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第2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道理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宛州作为大魏都城,理应接受朝廷号令,开城投降才对。
 然而宛州指挥使田益光却并没有这样做。
 对于朝廷的号令,田益光并没有理睬,甚至连使者也都拒之门外,摆出一副既不反抗也不合作的态度。
 宛州指挥使田益光是安国公谢明顺一手提拔起来的地方大员,他这样做,不知是心念旧主,还是别有用意。
 但不论对方究竟有何目的,刚刚才当上监国大臣的宁志远正是立威之时,既然宛州不听号令,正好拿它来杀鸡儆猴。
 当宁志远所率领的大军来到宛州城外时,果然看到城门紧闭、戒备森严。
 城头上站满了魏军士兵,全都十分紧张地注视着下方的西北军。
 骑在马上的宁志远凝视看了一下,然后冷笑道:“喜欢装神弄鬼是吧?好,老子就看看你们究竟装的是哪路鬼怪。
 苏子航,你上去叫一下阵,看看对面有何反应。”
 “是,大帅。”在池非的推荐下,已经重新归入军队的苏子航立刻策马走了过去。
 同样由池非的贴身护卫变回军中将领的张武,则十分警觉地观察着城头的动静。
 他怕城头的弓箭手会突然发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单独上前的苏子航就会有生命危险。
 还好他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城头并没有箭矢飞下来,苏子航也安然无恙地来到了城门前面。
 “我乃西北大营千户苏子航,受西北大将军、监国大臣宁公之命,要跟你们的统领当面对话。
 宛州指挥使田益光何在?叫他出来与我一见。”苏子航用洪亮的声音大声说道。
 过了一会,城头上面终于有人站了起来,对方拱手行礼道:“下官乃宛州卫所指挥佥事鲁公明,请问苏大人有何贵干?”
 “我要找的人是宛州指挥使田益光,你能代他作主吗?”
 鲁公明皮笑肉不笑道:“田大人最近身体抱恙,暂时无法见客,还请苏大人不要见怪。
 您有事的话可以尽管吩咐下官,下官一定把您的话代为转达。”
 “假如我想进城的话,你们会开城门吗?”
 “苏大人,如今瘟疫横行,下官实在不敢轻易放人进来,还请大人见谅。”
 “这么说,你是既不想让我见田益光,又不想开城门是吧?”
 “还请大人见谅,下官实在做不了主。”鲁公明一脸为难地回答。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告辞了。”苏子航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鲁公明有些忐忑不安地看着他逐渐走远。
 另一边,听完苏子航的汇报后,宁志远不怒反笑,“既然有人不想吃敬酒,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通告全军,今天先在城外安营扎寨、开火煮食。
 另外今晚所有人和衣而睡,兵器不得离身。晚上要加强戒备,以免敌人夜间偷袭。”
 “是,大帅。”苏子航领命离开。
 待其他人都下去后,宁志远对小女婿说:“阿真,今晚早点休息。明天一早,我要大举攻城。”
 池非皱眉道:“岳父,这宛州城好像有些古怪。
 就算田益光真是个死忠于谢家的憨人,其他人也不太可能会愿意陪他一起送死。
 宛州此举,令人费解。”
 “确实有些可疑,但不论他们有何阴谋,只要我强军在手,就不惧任何妖魔鬼怪。
 这宛州,我是拿定了。”
 正当翁婿两人还在商量之际,外面忽然有士兵进来禀报说:营外有使者请求一见。
 听说有使者求见,宁志远和池非对视了一下,同时露出了会心的笑意。
 原来对面不是不想谈条件,只是人还没到。
 ……………………
 在帐营内,宁志远接见了来访的使者。
 而这使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
 这四个使者分别代表了盘据淮南地区多年的商家、段家、钟家、米家四大家族。
 四人一见到宁志远,立刻开始对他歌功颂德,大拍马屁,就差没把他说成是转世圣人。
 宁志远最烦这套,直接打断了他们的奉承,然后大马金刀地问:“想不到淮南地区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会同时派使者过来,看起来应该不是什么小事。
 我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你们有话就直说吧。”
 四人面面相觑后,商家的使者这才作为代表赔着笑脸说:“我们四家一致认为,像宁公这样功高德盛、忠义无双的大功臣,才是真正的天命之主、万民所向。
 至于宛州之困,只要宁公肯答应我等的请求,自然迎刃而解。
 而且自始以后,我们四家愿意全力支持宁公继承大统,早定乾坤。”
 “哦,是什么请求?”宁志远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们只求两件事,一是请宁公大人有大量,宽免田益光田大人他们的过错,让他继续担任宛州指挥使一职。
 田大人为人忠厚,一心为国,只要宁公肯放他一马,他答应从此唯宁公马首是瞻、绝无二话。
 二是我们听说宁公似乎有意对江南各省的土地进行重新丈量,顺便清查隐户。
 这个传闻令淮南这边的百姓人心惶惶、终日不安,以为西北军要把他们的土地强行收走。
 甚至多地已经出现,有大量农民贱卖良田、举家搬走的乱象。
 我们几家认为,如今江南刚刚才历经完战乱和瘟疫,正值元气大伤之际,百姓实在经不起这种惊吓和动乱。
 望宁公体恤百姓,免除对淮南这边的清查,使百姓能够安心耕种。
 这就是我们几家的第二个诉求,请宁公好好考虑一下。”
 “你们的意思是,想让我放过田益光,并且让他继续当宛州指挥使?
 另外还要我免除对淮南这边的土地清查,我说得没错吧?”
 “这都是为百姓着想,望宁公体谅一二。”
 “假如我不答应呢?”
 “那……那事情可能就比较麻烦了。
 不瞒宁公,淮南这边有很多百姓误听途听,以为西北军要借丈量土地之名行抢掠之实。
 因此很多人自发组成了民团,准备以血肉保卫家乡。
 尤其是宛州城这边,已经有二十多万人加入军队,打算死守到底。
 宁公所统领的西北军虽然所向无敌,但宁公您可要想清楚,对方只是一群平民百姓。
 一旦真打起来,不管是输是赢,诸如‘大肆屠杀平民’这种极不好听的传闻,很可能会传遍天下,到时对宁公您的名声可是大大有损。
 望宁公三思,三思啊。”
 宁志远眯了眯眼,然后朗声笑道:“原来如此,几位家主还真是挺替我这个老粗着想的,确实让我大为感动。
 这样吧,此事我要好好考虑一下,过两天我再回复你们如何?”
 “那就有劳宁公了。”几位使者立刻恭敬地行礼,并且有意无意地观察着宁志远的表情。
 他们原以为这些多少带有威胁味道的话会让这位名震天下的西北大将军勃然大怒,但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对方脸上并没有显露出怒意,反而笑得颇为开怀。
 对方这种奇怪的反应让四个使者感到既惊讶又迷惑。
 难道,宁家想要重新丈量土地之事,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要逼江南各个世家表忠心,要他们站在宁家这一边?
 带着满心的疑惑,几个使者表情复杂地离去。
 等他们离开后,站在屏风后面偷听的池非这才慢慢走了出来,然后恍然道:“怪不得田益光敢抗令不遵,原来是跟淮南的四大家族搅在了一起。”
 宁志远笑道:“那正好,省得老子还要逐个去对付他们。
 我原本还担心这些长年养尊处优的南方大族会太怂而不敢有所反抗,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
 那四个使者并不知道,宁志远并非在演戏,而是真的高兴。
 因为宁志远和池非他们特意挑这个时候对南方各省实行清查土地和隐户的举动,就是要逼那些侵吞了大量国有土地以及通过各种手段免税的世家大族起来造反。
 只有逼他们造反,宁家才能光明正大地去动他们。
 这次行动,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吃大户。
 江南各省是全大魏最为富饶的核心腹地,全国四成以上的粮食和税收都从江南而来。
 正因为江南富得流油,因此人口也是最为密集的地区。
 整个江南,一共有人口一千两百多万,占了全大魏总人口的五成左右。
 虽然因为瘟疫和战乱死了不少人,但上千万人口的基本盘肯定还是在的。
 如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加上瘟疫和战乱,导致整个江南的粮食生产几乎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
 人是铁,饭是钢。这人要活着,就得吃饭。
 或许对于那些藏有大量存粮的世家大族来说,现在这种状况不过就是平时少上几道菜的小问题而已。
 但对于绝大多数早已饿得连树皮都吃不上的平民百姓来说,这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西北和东北两地不管再怎么丰收,也不可能养活上千万的江南百姓。
 别看宁家不仅给百姓免费接种,还派兵把大量流民引导回乡复耕,好像什么都不缺似的。
 但实际上,宁家的存粮已经快见底了。
 再这样下去,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局面肯定会因为到处缺粮而发生动乱。
 现在摆在宁家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搞到足够的粮食来救济百姓,以维持地方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池非这才建议用清一色的骑兵来组成远征军,去胡人盘据的南方地区大肆抢掠,把胡人的牛羊牲畜抢回来作为辅粮养活百姓。
 但此事就算再顺利,也至少要两三个月后才能见效。
 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以现在西北军的存粮来看,根本撑不到这么久,很可能一个月后就要断炊了。
 这下该怎么办?
 宁志远和池非、章文轩等人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损人利己的办法:吃大户。
 何为大户?
 当然是指那些在地方上盘据多年,早就养得膘肥体壮的世家豪强们。
 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大户,要粮有粮、要钱有钱、家里有矿。
 这些世家豪强在当地历经数代,大多都是十分难缠的地头蛇,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家中存粮拿出来救济百姓,无异于与虎谋皮。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
 先逼他们造反,然后再用大军灭掉他们。
 这样就能光明正大地把这些世家豪强多年积攒起来的存粮和家产给没收了。
 所谓打蛇打七寸,想逼他们造反,必须要打其要害才行。
 至于这些世家豪强的要害在哪里,其实用两个字就可以解释清楚:土地。
 大魏立国两百多年,各地世家豪强用种种办法兼并农民土地和侵占国有土地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而土质肥沃、气候温暖潮湿,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尤其严重,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抑止的地步。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皇朝灭亡的原因或许各有不同,但其根子往往就在这土地兼并上。
 世家豪强利用天灾或动乱等各种因素吞并了大量自耕农的土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小农经济。
 同时这些世家豪强都有各种各样的避税办法,因此他们治下的土地有很多是根本不需要交田赋的。
 各地官府由于收不到足够的税赋,国家经济肯定会不断恶化。
 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官府只能对自耕农加收更重的赋税。
 随着赋税的不断增加,不堪重负的自耕农只能被迫卖田卖地来逃避税赋和徭役。
 这不仅会加快世家豪强兼并土地的速度,而且会有越来越多自耕农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当这些世家豪强的佃户或奴仆。这就是隐户产生的主要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