刚刚姚大人称呼那位夫人为殿下。也就是说,那位很可能是庆平长公主。
我的老天爷啊,今天不仅见到了姚大人和曹大人几位贵人,还见到了长公主殿下,我们运气实在太好了。
孩子他爹,我们赶紧过去向长公主殿下请安吧。
只要能跟那位搭上关系的话,那以后我们一家就不愁了。我们快去吧。”
陈帐房的儿子陈远林十分为难地看着父亲,不知该不该过去。
他并不是真想跟长公主一家搭上关系,毕竟他们只是平民百姓,哪有资格干这种事。
他只是担心如果不过去行礼的话,会被长公主一家怪罪。
毕竟对方可是皇亲国戚啊,身为平民的他们哪有见面不行礼的道理。
然而陈帐房却对着儿子冷声训道:“让你媳妇闭嘴,别再让她胡说八道。
现在咱们什么也不要做,只需等待安排就是。听清楚了吗?”
“是,父亲。”陈远林连忙拉住妻子让她别再说话。
刘大婶心里那个急啊,难得这么好的机会,结果就这样白白错过了。
一向贪小便宜的她,哪里知道家公陈帐房的考量。
陈帐房精于世故,心里很清楚这时候不管见到什么人,都要装作看不见才对。
因为凡是出现在这里的人,都是要逃离新京的人。
逃离新京这种举动不仅名声不好听,而且还有叛逆之嫌。
这时候真要过去行礼相认,只会让对方大感尴尬,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
所以装作不知情不认识,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在几家人各坐一边等候了一柱香左右,一直不见人的江二河终于出现,而且带着一个三十来岁的高壮男子走了进来。
那人进来后,立刻对着大厅内的所有人躬身行礼道:“在下西北外事科百户张檀,此次撤离行动由在下全权负责。时间不多了,请各位跟我来。”
众人于是随着张檀往外面走去。
在来到院子中央时,庆平长公主等人惊讶地看到,原本安放在院子中的一座假山已经被人移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有台阶的地道入口。
张檀对着众人解释道:“这条地道,可以直通城外的一个农庄。
虽然不能过马车,但马匹还是能勉强通过的。
我等已经在地道的另一头庄子里放置了数辆马车,各位大人出去后,可以把自家的马匹套上马车,这样就可以坐车离开了。
沿途我们还会派骑兵护送,以保各位能够安然撤离。
事不宜迟,还请各位跟在下进入地道。”
前刑部尚书姚敬君笑道:“想不到老头子一把年纪了,还有幸能走上一回地道,有意思。
殿下,老头子先给你们探探路。来,我们走吧。”说完,他跟着张檀率先进入了地道。
其他姚家人立刻命令家里的下人把马匹从马车上卸下来,然后让马背着众人的行李进入地道。
“母亲,现在怎么办?”裘宇帆小声问道。
“还能怎么办,跟着进去就是了。你没看到人家姚尚书都不怕,你怕什么。我们走吧。”庆平长公主说完,在侍女的搀扶下,慢慢走进了地道。
随着姚家和裘家相继进入地道,陈帐房一家也紧跟其后。
众人进入地道后,发现这条地道比想象中的还要宽,虽然不能过马车,但牵着马走还是比较宽裕的。
而且每隔一段路墙壁上都会有一支火把用来照明,不至于摸黑前进。
姚敬君很是好奇地问负责带路的张檀,“这条地道你们挖了多久?”
张檀解释道:“回姚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